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一、进口关税大幅下调,有利于中高端消费回流
1.1 消费品关税进一步下调,满足消费新需求
部分消费品关税进一步下调,平均税率由17.3%将至7.7%。根据财政部消息,从2017年12月1日起,我国将在此前降税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本次降税共涉及187个8位税号商品,范围涵盖生鲜食品、保健品、药品、日化用品、衣着鞋帽、家用设备、文化娱乐、日用百货等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品类,平均税率由17.3%降至7.7%,下降9.6pct。自201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3次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主要涉及我国消费者在境外购买意愿较强、关税税率较高的消费品。
分品类看,母婴产品降税力度最大,爱美、舒适、健康等消费升级品类税收优惠显著。具体商品中,部分配方婴幼儿奶粉(原定进口关税20%)、尿布及尿裤(原定进口关税7.5%)降税力度最大,进口关税降至零。早在2015年6月护肤品进口关税就由5%降低至2%,而本次关税降低主要针对化妆品品类,其中唇膏、眼影、香水等进口关税由10%降低至5%。购买意愿较强的新型生活家电税收优惠明显,其中咖啡机、智能马桶盖进口关税由32%降低至10%,电动剃须刀、电动牙刷由30%将至10%。生鲜食品中,海鲜、坚果等进口税率水平降至5-7%,矿泉水由20%降至10%,部分葡萄酒由65%降至14%。
1.2 三方面看进口关税优惠政策影响
1.2.1 消费升级趋势下,有利于中高端消费回流
消费回流趋势已现,中高端消费表现明显。我国长期以来是境外消费大国,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数据,2016年中国大陆游客境外消费额达到2610亿元美元,占总消费额的20.9%,位列世界首位。但近年来由于汇率、税率等因素影响,在海外购不再具有价格优势的情况下,高端消费呈现明显回流趋势,境外旅游消费增速由2015年的25%降低至2016年的12%,2016年本土奢侈品消费也首次超过境外消费实现5%正增长。
中高端消费持续复苏,进口税收优惠继续利好。自2016年9月起,以化妆品、珠宝为代表的高端消费持续回暖, 其中限额以上化妆品类增速保持两位数以上,2017年10月同比增长16.10%,环比提升2.7pct、同比提升12.1pct。此次进口关税降低力度加大,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回流,中高端消费复苏趋势有望持续。
1.2.2 一般贸易进口税负成本降低,利好跨境进口B2B
利好一般贸易进口业务,跨境进口B2B企业受益。对于一般贸易来说,进口关税降低后的优惠效果更明显,商品进口价格与跨境电商之间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使部分品类一般贸易的优势凸显。对于跨境贸易整体来讲,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供应链管控和商品品质提升,因为降低进口关税有助于减少代购等非正规渠道商品流入,让更多产品通过国内正规一般贸易进口或者保税港区进来,有望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
优壹电商并表利润有望超预期,进一步增厚跨境通业绩。跨境通收购的优壹电商是母婴用品及美妆个护领域领先的全球优品供应与电商贸易综合服务商,与达能、雀巢、蒙牛、辉瑞等世界知名品牌商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优壹电商承诺2017-2019年度净利润不低于1.34、1.67、2.08亿元,其进口业务中B2B收入占比超过80%,母婴、美妆个护等品类大幅降税后采购成本将显著下降, 并表利润有望超预期,进一步增厚跨境通业绩。
1.2.3 倒逼中国企业供应链升级与品牌建设
近年来,以小米、格力等代表的中国品牌不断崛起,以网易严选为代表ODM模式缩短供应链为消费者提供低价优质的产品。进口关税降低后,进口商品和国内商品价格差距进一步缩小,势必加剧国内与国外品牌竞争,国内商品要想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就必须提供给消费者更有价格优势、品质优势的商品,这有望促进中国品牌加快供应链升级、提高商品品质。
二、奢侈品消费持续回暖,在华表现动能强劲
奢侈品行业回暖,综合巨头持续高增长。自2016年三季度开始各大奢侈品集团收入端回暖迹象已现,其中综合巨头反弹趋势最为显著,根据各大集团最新披露的财报,行业回暖持续。历峰集团2017H奢侈品业务营收实现+10%增速,扭转2016年-4%的负增长态势;开云集团自2017年开始增速持续保持20%以上,2017Q3营收同比+27.1%,其中重点品牌Gucci三季度单季度增速49.4%、Saint Laurent三季度单季度增速22.2%;路威酩轩(LVMH)2017Q3营收同比+12%。
中国地区成为各大奢侈品行业销售增长的主力军。通过对比各大奢侈品公司本土和中国地区收入情况发现,在本土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增长势头迅猛。历峰集团2017H亚太地区收入增长25%,其中中国地区增速26%;开云集团Q3单季度亚太地区收入同比+36%,其中重点品牌Gucci和Saint Laurent分别增长55%和37%。皮具方面Hermes 2017Q3亚太增长12.4%,增速恢复至两位数;服饰品牌Moncler 2017Q3亚太增速19%,显著高于行业。
分品类看,美妆和珠宝在华表现出色。美妆方面欧美高端化妆品在中国市场增长强劲,雅诗兰黛2017Q3亚太地区同比+17%,欧莱雅亚太地区同比+14.7%。珠宝行业2017年复苏显著,其中周大福中国内地增速由负转正,2017Q3中国内地零售增长和同店增长分别实现15%、9%;轻奢珠宝品牌Pandora大中华区增速逐渐回落,但2017Q3仍保持了69%的高增长。
三、投资建议
投资建议:国务院关税减免政策推进,持续引导高端消费海外回流、推动国内消费升级发展。奢侈品行业复苏态势持续,中国内地市场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动能。2018年高端消费复苏态势有望延续,生鲜消费持续受益关税降低红利,利好国内高端百货与品牌、生鲜超市及以跨境进口B2B企业,三条主线布局高端消费:
1) 中高端消费复苏加速,增持百货、珠宝行业龙头。国务院进口关税减免新政12月即将实施,进一步引导高端消费回流,继续看好2018年高端消费复苏持续,百货与黄金珠宝行业显著受益。建议增持:王府井、鄂武商A、通灵珠宝、老凤祥等。
2) 生鲜降税进一步促进饮食消费升级,增持生鲜经营和供应链建设优势显著的企业。生鲜已逐渐成为居民生活中的热点之一,本次进口税收减免涉及到多种以龙虾、鲑鱼等为代表的洋生鲜和以巴西腰果、夏威夷果等为代表的进口坚果,降幅基本在一半以上,有望进一步提振品质生鲜消费需求,利好生鲜业务竞争优势突出的超市企业,建议增持:永辉超市、家家悦等。
3) 利好一般贸易进口业务,跨境进口B2B企业受益。对于一般贸易来说,进口关税降低后的优惠效果更明显,商品进口价格与跨境电商之间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跨境通收购的优壹电商进口B2B业务收入占比超过80%,母婴、个护等品类大幅降税后优壹电商利润有望超预期,进一步增厚跨境通业绩。建议增持:跨境通等。
四、风险提示
1、经济下滑抑制消费复苏;
2、行业竞争加剧;
3、供需结构失衡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附录:部分消费品暂定税率调整表
稳坐券业头把交椅的中信证券2020年财务数据出炉。
3月18日晚间,中信证券正式发布2020年年报,当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543.83亿元,同比增长26.06%;归母净利润149.02亿元,同比增长21.86%,两项指标均达到五年来最高水平。
如无意外,中信证券业绩将在2020年继续霸榜行业第一。
当晚,中信证券还发布了利润分配方案,合计派发现金红利51.7亿元,可谓诚意满满。
2020年底,中信证券资产总额达到1.05万亿,较2019年末增加33%,成为国内首家资产规模过万亿元的证券公司。
但在资产规模向前“疾驰”的同时,发展路上的中信证券近来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从数据来看,中信证券全年计提65亿巨额信用减值、流动性风险指标逼近预警线、280亿配股触发股价下跌均引来市场争议。
280亿配股遭遇非议始末
一手高额分红,一手却抛出更大规模的配股融资计划,这两项都针对“老股东”的资本手笔,却并未因“分红诚意”收获正向反响。
配股融资计划早在2月26日就发布了预案。中信证券公告拟以A股配股股权登记日收市后的股份总数为基数,按照每10股配售不超过1.5股的比例向全体A股股东配售,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280亿元。
配股是向老股东进行融资的行为,指向原股东按其持股比例、以低于市价的某一特定价格配售一定数量新股。
因此,对于持股中信证券的投资者而言,配股无异于强迫自己掏出真金白银,因为不参与配股就意味着手中所持有的权益将会被摊薄。
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国元证券、东吴证券、山西证券、天风证券、招商证券、国海证券等6家上市券商实施配股,配股价的平均折价比例为44.42%。上述券商中募集资金最高的招商证券也仅公布了150亿配股计划,其余券商配股募集规模均保持在60亿元以下。
有鉴于此,中信证券280亿的天量配股在市场激起了极大的反响。
3月1日,在宣布配股计划后的首个交易日,前期已受市场波动影响出现“12连跌”的中信证券股价出现跳水,当日大跌5.98%,并在此后的十个交易日内累计下跌近10%。
对于中信为何选择配股这种国内资本市场颇为诟病的手段进行融资,有资深投行人士解释称,通过定增融资很难实现280亿的天量规模,另一方面也将稀释现有大股东持股比例。
其背景是,目前中信证券大股东中信股份仅持有公司15.47%的股份,不易再通过定增进行稀释。
中信证券财务负责人李囧表示,发布配股计划旨在补充公司净资本,“相比定增配股不会摊薄现有股东持股比例与股东权益,对公司各项收益指标摊薄影响有限”。
目前对于中信证券配股的行为,市场多解读为释缓公司流动性风险。
但采访中,券业人士则表示应与补充公司短期流动性无关。
“和流动性关系不大,更多是考虑股权融资发行的便利。”华东地区某券商高管表示,中信证券年初刚刚获批800亿公司债额度,完全可以通过发债补充流动性。“只有超短债、短融这类一年以下的债券,才会影响到公司的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正常的公司债发行只会加杠杆,不会增加流动性风险”。
“另外监管对配股的审核期限也比较长,一般会长于对定增的审核,普遍需要一年才能获批,‘远水’也无法解救‘近渴’。”
因此在上述券商高管看来,中信证券公布配股计划更像是充分利用各类融资工具,增加净资产。
“券商有了净资产才能加杠杆借债,弥补各类重资本业务带来的消耗,强化资产负债表使用能力,向国际一流投行看齐。”
当这场梦想,遭遇到二级市场的低迷应对,其路向何方,背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
多项“第一”的正反面
一个最重要的背景是,中信证券,总被冠以过多的中国投行业务做大做强的期许。 期许不仅来自市场,还包括许多身居高位的监管者。
既有市场对国内金融机构竞争优势走出去的期许,也有对中国资本在全球资产定价权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期许。
中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许多责任,确实在头部机构肩上。
根据刚刚出炉的财报,虽然净利润增速刚刚超过20%,但在业绩端中信证券行业头部的地位依然稳固。
据中证协数据显示,证券行业2020年度实现营业收入4484.8亿元,同比增长24.41%;实现净利润1575.3亿元,同比增长27.98%。而中信证券2020年归母净利润则占到全行业总利润的9.5%。
依据合并利润表,中信证券全年实现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112.57亿元,同比增幅51.61%;实现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68.82亿元,同比增幅54.11%;实现资管业务手续费净收入80.06亿元,同比增幅40.29%;实现利息净收入25.88亿元,同比增幅26.53%;实现自营收入179.07亿元,同比增幅12.68%。
2020年,在国内资本市场向好,及注册制稳步推进的背景下,中信证券经纪业务与投行业务营收增速最为突出,经纪业务与自营业务则成为了公司的支柱业务。
根据
投行业务上,去年,中信证券境内主承销规模3135.99亿元,市场份额18.94%,排名市场第一;债券融资业务承销规模1.3万亿,市场份额12.93%,同样排名行业第一。
除此以外,截至2020年底,中信证券资产管理规模也达到1.37万一,公司私募资管业务市场份额为13.5%,排名行业第一。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业绩依然亮眼,但中信证券65亿元的天量计提依然不容忽视。
这项数据,或同样在国内券商独占鳌头。
早在2020年10月30日,中信证券就发布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拟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合计人民币50.27亿元,同比增长593.84%,超过公司2019年度经审计净利润的10%,减少净利润人民币37.72亿元。
仅当年第三季度中信证券就计提了29.93亿元。
而截至2020年底,中信证券计提信用减值再增15亿,至65.81亿元,同比增247.89%。
中信证券对此官方坦言,主要因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融出资金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增加。
典型案例即康得新踩雷。按康得新停牌时股价为3.52元/股,中信手中的5687.49万股ST康得股票价值近2亿元。
除变相踩雷“康得新”,2020年中信证券还身体陷萍乡英顺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东方园林董事长何巧女、董事唐凯的股权质押风波。新成立的中信证券(华南)也触及三起股票质押回购交易纠纷案。
“头部券商中,有一定共性风险,与券商行业整体遭遇一些趋势性市场风险转向有关,”北京某机构人士坦言,这同样也反应出国内券商业务趋同,独特性竞争优势较弱。
中信证券副财务总监史本良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公司信用减值基于比较稳健、相对谨慎的风格,“减值准备和实际损失并不可同日而语,居安思危、夯实基础对公司长远发展有利”。
但,中信证券65.81亿元信用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也实打实的减少了公司净利润49.32亿元,占到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的三成。
扩张向左,风控向右?
仅在2020年,中信证券就发行了各类公司债、短融债券合计1432.97亿元。
2021年1月6日,中信证券又再次从证监会获批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面值总额不超过800亿元公司债券的资格。
其中,首期发行自同意注册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其余各期债券发行,自同意注册之日起24个月内完成。也就是说未来两年内,800亿天量债融资额度将全部被中信证券收入囊中。
伴随着中信证券的各类融资行为,公司杠杆倍数近年来也有显著提升。
据信达证券统计,中信证券剔除客户保证金的杠杆倍数已从2019年的4.07提升至4.59。
根据梳理,中信证券近年来资产扩张迅速,与其资本中介业务迅猛发展对资本的消耗不无关系。
对于资本中介业务,中信证券财务负责人李囧解释为利用公司自有资产负债表,通过产品设计满足客户投融资需求的业务,具体包括融资融券、收益互换、股权衍生品、大宗商品衍生品等细分业务。
“资本中介业务依赖公司资本实力,交易定价实力和产品设计能力。同时也是资本消耗型业务,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依赖较为稳定的长期资本供给。”中信证券财务负责人李囧表示。
在2月刚刚抛出的280亿天量配股计划中,中信证券也拟投入不超过190亿元发展资本中介业务,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截至2020年底,中信证券与场外衍生品业务直接相关的衍生金融资产规模达到201.57亿元,同比大增174.22%。
通过资本的支持,中信证券在相关业务上也取得了明显的规模优势。
据中证协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底,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存续名义本金合计1.33万亿,其中中信证券存续名义本金就达到了3039.65亿元,占总规模的近23%,位列行业第一。两融业务方面,中信证券2020年底两融规模相较2019年增长108%至1455亿元,占据了全市场8.98%的市场份额。
而中信证券在上述资本中介业务上的大力发展,也为公司流动性风险埋下了伏笔。
截至2020年底,中信证券流动性覆盖率141.83%,较2019年底又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净稳定资金率124.15%,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逼近监管规定的120%预警线。
另外,中信证券2020年底境内外长短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短期融资款余额合计也达到1898亿元。
“公司流动性覆盖率已降至近五年来最低水平,净稳定资金率也仅略高于2017年。”国内中小券商非银分析师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5日,央行对修订后的《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新规拟新增近1年内流动性覆盖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发行要求。而据万和证券测算,以2020年半年报数据为准,剔除极值后,A股40家上市券商流动性覆盖率的平均值为282.2%,中信证券流动性覆盖率则为 135.33%,显著低于行业平均。这也意味着由于相关资本中介业务的快速发展,中信证券流动性正限于尴尬境地,未来或短期与短融券发行无缘。
对于公司风险指标预警的情况,中信证券财务负责人李囧举例称,如场外期权、收益互换等资本中介业务,证券公司收取客户保证金,将导致公司负债端的增长,而在业务开展中必要的对冲操作又会形成的金融资产,导致资产端的规模增加。这就会导致流动性覆盖率的变化,“但流行性风险没变”。
“(流动性覆盖率)指标过大也有可能不经济。保持在预警线之上是比较健康的状态,(中信证券)流行性资产能比较充分的应对市场变化。”李囧称。至于净稳定资金率,李囧指出只有长期债券或权益资金才能对该风险指标进行补充,未来随着中信证券资本中介业务发展,“指标会有压力”,这也是公司为何通过配股进行再融资的原因。
“只要公司的发展需要,我们可能会采取一切能够有利公司的融资手段和扩张计划。”中信证券董事长张佑君3月19日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茅雯婷
奢侈品消费从来跟随经济环境起伏摇摆,这也促成了近几年全球二手奢侈品市场持续火爆。
据最新财报显示,全球知名二手时尚电商The RealReal、Poshmark和 ThredUp 在今年第二季度平台的活跃用户与整体收入都有所增长。
在中国,奢侈品转售市场目前规模相对较小。因为传统观念和对假货的担忧,中国消费者对二手奢侈品的热情有待提高。但国内已经形成了庞大的闲置奢侈品存量。
8月上海“五五购物节”购物节期间,上海首个二手奢侈品展览中心——中奢博奢展中心正式开业。中奢博奢展中心总经理冯培康对媒体表示,奢展中心可以容纳85家闲置奢侈品企业入驻,目前的入驻率达75%。
艾瑞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闲置高端消费品存量价值已达2.87万亿元,并将在2025年达到3.9万亿元。中国成为了国际二手平台主要的采购市场,国际转售平台也在寻求进入中国转售领域的新机会。
今年3月,Vestiaire Collective亚太区首席增长官Baptiste Le Gal表示,中国将成长为最复杂的二手购物市场之一。“该公司正在上海建立一个科技中心,以更好地服务于快速增长的亚太市场和中国本身。”而在2020年4月,总部位于巴黎的转售公司Vestiaire Collective还只是将中国视为“我们继续向前发展的一个巨大供应市场,”并未打算在中国扩张。不过,公司股东开云集团看准了二手奢侈品市场的潜力。
2021年,奢侈品巨头Kering开云集团收购了Vestiaire Collective5%的股份。开云集团CEO Franois-Henri Pinault表示:“现今的二手奢侈品是一个具有潜力且稳固的未来趋势,尤其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 ”
作为竞争对手,爱马仕和LVMH这两大集团对二手市场目前仍持观望,甚至否定态度。
今年6月,一只爱马仕的Birkin Faubourg袋以158,000欧元的价格在Vestiaire Collective售出,远高于这款包的平均售价。Vestiaire Collective称,与去年相比,2022年爱马仕在该平台上搜索量与售价都明显上涨。
因为稀缺,爱马仕高端手袋常常供不应求,其经典款包袋在二手市场售价常年走高。即便如此,爱马仕首席执行官Axel Dumas表示,该公司对快速发展的二奢市场并不感兴趣,称其推高价格并可能带动假货交易。
传统上,奢侈品牌对二手经销商会保持距离,但随着年轻消费者及环保爱好者态度转变,相关品牌开始探索涉足二手市场的不同方式。
品牌与二奢平台联合也可为高消费购物者提供额外服务。8月初,佛罗伦萨小镇官方线上商城正式推出“Love Again 爱·焕新”项目,通过转售闲置的设计师包袋,获取等值小镇礼品卡。目前,该回收项目可支持爱马仕、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香奈儿(Chanel)、迪奥(Dior)等品牌。消费者上传产品照片并填写基本信息后,即可申请产品回购;通过申请后平台将会安排快递上门取货,并提供专业保管、鉴定与估值。据悉,自今年7月24日该项目正式上线至今,平台收到近200份申请。
如何鉴定二手包袋成色
线上交易也伴随着线上鉴定。正品保障是二奢商品交易的前提。“刻字/烫字”、“五金”、“序列号”和“工艺”是各大品牌通用的基础鉴定点。其中“工艺”包括整体的做工、颜色、缝线等是否达到品牌应有的水准与一致性。
许多人对“全新”、“95成新”、“9成新”和“8成新”这些二奢常见词雾里看花,尤其寄售的卖家更想搞清楚它们的具体指向标准,这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收益。
一线大牌经典款包包长期在二奢市场占据主流。Luxclusif中国区运营产品经理王楚晗以二手大牌包袋为例,概括了如下要点:
全新:商品全新未使用,没有任何使用痕迹或者瑕疵。
95成新:少量使用痕迹,包身整体状态良好,无明显瑕疵。
9成新:有自然使用痕迹或瑕疵,不影响正常使用。
8成新:有明显使用痕迹或瑕疵,不影响正常使用。
具体到不同品牌也有不同细节要求,例如路易威登将植鞣革作为定义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一只路易威登包袋:有自然使用痕迹或瑕疵,植鞣革大面积转深,不影响正常使用,则为9成新;有明显使用痕迹或瑕疵,植鞣革大面积变深并有划痕,不影响正常使用,则为8成新。
有哪些瑕疵是不被转售平台所接受的?通常包括:“有严重的磨损”、“有严重的划痕”、“有严重的褪色和污渍”、“金属件脱落或丢失”,“补色或翻新”,以及“定制化刻或绘画”等。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包能在二手市场出手 ,那可能要慎购定制款了。
追求有品味、更优质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梦想,在奢侈品行业,目前国内的销售份额已占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强,去年销售额为4000多亿元,同比增长36%。
按照这个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到2025年,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份额占比将提升至四分之一左右,同时国际奢侈品巨头也愈发重视国内市场的庞大规模与增长潜力。
风景这边独好,国内奢侈品市场在全球一枝独秀
疫情持续影响着全球奢侈品的销售业绩,相比之下,国内市场受到的影响要小得多,加之疫情使得人们出境旅游及消费受限,于是大家纷纷选择在国内购买奢侈品。
去年消费者购买的奢侈品中,来自国内市场的占比提高到了90%以上,同比增加了15至20个百分点以上,这些因素都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奢侈品消费的稳定增长。
贝恩在《202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中估计,在奢侈品中,皮具的销售额增速最快,同比达到约60%,时装位居其次,同比增长约40%,珠宝、手表和美妆的增速分别为35%、30%和20%。
今年5月,香奈儿集团公布了去年的销售业绩,公司去年营收猛增近50%,达到了156亿美元,利润50多亿美元,同比大幅增加170.6%,从时装、手表到香水、珠宝,公司的业绩可谓是全线飘红。
很多品类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这其中亚太地区的贡献功不可没,去年公司在该地区的销售额约8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3.5%,几乎是欧洲地区销售额的2倍。
国内奢侈品销售的走势直接牵动着全球企业对未来业绩的判断和预期,今年6月,罗兰贝格联合天猫发布了《天猫奢品策略人群白皮书》,其中指出,在疫情期间,我国奢侈品市场的消费规模不降反增,在短暂下行后就反弹回升。
我国在全球个人奢侈品市场的份额占比一直是在持续增加之中,总的来看,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奢侈品市场的销售增速呈现出趋缓的势头,短期内的表现是商品供应趋缓,部分门店歇业,企业业绩下滑。
历峰集团的数据显示,目前集团在国内已经关闭了约40%的销售网络,同时疫情对供应链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上海是不少奢侈品集团在国内的主要物流中转枢纽,物流遇阻使得商品的运输和供应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供应链的逐步恢复,预计下半年将迎来一波销售的快速增长与反弹,全年国内奢侈品市场保持两位数增长仍然是大概率的事件。
未来潜力无限,数字化带来更加精准的消费新体验
「于见专栏」认为,和其他行业一样,我国在奢侈品消费领域也扮演着全球消费增长引擎的角色,并且在未来十年,我国中高收入家庭的人口数量,将会呈现出翻倍式增长的势头,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将给国内奢侈品市场带来更加澎湃的推动力。
今年国内奢侈品的线上销售额将突破2200亿元,未来几年,线上渠道将占据奢侈品销售的半壁江山,为此企业需要做好适应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消费浪潮到来的准备。
奢侈品行业自身的高端消费特点,决定了线下门店的营销模式,依然是塑造品牌形象与保证购物转化率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但数字化浪潮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社交新媒体和互联网电商不仅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奢侈品的知识及品牌,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购买渠道。
线上消费逐渐成为主流,各大品牌正依靠互联网开展各种营销活动,保持与消费者的联系与互动,奢侈品的线上销售增速也远高于线下,目前线上的整体渗透率在26%左右。
其中美妆品牌的销售情况最好,去年在线上的销售额增长20%至25%左右,预计全年的线上渗透率在40%以上,相比之下,皮具、时装、珠宝、手表等品类的线上渗透率还多在10%左右徘徊甚至更低,还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和发挥空间。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构成正处于快速地变化之中,追求品质、时尚与潮流的新一代年轻人逐渐担纲了消费的主力群体。
腾讯营销洞察(TMI)联合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最新报告表明,90后将成为市场消费的中坚力量,在国内奢侈品的消费群体中,21岁至30岁年龄段的消费者已占据半壁江山,贡献了46%的销售收入。
相比其他群体,务实是如今年轻人的标签,他们会更注重品牌产品与自身品位认知的契合度,更注重商品格调所展现出来的差异化与个性化特征,他们从冲动型消费转向了更注重性价比的理性消费。
面对这些积极的变化,品牌或销售方可以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数据分析手段,密切关注并掌握消费群体的需求及动态变化特征,通过改进产品及服务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
毫无疑问,数字化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节奏和购物习惯,今年4月,中国高端生活方式研究和顾问机构要客研究院发布了《2021中国奢侈品数字化报告》,其数据显示,去年国内线上奢侈品的销售额为247亿美元,增速高达75%,在总销售额中的占比达到26%。
可以说,行业正跑步进入流量为王的时代,如今几乎所有的品牌都要依靠互联网这个重要的营销渠道,早在前年,Gucci(古驰)、Prada(普拉达)、Armani(阿玛尼)、Cartier(卡地亚)等品牌就已经陆续入驻了天猫旗舰店。
在用内容运营获取粉丝流量并基于线上线下实现一体化联动营销以后,品牌就能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和全场景化的便捷购物服务体验,全球的奢侈品牌均在加速推进门店服务的数字化和互联网化进程。
要客研究院指出,全球奢侈品门店的互联网化程度已达到80%以上,涵盖了95%以上的品牌,要客研究院还预测,未来2年内,全球的品牌及门店将完成全部的数字化改造,3-5年内,奢侈品的线上下单率将达到80%。
借助政策东风,海南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重要节点
「于见专栏」认为,借助离岛免税店的政策优势,海南在国内乃至东南亚奢侈品市场的地位是日渐突出,背靠着有强劲且稳定消费能力的内地市场,同时也发挥着连接和辐射东南亚国家奢侈品消费市场的重要作用。
去年海南的奢侈品销售额超过了600亿元,同比增长了80%以上,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占比为13%,这一成绩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海南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众多国际奢侈品企业的目光,成为其品牌全球布局的关键节点之一。
在7月底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路威酩轩集团、开云集团、历峰集团等国际知名奢侈品巨头纷纷携旗下著名品牌登台亮相,欧莱雅集团首次展示了旗下高端品牌普拉达(PRADA)香水,首次参展的科蒂集团推出了古驰(Gucci)、博柏利(Burberry)等美妆高端品牌。
美中不足的是,在海南的免税店还买不到全球最顶级的奢侈品,不过贝恩公司在《2022年全球奢侈品行业研究报告》中预测,随着国内高档奢侈品消费的逐步崛起,将会有更多非免税企业在海南开设品牌精品店。
早在4月份,泰佩思琦集团就宣布要在海南设立旅游零售总部,统一筹划在国内的品牌布局与销售业务,路威酩轩集团也计划于近期在海口建立香水化妆品零售供应链中心。
到2025年前,海南将实现全岛封关运作,这必然会给全球奢侈品市场的格局带来较大影响,届时也会有更多的奢侈品企业入驻海南,完成旗下品牌零售业务的规划布局与供应链建设。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海南免税消费市场现状与趋势》中也建议,封关后可实现免税市场的全面放开,同时降低免税准入门槛,以吸引更多国际品牌的进入。
可以说,海南的免税店逐渐改变了国内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奢侈品市场的格局,以美妆奢侈品为例,在国内各品牌的官方渠道销量中,仅海南免税店的销售占比就已经达到四分之一左右。
其销量高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同样的商品,在海南免税店的标价,要比国内其他地方的官方标价低30%至55%,巨大的价格差异给旅游业和代购业带来了商机。
也因为这个原因,近两年除了海南以外,有不少城市及免税店运营商都在积极申请免税牌照,同时有的运营商也在布局国内市场,通过开设免税店来满足顾客对奢侈品牌用户体验和高端消费的需求。
如跨境电商洋码头在继北京、上海的3家免税店以后,又在重庆全景文旅商业示范地建立了第4家门店,当然,免税店之间的竞争对消费者而言是一件好事,因为顾客能从中获得更多的价格实惠。
结语
疫情防控已经常态化了,随着消费群体的稳定增长,在数字技术和免税商店的助力下,我国的奢侈品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向前的步伐,当然国际旅行迟早会逐步放开,国内奢侈品行业将重新面临海外市场的有力挑战。
不过短时间内尤其是近一两年还处于稳定阶段,这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在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的推动之下,奢侈品的国内外价差将逐步缩小,对于同样价格的商品,消费者自然更愿意选择就近购物。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高端消费》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高端消费、中信证卷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