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复旦微电(688385.SH)发布公告,该公司拟推动下属互联网创新事业部公司化运营,复旦微电以资产出资2042.67万元,复旦微电创业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待筹建)、复微迅捷员工创业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待筹建,由公司互联网创新事业部员工出资)、关联方皓骏创投、其他自然人股东以现金出资2957.33万元,共同出资设立“上海复微迅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暂定名)。
据悉,该公司下属互联网创新事业部是承担复旦微电在NFC框架、测试环境、NFC手机、NFC应用平台到SaaS服务和用户运营等方面的业务部门。为进一步培育该业务团队核心竞争力、拓展新业务,开辟新应用场景,拟通过引入内外部资本,推动其公司化运营。
(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王雅洁/文
煤电、重型装备制造、钢铁,将是央企兼并重组持续上演大戏的三个代表性领域。
截至目前,国资委已经推动了15对28家中央企业重组整合,此前确定的,国资委监管中央企业调整至百家之内的目标已经近在咫尺。
一名电力行业央企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
不过,至于这9家同质化企业究竟如何兼并重组,这名央企负责人并未透露更多,他表示由于牵涉到旗下不止一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太具体,对市场影响会太大。而且,除了电力行业,煤炭行业的重组也正在进一步商讨中。多日来关于下一步纳入兼并重组的央企名录消息未曾间断,继神华国电之后,又传出中国五矿和中国黄金的合并传闻。
一名知情人士表示,中国五矿与中国黄金合并的消息早在半年前就有端倪,不过根据7月19日晚间,中国五矿旗下上市公司五矿发展(600058)公告,经与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五矿核实,中国五矿对合并事宜不知情,未接到上级单位任何通知。
按照国资委的考量,这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的央企重组,整体思路依旧以“强强联合”为主。一名国资研究人士认为,以电力、煤炭行业的现状来看,推进更深入的兼并重组是有必要的。
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在国新办举行2017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表示:“从央企重组的整体效果看,效益都在逐步显现,而且今后还会发挥更好的作用。”
进展
按照国资委的规划,中央企业集团层面重组的路径是,稳妥推进煤电、重型装备制造、钢铁等领域重组,探索海外资产整合,集中资源形成合力,更好发挥协同效应。同时,深化中央企业兼并重组试点,加强重组后的整合效果评估。
这其中提及的“煤电”,将适时体现在下一步央企重组的*进展中。
上述央企负责人表示,2017年有可能产生的电力整合将对所有电力企业都有好处,对行业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他认为,国资委是企业的老板,也是出资人的代表,现在从事电力生产、能源生产的企业是“五大四小”。这“五大四小”由同一个出资人负责监管,也就是9个同质化的企业在参与发展管理层面的竞争、市场的竞争,这种发展现状显然不合适。该央企负责人表示,不过从核电的情况看,还需要进一步区别对待,相对来讲,毕竟只有三家。
不过,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并非全无阻碍。
在这名央企负责人看来,对于这么大的电力集团,假如实现重组,面临的挑战不是一点两点。至于重组事宜的*进展,以及下一步将面临哪些挑战,或者重组的时间进程等详细信息,他表示这件事真的不能说太多,毕竟牵涉到不止一家电力行业央企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如果信息披露太具体,对资本市场影响会太大,监管部门对于央企负责人的发言是有严格要求的。
据悉,此前有传闻称,五大电力集团中最年轻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称“国家电投”)正与*电企华能集团就重组事宜展开接触。
国资委拟定的集团重组重点领域“煤电”,不仅包括电,还有煤。经济观察报
在集团层面重组基础上,国资委还将推动中央企业以优势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为平台,加强企业间相同业务板块的资源整合。7月18日,据媒体报道,中国考虑将中国五矿、中国黄金合并。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称两家央企已进行了几个月磋商,不过尚未达成具体协议。
经济观察报
不过截至发稿,经济观察报
思路
强强联合,吸收合并,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重组等等,是国资委敲定的兼并重组路径。在国资委看来,中央企业重组不是为了减户数,而是更加关注重组的内涵和实效;不是仅仅停留在物理变化上,而是追求发生化学反应。
经济观察报
举例来看,比如原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重组形成的中国中车,原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重组形成的中国远洋海运,原宝钢、武钢重组形成的宝武集团,这些均是“强强联合”的案例。
而原中电投集团和国家核电重组形成的国家电投,则是优势互补的重组;招商局集团和中国外运长航的重组是吸收合并的重组。再比如“共建共享”的新组建方式,比如三家通讯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铁塔公司,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节省大量投资。
通过上述路径兼并重组的央企,发展已初见成效。
经济观察报
再从内部协同成效上看,通过内部整合,重组前的重复投资、恶性竞争、力量分散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协同效应不断显现。例如宝钢、武钢重组前亏损上百亿元,利用重组的机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压减过剩产能近千万吨,重组后实现盈利70亿元。
而且,兼并重组后的企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一定新进展。企业借助重组契机,加快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做强做优主业。国家电投围绕向清洁电力开发商转型的目标,积极推动非主业企业有序退出,关闭电解铝产能28.3万吨、氧化铝产能15万吨,停产电解铝37万吨。目前清洁能源比重达到41.69%。
在清洁能源优势上,上述电力行业央企负责人便表示,自己所在的企业清洁能源占比比较多,煤炭产能也不低,2017年的经营业绩逆势而增,随着兼并重组的行业整合推进,下一步该企业还将大手笔考虑海外项目并购。
2017年,在继续推进中央企业集团层面重组,推动中央企业以优势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为平台,加强企业间相同业务板块的资源整合基础上,国资委还将鼓励中央企业围绕发展战略,以获取关键技术、核心资源、知名品牌、市场渠道等为重点,积极开展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质量品牌提升,支持中央企业之间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战略联盟、联合开发等方式,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企业主业集中。
值得关注的是,下一步,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将发挥引导带动作用,支持中央企业转型升级、重组整合、创新发展,引导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挑战
正在深入推进的央企兼并重组,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在发布会上表示,两个集团合并以后,必然要向中高端产业布局,必须要退出一些业务。要退出的话,就涉及到人员安排、资产处置、债务重组,这都是目前面临的一些难点问题。比如说宝武重组合并以后,宝钢和武钢的一些低端产能就要去掉,就涉及到大量的人员安置。
举例来看,2016年,武钢在去产能过程中,分流安置了三万多人员,需要做大量细致工作。这些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重组后的效果。沈莹认为,这几年中央企业重组不仅仅是简单的合并,重组以后要做大量的整合工作,特别是有的集团上市公司比较多的情况下,还有涉及资本市场的大量协调工作。
除去上述问题,沈莹还表示,两个集团的重组,*的问题是文化的融合。例如两个集团在多个业务领域有交叉,但管理风格存在差异,何况两个集团各自有自己的文化,合并以后,必须在文化上进行融合,文化上融合是企业战略协同的一个重要保障,这也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难点。
在沈莹看来,总的来说,中央企业重组还是比较平稳顺利的,效果也是符合预期的。
近几年半导体行业一直维持高景气度,在全球“缺芯”影响下,下游应用市场的需求十分旺盛,国内FPGA头部厂商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旦微电”,688385.SH)业绩也迎来大幅增长。
复旦微电近期发布了2021年度业绩报告,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5.77亿元,同比增长52.42%;净利润5.14亿元,同比增长287.20%;扣非后净利润4.44亿元,同比增长1013.88%。
年报显示,公司主要产品有安全与识别芯片、非易失性存储器芯片、FPGA(可编程门阵列)芯片、智能电表芯片等四条成熟产品线,产品供应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在金融、城市公共交通、电子证照、移动支付、网络通信、工业控制、智能电表,物联网及高可靠应用等众多领域,公司客户包括三星、LG、VIVO、海尔、海信、联想等国内外知名厂商。
背靠复旦 行业景气度拉升业绩
复旦微电成立于1998年,由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商业投资公司联合发起创立。早在2000年即登陆香港联交所,成为国内第一家IC设计上市公司,2021年8月份挂牌科创板,形成目前“A+H”资本格局。
根据2021年年报,上海复旦复控科技产业控股和上海复芯凡高集成电路(原上海复旦高技术)分别持股13.46%和13.10%,为第二、三大股东,背后资方上海国资委和复旦大学分别间接持有9.45%和14.15%的股份。此外上海圣壕、上海煜壕、上海煦翎、上海壕越均为公司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有公司3517.20万股份,持股比例为5.07%。股权结构较为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图表1:复旦微电股权结构图
(wind.公司年报)
作为复旦系企业,不仅复旦大学间接持有其股份,相当数量的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也出身复旦大学。自然人持股比例*的是蒋国兴和施雷,2人分别持有0.88%的股份,董事长蒋国兴曾任复旦大学产业化与校产管理办公室主任,1998年7月加入复旦微电,现任董事长、执行董事;施雷则于1998年加入复旦微电,现任执行董事/总经理。
在2020年之前,复旦微电的经营业绩其实并不好看,2017年—2019年,其净利润连续3年下滑,特别是2019年出现亏损。
图表2:2017-2021年营收/归母净利润
(Wind,公司年报整理)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2019年亏损是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下、综合毛利率下降、研发投入增加、存货跌价准备增加等因素导致亏损,2020年随着存储芯片市场价格回升、金融IC卡市场企稳,因而扭亏为盈。
同时公告的2022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营业收入约为7.5亿—8.2亿元,同比增49.40%—63.34%,净利润约1.95亿元—2.5亿元,同比增125.72%—189.38%,业绩继续增长。
2021年财报显示,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均得到提升,受益于新产品推出和部分产品单价上调,综合毛利率较上年提升12.95个百分点,净利率提升12.2个百分点。
图表3:2017-2021年净利率/综合毛利率情况
(Wind)
2021年公司几大产品线中,安全与识别芯片业务实现营收8.22亿元,毛利率为51.1%;非易失性存储器业务营收7.21亿元,毛利率为55.7%;智能电表芯片业务营收2.96亿元,毛利率为56.6%;FPGA芯片业务营收4.27亿元,毛利率为84.7%;集成电路测试服务营收2.41亿元,毛利率达 53.9%。各个业务线毛利率均达到50%以上,尤其FPGA芯片毛利率*,说明公司核心技术的产品盈利能力在不断增强。
图表4:2018-2021年各业务收入占总营收比例
(Wind、公司年报)
而且从近几年各条业务占营收的比重不难看出,FPGA芯片、智能电表芯片占营收比重逐年增加。
2021年年报销量数据显示,安全与识别芯片、非易失性存储器芯片、智能电表芯片、FPGA芯片四块产品的销量分别为15.2亿颗、10.9亿颗、7190万颗、6333.51万颗,整体平均产销率为97%。
其中智能电表芯片由于市场供不应求,产销率为106.34%,相应库存减少,其他产品产销率未达100%,因此库存量有所增长。
图表5:2021年度产销数据
(公司年报)
根民生证券*研报,复旦微电的智能电表MCU(微处理器),在国家电网单相智能电表MCU芯片市场份额中,占比*,累计出货量超4亿颗,其它客户包括江苏林洋、威胜集团、杭州海兴、宁波三星、浙江正泰、河南许继、杭州炬华、深圳科陆等国内电表厂。
作为Fabless(无晶圆厂模式)芯片设计厂商,人才和技术研发是源动力,2018-2021年复旦微电研发投入分别为4.43亿元、5.50亿元、5.29亿元和7.49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31.13%、37.35%、31.31%和29.06%,2021年同比增加41.46%。
截至2021年底,公司研发人员合计83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为54.21%。同时在2021年12月实施了股票激励计划,向符合条件的565名核心骨干授予893万股,行权价格为18元/股,行权的条件为2021—2024年4个会计年度业绩目标,营业收入较2020年增长分别不低于40%、65%、90%、120%,销售毛利较2020年增长不低于50%,65%,90%、120%。
该股票激励计划推出,一方面是基于对未来几年业务高成长的信心,另一方面加强*技术人才与企业长期绑定,有助于持续稳定发展。
国内FPGA行业翘楚
FPGA拥有软件可编程性、灵活性、低延迟性、硬件并行性等特性,在新品开发上市的周期成本上具有很大优势,用于升级迭代频繁的应用领域,因此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
目前全球FPGA市场呈三大寡头垄断竞争格局,国外厂商赛灵思(Xilinx),阿尔特拉(Altera)、莱迪思(Lattice)合计占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复旦微电在国内FPGA芯片设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根据官网介绍,公司于2004年开始在FPGA领域投入研发,2016年推出65nm千万门级FPGA产品,2018年推出国内首家28nm亿门级FPGA芯片,填补了国产高端FPGA的空白,目前在该领域拥有一百多项发明专利。
由于复旦微电产品线比较丰富,既要面对赛灵思、阿尔法特(Intel收购)等国际巨头的竞争,也要面对安路科技、紫光同创等国内企业的竞争。
从FPGA产品的工艺制程、门级规模、SerDes 速率(串行器和解串器)等重要性能指标看,
复旦微电产品的性能参数已经可以比肩赛灵思,与国内厂商对比已经走在前列。
图表6:国内外主要FPGA厂商产品性能
(SEMI,赛灵思官网、公司官网)
截至2021年底,公司基于28nm工艺制程的相关FPGA产品,累计销售超过300家客户,包括通信领域、工业控制领域、高可靠数据中心等领域。
同时年报显示,复旦微电正在积极开展新一代基于14/16nm工艺制程的10亿门级产品开发,同时进一步丰富28nm制程的FPGA及PSoC(嵌入式可编程)芯片种类以拓展新的市场,保持公司在国产FPGA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在*公布的2月底接待投资者调研纪要中,该公司董秘提到14/16nmFPGA芯片研发进度,将在2022年完成流片并提供产品初样,2023年实现产品量产。公司也在开辟车规级MCU产品、白电MCU产品等方面的新市场、新应用,新产品PSoC(嵌入式可编程)芯片2021年已实现千万级别销售。
对于复旦微电FPGA业务,民生证券电子行业首席研究员方竞认为,参考国外厂商赛灵思*的几个业务板块:宇航与防务、工业与检测、测试与测量,作为对标,FPGA芯片是特种装备产业链上游环节的核心,在高可靠集成电路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复旦微电是国内最早推出亿门级 FPGA 产品的厂商,拥有较好的技术溢价和品牌。
高速增长下的隐忧
根据复旦微电披露的2021年ESG报告,2021年员工薪酬增长率为18.87%,而2019年、2020年薪酬增长率分别为5.40%、15.93%。2019年员工流失率一度达到12.45%,2020年薪酬增长15.93%后,员工流失率降至7.97%,然而2021年尽管薪酬增幅高达18.87%,但员工流失率仍然达到12.77%。
国内芯片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是人才短缺问题,企业间对研发人才的竞争十分激烈,如果没有好的人才激励政策,将面临核心人才流失的风险,致使企业无法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财报中应收账款达到4.69亿元,应收票据为3.79亿元,两者合计占营收比例30%,同时固定资产总计5.69亿元,较年初3.47亿增长40.2%,作为一家轻资产的芯片设计公司,固定资产增多或将拉低资产收益率,影响二级市场的估值水平。
另外查询公司招股说明书和2021年财报,2018、2019、2020、2021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1.14亿元、9611.79万元、1.12亿元和8898万元,对业绩影响较大,值得投资者注意。
各种因素博弈之下,加之A股目前整体处于弱势环境,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差强人意,自2021年8月4日登陆科创板后,挂牌当日股价到达62.5元/股的高点,然后开始持续回调,截至2022年4月14日股价报收48.8元/股,目前*总市值397.72亿元。
近几年半导体行业一直维持高景气度,在全球“缺芯”影响下,下游应用市场的需求十分旺盛,国内FPGA头部厂商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旦微电”,688385.SH)业绩也迎来大幅增长。
复旦微电近期发布了2021年度业绩报告,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5.77亿元,同比增长52.42%;净利润5.14亿元,同比增长287.20%;扣非后净利润4.44亿元,同比增长1013.88%。
年报显示,公司主要产品有安全与识别芯片、非易失性存储器芯片、FPGA(可编程门阵列)芯片、智能电表芯片等四条成熟产品线,产品供应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在金融、城市公共交通、电子证照、移动支付、网络通信、工业控制、智能电表,物联网及高可靠应用等众多领域,公司客户包括三星、LG、VIVO、海尔、海信、联想等国内外知名厂商。
背靠复旦 行业景气度拉升业绩
复旦微电成立于1998年,由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商业投资公司联合发起创立。早在2000年即登陆香港联交所,成为国内第一家IC设计上市公司,2021年8月份挂牌科创板,形成目前“A+H”资本格局。
根据2021年年报,上海复旦复控科技产业控股和上海复芯凡高集成电路(原上海复旦高技术)分别持股13.46%和13.10%,为第二、三大股东,背后资方上海国资委和复旦大学分别间接持有9.45%和14.15%的股份。此外上海圣壕、上海煜壕、上海煦翎、上海壕越均为公司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有公司3517.20万股份,持股比例为5.07%。股权结构较为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图表1:复旦微电股权结构图
(wind.公司年报)
作为复旦系企业,不仅复旦大学间接持有其股份,相当数量的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也出身复旦大学。自然人持股比例*的是蒋国兴和施雷,2人分别持有0.88%的股份,董事长蒋国兴曾任复旦大学产业化与校产管理办公室主任,1998年7月加入复旦微电,现任董事长、执行董事;施雷则于1998年加入复旦微电,现任执行董事/总经理。
在2020年之前,复旦微电的经营业绩其实并不好看,2017年—2019年,其净利润连续3年下滑,特别是2019年出现亏损。
图表2:2017-2021年营收/归母净利润
(Wind,公司年报整理)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2019年亏损是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下、综合毛利率下降、研发投入增加、存货跌价准备增加等因素导致亏损,2020年随着存储芯片市场价格回升、金融IC卡市场企稳,因而扭亏为盈。
同时公告的2022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营业收入约为7.5亿—8.2亿元,同比增49.40%—63.34%,净利润约1.95亿元—2.5亿元,同比增125.72%—189.38%,业绩继续增长。
2021年财报显示,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均得到提升,受益于新产品推出和部分产品单价上调,综合毛利率较上年提升12.95个百分点,净利率提升12.2个百分点。
图表3:2017-2021年净利率/综合毛利率情况
(Wind)
2021年公司几大产品线中,安全与识别芯片业务实现营收8.22亿元,毛利率为51.1%;非易失性存储器业务营收7.21亿元,毛利率为55.7%;智能电表芯片业务营收2.96亿元,毛利率为56.6%;FPGA芯片业务营收4.27亿元,毛利率为84.7%;集成电路测试服务营收2.41亿元,毛利率达 53.9%。各个业务线毛利率均达到50%以上,尤其FPGA芯片毛利率*,说明公司核心技术的产品盈利能力在不断增强。
图表4:2018-2021年各业务收入占总营收比例
(Wind、公司年报)
而且从近几年各条业务占营收的比重不难看出,FPGA芯片、智能电表芯片占营收比重逐年增加。
2021年年报销量数据显示,安全与识别芯片、非易失性存储器芯片、智能电表芯片、FPGA芯片四块产品的销量分别为15.2亿颗、10.9亿颗、7190万颗、6333.51万颗,整体平均产销率为97%。
其中智能电表芯片由于市场供不应求,产销率为106.34%,相应库存减少,其他产品产销率未达100%,因此库存量有所增长。
图表5:2021年度产销数据
(公司年报)
根民生证券*研报,复旦微电的智能电表MCU(微处理器),在国家电网单相智能电表MCU芯片市场份额中,占比*,累计出货量超4亿颗,其它客户包括江苏林洋、威胜集团、杭州海兴、宁波三星、浙江正泰、河南许继、杭州炬华、深圳科陆等国内电表厂。
作为Fabless(无晶圆厂模式)芯片设计厂商,人才和技术研发是源动力,2018-2021年复旦微电研发投入分别为4.43亿元、5.50亿元、5.29亿元和7.49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31.13%、37.35%、31.31%和29.06%,2021年同比增加41.46%。
截至2021年底,公司研发人员合计83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为54.21%。同时在2021年12月实施了股票激励计划,向符合条件的565名核心骨干授予893万股,行权价格为18元/股,行权的条件为2021—2024年4个会计年度业绩目标,营业收入较2020年增长分别不低于40%、65%、90%、120%,销售毛利较2020年增长不低于50%,65%,90%、120%。
该股票激励计划推出,一方面是基于对未来几年业务高成长的信心,另一方面加强*技术人才与企业长期绑定,有助于持续稳定发展。
国内FPGA行业翘楚
FPGA拥有软件可编程性、灵活性、低延迟性、硬件并行性等特性,在新品开发上市的周期成本上具有很大优势,用于升级迭代频繁的应用领域,因此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
目前全球FPGA市场呈三大寡头垄断竞争格局,国外厂商赛灵思(Xilinx),阿尔特拉(Altera)、莱迪思(Lattice)合计占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复旦微电在国内FPGA芯片设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根据官网介绍,公司于2004年开始在FPGA领域投入研发,2016年推出65nm千万门级FPGA产品,2018年推出国内首家28nm亿门级FPGA芯片,填补了国产高端FPGA的空白,目前在该领域拥有一百多项发明专利。
由于复旦微电产品线比较丰富,既要面对赛灵思、阿尔法特(Intel收购)等国际巨头的竞争,也要面对安路科技、紫光同创等国内企业的竞争。
从FPGA产品的工艺制程、门级规模、SerDes 速率(串行器和解串器)等重要性能指标看,
复旦微电产品的性能参数已经可以比肩赛灵思,与国内厂商对比已经走在前列。
图表6:国内外主要FPGA厂商产品性能
(SEMI,赛灵思官网、公司官网)
截至2021年底,公司基于28nm工艺制程的相关FPGA产品,累计销售超过300家客户,包括通信领域、工业控制领域、高可靠数据中心等领域。
同时年报显示,复旦微电正在积极开展新一代基于14/16nm工艺制程的10亿门级产品开发,同时进一步丰富28nm制程的FPGA及PSoC(嵌入式可编程)芯片种类以拓展新的市场,保持公司在国产FPGA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在*公布的2月底接待投资者调研纪要中,该公司董秘提到14/16nmFPGA芯片研发进度,将在2022年完成流片并提供产品初样,2023年实现产品量产。公司也在开辟车规级MCU产品、白电MCU产品等方面的新市场、新应用,新产品PSoC(嵌入式可编程)芯片2021年已实现千万级别销售。
对于复旦微电FPGA业务,民生证券电子行业首席研究员方竞认为,参考国外厂商赛灵思*的几个业务板块:宇航与防务、工业与检测、测试与测量,作为对标,FPGA芯片是特种装备产业链上游环节的核心,在高可靠集成电路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复旦微电是国内最早推出亿门级 FPGA 产品的厂商,拥有较好的技术溢价和品牌。
高速增长下的隐忧
根据复旦微电披露的2021年ESG报告,2021年员工薪酬增长率为18.87%,而2019年、2020年薪酬增长率分别为5.40%、15.93%。2019年员工流失率一度达到12.45%,2020年薪酬增长15.93%后,员工流失率降至7.97%,然而2021年尽管薪酬增幅高达18.87%,但员工流失率仍然达到12.77%。
国内芯片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是人才短缺问题,企业间对研发人才的竞争十分激烈,如果没有好的人才激励政策,将面临核心人才流失的风险,致使企业无法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财报中应收账款达到4.69亿元,应收票据为3.79亿元,两者合计占营收比例30%,同时固定资产总计5.69亿元,较年初3.47亿增长40.2%,作为一家轻资产的芯片设计公司,固定资产增多或将拉低资产收益率,影响二级市场的估值水平。
另外查询公司招股说明书和2021年财报,2018、2019、2020、2021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1.14亿元、9611.79万元、1.12亿元和8898万元,对业绩影响较大,值得投资者注意。
各种因素博弈之下,加之A股目前整体处于弱势环境,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差强人意,自2021年8月4日登陆科创板后,挂牌当日股价到达62.5元/股的高点,然后开始持续回调,截至2022年4月14日股价报收48.8元/股,目前*总市值397.72亿元。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复旦微电》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复旦微电、600058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