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全国保险公司2020年排名前20名」定投指数基金》,是否对你有帮助呢?
本文目录
保险*的风险是购买的保障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保障。买保险不是买保险公司,而是要选对产品,白纸黑字写进合同的赔付条款才是关键所在。比如,计划买个乒乓球最后买了一个足球,足球比乒乓球贵,但足球并不是目前需要的东西,牌子是阿迪还是耐克,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排名只是一个了解行业的窗口,顶多具备一些参考意义。
1、保费收入前十
2021保费收入排名
中国人寿一家独大,2021年中国人寿原保费收入达到了6200亿,而2020年原保费6129亿,同比增长了1%。虽说涨幅不大,但同比平安寿险同比下跌4%、太保寿险同比下跌1%就好看很多。而泰康人寿连续2年保费增速超过市场水平,发展势头强劲。
可以发现,保费收入前十的寿险公司原保费都超过700亿,大多为老牌保险企业,说明保险行业大公司的确更受青睐。
2、综合偿付能力前十
综合偿付能力排名
偿付能力指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偿付能力越高,保险公司自费保险金的能力就越强,风险相对越小。反之,偿付能力越低,保险公司自费保险金的能力就越低,风险相对越高。
偿付能力是衡量保险公司“赔付能力”的指标,偿付能力充足率=实际资本/*资本。
按照监管要求,这个数值不能低于***,保险公司每个季度都要向监管报告偿付能力情况,进行风险评级。当核心偿付率>50%,且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便是偿付能力达标的公司。
但偿付能力充足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大部分保险公司会把这个数值维持在120%-200%,以便在监管风险评级考核中获得高分,同时又保证资金运用到位。
3、盈利能力前十
2021年人身险盈利排名
*的泰康人寿不仅保费收入稳步增长,盈利能力更是首屈一指。另外,银行系保险公司背靠大树好乘凉,凭借银保渠道的天然优势,日子比较好过。而2017年、2018年成立的新公司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居多。可见保险行业并不是个青睐新贵的市场。
4、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保险公司
2021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保险公司共有11家。
分别为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友邦保险、泰康保险、中国太平、国泰金融控股、富邦金融控股、新华人寿、中国再保险集团。
其中,拔得头筹的是中国平安,连年被荣膺全球9家“大到不能倒”的保险机构,也是中国*一家入选的险企。能够杀入世界500强名单里的中国保险公司,都是保险界极为出色的标杆,给国内乃至全球很多公司、个人提供了财产、人身保障。
5、投诉以及理赔情况
根据银保监会给出的数据,截止2021年第四季度,银保监会共接收并转送涉及保险公司的保险消费投诉37646件,环比下降7.39%。其中涉及财产保险公司14247件,环比下降14.53%,占投诉总量的37.84%;人身保险公司23399件,环比下降2.42%,占投诉总量的62.16%。
机动车辆保险和普通人寿保险分别是财产保险公司和人身保险公司投诉最多的险种,理赔纠纷和销售纠纷是消费者反映最集中的问题。
财产保险投诉量位列第一的是人保财险,共4225件;排名第二的是平安财险,共1330件;排名第三的是太平洋财险,共1158件。
人身保险投诉量位列第一的是平安人寿,共4101件;排名第二的是泰康人寿,共2725件;排名第三的是中国人寿,共2501件。
*保险公司,投诉量也多。因为大公司保险卖得多,投诉量自然就多。
消费者投诉主要来自两类问题:销售纠纷和理财纠纷。
销售纠纷多是因为国内保险代理人良莠不齐,很多保险从业者对保险知识和条款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经常出现误导客户的现象。
理赔纠纷主要是大家投保的时候可能没有弄清某些条款,导致出现不必要的理赔纠纷。
站在客户角度,买保险无非就是想出险时,可以从保险公司那里拿到一笔钱抵抗风险,等同于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
这里涉及一个概念,理赔件数、理赔率。所以一家保险公司的理赔率如何,这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事情。
2021年部分保险公司理赔数据统计
2021年,理赔件数比较多的是中国人寿,一共处理了1911万件理赔案件,赔付金额也是中国人寿比较多,一共是546亿元。
通常情况下对于理赔问题,我们最关注一个是能不能赔,第二个是赔得快不快。
保险公司都是按照条款来的,该赔的都能赔,至于理赔时效,不同保险公司对不同案例理赔的快慢确实有差异。
理赔时效中,排在第一的依然是中国人寿,平均0.13天(3.12小时)就能完成一次理赔,不过数据统计的是小额理赔。理赔率排在第一的是泰康养老,2021年理赔率达到99.7%,排在第2的是中国人寿,为99.65%。
看完了排名情况,我们再来看各保险公司的服务亮点和不足。
1、经营网络
国寿和平安这两家的分支机构、经营网点全国最多,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保险龙头企业,为全国保险市场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他们的优势是强大的网点铺设,保证很多三四线甚至农村地区的老百姓能享受到优质的保险理赔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电销线上产品数量也是越来越多了,通过线上也能达到理赔目的,这个直接影响就是,就跟很多城市农村商业银行网点一样,功能逐渐弱化,业务重心转移线上,实体网点多反而不再是优势。
不管如何,网络销售保险、网上办理理赔等服务方式,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选择。
2、增值服务
我们常见到的保险增值服务大都附加在健康险上,大致分为以下三个类别:
(1)医疗服务类:重疾绿色通道、专家二次诊断、医疗费用垫付/直付、远程电话问诊、术后护理等。
(2)生活服务类:旅行救援、道路救援、机场/高铁贵宾室安排等。
(3)咨询服务类:电话VIP服务、理赔服务、法律咨询等。
在这三类增值服务中,咨询服务类使用的次数相对较少,类似于保单“客服”,对实际的保障内容并没有带来很大的增值。而医疗险和重疾险一般附带的医疗服务类,而寿险和意外险附带生活服务用得较多。
例如工银安盛的【重疾绿通】服务,做到“六专五访通海外”;中英人寿的人寿爱无限、客户增值服务;同方全球人寿的全球e家健康关爱、智臻·赢家专属健康关爱服务。
2、核保服务
很多人担心投保时被保险公司拒保、延期,会留下记录,对以后投保产生不良影响。
有些保司推出预核保服务,在投保之前先把体检和病历资料发给保险公司,由核保老师给出核保结论参考,对结论满意再投保。比如中英人寿、中意人寿、同方全球、利安人寿,很多公司都有预核保服务。
有些客户有结节、肥胖等问题,导致投保重疾险时被除外、加费。如果以后体重恢复正常了,加费可以取消吗?很遗憾,这种情况大部分公司都不行。
凡事都有例外,可以试试中意人寿、同方全球人寿、瑞泰人寿等,如果后面减肥成功,体重正常了,是可以再次申请核保,同时可以取消加费。
4、养老社区服务
人口老龄化形势越辣越严峻,做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也多起来了。目前以泰康、平安、新华等为代表的大型保险公司,在养老社区投资方面频频发力,“保险+养老”日益成为人身险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市面上接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越发丰富,现在“保险+养老”基本可以二者兼顾。
最后强调一个问题——买保险,优先选公司还是产品?
关于这个问题,就好像高考,成绩出来了,我们每天都会纠结优先选学校还是选专业。
当我们决定给自己家庭配置保险的时候,必然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那就是保险我们应该优先选公司还是优先选产品?
个人买保险,如果是保障类寿险、重疾险等,先看产品,才看公司;如果是医疗险、投资型保险等,既看产品,也看公司。
如果你对比过平安、国寿等大公司跟其他小公司的重疾险,那么你会发现,从产品角度上来讲,大公司产品通常是不如那些小公司的,但定价比市场要高。
原因很好理解,大公司运营成本、广告成本、销售成本高,即便是在4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我们还是找到中国人寿、平安的网点。另一方面,新兴公司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在产品更有费率优势,这是核心关键。
举例,终身寿险,约定一个固定保额,30岁男性,20年缴费,一旦身故,给付50万,小公司保费可能比大公司低30%,相信很多人会选前者。
这时候会有人跳出来,拿理赔服务说事,但是对于长期寿险、重疾险来说,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如果要支付更多保费,来换取一个空口无凭的服务,恐怕不太划算。
所以长期寿险和重疾险,先看产品,再看公司。
而有的产品,公司和服务这块就很重要了。
比如境外旅行险,比如高端医疗,比如一些财险,公司规模品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很容易理解,不多展开讨论。
告诉大家一个技巧,寿险公司的附加险,比如附加意外,附加医疗等,可以不选,性价比不高。
意外险的话,去选择财险公司的一年期意外险即可。医疗险的话,去选择财险公司或健康险公司的医疗险即可。
带有投资性质的新型寿险,比如分红险、*险、投连险等,就不仅要看产品本身,还要看公司的经营状况,投资收益数据等。
比如几乎每家公司都有年金险+附加*账户,有些“大公司”的*账户保底利率是1.75%,结算5%不到,有的公司*账户保底利率是3.5%,结算7.2%,你会选择哪个呢?
巴菲特曾经说过:对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方式就是定投指数基金,因为从长远来看,大部分的基金经理到最后都没能跑赢指数。
在股市上一直流传着“七亏二平一赚”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七成的股民是亏损的,可以保本的有两成左右,而只有一成的股民才能赚钱。也就是说90%的股民在股市里都是赚不到钱的。而这种情况在基金经理身上也同样适用。
在美国股票市场上曾有一个轰动一时的百万美元du约,巴菲特在2008年时跟五个华尔街知名对冲机构定下了一个du约,du约的内容是10年后,这些对冲基金的收益率都跑不过标普500指数基金。其结果自然是巴菲特的完胜,因为在2015年的时候这些基金就提前向巴菲特认输了。
从结果来看,标普在2008到2017年总共上涨125.8%,年化收益率为8.5%。而对冲基金FOF中表现*的总收益才87%,年平均涨幅6.5%。其中更是有一支基金已经在2017年被清算。
要知道2008年的时候美国股市还在高点,而且在du约刚开始的时候,股市就摔了大跟头,十年之du的第一年就遇上金融危机大盘下跌了37%之多。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还是战胜了对冲基金,足以见得指数基金的*,如果能在此基础上稍微加一点投资策略,那么你就能取得更高的收益率。
策略一:定期定额定投法。是最简单的方法,每月定投固定的金额,省时省力,不用时刻去盯着指数的变化。缺点也很明显,缺乏灵活性,收益率相对其他策略来说稍微低一点。
策略二:估值定投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在低估的时候多买,在高估的时候少买。以上证指数的历史市盈率为例。
上证指数从1999年到2020年的历史平均市盈率(PE)为15.93倍,那我们完全可以以16倍的市盈率(PE)为基准,做一个定投策略。
投入资金=起投资金x(16倍市盈率/当前PE)
假设起投资金为1000元,这个月的上证指数PE正好为16倍。
那么投入资金=1000 x 16 /16=1000元。
如果下个月的股市涨了,市场的PE涨到了20倍。
那么投入资金=1000 x 16/20=800元
再下个月的股市跌了,市场的PE跌倒了10倍。
那么投入资金=1000 x 16/10=1600元
这种增强型定投策略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在估值低的时候投入更多的钱,在估值高的时候投入更少的钱。完美符合定投的微笑曲线,估值定投法的收益率会比定期定额定投法更高,投资更加灵活。
当然这种投资策略也有缺点,那就是没有止盈的策略。当股市上升到80倍市盈率的时候,这个时候大家都知道这个估值不会长久,而你不仅没有赶紧止盈,还在往里面不停的投钱,那你的收益率肯定会比那些及时止盈的低很多。
俗话说得好,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
而如果你要止盈,那么你肯定会引入自己主观判断。那么问题就来了,国外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基金经理都无法准确预测股市的走势,你怎么保证你的主观判断是正确的呢?定投指数基金让小白也能跑赢基金经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全抛弃了主观判断,既然我们没有判断股市涨跌的能力,那么就把一切交给投资策略。所以现在我们引入第三种策略。
策略三:价值平均策略
什么是价值平均策略?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目标不再是每月定投1000元,而是每月市值增加1000元。
1月买入1000元基金;2月市场下跌,当月基金市值800元,那么这个月就要买入1200元。确保目标市值达到2000元;3月市场上涨,当月基金市值2800元,那么这个月只要再买入200元即可。4月市场继续上涨,当月基金市值4300元,超过目标市值4000,赎回300元的基金。
这种定投方法的优点是如果如果行情下跌,在下期定投的时候会多买一点,以此来保证自己在低估的时候买得更多。如果行情上涨账户盈利,在下期定投的时候会少买或者卖出筹码,以此来控制仓位或收割盈利,这样就能够实现低买高卖。
还能避免人为主观判断出错增加的风险,对于刚接触定投基金的新手来说,这种策略是非常值得尝试的。
作者:Chambers
据港交所4月19日文件,阳光保险集团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华泰国际、中金、瑞银和建银国际为其港股IPO联席保荐人。
阳光保险成立于2005年,为国内13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之一。IPO前,中石化、七匹狼、安信和华泰等为公司股东。
中国十二大人身险、第七大财险集团,2021年总保费收入超千亿
阳光保险主要围绕人身险、财险和资产管理开展业务,截至2021年底,旗下阳光人寿和阳光财险拥有共2895家分支机构,以2020年原保险保费收入计,分别是中国第七大财险、十二大人身险公司,市场份额为1.7%及2.7%。
截至2021年底,公司拥有约2540万名个人客户和约43万家团体客户,约11.3万名保险营销员,覆盖了中国全部省、直辖市、自治区。
阳光保险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从2007年的41.5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013.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6%,相较于同期保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高出11个百分点。
公司2021年总投资资产规模达3887亿!中国保险市场仍在发展初期
阳光保险主要通过阳光资管对保险资金进行运用管理。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总投资资产规模为3886.78亿元,其中月65.1%投资于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其中约39.7%为政府债券,14.6%为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及5.8%为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
2019年-2021年,阳光保险的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8%、6.5%以及5.4%;净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8%、5.2%和4.6%;总投资收益分别为147.14亿元、194.72亿元和190.9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与目前已经披露的上市险企的情况相比,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新华保险2021年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8%、4%、5.7%、4.98%、5.9%,阳光保险处于中上游水平。
数据显示,中国2020保险市场规模达到65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占全球保险市场规模的10.4%,位列亚洲第一、全球第二。据Sigma报告,我国保险深度和密度仍处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处于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发展初期阶段。
去年净利润超60亿元,冲刺国内第10家上市险企
根据招股书披露,阳光保险总保费收入实现持续增长,于2019年-2021年的收入分别为1008亿、1151亿和1200亿元,同期总保费分别879亿元、926亿元和1018亿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51.5亿、56.8亿和60.2亿元。
阳光保险此次IPO募集资金将用于强化资本基础,以支持业务的持续增长,若成功挂牌港股,将成为国内第10家上市保险企业。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本文来源于新浪集团旗下港美股服务平台华盛通APP资讯专栏,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期,各家保险公司纷纷发布了今年一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一些业绩指标也随之浮出水面。
我们整理了74家人身险公司的相关数据,对这些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净利润进行了排行。虽然大部分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整体的利润规模却较2021年一季度有了大幅下降。此外,我们还统计了各家公司对应的增长率、偿付能力等数据,希望能让大家对人身险行业的经营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起来看看详细情况吧!
行业保险业务收入总计增长2%,前海人寿跌幅*
2022年一季度,已经发布了偿付能力报告的74家人身险公司总共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26万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74家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总计1.23万亿元)增加了1.97%。
我们将保险业务收入规模分为6个档次:≥1000亿元、500~1000亿元(含500亿)、100~500亿元(含100亿)、50~100亿元(含50亿)、10~50亿元(含10亿)以及≤10亿元,保险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有中国人寿及平安人寿两家公司,统计得到各个收入档次的公司数量如下图:
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人身险公司共有53家,其中28家公司的收入规模介于10~50亿元之间。
从每家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情况来看,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及泰康人寿占据了前五名的位置,和2021年一季度相比没有变化。Top 5总共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017.47亿元,占74家公司总收入的大约56%,但是比其去年一季度的保险业务收入减少了1.2%(去年同期数据为7103.11亿元)。
74家人身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排名(单位:亿元)
保险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公司里出现了两家银行系保司--中邮人寿和建信人寿,其中建信人寿的进步显著,去年一季度该公司在这74家保司中排名第13位,今年一季度建信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54.8%,排名也上升到了第9位。
2022年一季度有55家人身险公司实现了保险业务收入的增长。小康人寿在2020年12月以来完成了增资扩股,并组建了新的管理团队,终于在去年9月重启业务,今年一季度继续稳定发展,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5亿元,较去年同期7万多元的收入有了大幅增长 。
前海人寿成了74家公司中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下滑幅度*的人身险公司,收入同比大降78.53%,从去年同期的510亿元跌到了110亿元。大波动背后,前海人寿经历了管理层动荡、偿付能力承压、互联网保险业务按下暂停键等一系列问题,经营压力不小。
保险业务收入涨跌幅Top 10
净利润跌幅超40%,人身险经营“增收不增利”
虽然保险业务收入艰难维持了增长的态势,但“增收不增利”成了人身险公司在一季度普遍遇到的问题。74家公司中,有42家公司在一季度遭遇了亏损,而去年一季度这些公司里只有19家是亏损的;有24家公司去年一季度盈利,但今年一季度出现亏损。根据我们的统计,只有5家人身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及净利润都较去年同期有增长,分别是人保健康、太平养老、幸福人寿、长生人寿和瑞华健康(瑞华健康亏损较去年同期收窄);平安人寿、平安健康和华汇人寿虽然保险业务收入有减少,但净利润情况得到了改善;有50家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的同时,净利润水平下滑;还有16家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与净利润都出现了减少。
今年一季度,74家人身险公司的净利润总计为455.58亿元,而去年同期为773.42亿元,也就是说,整体净利润同比减少了大约41%。32家盈利的公司净利润总计554.56亿元,其中平安人寿和中国人寿在一季度分别贡献了215.75亿元和163.59亿元的净利润。
我们对各家公司的净利润情况进行了排名,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保险和泰康人寿成了*钱的5家人身险公司。排在净利润榜6~10名公司--友邦人寿、平安养老、人保健康及农银人寿都没有进入保险业务收入排行榜的前十名,说明其一季度的盈利效率还是可以的。
74家人身险公司一季度净利润排行(单位:亿元)
2022年一季度,净利润*的10家人身险公司的净利润总计为527.42亿元,而去年一季度净利润前十名的公司总共实现688.28亿净利润,今年这一 指标同比下降了23.37%。
2021年一季度净利润Top 10
在这些人身险公司中,平安人寿去年因为收到投资踩雷等因素影响,净利润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基数偏低,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加了190%。去年一季度净利润近37亿元的太平人寿在今年一季度出现了6.91亿元的亏损,前海人寿则成了74家人身险公司中亏损最多的,单季度的亏损额超过了23亿元。
关于保险公司一季度净利润下降的原因,权益市场的波动是重要影响因素。今年一季度,投资收益率*的保险公司是中荷人寿,投资收益率为5.48%;多达47家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低于1%,其中,鼎诚人寿、渤海人寿等7家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为负。太平人寿、前海人寿一季度的投资收益率分别为0.25%和0.17%,相信对两家公司的净利润波动还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74家人身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排行
此外,74家人身险公司中,有70家披露了一季度的综合退保率,业务积累相对较少的小康人寿退保率*,为0.07%;国华人寿及财信吉祥人寿的退保率都超过了8%。
70家人身险公司综合退保率排行
总体来说,虽然一季度多部分人身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还是能够更进一步,但因为投资是国内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所以当权益市场出现震荡时,保险公司的盈利情况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今年以来,保司承受了保费收入和投资收益的双重压力,当收入端陷入困境时,就要求保司在费用端更加精打细。
争夺银保渠道:想清楚要规模还是要利润
个险渠道的增长压力迫使保险公司对银保渠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太保和新华保险的财报中也可以看到,银保成了两家上市公司拉动新业务增长的最强劲的引擎。
太保及新华一季度银保渠道情况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看到,银保渠道业务也有不小的压力。
我们拎出来了8家银行系保险公司一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到这些保司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保险业务收入的增长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体现了渠道优势;但净利润较去年同期的下滑幅度大于行业平均水平,中邮人寿和建信人寿甚至出现了盈转亏的现象。
8家银行系保险公司一季度表现
为什么银行系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情况分化如此之大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不在于投资收益的影响,而是保险业务经营的问题。通过以上表格可以看到,在一季度50%以上的保司投资收益率都低于1%的情况下,这8家保司中只有中邮人寿和交银人寿两家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低于1%,也就是说,银行系保险公司整体的投资收益率水平是好于同行的。
再看综合退保率的情况,通过70家保司综合退保率的排行榜可以看出,这些公司退保率的中位数是0.82%左右,而8家银行系保司中,农银人寿、中荷人寿和招商信诺三家公司的退保率低于中位数,反映出银行系保险公司的退保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银保是典型的规模效应型渠道,短期内能够形成保费规模。但面向的是银行客户,主要销售的也是偏理财类的产品,加上销售人员的专业性等问题,更容易出现客户将保险产品与一般的理财产品混淆、进而引发退保的问题。除了退保率的问题外,保险公司对银保渠道的控制力相对较弱,销售成本更多的是由掌握客户、场景的银行决定,还有一些灰色地带,也就推高了整体的成本。当保险公司加剧对银行渠道争夺的情况下,很可能导致行业整体的利润进一步被削弱。
所以,在关注银保渠道新业务增长能力的同时也要看到相对应的各种成本、业务品质方面的压力。不同保险公司战略重点不同,押宝银保渠道的策略也不使用所有人。
偿二代二期落地,偿付能力充足率下调
2022年也是偿二代二期落地之年,监管对险企的资本认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长期股权投资强制减值、对长期保单的未来盈余部分只确认核心资本等。
受偿二代二期的影响,各家公司今年一季度的偿付能力,尤其是核心偿付能力都较上一季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以下两张表格分别为74家人身险公司在2022年一季度及2021年四季度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排行情况。
74家人身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排行
74家人身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排行
为了满足偿付能力的新要求,多家保险公司在过去一两年间纷纷通过股东增资、发行债券等手段进行“补血”,根据界面新闻的统计,2022年以来已经有近20家险企合计增资超过500亿元。随着偿二代二期的落地,相信保险行业未来的发展也会更加规范。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小险企都在今年开年经历了不小的考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希望我们都可以快速适应新常态,实现行业更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