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极一时的“蚂蚁战略配售基金”,18个月的封闭期差不多到期了。
最近支付宝上,正在先后开放申购赎回。
收益怎么样呢?
五只基金里面,只有一只收益是正的。剩下的亏得就有点狠了。最差的一个结结实实亏了35%!
截至2022年4月1日收益情况
想当初拼死拼活,原来是在“抢着去亏钱”?
许多人要拍案而起,这个坑货。
理财都是骗人的!再也不相信支付宝了!
如果你就停留在这里,亏钱了骂几句,不去增加自己的知识,搞明白缘由。要么就是以后只存银行,看着钱越来越不值钱,要么就是下次继续稀里糊涂,再次跌倒在其他投资上。
除了发泄发泄情绪,对自己没有实际的好处。毕竟,咱们投资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亏钱、回本的。
都说不懂不投,如果之前是跟风买的,正好借着机会,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懂了,下次就有思路了。
曾经炙手可热的网红基金
1小时卖出102亿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20年9月,蚂蚁集团上市前夕。
当时的互联网正如日中天,股价一路高歌,持续将近两年的上涨行情让大家都很兴奋。但没人预料到,再过5个月时间,互联网行业的股价将会在登上顶峰后,一泻千里。
不仅如此,蚂蚁集团的IPO,同时也是A股市场为探索新模式的一场颇具意义的试验,在香港和A股科创板一起上市。“蚂蚁”作为全球*的独角兽,不仅中国,全球都在翘首以待。
支付宝作为蚂蚁集团国民级的拳头产品,耳熟能详,而且财务数据也好看,都知道它很赚钱。做“支付宝”的股东,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极具吸引力。
天时地利人和,可想市场的热度有多高。
这么好的机会,阿里自然要宣传造势,于是支付宝联合易方达、中欧、华夏、汇添富、鹏华,五家基金公司推出了“蚂蚁战略配售基金”,取名“创新未来”。基金成立后,将参与蚂蚁集团科创板的新股配售。
“蚂蚁战略配售基金”1元钱就能买,基金作为机构参与打新本身就有优势,更何况这几只基金还是支付宝自己参与推出的,基金的10%计划配售蚂蚁新股,板上钉钉。
而自己去科创板打新,要50万的资金门槛和2年以上投资经验,还要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一定能中签。
支付宝搞出这么个活动,从公司的角度看,确实非常有战略意义,不仅能为自己家的基金业务赚取一波流量,回馈给自己的用户优先当股东的福利,也为蚂蚁集团品牌赢得声誉。
五只基金没有借助其他渠道,支付宝自己*承销,将渠道费用也让利给了投资者。
2020年9月25号凌晨开抢,1个小时就卖了102亿,破了公募基金的历史记录。两周时间,5只基金就达到了总计600亿规模上限,超过1360万人认购,提前售罄宣告募集结束。
但万万没想到,蚂蚁集团却先出事了。
蚂蚁集团IPO流产
一波三折,世事难料
我参与了蚂蚁集团香港市场的IPO,花了接近一万元的融资费用,保守估计上市后可以赚到六位数。但就在公布配售结果暗盘交易的前一晚,2020年11月3日,上交所突然一纸公告,紧急叫停。
蚂蚁集团在A股和港股两地的上市取消了,我的小一万港币打了水漂。
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蚂蚁集团的财报中,39%以上的利润是由微贷业务贡献的,也就是花呗、借呗,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就在蚂蚁即将上市的关口,国家对微贷业务的整治也到了重要时刻,2020年11月2日,明确的政策出来了,蚂蚁正正当当撞在枪口上。
事实上从当年10月的外滩金融峰会上,马爸爸怼银行的“过界”演讲开始,国家对互联网行业的规范已经悄悄地拉开了帷幕。
后面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垄断调查、罚款,投资者在“利空消息、担忧、下跌抄底、靴子落地、反弹、追高”的无限循环中,心态逐渐绷不住了。
互联网的股价在2021年2月到达顶点后,再也撑不起了。再加上后来美国开始打压中概股,内外都不利,自此一蹶不振。
这些蚂蚁战略配售基金“创新未来”的美好寄托,随着蚂蚁集团上市搁置,一时半会来不了了。
但这并不是多严重的灾难,参与蚂蚁配售只是一个噱头,基金*的配置是10%,如果真的按计划顺利上市,蚂蚁股票的涨跌,对基金收益的贡献最多也就是10%,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对基金来说,不过是,本来要买的股票没得买,10%的现金可以拿去买别的。
说支付宝故意坑人,再也不相信了,不至于。谁不希望,最后基金能赚钱,你好我好大家好。
问题在于,
购买的人并不真正明白自己买了啥,对风险一无所知。支付宝的基金业务规模,得益于庞大的用户基数,全国有14亿人口,当年在国内的用户就已经达到了7亿,这是多么惊人。
可以说,
里面大部分都是投资小白,冲着当支付宝的股东,共享盛宴去的。如果不是支付宝,可能都不会主动接触基金。很多人对于投资的理解比较浅,概念中还是购物的那一套“认牌子”的想法,大公司大品牌总不会骗我吧?
这五只基金,全部是18个月封闭期的混合型基金。
本身属于中高风险等级
,虽然可以投股票的比例不及股票型基金高,但拿个一半以上的仓位去买股票是很普遍的。
这意味着,18个月期间股市的行情,对基金的最终收益会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来看看,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这18个月时间段内的市场表现。
根据天天基金网的粗略统计,
全市场5000多只混合型基金中,大概只有40%的基金实现了正收益。股票型基金里面就更低了,只有30%左右。那么,这5只基金刚好也在亏损的队伍里,并不奇怪,碰巧而已,并没有什么“阴谋”。
但事先真正懂得这种风险的人有多少呢?
对于那些平时买一年3%、4%收益的理财的人来说,
这远远地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蚂蚁战略配售基金”
还要不要继续持有?
这5只基金,都是主动型的混合基金,前面已经介绍过,由于可以投资比较高比例的股票,本身的波动范围会较大,亏起钱来不含糊,但同样假如赚钱,收益率也可以达到百分之几十,甚至翻倍。
大背景是市场行情,如果未来股市整体向好,水涨船高,大部分的基金都会赚钱。
目前的市场比较低迷,随着这波疫情的影响,许多行业受到冲击,今年的经济形势不会很好,尚需要一段时间恢复。
对于投资布局,我还是比较乐观的,相信国家,总有一天会战胜疫情,恢复经济。但
收获的时间尚早,还得继续煎熬。需要做好财务规划,能长期不动的钱才能去投资。另一个关键点是基金经理,他们的炒股水平,决定了收益的差异。
这也是*的不确定因素。
当初响应这场声势浩大的盛事,基金公司推举出来挑担子的基金经理,过往投资业绩也不会太差。
但基金经理有各自擅长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风格,如果市场刚好背道而驰,亏损是难以避免的。谁会在下一阶段的行情中脱颖而出,没有人能够预判。
如果不知道这个基金怎么办,参考下面三条。
资金紧张,需要用钱,建议赎回。
不差这点钱,可以躺下装死,未来是有可能涨回来的,减少亏损。
吸取教训,懂得进步的有心人,可以赎回,学习基金投资知识,再来选择基金,然后把这笔资金投资到更适合自己的标的上,赚回亏掉的钱,更靠谱。
如何看待“网红”理财
人多的地方真的不能去吗?
每次市场上有“网红”理财出现时,都有不少人来问我,大家普遍有两种态度。
一种看到了宣传上的描述内容,非常心动,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有自己信任的人说靠谱,那就把钱搜罗搜罗,冲啊!
另一种充满“阴谋论”,逻辑是“好东西还用得着宣传吗?肯定是坑我的”、“赚钱的事会这么好心便宜我”,十分警惕,拒绝接纳。
这两种都不可取,也是我们初涉理财,最容易犯的错误。
无论我们现在的水平如何,是一个小白,还是略有经验,最终奔向的目标是
“做一个成熟的投资者”,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自己的投资决策负责。它的好处是,慧眼识珠从此不会亏钱,百发百中吗?
并非如此,我自己的投资有赚的,也有亏钱的,某些阶段的收益甚至还不如人家大胆追进的小白高。但是拉长时间来看,能有稳健的整体收益。
好像一个农场主,种了各种粮食、蔬菜、水果,还养了鸡鸭鱼。虽然某些品种,在某些年份收成不好,但也会有其他赚钱的品种,抵掉一些亏损后,整体还是不错的。因此大部分的冲击,影响不了我。
学会管理整个农场,就是我们掌握理财技能的过程,初始可以利用的资金,即使不多,也要把它当回事,认真对待。
在你能力没锻炼到位之前,不要把你的资金种子,孤注一掷。
如果你心里“不知道要不要”、“不知道该不该”,那就是不要,不该。
另外,就是需要有
开放的心态,多问问是什么,理解背后的逻辑,不要固守成见。世界瞬息万变,有了新的发现,陈旧的知识,换个角度看,可能也会过时。
在投资市场上,“打自己脸”并不丢人,我们基于有限的信息做出的分析判断,条件变了,结果有偏差十分正常,错了就纠正,理解、适应市场的变化。
不用对“网红”理财怀着一种“真有赚钱的好事怎么会便宜我”的敌意。之所以“网红”,是因为顺应了发展趋势,被大多数人看好,认可它有空间、有市场,才会吸引集结了社会各种力量,将它推向高潮。
“红”自然有它的道理。
投资界有句话,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告诫的是无视风险,头脑发热,不管不顾,豪du一把的投机者。而并非简单粗暴的将一切新生事物,定义为“割韭菜”。相反,它正提醒着你,关注市场的变化。
“网红理财”,并不都会亏损收场,也有赚钱的,只不过亏钱了才会大肆报道。但一般来说,相比于已有成熟体系的品种,新生“网红”的不确定性更高,也容易让不明真相的群众,陷入一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du局中。
不要因为“红”而跟风购买,也不要因为“红”而错失机会,自己“认可”才是真。
作者:我是朱舟,理财规划师,投资人,擅长用理财思维,经营生活。
关注我,不迷路
更多阅读
警惕!千万别上当,假“流调”电话骗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