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新纪元期货
■
提前一天确定股价无法站上1元的中弘股份在18日开盘无悬念一字跌停。截至收盘,跌停价封单超过800万手,25万股民正在排队出逃。但《金融投资报》
放过一马?别妄加猜测
中弘股份退市后何去何从的问题近两天被各路投资者所热议。中弘股份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公司股价表现有些出乎意料,我们现在一直在和国厚资产沟通,大家都希望保住上市公司的地位,毕竟不想让中小投资者受到损失。我们也一直在和交易所沟通,目前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回复。”多位市场人士认为,公司目前仍存在侥幸心理。
有18日买入中弘股份的股民在股吧表示,根据今年4月*修订的《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之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股票面值,则深交所有权终止其股票交易。该股民认为,从表述上看,深交所理论上仍存在不行权的可能性。另有市场人士对此观点表示赞同,其表示,如果考虑到目前市场整体表现低迷,而中弘股份实际占有不少优质资源,加之海南自贸区获批成立对公司的实际利好,深交所存在对公司“手下留情”的可能性。
就上述人士表示的观点,《金融投资报》
本报专栏作者,申万宏源*分析师钱启敏也表示,印象中还没有出现过触犯退市规则而躲过退市命运的先例,交易所对垃圾股实行强制退市,是对广大投资者*的保护,“没有任何根据的猜测只能构成造谣。”
重新上市?希望极其渺茫
若中弘股份的退市不容更改,是否存在退市后重新上市的可能性?《金融投资报》
有无重新申请上市的先例?答案是有的。创智信息于2013年从深交所终止上市,2014年底完成重大资产重组,2016年6月30日向深交所提交了公司股票重新上市的申请材料,收到深交所的反馈意见后,于8月30日提交公司股票重新上市申请的中止审核申请,并于次日收到深交所出具的《关于同意中止审核创智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新上市的函》。
此外,长航油运作为A股首家退市央企,自2014年6月5日被终止上市后,于2015年重整完成,今年6月,公司向上交所提交了重新上市申请的材料,7月6日收到上交所《关于对长航油运重新上市申请的反馈意见》。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0月18日,沪深股票共计113只个股已摘牌,可以看到,目前暂未有任何一家重新上市成功的企业。分析人士指出,两交易所对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的要求非常严格,退市后要想重新上市希望渺茫。
连日来的热浪侵袭,使亚洲多国的电力短缺问题越发凸显。
7月11日,日本气象厅说,日本列岛受偏西风“蛇行”的影响,各地在6月下旬出现气温持续35摄氏度以上的罕见酷暑。之后高温天气虽有所缓解,但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很有可能酷暑卷土重来,并持续到9月。据悉,日本在7月1日启动为期三个月的全国节电季,这也是日本时隔七年再次启动这一措施。
高温天气加剧了各国电力短缺的问题。7月7日,韩国能源部副部长Park Il-Jun称,正考虑是否恢复一到两个关闭的燃煤发电厂运行,以防止在8月出现电力短缺。
自6月以来,日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多个亚洲国家都相继出现了电力危机。多国“电荒”现象背后,全球“能源荒”备受关注。今年,亚洲多国遭遇高温天气,如日本东京市中心气温一度攀升至36摄氏度以上,韩国全国178个区域中的164个区域发布了酷暑报告,印度*气温一度接近50摄氏度等。极端天气频发,引发全球能源消耗量激增,但目前全球能源仍处于由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阶段。
在这个节点上,亚洲国家陷入两难,多国将目光投向核能建设。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王永中在接受
那么,在核能建设之前,亚洲国家还得经历怎样的能源短缺之苦?
目前全球能源仍处于由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阶段。新华社
能源短缺危机为何难解?
眼下,高温热浪正席卷亚洲多国。“电荒”“油荒”等问题层出不穷。
以日本为例,进入6月以来,该国遭遇罕见高温天气,多地*气温突破35摄氏度。日本总务省消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该国因中暑被送医的人数为15657人,是自2010年开始该项统计以来该月*超过1万人,创下历史*纪录。造成这一结果,在于该国遭遇电力供应短缺危机。日媒预计,日本将有3700万人受限电措施影响,占总人口的近三成。作为应对,日本政府在7月1日启动“全国节电季”,呼吁企业和民众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内共同节约用电,这也是七年来日本再次启动这一措施。
韩国也同样遭遇用电难题。韩国政府估算,今年夏季*用电量已经超过2021年同期,但能源储备降至近年来*,约为5.2GW,而2020年以及2021年,韩国储能量分别是8.9以及9.6GW。
“夏天天气炎热,用电需求激增,加剧全球液化气供应的紧张状态。而日韩当前的电力紧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地缘冲突的制裁有关。”王永中向
王永中表示,在地缘政治的冲突下,欧洲为降低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紧急增加天然气库存,导致天然气供应紧缺,而且日韩都参与了制裁行动,减少对俄罗斯购买天然气的量。同时,日韩为了支援欧洲和赚取差价,也将一部分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购买的液化天然气转卖欧洲,致使其天然气进口量低于预期水平。
相比起日韩,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国家“能源荒”问题更加突出,部分国家还深陷断电危机。
由于燃油价格不断上涨,泰国部分家庭改用蜂窝煤,与此同时,泰国交通组织也向政府表示若没有补贴,7月起可能会有80%的载客车辆可能要停止运作;巴基斯坦的全国用电需求一度达到2.84万兆瓦,超出其全国2.1万兆瓦的发电量,该国企业和家庭每天都要经历至少8小时停电;印度也因为煤炭库存告急,其国内有近三分之二的邦,大约7亿人口每天长达10小时都无电力可用。
“东南亚、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加大制造业的发展,对电力需求爆发式增长,体现出后疫情时期需求爆发式增长远超电力供给增长之间的矛盾。”新纪元期货研究所所长王成强向
王永中也分析称,本来东南亚、南亚的新兴经济体的发电能力就比较弱,如今再叠加本国货币兑美元贬值的因素,这部分国家还面临购买能源支付能力下降的问题。
疲于应对输入型通胀
由于进口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价格猛涨,亚洲多国在苦于“能源荒”的同时,也被输入型通胀“压弯了腰”。
数据显示,各国在6月的通胀数据涨幅不一。当月,韩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高于上月5.4%的涨幅,这是自1998年11月以来韩国CPI年率的*水平;泰国CPI值为107.58,同比上升7.66%;老挝通胀同比上涨23.6%,创22年新高;另外,巴基斯坦通货膨胀率达到21.32%,为13年来的*水平。
能源成了民众生活成本负担上涨的“元凶”。而为了减轻民众的压力,亚洲多国都不约而同祭出不同的补贴政策,如燃油补贴、削减燃油税等。即便给出措施,上涨未见止步的通胀仍是各国的心病。
王成强认为,本轮通胀是疫情、货币宽松政策叠加俄乌地缘局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贸易逆全球化的发展状态,可能让通胀长期发展存在根深蒂固的风险。
不过,随着国际油价的回落,亚洲各国的输入型通胀或许有望缓解。对此,金联创原油分析师韩正己向
不过韩正己认为,原油市场短期内仍然有供应紧张的担忧来对冲部分利空影响,因此油价整体仍将保持震荡走势为主。截至7月9日,国际原油价格有所回升,WTI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06%,收报104.844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42%,收报107.182美元/桶。
就在原油价格有所回升的同时,天然气和煤炭价格仍在攀升。其中,截至7月8日,作为澳洲煤炭价格风向标的洲际交易所纽卡斯尔煤炭期货价格,达到410美元/吨。
对此,王成强认为,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价格,中短期走向有强弱差异性,但长期走向有协同共振性,“受地缘冲击,国际天然气资源尤为紧俏,长期价格居高不下。国际煤炭在化石能源发电份额增多,是对天然气的需求形成替代效应。”
国际能源署(IEA)在其发布的《2022年世界能源投资报告》(下称“报告”)中表示,全球煤炭投资在前几年缓慢减少后,于2021年出现逆势增长。去年,约有1050亿美元投资于“煤炭供应链”,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10%,多集中于亚洲新兴经济体。尽管如此,但这不一定意味着这部分经济体在能源领域“开倒车”。报告还显示,今年清洁能源投资规模预计将延续此前的增速,投资额将超过1.4万亿美元,成为推动全球能源领域投资增长的主力。
核能转型道阻且长
经历了5年的去核电后,韩国开始为复兴核电产业做准备。7月5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宣布,计划到2030年将核电在韩国全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升至30%以上,2021年这一比重为27.4%。该部门同时宣布恢复两座核反应堆建设。除了韩国以外,自5月底以来,印度尼西亚、越南和菲律宾都相继表示希望拥有核电,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谈到亚洲国家增加核能的应用,王永中向
金联创核能研究员范浩楠也向
要依靠核电实现净零排放仍道阻且长。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在其报告《核电和安全能源转型》中指出,未来三十年全球核电容量需要翻一番,才能实现净零碳排放和能源独立的双重目标。
此外,范浩楠认为,亚洲国家要想实现新能源转型,还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难点,“首先,虽然清洁能源开发成本随着技术研发而逐步下降,但是跟传统能源相比,仍处于高位,未来还需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的经济性,使其具备市场竞争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替代;其次是,世界能源向清洁化发展,电能远距离、大范围配置的重要性将越发凸显,但现有电力配置能力明显不足,后续需要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导、以电为中心,更高电压等级、更大输电容量、更远距离的全球能源配置网络平台,以满足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和远距离配置的需要;再者,无论是传统能源还是新能源,在开发环节都存在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能源转换效率低的问题,还需大幅提高技术。”
今年国厚资产的日子不太好过。旗下公司长安保险评级展望被调为负面,其自身也被穆迪在6月份将其评级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国内外机构的接连公开“唱空”则意味着事情要严重得多。需要注意的是,此前国厚资产作为业内有名的白衣骑士而声名赫赫,而后期由于其凶猛扩张导致负债率居高不下,为了获得融资更是将手中的多个“筹码”抵押出去。
7月6日,环球老虎财经发现,大公国际公告通过长安保险以及“16长安保险”债的信用状况进行跟踪评级,确定长安保险的主体长期信用等级维持 A+,评级展望维持负面,“16长安保险”的信用等级维持A。
众所周知,相对于国外的评级机构,国内机构的公开“唱空”则意味着事情要严重得多。
对于评级下调的金融机构而言,其降级后开展业务必须和其风险管理能力匹配,这就表示长安保险的新业务或者业务扩张会受到限制。
公国际在公告中罗列了长安保险的“多宗罪”:首先是处于亏损状态;其次,应收代位追偿款余额仍较大,面临较大追偿压力;此外,偿付能力充足水平略有下降,且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增资事项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最后,长安保险股权被质押比例较高。
值得一提的是,国厚资产作为长安保险的第一大股东,后者评级被下调,国厚资产难辞其咎。
长安保险“黄粱梦”
将时间拨回2018年,彼时的处于长安保险危难之际,“白衣骑士”国厚资产掏出真金白银,挽救其于水火之中。
当年长安保险踩雷P2P,年度巨亏近20亿,偿付能力更是告急。根据其2018年年报,长安保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85.93%、-185%。其在公告中也直言,这些事项或情况表明存在可能导致长安保险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重大不确定性。或基于此,长安保险被监管责令增加资本金。
随后在2019年,长安保险实施增资计划,将注册资本从16.22亿元增至32.52亿元。
包括国厚资产在内的两家机构成为长安保险翘首以盼的白衣骑士。其中,国厚资产认购10.3亿元,蚌埠高新投认购6亿元,增资后分别持股31.68%、18.45%,增资事项也在同年8月份被批准。
资料显示,接盘者股国厚资产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地方AMC金融机构,由中国东方资产联合博雅投资等优势资源企业共同发起设立,北京文投、光大信托、徐工集团等为战略投资者,此前其已经接手万盈金融、招财猫、荷包金3家P2P平台。
从财务数据来看,2017年至2019年,国厚资产收入分别为9.0亿元、 14.9亿元、15.57亿元。与此同时,总资产也在增长,上述阶段分别为129.31亿元、138.22亿元、154.39亿元。
在入主长安保险时,国厚资产董事长李厚文曾放言:在3-5年内,长安保险争取实现保费规模过百亿、总资产过百亿“双百”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国厚系李厚文还在2021年亲自挂帅。
不过,长安保险直到现在仍未跨出亏损的泥沼,“双百”豪言看起来更是遥遥无期。根据其2021年年报,资产规模为58亿元,保险业务收入为32.18亿元,净亏损1.12亿元。
不仅如此,国厚资产所持有的长安保险的股权也悉数被抵押。
“秃鹫”国厚资产
上文所述的长安财险是国厚资产资本版图的冰山一角。
企查查显示,目前与国厚资产相关的企业多达238个。其涉足的项目更是包含多个上市公司,比如中弘股份(已退市)、*ST中天、中南文化、鑫科材料、*ST康美等。据不完全统计,自国厚资产成立以来,累计收购不良资产超过1500亿元。
其中,盘活“安徽省内*单体烂尾楼”让国厚资产一战成名
据悉,合肥国开公馆是安徽有名的烂尾楼,2015年10月,国开公馆由于开发商自身债务问题,所有预售房产、土地、银行账户均被法院查封,项目停工。由于项目停工而历经了17次维权。
两年后,国厚资产与包河区政府平台公司联合成立了包河国厚,并参与“国开公馆”烂尾项目复建工作。2018年年底在包河国厚的资金支持下,国开公馆项目二期工程得以顺利完工,并于2019年1月20日,实现了项目3-7#楼600余户业主正式交房。
历经四年,烂尾楼“复活”,2019年9月,国开置业重整方案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上通过。
彼时,业内人士表示:国开公馆项目的重整复工,是地方AMC联合地方政府等资源,运用投行手段化解风险,盘活存量资产的经典案例,对于其他此类项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而接手莲花健康更是成为为企业纾困的经典案例。一位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国厚资产参与*ST莲花的破产重整不仅是地方AMC参与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首例,而且此前四大AMC也只有ST超日等极少数成功案例。
具体来看,2017年6月,莲花健康控股股东将持有的1.15亿股质押给国厚资产,随后展期12个月。此后,控股股东睿康投资将剩余的股份质押给国厚资产。
2017年至2018年连续两年亏损,再加上2018年经过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莲花健康成为ST股。
随后,作为债权人的国厚资产提出重整申请,并在2020年完成重整入主成为其实控人。
正如上文所述,在李厚文的掌舵下,国厚资产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帝国。然而,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具有周期长、资本占用多和回款不确定等特点,如此凶猛的扩张必然会带来资金上的压力。
地方AMC的困局
狂飙突进的“秃鹫”国厚资产从财务数据看捉襟见肘。Choice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4.19%、65.64%、60.78%。与此同时,业绩也不如人意,上述三年分别为3.89亿元、1.61亿元、4.11亿元。更是因此招至机构下调评级。
今年6月,根据大河财立方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发布的公告,国厚资产的公司家族评级从“B1”下调至“B2”,并将国厚资产的本外币发行人评级从“B1”下调至“B3”,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
其在报告中指出,下调国厚资产的发行人评级也反映公司较大一部分资产已抵质押,且*无抵押债务在结构上的受偿顺序处于有抵押债务之后。负面展望反映未来12~18个月国厚资产面临的资产质量风险可能将上升。
随着此次国厚资产评级被下调,其后续美元债、甚至是国债的发行或受到影响。
被穆迪下调评级的国厚资产真实的质押情况到底如何?
根据国厚资产“19 国厚01”的债券发行报告,其子公司国厚资本20%的股权质押给昆仑信托,以得到1.99亿元的借款。
同时,上述子公司4亿股权质押给东莞银行合肥分行,以获得2亿元的借款。
去年9月份,国厚资产以持有的铜陵国厚天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650万元股权向铜陵市信
用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提供质押,后者为铜陵国厚天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向光大银行铜陵分行借款2000万元进行担保。
此外,国厚资产还将宣城国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42.86%股权质押给宣城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后者为国厚资产向宣城皖南农商行敬亭支行借款3300万元进行担保。
除了上述股权质押外,国厚资产的融资渠道可谓是“多种多样”,甚至将手中的筹码一一抵押出去,比如投资性房地产、债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间接持股的上市公司。
为了获得万向信托10亿元借款,国厚资产将其旗下的文峰中心一期的14,634.03 平方米房产及 31-48 层房产、持有的对安徽英泓投资有限公司的 10 亿元债权、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0.3 亿元股权(对应出资额 10.3 亿元)作为质押物。
去年12月中旬,莲花健康公告控股股东莲泰投资向靖江市润元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质押股份1.35亿股,用于自身经营。据悉,莲泰投资持有莲花健康1.8亿股,占莲花健康总股本比例为10.06%,质押数量占其持股数量比例为 74.79%,质押期限为2021年12月9日至2022年12月9日。
企查查显示,安徽文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莲泰投资71.43%的股权,前者实控人为刘洋,而刘洋正是国厚资产董事长李厚文的妻子。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股权质押未及时披露,国厚资产还被监管多次盯上。
今年4月12日,深交所向国厚资产下发了一则监管函。内容显示,国厚资产存在“2020年年报中受限资产披露内容不完整”以及“发生重大资产质押行为未及时披露”两项违规行为。
其中,受限资产披露内容不完整指的是2020年度,其将持有的长安保险股权质押给云南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将持有的对上海浦创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债权质押给万向信托股份公司,用于借款提供担保,
不过上述事项均未在2020年年报中披露上述资产受限制的情况,到2021年才披露.
此外,2021年6月,公司将持有的长安保险股权质押给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事项也并未及时披露。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监管*盯上国厚资产。
今年1月份,国厚资产被安徽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原因如出一辙,同样是违规信披。
该次的监管函同样提到了两次股权质押未及时披露问题,此外监管还提出“18国厚01”募集资金专户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app
新京报快讯
去年底以来,中弘股份深陷资金链断裂泥潭,在建地产项目基本陷入停工状态,面临多起诉讼,已陷入严重经营困难,持续亏损,股票面临被终止上市交易的风险。
在几次救兵引援失败后,2018年10月10日,中弘股份发布公告称,与宿州国厚城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宿州国厚”)及中泰创展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泰创展”)于2018年9月30日共同签署了《经营托管协议》。
事实上,中弘股份一只脚已经踏出资本市场的大门,而决定权在深交所。由于股票已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1元),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14.4.11条的规定,中弘股份股票自10月19日开市起停牌。深交所已启动中弘股份股票终止上市程序,将自公司股票停牌起十五个交易日内作出公司股票是否终止上市的决定。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深交所作出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后五个交易日届满的次一交易日起,公司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的期限为三十个交易日。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弘股份股票吧*消息》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弘股份股票吧*消息、新纪元期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