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保险板块,庄家已经进入
是机会还是风险?
底位,我准备入
智通财经APP获悉,今年以来受木浆、能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运输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纸厂商纷纷发出涨价函,6月份以来又有多家纸厂再发涨价函,价格上调100至500元/吨不等。相关概念股:中顺洁柔(002511.SZ)、太阳纸业(002078.SZ)、晨鸣纸业(000488.SZ)、仙鹤股份(603733.SH)。
消息面上,自2022年6月15日起,天章纸品针对宁波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和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涨价200元/吨。上海晨鸣白卡纸系列产品涨价200元/吨。河南江河纸业所有产品价格上调500元/吨。山东江河纸业在现价基础上,对格拉辛类产品上调500元/吨。保定市中信纸业2022年06月05日起出售的成品在现有价格基础上会统一上调100元/吨,深加工产品在现有价格基础上统一上调3个点,06月10日起出售的成品在现有价格基础上会统一上调100元/吨。
造纸行业具备显著周期性,经济关联度高。造纸行业下游产品囊括日常生活各方面,包括运输和商品包装,文教、广告方面的书写书本纸和复印纸、生活纸等,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由于今年年初疫情影响,下游需求弱势。但目前国内疫情好转,伴随近期拐点显现,造纸有望步入景气复苏周期。
中顺洁柔也曾在业绩会上表示,目前公司绝大多数产品已实施提价,2022年一季度的涨价策略在稳步推进中。公司生活用纸业务仍然处于销大于产的状态,将有节奏的进行产能投放和布局,达到产销动态平衡,中国纸品人均消费量预期呈现逐年递升态势。
供应方面,全球*纸浆生产商Suzano SA表示,全球纸浆库存一直在大幅下降,供应可能出现短缺,可能导致卫生纸等必需品价格上涨。当前针叶浆/阔叶浆处于历史高位,外盘报价1000/800元美金,位于过去5年95%/90%分位。在高能源成本压力下,全球木浆现金生产成本提升,部分欧洲纸厂已经关停。
需求方面,据悉,进入3月文化纸需求端旺盛,部分中高端文化纸产品的售价已超过6000元/吨。晨鸣纸业、太阳纸业、岳阳林纸等纸企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销售符合预期,盈利好转。文化纸利好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3月份以来文化纸市场逐渐步入传统旺季,各地教辅教材招标陆续开始。另一方面是成本方面较2021年同期上涨较为明显,大型纸企的规模及纸浆一体化优势逐步显现。
由于特种纸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医疗、食品、装饰、工业等多个领域,近年来中国特种纸及纸板产量稳定增长,食品包装是我国特种纸应用占比很大的一个领域,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外卖餐饮市场规模达到8117亿元,同比增长22.13%;预计2022年我国外卖餐饮行业市场规模将达9417.4亿元。目前我国外卖餐盒中纸和纸板材质的占比约为9.21%。预计随着外卖送餐市场的增长,限塑令的推出实施,纸质外卖餐盒的渗透率仍将增长,且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医用特种纸也是特种纸应用的重点方向,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2120亿元增长到了9630亿元;预计2022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2529亿元,由此特种纸行业也将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
中信证券表示,受供给端多种因素扰动,短期浆价料延续高位震荡态势;成品纸内需虽仍平淡,但出口改善叠加成本抬升驱动,预计近期纸价提涨有望持续得到兑现,助力纸企盈利修复。中信证券预计本轮浆价调整拐点于6-7月出现,具备浆布局优势或受益浆价下行的纸企,二季度有望延续改善态势。
相关概念股:
中顺洁柔(002511.SZ):是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生活用纸企业,专业生产生活用纸系列产品。目前拥有洁柔、太阳、朵蕾蜜三大品牌;产品聚焦在卷纸、无芯卷纸、抽纸、纸手帕、湿巾、个人护理产品、婴儿纸尿裤、棉花柔巾等。
太阳纸业(002078.SZ):是全球先进的跨国造纸集团和林浆纸一体化集团,主要从事机制纸、纸制品、木浆、纸板的生产和销售。
晨鸣纸业(000488.SZ):是以制浆、造纸为主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产品系列涵盖*胶版纸、白卡纸、铜版纸、轻涂纸、生活纸、静电复印纸、热敏纸等。
仙鹤股份(603733.SH):为国内大型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研发和生产上市公司,拥有化工、制浆、能源、原纸、纸制品、环保处理、运输等全产业链产能布局。
6月15日,保险板块延续前一个交易日的强势表现。
当天,Wind保险指数上涨6.05%,其中天茂集团、中国人寿涨停,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人保及中国平安均涨超5%。6月14日,Wind保险指数则上涨了2.7%。
近日,五大险企公布了前五月保费数据,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累计揽入保费收入13496.06亿元,同比增长3.76%。
业内人士认为,寿险新单保费逐渐企稳,财险业务缓和回暖,五月来上市险企密集回购增持,也反映出积极信号。
五大险企新单保费向好
截至4月30日,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3792亿元、3179.83亿元、3642.2亿元、2014.24亿元和867.79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86%、12.86%、0.9%、6.7%和4.97%。
寿险方面,各大险企的保费收入在5月份有所回暖。其中,今年以来保费增速一直为负的“老大哥”中国人寿,尽管前五月保费收入同比下滑1.86%,但较前四月的下滑幅度已经进一步缩窄。5月单月新单保费同比增长6.9%,较4月单月新单保费下滑2.1%明显好转。
太保寿险和新华寿险5月单月总保费亦出现了同比双位数的增长,新华保险5月单月保费增速达到14.3%,领跑五大险企,太保寿险5月单月增长13.9%,紧随其后。
国泰君安分析师刘欣琦团队认为,在权益市场大幅波动、长端利率下行以及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的背景下,客户阶段性提升对于保险理财高收益确定性产品的需求,推动以增额终身寿为代表的产品实现较快增长。
东吴证券分析师葛玉翔团队认为,虽然新单单月有企稳迹象,但由于价值型业务受供需两弱持续影响,价值增长仍旧承压,但头部寿险公司队伍改革成效初现。
财险方面,2022年前五月,财险“老三家”保费皆保持增长。其中,人保财险实现保费收入2227.86亿元,同比增长9.95%;平安产险实现保费收入1182.8亿元,同比增长8.4%;太保产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40.78亿元,同比增长9.6%。
随着疫情缓和,5月汽车产销均出现恢复性增长。汽车销量回升带动新车保单件数回升,产量回升也将带动未来车险保单件数的提升。5月单月,人保财险车险保费同比增长1.0%,较4月单月下滑1.9%改善明显。人保财险前五个月实现车险保费1047.47亿元,同比增长6.2%。
非车险上,人保财险前五月意健险实现保费611.1亿元,同比增长16.9%;信用保证险实现保费21.14亿元,同比增长173.8%。
开源证券分析师高超认为,多地陆续发布推动汽车消费刺激政策,有望带动乘用车销量提升,从而拉动车险景气度上行。健康险方面, 2022年6月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保险产品范围的通知》,有望加速健康险需求释放。
上市险企密集回购增持
在保费收入回暖的另一边,从去年开始长期低迷的保险股在6月14日、15日两个交易日录得大幅上涨。
6月14日,中国人保收涨5.83%,中国人寿收涨4.34%。6月15日,保险板块持续走强,截止收盘时,天茂集团、中国人寿涨停,新华保险上涨8.11%,中国太保上涨7.29%,中国人保上涨5.51%,中国平安上涨5.37%。
5月以来,多家上市险企出手护盘,提振市场信心。
上交所披露信息显示,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于6月8日在港股二级市场买入2.18万股中国太保H股,耗资约41.16万港元。据统计,今年以来,中国太保A+H股已累计获高管增持28.79万股。
太保股东上海国资及其一致行动人在2021年4月9日至2022年5月20日期间,也在二级市场增持共计9624.62万股。根据成交均价测算得到,此番增持合计斥资金额达25.7亿元人民币(其中A股约18亿元人民币,H股7.6亿元人民币)。
截至2022年5月31日,中国平安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已累计回购A股股份约1.0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56%,已支付的资金总额合计约50亿元(不含交易费用)。成交价格在43.72元/股- 51.96元/股之间。
港股上市的友邦保险也不断地在市场上回购股票。截至5月31日,友邦保险5月份共回购20次。今年3月11日,友邦保险发布公告称,计划在未来3年通过公开市场回购公司普通股股份。
中邮证券分析师王泽军认为,保险板块大量增持和回购,反映了在2021年40%-50%幅度的回调后,保险业管理层普遍认为目前股价低估,同时,也有向市场传递信心的意图。作为不会消亡的行业,一直低估的情况不会长期存在,保险板块的战略配置价值正逐步显现。
叶麦穗 李致鸿 广州、北京报道 距离2022年还有5个交易日,保险股年内表现不如人意。
今年以来截至12月27日,保险板块(申万二级分类)的跌幅达39.45%,位列A股所有板块跌幅第二,创出2011年以来*年度跌幅。龙头股中国平安年内几乎腰斩,成为表现最差的蓝筹之一。
各类投资机构对保险股调研热情降至“冰点”
伴随着保险板块大幅下挫,各类投资机构对保险股调研热情降至“冰点”。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在今年保险板块中,除天茂集团5月份在“全景.路演天下”接受过调研外,其余保险股则均没有受到机构的垂青。
公募基金对保险股开始“用脚投票”,持有保险股的仓位处于历史*低位。申万宏源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保险股的主动偏股公募重仓占比仅为0.2%,几乎可以说是集体大清仓。
由于不受机构青睐,保险股的走势也是一路向下,比如中国人保截至12月27日,年内下跌29%,虽然跌幅在板块内不算*,但是其也是板块内*跌破净资产的保险股,对于市场信心冲击不小。
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统计,年内跌幅*的保险股是中国平安,截至12月27日,累计下跌43%,几乎是一个腰斩走势。其次是新华保险和天茂集团,跌幅都超过30%,前者为33.5%,后者是32.6%。此外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的跌幅都超过20%。
表现*的保险股是*ST西水,也是*实现上涨的保险,年内上涨21.3%。
预计2022上半年前难见复苏
今年一季度,受保险公司提前发起“开门红”营销和旧版重疾产品下架等因素影响,保险公司的新单和新业务价值均呈现两位数增长。
但进入二季度后,受保险代理人队伍清虚、客户需求提前消耗和各地惠民保产品替代影响,保险公司相关经营数据增速明显下滑。
今年前三季度,上市保险公司合计实现新单原保费收入3402亿元,同比下滑5.4%。新业务价值增速方面,前三季度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分别下滑17.8%、19.6%、25%和30%。申万宏源预计,2021年全年上市保险公司新业务价值下滑逾20%。
根据上市保险公司*发布的数据,今年前11月,平安人寿、中国人寿、人保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166.8亿元、5934亿元、923.62亿元、2012.96亿元、1551.1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95%、1.23%、2.19%、-0.64%、1.67%。
同期,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052.28亿元、 2433.2亿元、1400.6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58%、-7.29%、2.97%。
广发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陈福认为,长期看,财险业务需求刚性、无利率风险敞口,车险综合改革降低费用投放空间将强化龙头保险公司在品牌、服务和定价方面的优势,竞争格局有望优化,盈利能力也将远好于行业平均水平。
不过,寿险短期仍在改革阵痛中。陈福认为,从供给端方面观察,人口红利下滑(代理人密度达到成熟国家水平)、监管持续趋严(全国“双录”等),叠加保险比价平台对低端代理人的冲击,多重因素交织导致代理人环比逐季下降,对2022年新单增长造成明显制约;从需求端方面观察,因国内外疫情的反复导致居民的预防型储蓄增加,保险服务作为可选消费品受到明显压制,另外“惠民保”的普及也在居民预防性储蓄背景下对大额的重疾险造成一定挤出效应。长期看,寿险受储蓄类和健康险双轮驱动,成长空间依旧广阔。
国泰君安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刘欣琦表示,当前行业正值转型阵痛期,预计2021年全年及2022年开门红业绩均承压;短期人均产能提升不足以弥补人力下滑,预计2022上半年前难见复苏。
谁更有可能在2022年*走出低谷?
面对股价节节败退,保险机构也展开积极“自救”。 12月2日,平安发布公告称,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已累计回购A股股份7776.5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42541%,已支付的资金总额合计人民币38.99亿元(不含交易费用),*成交价格为48.18元/股,*成交价格为51.96元/股。
另外,公告还提及,执行董事马明哲、谢永林、陈心颖、蔡方方,职工代表监事孙建一、王志良,*管理人员陈克祥、黄宝新、张小璐、胡剑锋均在本次回购期间存在增持公司股份的计划。
此外,外资机构近期也展开抄底动作,积极买入保险股, 沪股通数据显示,外资对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的持股量较11月30日增加18%、22%,对中国平安的持股量增加了13%。
对于明年保险股的走势, 浙商证券非银研究团队较为乐观,认为保险板块*收益空间有望打开。当前保险板块公募基金持仓超低位,估值超低位,安全边际高。预计2022年二季度起NBV(新业务价值)降幅明显收窄,首现改善拐点,预计队伍清虚早启动、力度大的公司更有可能在2022年*走出低谷。
刘欣琦称,负债端改革短期难见成效,预计2021年全年及2022年开门红行业仍然承压,边际改善时点预计出现在2022年半年后,维持行业“增持”评级。当前加快搭建满足客户需求产品体系(保险+服务)的保险公司将率先走出行业瓶颈,实现盈利超预期。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保险板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保险板块、保定概念股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