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债市场大幅震荡、可转债高位回调、新股破发常态化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下,以债券打底,通过股票、可转债、打新等增厚收益的“固收 ”基金面临挑战,百余只产品年内*回撤超10%,甚至有部分基金*回撤超30%,与投资者对“固收 ”低波稳健的期待大相径庭。
市场的退潮正在让“固收 ”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但资管新规下理财进阶的巨大市场缺口却仍
为什么“固收 ”变成了“固收-”?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20日,全市场“固收 ”基金(主要为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为-3.27%,其中表现*的产品年内收益8.47%,但同时也有68只基金年内跌幅超10%,最差的几只基金年内跌幅超20%,堪比权益类基金。
再从对于“固收 ”至关重要的回撤控制来看,截至5月20日,全市场“固收 ”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回撤为5.83%,其中有160只产品的*回撤超10%,个别产品的*回撤甚至超30%,使得不少投资者质疑“固收 ”变成了“固收-”。
“今年以来股票和可转债持续下跌,若配置比例较高且品种选择不好,净值回撤幅度就会比较大。” 华宝安宜债券拟任基金经理李栋梁表示,近两年“固收 ”发展比较快,有很多资金借道转债来做“ ”的部分,推升了整个转债市场的估值,但一旦股票市场下跌,也会引发转债市场巨震,流动性收缩容易导致股债双杀。
从客观环境来说,股债双杀是今年“固收 ”整体表现不佳的主要背景。诺德基金基金经理谢屹认为,今年的大环境是美联储加息,是全球流动性的收缩年,债券市场随着海外收益率的上升而承压,股票部分受疫情等内外因素制约也发生下跌,同时,因为正股的下跌,整个转债市场的收益也是负的,这些都促成了“固收 ”表现不佳。
但与此同时,市场的退潮也让“固收 ”的一些问题得到暴露。比如,股票和可转债是“固收 ”增厚收益的重要来源,但市场上不少“固收 ”基金不仅在债券部分以可转债为主,“ ”部分的股票仓位和持仓风格也较为激进,与其说是“固收 ”,更像是披着“固收 ”外衣的权益基金。
以某只被公司打着“固收 ”标签宣传的偏债混合基金为例,截至一季度末,该基金前十大重仓债券中有九只可转债,股票持仓也大比例集中在高波动的新能源概念股,且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幅提高了持股集中度,进一步放大了波动。截至5月20日,该基金年内*回撤
类似的现象在“固收 ”产品中并不少见,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一季度末,全市场有87只“固收 ”基金的股票 可转债仓位超过了70%。这种相对激进的操作在市场好的时候当然皆大欢喜,但一旦潮水褪去,风险一览无余。
交易型“固收 ”将加剧市场波动
自诞生之日起,“固收 ”就被寄予着承接中低风险理财需求的希望,但显然,部分“固收 ”的操作已经与这一期待背道而驰。
除了上述相对激进的操作风格,再比如,有基金经理在采访中向记者指出了“固收 ”存在的另一大问题——频繁交易,且这种交易方式已经对市场有所反噬。
上海某“固收 ”基金经理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目前市场上的“固收 ”存在许多交易型产品,即以固收打底,然后剩余仓位用来频繁交易,换手率较高。为了控制回撤,这种交易行为会使得市场下跌时出现了大量止损盘,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下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据wind数据统计,2021年全年,“固收 ”中的偏债混合基金的股票换手率平均高达约4.49倍左右,已超过同期主动偏股型基金约2.41倍左右的换手率水平。
“虽然目前国内投资者可能对波动的忍受度较低,在市场下跌时发生赎回,我们要按照相应赎回比例去调整,但有些基金经理会因为担心市场下跌更加主动的抛售,造成了市场更深幅度的下跌。”该基金经理表示。
上投摩根*收益投资部总监陈圆明也向记者表示,本轮回撤可能是历史上回撤达到估值低位速度最快的一次,主要原因就是交易型资金的规模占比仍较高,国内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还不够成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波动。
陈圆明认为,相对排名的考核方式、过于硬性的回撤要求都可能是导致“固收 ”动作变形的原因,“比如回撤控制,一旦有硬性要求就会出现止损意愿,放大金融市场波动。”
“固收 ”如何再出发?
虽然“固收 ”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利率下行、刚兑打破的大背景下,“固收 ”承担着理财进阶的时代使命。但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固收 ”如何整装再出发?基金经理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在回撤控制上,陈圆明表示,“固收 ”应该利用多资产、多策略之间的负相关性来降低波动,而不是依赖交易。
谢屹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固收 ”的产品回撤控制主要靠两
陈圆明还进一步补充到,回撤控制应该贯彻到事前、事中和事后整个环节。第一是事前的风险控制,即对单一资产
其次,“固收 ”不能为了排名和规模押注单一行业,他建议以一个宽基指数作为参考基准,尽可能在行业上适度分散,行业集中度过高、个股集中度过高都不可取。
“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超额收益以及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包括我们是否在多个维度上都获得了超额收益,比如增强配置、行业配置、个股个券配置等维度。” 陈圆明表示。
此外,在大类资产配置上,陈圆明表示,历史已经多次证明,股票和债券都是风险资产,资产配置不能股债分离,而是要通盘整体地去做解决方案。
“从理念上来说,‘固收 ’认为固收是安全的,然后加一些风险资产追求弹性收益,但这个理念我是不认同的,固定收益资产并不完全等于安全,股票和债券其实都是风险资产,如果你认为一个资产是无风险的但它其实是有风险的,你大概率是容易吃亏的。” 陈圆明表示。
李栋梁则提出了一个更为前瞻的看法,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固收 ”的投资重心要从大类资产配置下沉到行业和主题的动态配置。
他认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中速增长期,且总量政策很少,越来越强调财政政策的*性,映射到资本市场上,这意味着我们很少会再看到以前泾渭分明的大类资产配置方向,投资重心应该下沉到行业和主题这个层面。
“以前我们看大的宽基指数,现在变成了看主要的行业和主题的盈利增长持续性,还要去跟踪相应的数据,比如说白酒的动销数据、新能源车的产销数据、光伏的装机量等等,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李栋梁表示。
最后,上述多位基金经理也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一点,“固收 ”的投资理念应该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陈圆明表示,“固收 ”应该是基于对底层资产的价值评估来进行资产配置,这样才会在市场价值被低估的时候积极入市,给被低估的资产进行定价,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提供正面贡献。
建议用正规基金分类名称取代“固收 ”
与此同时,基金经理们也普遍认为,市场上关于“固收 ”变成“固收-”的质疑,也反映出投资者对“固收 ”存在一些误解,基金公司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存在一定不足,“固收 ”这一产品称谓也存在不适当性。
谢屹坦言,“固收 ”这个名字本身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固收 ”产品可能先要做好投资者教育的工作,要明确“固收 ”不等于“固定收益 额外的正收益”,“固定收益”本身也不等于“固定的收益”。
首先,“固定收益”最初是从英语“Fixed Income”直接翻译过来的,实际指的是拥有固定票面利息的债券类产品,其投资收益既包括固定利息部分,也包括债券价格本身的波动部分,且债券价格本身可能出现下跌,所以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可能为负。但是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固定收益”这个词容易联想到稳定的
其次,“固收 ”中的“ ”的意思是组合里面除了债券,再“ ”上部分股票或者其他类别的资产,而并非保证在固定的收益上“ ”一个额外的正收益。当然,长期看权益类资产收益是高于债券的,但从单个年份看,股票的波动肯定有正有负,的确会出现部分年份固收 产品收益比纯固收产品低的情况,这是产品内在属性决定的。
此外,现在偏债混合型基金、二级债基等在宣传上都统称“固收 ”,但在资产类别上却差异较大。二级债基80%以上是债券,偏债混合一般债券比例*可能在50%-60%,其中还包括了股性较强的转债,除此之外剩余的仓位还可以买股票。在“固收 ”这个模糊的表述下,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收益,自然会引起投资人的误解。
因此,谢屹提出,要谨慎使用“固收 ”这个名称,建议还是使用更正规的分类名称来指代产品类别,比如偏债混合型基金、二级债基,这是最合规的名称分类,也最体现基金合同的本意和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投资人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做出投资决策。
投资者需要建立合理的投资预期
俗话说“市场是*的老师,下跌是*的投资者教育”,在基金经理们重新审视“固收 ”投资的同时,基民们也需要重新认识“固收 ”,建立合理的投资预期。
陈圆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希望能和基金持有人达成两点共识:
首先,“固收 ”并不是一个保本保收、稳赚不赔的产品,*收益投资策略也并不等同于投资一定会有正收益,而是指以追求*收益为目标来进行投资,在严控组合波动和回撤条件下,尽可能为客户争取*回报,持有人需要建立合理的投资预期。
其次,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因素的确在逐渐增多,但投资“固收 ”需要持有人对这个市场、这个国家有足够信心,虽然中间会有波动,但只要国家经济长期来看是持续向上的,“固收 ”产品长期来看会给持有人带来稳健收益。
李栋梁提出,每种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不同,对应的预期收益和*回撤目标也不同,投资人需要非常清楚这一点,然后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产品;另外,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也非常重要,基金管理人必须展示良好的投资管理能力,能够实现产品预设的投资目标。一旦满足这两点,投资人可以对“固收 ”拉长投资期限,耐心持有。
“今年的市场环境可能的确令‘固收 ’的投资人措手不及,但今年市场的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预计在短期的各种困难过去以后,股债都会迎来较好的修复,尤其股票市场和转债市场,‘固收 ’类的产品会重新赢得对纯固收类产品的相对优势。现在是周期的低点,是最艰难的时刻,希望投资人可以对未来市场多些乐观。” 谢屹表示。
责编:战术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