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楼市最高点?那一年,韭菜们集体“上车”的盛况你还记得吗?

2025-09-15 0:43:50 基金 xialuotejs

嘿,各位吃瓜群众、房产小白和老司机们,今天咱们不聊别的,就来扒一扒2020年那魔幻的楼市!是不是一提起“2020楼市最高点”这几个字,大家心里就咯噔一下,有的朋友可能悔不当初,有的可能至今还在庆幸自己“成功上车”?话说那一年,简直是把“刺激”俩字刻在了房地产市场的脑门上,各种神操作、奇葩现象层出不穷,堪比一部年度大戏!

你还记得吗?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世界都按下了暂停键。当时多少人觉得,完了,经济要凉,房价肯定要跌出翔了!结果呢?万万没想到,剧情来了个360度托马斯全旋。等到疫情稍微稳定点,货币政策一宽松,大家口袋里有点钱,加上对未来通胀的预期,“买房保值”的念头就像野草一样疯长起来,根本刹不住!不少专家当时都还在预测下行,结果脸被打得啪啪响,那叫一个疼。

2020楼市最高点

特别是深圳,那简直就是2020年楼市的“顶流明星”!什么“喝茶费”、“万人抢房”、“打新躺赚百万”,这些热词是不是现在听起来都还有内味儿?当时深圳的房价涨幅,那可真是让全国人民都羡慕嫉妒恨,有些区域甚至能看到“一天一个价”的离谱行情。据说,那时候买到房的人,简直比中彩票还开心,朋友圈各种晒合同、晒钥匙,看得没上车的朋友们那叫一个心如刀绞,恨不得穿越回去给自己一巴掌,问问自己当时为啥不冲!

当然,不止深圳,长三角的杭州、上海,甚至西南的成都,也都铆足了劲儿。杭州的“人才购房”政策,一度引爆了购房热情,各种摇号现场人山人海,中签率低得让人怀疑人生,感觉不是在买房,而是在参加一场史诗级的寻宝游戏。上海的学区房更是“不疯魔不成活”,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家长们那是真金白银往里砸,一套老破小都能卖出天价,简直是把“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具象化了。

那一年,各种调控政策也像是挤牙膏一样,慢慢地、陆续地出来。从限购、限售,到后来的“三道红线”(虽然“三道红线”是2020年8月才提出来,但它对市场预期的影响,在下半年就开始显现了), *** 的决心其实一直都在,奈何市场的热情被点燃了,根本不是区区几个政策就能浇灭的。大家的心态就是:趁着还没全面收紧,赶紧上车,再不买就没机会了!这种“末班车焦虑”让很多人失去了理智,一冲动就成了接盘侠。

我们再来看看银行那边,为了配合经济复苏,那会儿的房贷利率也算是比较友好的。资金成本一低,开发商拿地热情高涨,银行放贷也相对宽松,形成了一个你情我愿的闭环。手里有点闲钱的,看到股市、基金波动大,觉得还是房子最稳妥,于是纷纷涌入楼市。这种全民参与的盛况,简直让人误以为房地产是唯一的投资渠道。好多人甚至借钱凑首付,背上了沉重的房贷,就为了赶上这波所谓的“大行情”。

但话说回来,2020年的楼市热度,也并非所有城市都一样。一线和强二线城市那是高歌猛进,而一些三四线城市,尤其是一些人口流出的小城市,表现就比较平淡了,甚至还在去库存。这种分化也挺有意思的,说明大家对房产的预期,已经从“普涨”变成了“结构性上涨”,都盯着那些有产业、有人口流入的城市。所以,当年的“楼市最高点”,更多是体现在少数核心城市和部分热门板块。

回看当时,除了刚需和改善,还有不少投资客也蜂拥而至。他们手握多套房产,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试图在这场盛宴中分一杯羹。那时候的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各种“专家”和“大V”也纷纷下场,有的摇旗呐喊鼓吹房价上涨,有的则苦口婆心地劝大家冷静。但市场的情绪一旦起来,理智往往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谁也听不进去。大家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房价真的在涨,而且涨得离谱。很多人宁愿相信“房产投资永远没错”的神话,也不愿去思考高点背后的风险。

那个时候,各种奇葩的营销手段也层出不穷。有些开发商为了制造抢购气氛,甚至会“饥饿营销”,故意放出少量房源,然后制造排队、抢购的假象。购房者往往在紧张的情绪下,根本来不及仔细思考,就稀里糊涂地签了合同。这种“冲动消费”在楼市里特别常见,尤其是在房价快速上涨的时期。大家都被裹挟在一种狂热的氛围中,生怕自己慢一步就错过几个亿。这种心态,在当时真的是非常普遍,甚至有些朋友是为了买房,把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的钱都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