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工商银行股票行情
盈利增速上行,息差环比回升,资产质量向好。
投资要点
数据概览
21Q1-3工商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10.1%,增速环比+0.3pc;营收同比+7.0%,增速环比+2.7pc;ROE11.8%,同比+0.2pc,ROA0.98%,同比+2bp;不良率1.52%,环比-2bp,拨备覆盖率197%,环比+5pc。
核心观点
1、盈利增速上行。21Q1-3工商银行净利润同比+10.1%,增速环比+0.3pc,营收同比+7.0%,增速环比+2.7pc,归因其他非息贡献加强和息差拖累消退。①21Q1-3其他非息同比+23%,增速环比+18pc。②21Q3单季息差(期初期末)环比+3bp至2.02%,支撑盈利。展望未来,低基数效应消退下,预计工行利润同比增速小幅下行;预计两年复合盈利增速仍继续向上。
2、息差环比回升。21Q3单季息差环比提升3bp,归因资产收益率上行幅度大于负债成本率。①资产端,21Q3单季资产收益率环比+6bp,归因资产结构向好。21Q3贷款环比+2.1%,增速较总资产快1.4pc。②负债端,21Q3单季负债成本率环比+4bp,归因活期存款占比下降带动存款成本上行。21Q3活期存款环比-2%,增速较存款慢3pc。展望未来,资产结构改善,有望继续支撑息差。
3、资产质量向好。21Q3不良率环比-2bp至1.52%。拨备水平提升,拨备覆盖率环比+5pc至197%。展望未来,资产质量有望保持平稳。
盈利预测及估值
盈利增速上行,息差环比回升,资产质量向好。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07%/6.43%/6.15%,对应BPS8.17/8.89/9.65元股。现价对应PB估值0.57/0.52/0.48倍。维持目标价5.98元,对应2021年PB0.73x,现价对应2021年PB0.57x,现价空间29%。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失速,不良大幅爆发。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14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8家,增持评级6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6.24;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工商银行(601398)好公司评级为4星,好价格评级为4星,估值综合评级为4星。
如果看到标题点进来的你,希望看到的私募证券基金还是高毅、睿远、景林、礼仁、淡水泉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那你可能真的需要看看今天的这篇文章。
私募基金市场已~经~变~天~了!
在业内,有一条不成文的铁律,规模是私募证券基金的死结。业绩好→规模变大→业绩平庸→新的基金取而代之,这不仅仅是私募基金独有的生态,而是自然法则下万物发展的必然。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从2018年开始私募证券基金表现最强的十家公司。
在这里,我们的统计从2017年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剔除了存续期间过短(比如三希、庄闲等)或规模过小的公司。
1,正圆·廖茂林——异军突起的草根*
2017年开始的业绩:4406%
一个看着就不令人兴奋的公司名字,一个不是名门出身的基金经理,却在最近5年的时间里给投资者创造了超过40倍的回报。
有人质疑廖茂林的选股择时能力无法延续,有人觉得正圆加杠杆(最多150%)和集中持股的投资方法不能被接受。但就在一次次的质疑声中,正圆一次次刷新了大家对他的认知,一次次打了其他人的脸。
如果说一位基金经理在1年的时间里排名前列并不稀奇,但连续3年都在私募基金的序列中排名居前,就一定有非常之秘了。
“注重选股、注重择时、集中持股、果断调仓”这大概就是草根*一路走来的关键吧,相比于公募出身的那些名门正派,廖茂林的杀伐果断和他出身“草莽”不无关系。
总有人说,正圆的操作风格难以匹配大资金,但到了今年,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正圆的规模已经超过百亿,这家五年的*能否续写辉煌,值得期待!
2,复胜·陆航——抓“金股”的能手
2017年开始的业绩:868%
相比于正圆的廖茂林,复胜的陆航则是地地道道的公募派,海富通基金出身的他,在公转私以后很快就一炮打响。
复胜这几年业绩出色,陆航也多有金句流传在网络,让人印象最深的是那句“2020年市场上*的五只牛股,我抓到了四只”,语言背后的自信跃然纸上。
实际上,在数量化分析模型中,陆航的复胜也确实是选股能力这项当之无愧的*,其选股能力之强,连正圆也要略输一筹!
选择私募基金,人格认知很重要,复胜的陆航就属于典型的“言行一致”。
截止目前,复胜的管理规模在50-100亿这档,规模并不算很大,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依然有望保持。
2022年的行情,大多数机构都认为行情分化依然会延续,被抛弃的旧动能和被拥抱的新势力,将会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格局。
这难道不是最适合陆航的战场么?
3,建泓时代,你看懂了么?
2017年开始的业绩:2555%
如果说要评选一下,这5年最妖的私募基金,一定非建泓时代莫属!
在一些专业的私募基金数据网站上,建泓时代的“代表作”就是建泓*收益一号代表作,这款最近5年为投资者赚取超过20倍收益的基金,规模居然不到500万...
而另外两个明星产品累计收益都超过800%,但却一个在2020年取得460%的回报(陈志辉的建泓时代*收益二号),另一个在2021年取得了757%的收益率(赵媛媛的建泓时光四号)。
虽说私募基金共享投研团队,但这几年私募基金经理采取多基金经理导致业绩不一致的现象频频发生,但收益表现在同一年度如此分化的,建泓时代也是第一家。
事实上,与之类似的还有巨杉资产、迎水投资这两家私募基金,虽然基金经理都是齐东超、卢高文,但同一时间成立的不同产品,其业绩分化实在是太大...
到底是私募基金的策略复制能力不行?还是自己运营的特殊考虑,确保不管啥行情都能有兔子撞上来?我完全没有头绪。
即便这样的私募基金业绩再好,我也会多观察一段时间,让这些新锐们多沉淀一下,再下结论,也不晚
4,高毅·晓峰—明星基金经理最后的幸存者
2017年以来的业绩:339%
规模是私募基金取得高收益的天敌。
那些公转私的基金经理,在私募基金成立伊始便凭借公募的“光环”轻易获取了超过百亿的规模,一方面自己当家作主,管理费就赚得盆满钵满;另一方面规模的“诅咒”便悄悄种了下来。
而2021年的分化行情,让这种“诅咒”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坊间那些号称规模在500亿以上的大私募,无一例外在今年栽了跟头。不仅落后于私募基金的平均水平,甚至跑输沪深300都不在少数。
就在这万马齐喑的环境中,高毅的邓晓峰可以算是*的幸存者,从2016年开始连续五年跑赢沪深300,而且在私募基金同类排名均稳定地排在前1/2,如果综合考虑邓晓峰的管理规模,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们翻开邓晓峰的简历,他取得这样的收益似乎也并不出人意料。出身博时基金的邓晓峰,在其管理博时主题时,规模就已经超过百亿,在2010年前后的A股市场,这已经是一只庞然巨物了。
但邓晓峰管理的博时主题却并没有受到规模太大的影响,在其担任基金经理的七年时间中,博时主题在2007、2011和2014年三次进入股票型基金的前十。
对于大资金大蓝筹的运作经验,邓早已烂熟于心。
值得关注的是,高毅基金联合旗下多位大咖在2018年出版了《投资中不简单的事》一书,邓晓峰在其中也有较多贡献,其投资逻辑、思维框架和文风赢得了圈内人士的一致认可。
又能投好资,又能写好书,邓晓峰真的是行业内又帅又能打的典型。
邓晓峰什么时候遇到规模的屏障?我也非常好奇。
5,万方资产——大起大落的牛基,你敢投么?
如果我们把业绩考核的关门时间提前到今年春节后,那么万方资产的排名应该还能更高!
作为一家非公募基金出身的基金经理,钱伟在不短的时间内创造了极高的收益,截止今年2月10日,万方资产的第一只产品创造了2600%的回报,着实惊人!
但到了现在这只产品的收益率已经回落到1679%。
但所谓盈亏同源,万方资产的高波动和高风险一样让人印象深刻。2018年,万方资产创下了31%的*回撤;2020年10月录得了32%的回撤;及至今年8月份,其代表作又实现了40%的回撤。
这样的波动水平,大概是源于基金管理人的集中持股+高杠杆,正所谓“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
对于一个基金经理而言,屡败屡战,屡创新高,也许是好事,说明他有投资上的韧性。
但对于投资者来说,遇到这样的回撤,你还能心无旁骛地坚守么?
事实上,类似万方资产的私募基金并不在少数,潮金投资、赛亚资本,回撤一个赛一个猛。
我们总说一个好的私募基金不仅仅应该是业绩好,投资体验也应该是*的。
但显然,这些基金的投资体验是不好的。。。
高收益和高波动,你愿意尝试么?
6,山楂树·陈静—一个曾经失败者再度崛起的故事
2017年以来的业绩:372%
作为同为海富通基金出身的陈静,其私募基金经历却远不如陆航一帆风顺。
离开公募的陈静踌躇满志,但却在2016年栽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跟头。从2016年开始净值持续回落,到了2017年一季度,基金的*回撤已经达到了38%。
站在公募基金来说,同期沪深300%的*回撤是31%,陈静的业绩并没有差的太过分。
但对于追求*收益的私募基金来说,这样的业绩表现对于山楂树和他的投资人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
事实上,陈静和他的山楂树,代表了一类非常典型的私募管理人,这些人天赋聪颖,在公募基金中接受了完整的锻炼,习惯了公募基金完善的投研支持体系。
当他们第一次走出公募基金大温室的时候,对于外部的严苛环境,总有一个需要适应的过程。
痛定思痛,在经历了超过400天的净值回补后,山楂树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从2017年开始到今年,连续5个年度都实现了私募基金同类型排名前1/3,甚至在最近3年实现了连续同类型排名前1/4,令人叹为观止!
这大概就是私募基金行业最励志的故事了,无论你遭受了怎样的打击,只要努力不断改善自己的投资方法,*的业绩自然会让你“重回天日”!
类似的私募基金管理还有孙建冬和他的鸿道投资,2015年经历了50%的回撤,年少便享誉盛名的他跌下神坛。但在经历了一番蛰伏后,鸿道最近三年稳居股票策略前1/4,管理规模也开始再度增长。
7,大禾—我和我最后的倔强
2017年以来的业绩:1085%
易方达基金出身的胡鲁滨,大概是厌倦了公募基金的繁文缛节,在他投身私募创办大禾后,他就在不断地放飞自我。
听过胡鲁滨演讲的、熟悉大禾的投资者都知道他持仓的股票,一方面是他的持仓股票太少了,另一方面是他的定力又真的很强。
“深度研究+集中持股+耐心持有”是胡鲁滨的标签,难能可贵的是,他也从来不漂移,永远说到做到。
诚然,这种纯粹的价值投资在过去几年给大禾带来了优异的业绩和无上的光环。
但当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出现了根本性变化时,旧时的歌谣现在还能否依然动听?
站在一个评价者的角度看私募基金,我觉得对于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策略指手画脚并不是件好事,许多时候当局者要比我们这些评论者思考深入的多。
对于大禾的风评,俨然分成了两个极端,有些人觉得净值回撤太大,开始赎回;有些人觉得胡鲁滨的坚持是有价值的,甚至愿意寄托自己的情感归宿在这只倔强的产品上。
这大概就是大禾和胡鲁滨的魅力吧!
下图为大禾的业绩表现,即便今年业绩回撤超过40%,也依然排在最近五年期同策略基金的前列。
8,南土资产
2017年11月以来的业绩:936%
如果一定硬要组CP的话,那南土资产和正圆可真的很像了。
都不看好金融地产,对于新能源电子半导体情有独钟;都用杠杆,但南土的杠杆稍低;也都会集中持股,但南土也会表现得略微保守。
两者在这几年的投资理念上确实有较多相似的地方,但中海基金出身的吴刚和刘小昊也会表现得更为克制。
从业绩表现上看,南土资产的业绩也要比正圆低一些。也许某一天正圆彻底封盘后,南土资产会是一个不错的替代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南土资产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直销,代销刚刚起步。大量的直销资金说明投资者对于公司的认可和坚持,考虑到南土资产超过50亿的管理规模,这真的是非常罕见!
9,磐耀和90后的基金经理
2017年以来的业绩:352%
江山代有才人出,90后也开始挑起私募基金的大梁了,磐耀和他的辜若飞就是其中的典型。
当我们还在对赵军和陈光明念念不忘的时候,却总是忘了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向前走的。当十年前,陈光明第一次独当一面的时候,他也很年轻,青春洒在他的脸上,阳光刚刚好。
十年之后,阳光将洒给其他努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辜若飞也将走出来,把行业前行的重担扛在自己的肩上。
从投资策略上看,辜若飞同前面的明星私募并无大的差别,在新能源、光伏和军工板块中精选个股,是他们胜出的关键。
磐耀的业绩稳定性值得夸耀,除了在2019年的增长略显平庸外,其他年份都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但相比于其他大牛基金,辜若飞的回撤控制最是让人眼前一亮,在长达6年的基金运行中,磐耀的*回撤从来没有超过10%!
一个多头策略的股票私募,硬生生把自己的回撤控制拉倒接近市场中性的水平,有些可怕!
在剔除规模太小和一些无法捉摸的基金外,磐耀的夏普比例可以说是*的存在。
马儿跑得快,草也吃得少,这真是绝了。
10,健顺投资—最默默无闻的绩优基金
2017年以来的业绩:350%
如果说A股有一家满足“业绩好”、“规模大于50亿”和“非常低调”这三个条件的私募基金,大概也只有健顺投资了。
北大物理系出身的吴晓威非常注重对于投研团队的搭建和培养,在其对外披露材料中可以看到,公司员工38人,但投研人员就达到23人,行业覆盖面广,甚至不逊于一些小型公募基金。
相比于那些年轻人的春秋鼎盛,健顺投资则表现得增加均衡,从过去几年披露的行业持仓看,并没有All In在某个行业的现象,更注重对于行业和赛道的深度挖掘,从中优选个股,这显然和吴晓威搭建团队的全局性思考是一致的。
美中不足的是,健顺投资在市场走熊后控制风险的能力还有待改进,2016和2018年的回撤较大,*收益都有所欠缺。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健顺在牛市的高收益,2019-2021连续三年在股票多头策略中都能排名前1/10,亦是十分惊人。
11,写在最后——江山代有才人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对于“*、最牛私募基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今天的话题只是我自己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用“相对合适的方法与指标”去衡量私募基金的一种尝试。
这些指标包括:较长期限、跨越牛熊、规模不低于20亿、业绩可以被理解,没有负面舆情等等。
(本来前十榜单里的一家私募,却因为输送利益而被监管处罚,害我需要临时找替补。)
写到这里,我想估计还有人会强调高毅、淡水泉等强大的投研支持能力,进而论证这些庞然大物依然是未来私募基金投资*的选择。
我不置可否。
但如果我们把时间跳回到2015年市场的*点,我们去看看当时的武当(田荣华)、和聚(李泽刚),我想我们可能还会讲着和现在一样的话。
那时他们的业绩确实无可匹敌!看起来也无法被击败!
但现在又有谁会提起这两家私募基金呢?
江山代有才人出,这是私募证券基金最有意思的地方,相比于公募基金老十家的固守,私募证券基金总是不断有新人涌现,也不断有老人被淘汰。
这是这个行业*的魅力!也是作为投资者最难的选择!
任何一个*的私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经理最终都会走向规模瓶颈,强如邓晓峰估计也难逃这个命运。
相比于公募基金的相对收益,对于私募基金的投资一方面是要求私募基金经理能够审时度势,去控制回撤,去进行更有效的挖掘。
另一方面规模带来的收益边际递减也给我们警示,一只私募基金不可能陪你一直走到终点,我们应该在他成熟的时候果断坚守,等他成为庞然大物悄悄离开,再去寻找下一个潜力公司,这才是符合私募基金生态的*投资。
私募证券基金没有常胜将军,只有不断寻找下一个*的我们。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金发表报告指,央行发布今年第三季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第三季度新投放贷款利率表按季企稳回升。该行认为,净息差预期开始乐观,重申”业绩反转,而非反弹“的行业判断。向前看一至五个季度,中金预计上市银行业绩逐步改善,银行股将迎来一轮类似2016至2018年大幅度上涨行情。
内银股尾盘拉升,截至发稿,工商银行(01398)涨3.85%,报4.85港元;交通银行(03328)涨3.37%,报4.3港元;农业银行(01288)涨3.11%,报2.98港元;邮储银行(01658)涨2.33%,报4.39港元。
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近日可能会发现股票账户里多了一笔钱,这笔钱来源于股票分红。步入7月,银行股分红步伐加速。根据公开信息披露,截至7月7日,已有30家银行完成分红或将实施分红,还有10家分红方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但还未发布相关实施公告。
作为A股市场的“分红大户”,第一财经
但要注意的是,买银行理财与投资银行股代表的是不同的金融产品投资方式。接受
已有30家银行发布实施公告
由于分红规模相比其他行业较高,银行股每年分红情况备受关注。在此前公布了分红方案后,近日陆续有分红“落地”。
分月份来看,5月有6家银行完成了分红,分别是张家港行、瑞丰银行、苏州银行、江阴银行、江苏银行和青岛银行;6月有14家,包括华夏银行、常熟银行、贵阳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南京银行等;7月则已有10家,其中,齐鲁银行和无锡银行已完成分红,还有剩余8家正在等待之中。
最近将要分红的银行有建设银行、上海银行、青农商行。根据相关公告,三家银行于7月7日实施股权登记,并将于7月8日开始派息,三家银行A股每股股利分别为0.364元、0.4元、0.1元(含税)。
另外,7月11日,交通银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宁波银行将进行股权登记,并将于7月12日进行派息,4家银行每股股利分别为0.355元、0.2933元、0.2474元和0.5元;7月13日,杭州银行也将进行派息,每股股利为0.35元。
除了上述30家银行外,还有平安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10家银行2021年度分红方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后续将发布2021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随着公告的发布,预计7月将有更多银行分红落地。
从规模上看,国有大行是银行分红的“主力军”。
实际上,近年来考虑到股东回报诉求和业务发展需要,以及监管要求等各方面因素,几家国有大行的分红比例均在30%以上。工商银行董秘官学清曾表示,适度的现金分红比例和适度的资本充足率,既能满足当期现金分红需要,又能利于上市公司长期价值增长。
在此前中国上市公司协会首度公布的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榜单中,国有大行排名同样居于前列。具体来看,在“上市公司丰厚回报榜单”中,位列前十的,有七家是银行机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更是包揽前四;紧随其后的是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位列第七、第九和第十。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提高分红比例市值管理有积极作用。一位银行高管曾对
12家银行股息率超5%
基于较高的分红水平,多家银行的股息率表现较为亮眼。所谓股息率,指股息与买入时股票价格的比率,是投资收益率的一种简化形式,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股息,主要与分红相关,另外也受银行股价表现影响。
第一财经
整体来看,多数银行的股息率高于存款利率和理财收益率,因而不乏投资者认为“买理财不如买银行股”。此前中国银行行长刘金表示,2021年该行股息率是6.99%,比上年上升了1.21个百分点,这对机构投资者来说尽管不高,但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也是一个稳定可靠的选择。
“对于个人财富管理者、个人客户而言,作为资产组合的一部分,也已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自己选择理财产品、基金定投等各类投资工具能达到这样的收益水平就很好了。”刘金说道。
而银行理财收益率方面,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近年来理财收益率延续下跌态势。据国海证券研报统计,2021年理财产品加权收益率走势整体在3%~4%区间波动,收益率波动相对稳健;但拉长期限看,2021年理财产品收益率延续了下跌态势,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3.55%,相比上年下滑了34BP。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此前披露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也显示,2021年各月度,银行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为3.97%,*为2.29%。
但要注意的是,对于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和银行股是不同的投资资产。贝塔研究院相关人士曾对
这意味着,投资银行股不仅要看股息率,还要看银行基本面、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近年来,银行股一直处于历史低位,截至6月末,板块整体市净率为0.56倍。另以7月7日收盘价计算,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36家银行处于破净状态,破净率超过八成;其中,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市净率*,均为0.32倍左右。
但多数业内人士认为,疫情修复、政策发力和经济修复仍是今年银行投资主线。招商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对第一财经表示,倘若疫情持续好转,地产销售改善,经济有望复苏,银行板块或重演2020年第三季度至2021年第一季度的疫后复苏行情。
浙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梁凤洁也表示,5月信贷社融多增是序幕,预计6~8月量质改善、供需两旺,有望实现信贷社融增量2022年以来的*连续多增、增速*逐月抬升。届时市场对宽信用持续性的预期将迎来拐点,进一步催化银行板块行情。
“政策加码助力实体经济增长,宽信用落地转化方向明确,信贷规模扩张可持续。同时,房地产销售数据回暖,银行资产质量压力缓解。综合来看,银行未来业绩增长空间充足。” 财信证券提及。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工商银行股票行情》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工商银行股票行情、私募基金排名前十强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