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摘要
核心结论:
1. 创业板指:聚焦创新产业、成长性突出的指数
横向对比主要宽基指数,创业板指行业集中度相对于主流宽基而言更高,且在成长风格上有更多的暴露。创业板指前10大行业权重合计近80%,接近其他主流宽基的2-3倍,同时重点覆盖电池、光伏、医疗、半导体等成长行业,成长风格显著。
创业板指有较强的业绩成长性,背后的支撑是日益增长的盈利能力。近10年来,创业板多数时间的ROE增速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强于主流宽基,体现了突出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
2. 历史复盘:成长性是创业板指穿越宏观周期的锚
市场表现方面,2011年以来创业板指相对主流宽基的超额收益,近3年整体优于大市,尽管逐年来看相对收益可能并不稳定,但长期的回报率、夏普率均显著占优,主要在于成长性的持续正贡献,支撑指数穿越多轮宏观周期。
复盘创业板开市以来的行情,和以万得全A为基准的相对收益走势,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2010-2012年:杀估值、拔业绩,绝对收益下行,相对收益占优。代表性行业:电子、医药。
(2)2013-2015年:估值业绩双升,绝对收益上行、相对收益占优。代表性行业:移动互联网红利下的计算机、传媒,和4G基建放量下的通信。
(3)2016-2019年:估值业绩双杀,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双双跑输。代表性行业:大范围计提商誉减值的TMT等。
(4)2020年-今:产业周期快速上行拔业绩、消化估值,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占优。代表性行业:新能源、医药、半导体等。
3. 权重行业:紧密追踪新兴产业二阶导,成长持续性的保障
纵向看,创业板指行业分布几经变迁,始终聚焦高成长行业,是指数长期以来高成长性的保障。特别是2013年起,创业板指权重行业配比向当时景气度最强的新兴产业方向集中。
当前创业板前五大细分行业分别为电池(30%)、光伏设备(9%)、医疗服务(7%)、证券(7%)、医疗器械(7%),能够及时捕捉当前具有高景气产业趋势的赛道。
4. 总结来看,以创业板指为代表的成长风格,宏观因素仅影响短期的估值,其市场表现更多取决于盈利贡献。
考虑到下半年海外加息节奏、国内增量政策落地、疫情反复、地缘政治摩擦等宏观要素组合仍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而当前的主流成长板块如新能源等尚处在产业周期上行、渗透率攀升阶段,逻辑相对独立于宏观面,因此下半年市场风格可能依然偏向成长。
5. 创业板ETF易方达(159915)以紧密追踪创业板指为目标,截至8月15日基金规模为151.46亿元,为投资者提供一键布局创业板指的投资工具,建议关注。
01 创业板指:聚焦创新产业、成长性突出的指数
创业板指(399006.SZ)发布于2010年6月,以创业板所有上市企业股票为样本空间,选取其中成交额及总市值排名较高、行业代表性较强的100家个股组成,以表征中国创新企业整体情况。作为深交所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环节之一,创业板指是典型聚焦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指数。
从市值分布来看,创业板指呈中盘市值风格,近年来市值风格有逐渐放大趋势,在市值层面反映了新兴产业个股的成长性。截至2022年8月12日,指数样本总市值中位数为334.94亿元,500亿市值以下个股数量占比70%,其中200亿以下小市值公司数量占比31%,具有较显著的中盘风格。纵向比较,创业板指开板以来市值分布整体呈上移趋势,特别是2019年起,市值分布中枢上移加速,是成分股处于新兴产业导入期、成长期在市值层面的反映。
从行业分布来看,创业板指行业集中度相对于主流宽基而言更高,且在成长风格上有更多的暴露。创业板指数前十大行业权重总和接近79%,覆盖电池、光伏、医疗、半导体等多个典型的成长行业,其中电池为最大权重行业,占比接近30%。相比之下,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的权重分布更分散:集中度方面,前十大权重均不超过50%,单个行业权重不超过11%;行业方面,沪深300更多集中在消费、金融,中证500、中证1000在成长、周期上的分布较创业板指而言更均衡。
创业板指有较强的业绩成长性,背后的支撑是日益增长的盈利能力。2011年起以年度为单位,创业板指多数时间的业绩增速优于大市和主流宽基。从中位数口径看,近10年来创业板指业绩增速中位水平为18.22%、对应ROE中位增速0.21%,显著优于全A中位业绩增速6.16%和中位ROE增速-0.57%,也高于主流的宽基指数,体现了突出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
02 历史复盘:成长性是创业板指穿越宏观周期的锚
市场表现方面,2011年以来创业板指相对主流宽基的超额收益,近3年整体优于大市,尽管逐年来看相对收益可能并不稳定,但长期的回报率、风险回报比均显著占优。中位数口径下,2011年以来创业板指中位涨跌幅、夏普比率分别为12.02%、0.52,整体表现好于万得全A、沪深300,略低于中证500。但从近10年的区间数据看,创业板指的累计收益大幅跑赢主流宽基,夏普率也同样高于其他宽基,其中包括多数市场参与者认知中波动不大、长期业绩和市场表现稳健的沪深300。
创业板指在过去10年总体跑赢大市,主要在于成长性的持续正贡献,支撑指数穿越多轮宏观周期。2011年以来,估值对创业板指表现贡献的波动,在幅度和方向上不稳定,宏观经济周期通过流动性波动作用于权益市场风险偏好、导致成长板块估值的大幅变动,但新兴产业的成长逻辑通常独立于经济周期、支撑创业板指盈利贡献总体稳定为正,2011-2021年间仅2013、2018、2019年出现负贡献。
因此,宏观周期向好、流动性充裕的阶段,创业板指通常受益于风险偏好的抬升而出现估值拔升、或估值盈利的戴维斯双击行情,而在宏观周期向下、流动性环境一般的阶段,创业板指也能通过新兴产业的成长性抵消或部分抵消估值的拖累,从而实现相对收益。
(1)2010-2012年:杀估值、拔业绩,绝对收益下行,相对收益占优。阶段背景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流动性推高通胀,阶段内利率上行叠加欧债危机压制市场风险偏好,但以2010年iPhone 4发布为起点、新一轮科技产业周期启动,硬件加速渗透支撑消费电子产业链的业绩,当年电子盈利驱动行业跑赢通胀线、投资线的有色、机械等。尽管消费电子线的表现在2011-2012年受到欧美经济衰退、半导体周期下行的拖累,但整个2010-2012年区间内,以电子板块为代表的成长行业在高盈利贡献的支撑下、涨幅依然整体居前,在31个一级行业中,医药、电子、计算机区间涨幅排名分别为第3、10、13位。
(2)2013-2015年:估值业绩双升,绝对收益上行、相对收益占优。估值方面,全球经济疲弱背景下,逆周期政策启动、利率下行、宏观流动性宽裕,金融创新、场外配资等推高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偏好修复。业绩方面,2013年起,智能手机边际渗透率突破80%,产业景气度传导至内容端的游戏与视频等、移动互联网红利释放,同时2014年起4G基建铺设潮开启,成长板块上下游景气度实现共振,区间内计算机+369%(估值+174%,盈利+72%)、传媒+330%(估值+129%,盈利+88%)、通信+228%(估值+87%,盈利+75%)实现戴维斯双击。
(3)2016-2019年:估值业绩双杀,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双双跑输。2016年供给侧改革开启,通缩缓和、工业企业利润修复,同时结构上行业利润向龙头集中,大盘价值与中小盘成长业绩增速差持续收敛并反超,创业板指相对业绩与相对收益走弱,在2018年四季度中小创大面积计提商誉减值损失时演绎到极致,而2019年底前成长板块缺乏产业周期催化、业绩低位徘徊,指数表现主要依靠贸易战背景下、国产化替代逻辑对估值的支撑,区间内传媒、通信、计算机、医药等成长板块盈利贡献均低于中位水平。
(4)2020年-今:产业周期快速上行拔业绩、消化估值,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占优。疫情以来国内外经济周期受变种病毒反复而摇摆,基本面日趋复杂,特别是2021年宏观流动性稳中趋紧,市场估值水平回落。业绩层面,2020年起新冠相关医疗产品器械研发需求陡增,2021年双碳目标从设计向落实过渡,两大成长产业链依靠自身产业周期快速上行,叠加半导体产业周期向上,能源金属、电新、电子、医药等板块业绩高增长,在支撑指数表现的同时,也消化了2020年全球流动性推升的成长高估值。
总结来看,以创业板指为代表的成长风格,宏观因素仅影响短期的估值,其市场表现更多取决于盈利贡献。
03
权重行业:紧密追踪新兴产业二阶导,成长持续性的保障
纵向看,创业板指行业分布几经变迁,始终聚焦高成长行业,是指数长期以来高成长性的保障。特别是2013年起,创业板指权重行业配比向当时景气度最强的新兴产业方向集中,如13-15年移动互联网红利时代的TMT,20-21年的医药、电新、电子等。如果产业周期二阶导向上,则权重会更向前集中,反之则会降低相关产业的权重,如16-18年前三大行业权重集中度整体下降,同时计算机、电子的权重排名也有所下移。
04 电池、医药两大优质赛道支撑,未来成长空间可期
目前,创业板指行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医药生物等具备科技创新属性的高成长性方向。截至2022年7月31日,创业板指的前五大细分行业分别为电池(30%)、光伏设备(9%)、医疗服务(7%)、证券(7%)、医疗器械(7%),能够及时捕捉当前具有高景气产业趋势的赛道,具体来看:
4.1. 电池:动力电池需求高增,储能电池增量可观
4.1.1.新能源车景气度延续,支撑动力电池继续上行
国内方面,中长期顶层目标指引,叠加促消费政策持续加码,新能源车高景气度为动力电池需求提供支撑。国务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新车销量中新能源车渗透率将超过20%;《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也明确,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40%左右。此外,年初以来新能源车下乡、税收减免等多项政策落地推动电车消费,中汽协预测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将达550万辆,在21年大幅增长的高基数上,预计仍能实现56.8%的同比增速,在此趋势下,动力电池需求将延续较高增速。
海外方面,欧盟乘用车领域碳中和政策陆续落地实施,新能源车增量边际进入快速扩张周期。10-19Y期间,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与欧洲基本持平,19-20Y起欧洲各国陆续出台多项乘用车碳中和发展政策,如限制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95g/km、多国颁布燃油车禁售日程等,叠加欧盟2020年7月欧盟经济复苏协议给予零排放车免征增值税等下游刺激,欧洲新能源车渗透率2020年同比激增79.4%(同期美国仅为21.7%)。
受后疫情时代推进实现碳中和影响,中欧新能源车渗透率边际陡增,美国被动落后,拜登政府加码新能源车政策有望延展全球产业扩张周期。根据IEA年初推算,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未来十年将大幅落后于中欧。故21年5月起美国接连推出多项新能源车行业刺激政策,具体措施包括提高消费者补贴、延长制造商补贴、加大政府与公共领域新能源车采购等,有望延长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边际陡增周期。
受新能源车扩张周期影响,产业链中游动力电池料将持续放量,同时动力电池装机量上行也交叉验证了新能源车下游景气度。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需求也同样高增。根据高工数据,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140GW,较2020年装机量翻倍;2022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增速依然维持在116%的高位,表明当前动力电池仍处于边际陡增区间,而政策加码下新能源车产量有望进一步放量,对动力电池装机或将产生续创新高的牵引效应。
4.1.2. 清洁能源发电为大势所趋,储能电池市场加速扩张
由于新能源发电不稳定性的特点,能源系统对储能发展的需求较为刚性。据IEA预测,到2026年,我国风电、光伏装机量保守估计将达535.4GW、685.6GW,与2021年322GW、311.8GW的装机规模比较,未来5年内风电、光伏装机分别具备66%、120%的增长空间。然而风力、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时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输出具备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适配供需侧的变化,储能或将成为能源系统平衡的刚需。
储能相关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储能电池需求料将快速扩张。近年来,国家层面支持储能的政策密集推出,21年10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今年3月,《“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又强调加快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发展,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等。在绿电装机高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利好下,技术适用性广的电化学储能得到充分发展。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预计,2021年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达到5.51GW,增速高达68.5%,储能电池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4.2. 医药:具备配置的必要条件:估值便宜、机构持仓低且具备定价权
4.2.1.股债收益差视角下,医药板块在当前位置具备估值性价比
股债收益差 = 10Y国债收益率 – 指数股息率(近12M)
= 10Y国债收益率 – ∑指数成分现金分红(近12M)/∑指数成分总市值
医药指数股债收益差可用来衡量指数的性价比。在由标准差和均值构成的通道内,股债收益差形成一个类似“钟摆运动”的格局:
① 股债收益差运行到+2X标准差附近,意味着指数性价比大幅降低,或进入下跌趋势,同时债券性价比开始提升;
② 股债收益差运行到-2X标准差附近,意味着指数性价比大幅提升,进入酝酿机会阶段,同时债券性价比开始下降。
5月18日,医药指数的股债收益差下破-2X标准差,之后小幅反弹,现又回落至-2X标准差附近。复盘显示,医药指数在当前位置通常有较高的胜率和赔率。前几次位于-2X标准差附近分别是20年3月、19年1月、2019年9月、16年1月、12年7月,之后都对应着医药指数阶段性反弹(甚至反转)的行情,持续性通常在季度级别以上。
假设中十债利率、现金分红维持在当前水平,若股债收益差修复至-1X/0/+1X/+2X标准差,对应医药指数涨幅为28.3%/99.1%/344.6%/1807.1%。
4.2.2. 当前机构持仓在历史底部,具备定价权的背景下未来获得超额收益的概率较高
从公募基金持仓的情况来看,医药的超配比例处于过去10年的相对低位,预示超额收益或也处于历史大级别的底部。
历史回溯数据来看,公募基金有定价权的行业并不多。我们以公募基金加减仓一个行业与该行业当期表现的相关性,来衡量公募基金是否对这一行业具备定价权。事实上,公募对大部分行业不具备定价权,即加仓不一定涨、减仓也不一定跌。
下图中,我们列出了过去不同时间维度上,公募基金定价权都相对较强的行业,这些行业主要分布在两类板块中,一是创业板的相关权重行业:电新、医药、TMT;二是部分可选消费。
医药板块属于公募基金定价权相对较强的行业之一,即公募基金一旦加仓医药,当季度就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超额收益。
如下图所示,目前公募基金的医药超配比例属于历史极低的位置,基本和前几次大级别行情启动的位置相一致;一旦开始逐步加仓,那么医药板块的超额收益可能就会逐步提升。
05 结论
1. 创业板指:聚焦创新产业、成长性突出的指数
创业板指(399006.SZ)由创业板上市企业中市值大、流动性较好的100只股票组成,是典型聚焦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指数。
横向对比主要宽基指数,创业板指行业集中度相对于主流宽基而言更高,且在成长风格上有更多的暴露。创业板指前10大行业权重合计近80%,接近其他主流宽基的2-3倍,同时重点覆盖电池、光伏、医疗、半导体等成长行业,成长风格显著。
创业板指有较强的业绩成长性,背后的支撑是日益增长的盈利能力。近10年来,创业板多数时间的ROE增速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强于主流宽基,体现了突出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
复盘创业板开市以来的行情,和以万得全A为基准的相对收益走势,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2010-2012年:杀估值、拔业绩,绝对收益下行,相对收益占优。代表性行业:电子、医药。
(2)2013-2015年:估值业绩双升,绝对收益上行、相对收益占优。代表性行业:移动互联网红利下的计算机、传媒,和4G基建放量下的通信。
(3)2016-2019年:估值业绩双杀,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双双跑输。代表性行业:大范围计提商誉减值的TMT等。
(4)2020年-今:产业周期快速上行拔业绩、消化估值,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占优。代表性行业:新能源、医药、半导体等。
3. 权重行业:紧密追踪新兴产业二阶导,成长持续性的保障
纵向看,创业板指行业分布几经变迁,始终聚焦高成长行业,是指数长期以来高成长性的保障。特别是2013年起,创业板指权重行业配比向当时景气度最强的新兴产业方向集中。
考虑到下半年海外加息节奏、国内增量政策落地、疫情反复、地缘政治摩擦等宏观要素组合仍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而当前的主流成长板块如新能源等尚处在产业周期上行、渗透率攀升阶段,逻辑相对独立于宏观面,因此下半年市场风格可能依然偏向成长。
风险提示:
07月29日讯 融通行业景气证券投资基金(简称:融通行业景气混合,代码161606)07月26日净值上涨1.67%,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1.4000元,累计净值为3.3400元。
融通行业景气混合基金成立以来收益376.86%,今年以来收益46.90%,近一月收益4.95%,近一年收益17.15%,近三年收益22.81%。
融通行业景气混合基金成立以来分红3次,累计分红金额8.74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邹曦,自2012年07月03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102.61%。
最新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中国国旅(持仓比例9.93%)、三一重工(持仓比例9.89%)、长春高新(持仓比例9.82%)、潍柴动力(持仓比例8.98%)、华新水泥(持仓比例8.68%)、海螺水泥(持仓比例8.48%)、普利制药(持仓比例7.94%)、恒立液压(持仓比例7.02%)、立讯精密(持仓比例6.54%)、冀东水泥(持仓比例3.06%)。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19年二季度,A股市场宽幅震荡,整个季度沪深300指数下跌1.2%。一季度的乐观预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修正,贸易摩擦再起波澜,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经济复苏不如预期那样持续,导致市场情绪大幅波动。本季度本基金的股票仓位持续保持高位,组合结构相对均衡,消费成长板块与周期投资品板块均衡配置。本季度在行业配置方面进行了小幅调整,增加了电子、机械等行业的配置,降低了家电、家居等行业的配置。本季度行业景气基金的超额收益主要来自优质个股,行业配置没有取得超额收益。
截至本报告期末本基金份额净值为1.367元;本报告期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3.01%,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0.76%。
12月18日,新产业最新的SGI指数评分解读出炉,公司获得了90分,与第二季度SGI评分持平。从整体来看,除今年一季度评分85分较低外,新产业各个季度评分均匀,波动幅度不大。
大股东减持股价下跌 主营业务毛利率下滑
12月16日,新产业被深股通减持18.81万股,最新持股量为817.2万股,占公司A股总股本的1.04%,如下图所示,截止目前,新产业股价连续四天出现大幅下跌。
除此之外,12月2日,新产业公告称,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红杉聚业的一致行动人红杉铭德、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丁晨柳、刘海燕、李婷华拟合计减持不超564.01万股公司股份,拟减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717%。
受此消息影响,如上图所示,新产业股价连续两日出现暴跌,2号、3号分别下滑4.84%和4.86%,股价也从最高值48.89元/股跌至43.48元/股。大举减持套现的背后,可能与股价涨至高位有关,也可能是股东对公司发展前景并不看好。
据了解,新产业总部位于深圳,前身为成立于1995年的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目前,新产业主要从事体外诊断商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主营业务为免疫诊断,布局生化诊断。
2016-2020年新产业对应的净利润分别是4.51亿、5.38亿、6.93亿、7.72亿、9.39亿,增长速度明显,但是,根据今年三季报披露,2021年1-9月,新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8.9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60%;归母净利润6.6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67%。单季度来看,第三季度公司营收6.68亿元,同比增长11.31%;归母净利润2.37亿元,同比增长6.09%。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营收增长的同时,净利润不升反降,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新产业给出解释称,2021年前三季度,因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需分摊的股份支付费用为1.69亿元,扣除股份支付和汇兑损益影响后,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税后经营性利润同比增长8.18%。
增收不增利现象的出现还有一个重大原因,今年的半年报和三季报都对此作出了阐述。
半年报指出,为加大仪器产品的市场开拓力度,公司在国内和海外市场均采用了更为积极的销售政策,整体下调了仪器的销售价格,大幅降低了仪器及配套软件的毛利率;虽然报告期内试剂产品的毛利率保持稳定,但主营业务毛利率仍同比下降了8.82%。
三季报表示,2021年第三季度国内业务受多地散发新冠疫情影响增速放缓;同时受国内外仪器销售政策调整带来的仪器及配套软件的毛利率降低影响,前三季度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7.93%;此外,受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股份支付费用的影响,公司净利率同比下降。
如下图所示,新产业的毛利率接连下滑,从去年9月份的78.06%下滑至70.25%;净利率整体也在走低,由44.47%下滑至35.15%。
从收入构成来看,新产业营业收入主要来源是试剂,其次是仪器及配套软件。2021半年报显示,新产业实现营收12.25亿元,其中试剂类营收9.09亿元,毛利率89.91%,同比减少2.08%;仪器类营收3.12亿元,毛利率15.83%,同比减少26.37%。仪器销售政策方面的变化,无疑引发了新产业整体毛利率下滑。
不过,新产业的盈利模式本来就是“以仪器销售带动试剂销售,以试剂销售促进仪器销售”来获取利润。
2021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完成了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器销售/装机3527台,其中MAGLUMI X8实现销售/装机436台。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产品服务的国内市场终端客户数量超7400家,其中三甲医院客户数量达796家,公司产品的三甲医院覆盖率提升为50.38%。
半年报也显示,通过高速化学发光分析仪MAGLUMI X8的持续推广,有效拓展了国内大型医疗终端客户数量,带动了常规试剂销量的大幅提升,国内试剂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1.06%。
同时,海外市场拓展受益于前期持续的品牌和渠道建设,产品在多个重要市场实现了大型医疗终端的销售突破,有效推动了各区域试剂销售的持续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海外试剂收入(不含新冠发光试剂)同比实现123.73%的增长。
研发投入占比较低 进口替代空间大
12月16日,据新产业公告透露,公司收到1项国家知识产权局、2项美国专利商标局、1项日本特许厅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12月3日,新产业收到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4项《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名称分别为“叶酸测定试剂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泌乳素测定试剂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测定试剂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雌二醇测定试剂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注册分类均为Ⅱ类。
截至目前,新产业已先后取得了 144 项化学发光试剂《医疗器械注册证》(共 188 个注册证)。以上试剂新产品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取得,丰富了新产业化学发光检测产品中“贫血”、“性腺”和“产前筛查”项目类别,将对公司发展具有正面影响,但是新产业也指出,对近期的生产经营和业绩不会产生重大影响,让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从研发投入方面来看,2021年1-9月,新产业研发费用为1.42亿元,占营收比重为7.55%,同比去年同期的7.24%有所提升,但新产业整体波动幅度较小,研发投入占比低,研发资金如若不足,无异于竭泽而渔,必然会对技术迭代升级和持续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新产业想要长期立足和发展,研发费用还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体外诊断由免疫诊断、生化诊断、血液学及体液、即时检验、分子诊断等细分领域构成。其中免疫诊断市场规模最大,约占据国内体外诊断市场31%的份额,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是免疫诊断的主流技术。根据Frost&Sullivan报告,2018年我国免疫诊断市场规模已达到221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为19.3%。
中信建设研报指出,化学发光逐步取代酶联免疫,行业增速近两年预计超过20%,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市场规模2019年预计为291亿元。化学发光目前已形成“4+5”竞争格局,进口品牌为主,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四家合计占比超过80%,国产五大家新产业、安图、迈瑞、迈克、亚辉龙2019年合计占比预计16%,目前市占率20%,国产化学发光竞争格局逐渐稳增,有极大的进口替代空间。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
从1988年第一批上市的深圳老五股算起,深圳的资本市场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作为广东乃至全国经济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深圳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相当活跃,招商银行、中国平安、比亚迪、立讯精密等一批深圳本土企业更是成长为明星上市公司和行业巨无霸。
回望上半年,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深圳辖区共有A股上市公司384家,上市公司数量在国内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占据广东全省793家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拥有千亿市值上市公司15家,占据A股148家的十分之一,招商银行、比亚迪更是跻身A股市值排名前十位。
已有A股上市公司384家,占据广东“半壁江山”
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从数量上看,截至2022年6月30日,深圳共有A股上市公司384家,上市公司数量在国内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436家的北京和394家的上海,同时大幅领先于广东省内其他城市,坐拥广东省793家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
从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来看,深圳同样表现亮眼,共有10家。在国内城市中位列第三,排在北京(14家)、上海(14家)之后;在省内则领先于广州(9家)、东莞(5家),成为拥有新增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
另从市值来看,深圳已经拥有一批行业巨无霸。羊城晚报
除上述千亿级龙头企业外,一批大中型上市公司也成为深圳上市企业的中坚力量。整体来看,深圳上市公司共有9家在500亿-1000亿之间,94家市值在100亿-500亿之间。
行业分布也显现出产业发展的“深圳特色”。电子设备作为深圳上市公司的“扎堆行业”,上市公司数量远超其他行业。已经拥有完备电子产业链的深圳,正不断孵化出新的品牌,一步步完成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创新之都的蜕变。
羊城晚报
生物医药产业也正以“深圳速度”加快突破。截至2022年6月30日,深圳共有A股生物医药上市公司19家,占据广东省生物医药A股上市公司的三分之一、全国169家生物医药A股上市公司的11%。一批明星企业也涌现出来,比如高性能呼吸机全球供不应求的迈瑞医疗、核酸检测能力不断升级的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新冠疫苗获批紧急使用的康泰生物等。
研发收入大手笔,战新产业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稳住深圳经济运行基本盘,深圳上市公司功不可没。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深圳384家A股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828.5亿元,净利润1157.59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成为拉动深圳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2019年至2021年,深圳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连续三年运行在万亿区间。2022年一季度,深圳新兴产业增加值2776.28亿元,占地区GDP比重达39.3%。其中,智能网联汽车、高端医疗器械、激光与增材制造等细分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深圳上市公司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大手笔的研发投入。
羊城晚报
另据羊城晚报
在2021年广东研发投入前十的上市公司中,来自深圳的企业就占了7席,分别是中兴通讯、工业富联、立讯精密、比亚迪、迈瑞医疗、顺丰控股、中国广核。这些研发大户通过加大创新,在激烈竞争的国内外市场谋得行业话语权,成长为行业的标杆企业,也助推深圳跻身全国科创第一梯队。
值得一的是,在经济增速放缓大背景下,研发投入大的行业龙头的盈利能力也远远强于尾部企业。以迈瑞医疗为例,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43亿元,同比增长20.10%;净利润21.05亿元,同比增长22.74%。
明星企业聚集效应显著 更多“小巨人”有望上市
2021年,深圳GDP首次迈上3万亿元台阶,每平方公里GDP达15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6%,创新能力居国家创新型城市首位。
金融领域的招商银行和中国平安、新能源领域的比亚迪、医疗保健的迈瑞医疗、电子行业的立讯精密、快递行业的顺丰控股……在创新创业、敢为天下先的浓厚氛围中,一批上市公司破茧而出,成为行业龙头和标杆企业。
股票代码为“000001”的深发展,就是资本市场的“拓荒牛”之一。2012年,深发展与平安银行合并,股票简称更名为“平安银行”,历经多年发展,平安银行已经成为A股市场的权重蓝筹股之一。目前,通过金融科技实现战略转型,平安银行与招商银行被市场称为“零售双雄”,为银行业梳理科技引领转型发展的标杆。
今年2月,立讯精密抛出规模高达135亿元的再融资计划。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再融资是立讯精密加码进入汽车智能化产业的重要举措。从电子产业切入到汽车智能化产业赛道,立讯精密将“跨界”,再创发展的新业务板块。
要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离不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2022年4月8日,深圳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60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80家以上,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突破600家。
深圳提出,支持更多优质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打造全链条上市培育体系,依托“星耀鹏城”上市服务平台做好后备资源梯度培育,对首次在“新三板”挂牌企业、拟在境内上市并完成辅导企业、直接在境外上市企业、迁入本市的外地优质上市企业等分类分档给予奖励。支持上市公司参与国企改革和国际化发展,鼓励企业并购重组升级,重点扶持产业链缺失、高端品牌、高端技术等并购项目,助力深圳资本市场蓬勃向上。
(更多新闻资讯,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孙绮曼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新产业股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新产业股票、融通行业景气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