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 股票,融创股票还会复牌么

2022-07-17 10:13:00 证券 xialuotejs

融创 股票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基金报

屋漏偏逢连夜雨,因无法按时公布财报停牌三个多月,股价距前期*点已下跌近90%的两家地产巨头,近期再遭多家基金公司“补刀”。

7月9日,南方基金公告,对旗下南方恒生中国企业ETF持有的融创中国按照1.37港币进行估值。而就在前一天,华夏及博时两家基金公司也同时下调了世茂集团及融创中国两只港股的估值,估值分别调整为1.34港币、1.39港币,相比停牌前的价格,*估值下调比例均接近70%。

业内人士认为,基金公司调整停盘股估值,意味着基金公司认为目前的停牌价格无法反映*的基本面情况,从目前的*估值上看,基金公司或持偏谨慎的态度,未来不排除更多的基金公司跟进调整估值。

南方基金下调融创中国估值调整幅度约70%

迟迟未见复牌,昔日地产巨头再遭基金公司调整股票估值。

7月9日,南方基金发布《关于公司旗下基金调整停牌股票估值方法的提示性公告》。

公告指出,根据恒生指数有限公司于2022年6月30日发布的恒生指数系列成份股变动的指数通告,停牌股票融创中国(股票代码:1918.HK)将于2022年7月8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收市后由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份股中调出。

为客观反映基金公允价值,根据中国证监会2017年9月5日下发的[2017]13号《中国证监会关于证券投资基金估值业务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经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自2022年7月8日起,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对旗下南方恒生中国企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代码:159954)持有的融创中国(股票代码:1918.HK)按照1.37港币进行估值。自上述股票复牌之日起且其交易体现了活跃市场交易特征后,按市场价格进行估值,届时不再另行公告。

由于未在3月31日前刊登2021年未经审核年度业绩,融创中国股票于4月 1日停牌至今,对比停牌前4.58港币的股价,南方基金给的*的估值下调了70.09%。

“指数基金跟踪的标的指数将某只个股调出成分股名单,与基金公司调整停牌股估值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即使因为股票停牌,不能在个股调出成分股名单时将其及时卖出,基金公司也不是必须调整股票估值,调整估值主要还是因为基金公司认为目前的停牌价格不够公允。”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分析。

“毕竟股票停牌了3个多月时间,从基金公司给出的*估值来看,肯定是觉得目前的停牌价不够公允。”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也持相似的观点。

华夏、博时两家公司已率先出手涉及世茂集团、融创中国

事实上,就在前一天,华夏及博时两家基金公司已经先行调整了世茂集团及融创中国两只地产股的估值。

华夏基金在《关于旗下恒生红利 ETF、恒生国企ETF所持停牌股票估值调整情况的公告》中表示,根据恒生指数有限公司于2022年6月30日发布的恒生指数系列成份股变动的指数通告,停牌股票“世茂集团”(证券代码:0813.HK)将于 2022 年 7 月 8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收市后由恒生中国内地企业高股息率指数成份股中调出;停牌股票“融创中国”(证券代码:1918.HK)将于 2022 年 7 月 8 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收市后由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份股中调出。

为客观反映基金公允价值,根据《中国证监会关于证券投资基金估值业务的指导意见》(证监会公告[2017]13 号)的要求,经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自 2022 年 7 月 8 日起,华夏基金对旗下华夏恒生恒生红利 ETF(代码:159726)持有的“世茂集团”按照 1.34 港币进行估值,对旗下华夏恒生国企 ETF(代码:159850)持有的“融创中国”按照 1.39 港币进行估值。待上述股票复牌且其交易体现活跃市场交易特征后,将恢复采用当日收盘价格对其进行估值,届时将不再另行公告。

华夏基金还特别提示,根据 2022 年 7 月 7 日恒生指数有限公司发送给的恒生中国内地企业高股息率指数及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收盘权重文件,“世茂集团”、“融创中国”当日所占权重分别为 10.02%和 0.21%。中证指数有限公司计算并由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外发布的 2022 年 7 月 8 日恒生红利 ETF、恒生国企 ETF 基金份额参考净值(IOPV)未包含上述估值调整的影响,可能与该日其各自基金份额净值存在 8.67%和 0.16%左右的差异,敬请投资者关注相应的投资风险。

博时基金也同时公告,自2022年07月08日起,博时基金对博时恒生高股息ETF(代码:513690)持有的“世茂集团”按照1.34港币进行估值。

与融创中国类似,世茂集团也因未能按时刊发财报,自4月1日起停牌至今。相比停牌前的4.42港币/股的价格,目前华夏、博时给的*估值下调了69.68%,融创中国的估值也下调了69.65%。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除了华夏、南方基金之外,基金公司发行的跟踪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的指数基金还有7只之多,未来不排除其他基金公司跟进下调估值。

世茂集团10亿美元债已违约境内存续债务超200亿元

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下行,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家地产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世茂集团近期更是未能按期偿还10亿美元公募债。

本月初,世茂集团公告,公司发行并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本金总额为10亿美元的2022年到期4.750%优先票据,已于2022年7月3日到期。本金以及应计未付利息总计1,023,750,000美元已到期应付。于7月3日公告日,世茂集团尚未支付有关款项。

此外,世茂就尚未支付的其他境外债务的本金款项,一直在与相关债权人持续讨论,以期达致友好的解决方案。倘无法就有关债务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相关债权人可能有权根据相关债务条款要求加速有关债务的还款,或采取执行措施。于7月3日公告日期,公司没有收到债权人任何加速还款通知,且收到以下银团大多数贷款行出具的书面支持函。

在此次世茂集团美元债违约之前,世茂旗下的境内上市公司——世茂股份的境内债券曾谋求展期。

4月22日,世茂股份于2020年4月24日发行的私募债“20沪世茂PPN002”公布展期方案,世茂股份首期将支付15%,剩余本金展期一年,分别按季度支付20%、20%、 20%和25%。该笔私募债应在2022年4月26日到期,发行额5亿元,票面利率3.7%。

5月9日,当时余额4.75亿元的公司债“19世茂G3”宣布展期,债券本金兑付日展期一年,调整为2023年5月22日,兑付日调整期间债券票面利率不变,本期债券2021年5月22日至2022年5月22日计息期间的利息将在《募集说明书》约定的付息日全额支付,该展期方案最终获债券持有人表决会议通过。

Wind数据显示,目前世茂集团旗下上海世茂股份存续债券12只,存续余额104.29亿元。世茂集团旗下上海世茂建设目前的境内债务余额为137.34亿元。




福莱特股票股吧

“2021年这货肯定上千亿市值!”2020年12月底,有网友在福莱特(601865.SH)的股吧这样留言。

作为光伏玻璃“双雄”之一的福莱特,在2020年光伏玻璃价格大涨、扩产限制放开、光伏平价上网的实现等系列利好消息的带动下,股价曾接连飘红,数次站到了市场的聚光灯下。

借得“东风”的福莱特凶猛异常,也使得网友的留言一语成谶:2021年1月8日,公司A股股价曾冲上历史*点46.64元/股,市值超千亿,较去年年初的12.11元/股上涨了285.13%。

然而,千亿市值的宝座并未坐稳。伴随着光伏玻璃价格的下跌,福莱特A股和H股福莱特玻璃(06865.HK)的股价一路跳水。截至5月13日收盘,公司A股和H股股价分别报收26.68元/股、19.40元/股,市值分别较1月份股价高点蒸发了超400亿元,总计近900亿元。

近日,福莱特玻璃再遭多家大行下调股票评级及目标股价,花旗银行更是将公司目标价由33港元削至16.8港元。压力之下,5月11日,福莱特实控人抛出增持计划“护盘”。

福莱特作为备受市场追捧的光伏玻璃龙头,何以至此?整个光伏玻璃行业,又经历了怎样的“市场劫”?

反差:业绩大增与减持、下调评级

与股价下跌背离的是,福莱特今年以来业绩表现依然亮眼。

福莱特的主营业务为光伏玻璃、浮法玻璃、工程玻璃和家居玻璃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据中国光伏测试网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光伏玻璃产量占全球光伏玻璃产量达到了90%。其中,信义光能(0968.HK)和福莱特在全球光伏玻璃的产能占比超过50%,被视为国内光伏玻璃市场的“双寡头”。

2020年,光伏玻璃库存紧张、价格飙涨,镀膜3.2mm产品均价从去年7月末的24元/㎡开启上涨,*飙升至12月的52元/㎡,均价单价达到43元/㎡。福莱特的业绩增长也远超预期。

2020年,公司光伏玻璃产量为1.87亿平方,产能利用率为90.72%,贡献营收同比增长39.44%至52.26亿元,占比83.98%。同期,公司综合毛利率由2019年的31.56%提升至49.41%。

今年一季度,随着装机高峰结束,政策放松后行业扩产潮来势汹汹,尽管光伏玻璃价格回调,福莱特也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0.57亿元,同比增长70.95%;净利润8.38亿元,同比增长289.38%。福莱特在一季报中解释,主要因光伏玻璃销售量增加和销售均价提高所致。

不过,业绩大涨的福莱特,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却难言乐观。

2月18日,福莱特玻璃遭摩根士丹利以每股均价35.4037港元减持168.6万股,金额为5970.7万港元;4月20日,摩根大通以均价24.8228港元减持公司551.7万股,涉资约1.37亿港元,持股比例由11.02%减持至9.79%。同日,The Bank of New York Mellon Corporation(美国纽约银行梅隆公司)减持福莱特玻璃约1196.12万股,金额合计约2.91亿元。4月26日,摩根大通再度减持福莱特玻璃333.730万股。

同时,福莱特公司高管也披露减持计划。4月28日,福莱特公告称,因个人资金需要,公司董事、监事、*管理人员魏叶忠、沈其甫等6人,以及公司股东潘荣观、孙利忠拟通过大宗交易或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1686.42万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0.7858%。按当天收盘价25.95元/股测算,合计拟减持规模约4.27亿元。

公司股价从1月份的高位震荡下滑,A股和港股的市值已蒸发近半。多家国际投行也接连对其下调评级。

进入4月份,中银国际率先将福莱特评级降至“持有”,目标价格下调至23港元。花旗银行紧随其后,将福莱特玻璃目标价由33港元削33.3%至22港元,评级由“买入”降至“沽售”。五一节后,大和发布研究报告,将福莱特玻璃目标价由29港元降13.8%至25港元,维持“买入”评级。近日,花旗再度下调公司的目标价,由22港元下调至16.8港元。

据5月11日消息,富瑞发布研究报告,将福莱特玻璃评级由“持有”降至“逊于大市”,目标价削48%至12.8港元。当天,福莱特玻璃股价报收18.02港元/股。

多重压力之下,5月11日,福莱特发布自愿性公告称,公司实控人阮洪良、姜瑾华、阮泽云已于2021年5月6日,5月7日及5月10日增持公司H股股份,合计增持15万股。

福莱特表示,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认可,阮洪良及其一致行动人自本次增持之日起12个月内,择机继续增持公司H股股份,累计增持股份数不超过1000万股(含本次已增持的股份),占总股本的0.4659%。

疑问:光伏玻璃不香了?

业绩向好,福莱特为何连遭市场看空?

天猊投资杜景涛认为,尽管其年报及一季报数据尚可,但股票是看未来的,所以股价大幅下跌。

除了福莱特之外,信义光能、彩虹新能源(0438.HK)也连遭各大行减持,下调评级。

4月20日,信义光能遭全球*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减持8126.485万股,每股均价13.5339港元,涉资约10.998亿港元。中银国际发布研究报告,将信义光能及福莱特玻璃评级降至“持有”,目标价分别下调至14港元及23港元。彩虹新能源的股价也从今年2月的高点55.996港元/股,跌至22元左右。

光伏玻璃企业不受市场待见了?

事实上,去年12月份,工信部为光伏玻璃扩张产能“松绑”后,已有多家企业宣布进军光伏玻璃领域。

2020年12月20日,光伏玻璃材料制造商安徽燕龙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安徽省颍上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拟扩建新增日产1.2万吨光伏玻璃材料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30亿元。

时隔8天后,彩虹股份(600707.SH)的大股东中电彩虹,总投资106亿的光伏玻璃项目在江西省上饶市签约,项目计划建设10座光伏玻璃窑炉及配套加工生产线,全部达产后产能将达75GW/年。

2020年国内光伏市占率约35%的信义光能也于当月完成3亿H股的配售,配售所得款项净额则约为38.76亿港元,用于光伏玻璃新产线的资本开支。根据公告,2021年信义光能芜湖4条1000吨产线,将于每个季度投产一条,张家港4条1000吨项目启动中,计划在2022年内全部投产。此外,公司远期筹划产能达16条。

1月8日,汽车玻璃巨头福耀玻璃(3606.HK/600660.SH)也借发布定增方案宣布入局光伏玻璃。据5月10日公告显示,福耀玻璃已成功配发及发行合共1.01亿H股,配售获43.38亿港元,其中10%将用于扩大光伏玻璃市场。

福莱特的扩产计划也在提速。3月30日,福莱特宣布拟投资58亿元建设6座日熔化量1200吨光伏组件玻璃项目。据其在互动e平台上的回复,公司日产能将由2020年底的6400吨提高至2021年底的1.22万吨,增长近100%。上述项目投产后,其日产能将提高至近2万吨的水平。

4月20日晚,日用玻璃制造商德力股份(002571.SZ)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德力光能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10家全资子公司签署《光伏玻璃长期采购协议》,约定2022年-2026年双方光伏玻璃合作量不少于2.5亿平方米,预估合同总金额约55.31亿元。

寻因:产能过剩与降价

老玩家扩产、新玩家入场的局面下,光伏玻璃价格进入了跳水模式。从各大投行下调评级的原因来看,也主要归结于光伏玻璃价格出现下跌。

大和发研报称,太阳能光伏玻璃近期价格走弱,3月份累跌30%至每平方米28元人民币,预期会持续下跌,在供应及库存增加下,估计未来仍有12%至15%下跌空间。

花旗银行在报告中指出,近期太阳能光伏玻璃价格走弱,3.2mm玻璃价格已由3月的每平方米40元,跌至5月初的23元,2mm玻璃价格更由3月的每平方米32.5元回落至5月初的19元。

对于此次光伏玻璃下跌的原因,有声音认为主要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据富瑞发布研报显示,今明两年玻璃供应情况预计较预期差,估计产能至少增长57%,但需求增幅不到38%。国联证券在对福莱特进行评级时,提到“光伏玻璃产能逐步释放,光伏玻璃供大于求,价格料将回落”。

同时也有观点认为,本轮光伏玻璃价格下调主要系龙头企业主动降价,进而冲击新势力。天猊投资杜景涛团队分析称,现在福莱特联合信义光能玻璃降价,就是为了清洗新入局者,以阻止更多的玩家进入这个行业。

但据公开数据,2019年,福莱特光伏玻璃的单位成本为15.96元/平方米。花旗银行研报指出,预计光伏玻璃每平方米均价若下跌1元人民币,将令福莱特今年净利减少约11%或2.26亿元人民币。意味着若光伏玻璃价格未能止跌,公司盈利能力将进一步受到压缩。

如今,光伏玻璃的扩产仍动力十足,产业格局之战一触即发。无论光伏玻璃本轮缘何下跌,都对下游组件和安装商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福莱特等原有光伏玻璃企业而言,在降价承压下,也正面临更多入局者的冲击。福莱特能否在市场压力下,顺利度过这个充满博弈的大考,或许还需要时间的见证。

文/李璐




融创股票今日行情

财联社6月28日 编辑 毛乐彤)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融创地产”)昨日晚间突发公告,拟将境内债“PR融创01”再次调整本息兑付安排,并于今明两日召开公司债券2022年第三次债券持有人会议。据悉,“PR融创01”发行总额40亿元,票面利率4.78%。就公布的具体展期方案来看,付款时间未做改变,而6月、9月本金兑付额各减了5%,分别由10%下调至5%、15%下调至10%。此外,融创地产相对应的上调了2023年9月本金兑付额度,由20%增加至30%。根据表决权规则,本次债券持有人会议结果将于6月29日盘后揭晓。

今日早盘,融创地产再次公告,将于2022 年 7 月 5 日起对 “PR融创01”实施转让安排。公告称,转让仅在上海证券交易固定收益证券综合电子平台采用全价方式进行,并通知自 2022 年 6 月 30 日至 2022 年 7 月 4 日间暂停本期债券转让,以保障后续转让安排顺利实施。

就兑付进度来看,融创地产虽于5月15日足额支付了“PR融创01”首笔10%本金及对应利息,但5月20日便公告了对“PR融创01”的期限调整。在“第二次债券持有人会议结果”中将债券原期限4年调整为3.5年,本金兑付时间变更为自2022年4月1日起的18个月内付清本期债券全部本金。因其本息兑付调整方案复杂,公司宣布“PR融创01”5月23日停牌,而昨夜的展期公告据6月6日复牌仅过去不到一个月。此外,融创地产于6月24日称公司短期面临较大资金压力,且“PR融创01”的第二次分期支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预告了展期的可能,并表示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还款节奏。

就市场表现来看,受展期消息影响,今日融创地产境内境外多只债券出现下跌。境内债中“21融创01”跌幅9%;“20融创03”跌幅4.55%;“PR融创01”跌幅虽为2.46%,但该券于6月22日已有大幅下跌,仅当日跌幅达15.72%。此外,据历史价格来看,“PR融创01”自今年3月17日*收盘价99.1(面值100)一路跌至今日收盘37.186(面值90),跌幅超58%。境外债中,据久期财经数据显示,今日盘中融创中国多只债券发生价格异动,SUNAC 5.95 04/26/24下跌2.625%;SUNAC 7 07/09/25下跌1.176%,SUNAC 8.35 04/19/23下跌1.011%。

三季度偿还高压来袭,房企面临境内外债到期双高峰。据彭博数据显示,三季度房企境内债到期规模达1397亿元,是未来单季*到期量。其中,7月单月房企到期规模超500亿,达576.7亿元。此外,有约1016亿元债券将在下一季度面临回售。据方正证券统计,三季度房企境外债到期规模约107.1 亿美元,偿债压力较上一季度有所缓解。其中 7 月房企到期 56.1 亿美元。

(资料方正证券,财联社整理)

“7月偿债高峰下,部分资质偏弱房企仍然面临出清风险。房企销售端与发债端能够带来的融资增量有限,面对地产债集中到期压力,依然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房企信用风险仍未释放完毕。” 方正证券在报告中称。




融创股票还会复牌么

地产,一直是中国绕不开的话题,忆往昔,可谓峥嵘岁月稠。

2021年下半年至今,时代浪潮下的地产大变天,恒大、世茂、融创、龙光等大大小小的民企陨落,暂时还在岸上的碧桂园、龙湖、新城、旭辉等民企也处于挣扎状态,几乎被资本市场无视。取而代之的,是保利、金茂、招商、华润等央企崛起。

在诸多停牌的民营企业里,融创中国(1918.HK)可谓焦点之一。原因有二:其一,6年10倍的牛势让不少投资者在融创身上赚到过大钱;其二,老板孙宏斌的传奇经历令投资者铸建了信仰,相信他们能够东山再起。

停牌至今的融创中国,与诸多房地产民企一样,在债务展期、债券停牌、购房宽松政策等宏观浪潮中反复挣扎。

放眼望去,虽如今地产整体销售依旧颓势未消,但随着我国房地产利好政策大礼包的逐一兑现,让房地产行业看起来似乎出现了新转机。

2021年1月-2022年4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但,债务缠身、销售量走低、疫情困扰、市场购房观念改变等,似乎已经把融创逼入绝境,融创中国从3月底停牌至今,是在闭门抢救还是就此道别?拥有众多一二线核心城市货值的融创,是否会倒在黎明前?

我认为融创品牌价值依旧坚挺、家底雄厚,因此不会就此黯淡,它缺的是时间,等的是高质量行业秩序的恢复,而不是仅剩卖不掉的楼盘。

一、崛起与陨落

曾市场流传一句话,买融创,就是买孙宏斌,买信仰。

从联想到顺驰再到融创,创始人孙宏斌经历过一场又一场的大起大落,在过去的荣誉岁月轨迹里,也从乐视、绿城、佳兆业里面踩过无数的坑,最后造就融创从一个小民营地产成为地产前四强的龙头企业之一。

在2014-2020年股价涨幅约10倍;销售从2014年的658亿元升至2021年的5974亿元,净利润从2014年的32亿元升至2020年底的395亿元;

数万亿货值分布在一二线核心城市,是融创十年以来储备下来的家底。

2021年上半年,融创在土拍市场仍加杠杆拍地及收并购,总成交金额为1226.92亿元,成为土拍市场最亮眼的地产公司。

在2021年中期业绩会上,面对逆周期拍地的疑问,创始人孙宏斌提及最不可能暴雷的就是融创,其底气在于在售货值集中在一二线核心城市地段不愁需求,因此高周转模式能玩得转。

一切的转折点在于2021年的秋天,地产一夜入冬,众多走高杠杆高周转模式的民企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出现流动性紧张,引发债务危机,融创也不例外,普遍出现股债双杀。

首先是高周转模式难以持续。截止2022年底,融创在2022年到期的境内外债券(公开债务)总额为165亿元。相比账上1000亿的货币现金,尚不用太担心的偿还问题,但由于房子不好卖,疫情时常阻挠影,响开工率、看房意愿、成交量,导致高周转模式再也无法持续。

其次就是可能存在隐形的债务增加市场恐慌,项目的收并购往往附带贷款利息或债务,一旦无法实现高周转,利息不会暂停,周转困境必然出现。

其三,对“资金困境超预期演绎”的消极猜测。在于2022年3月申请一笔40亿的债券展期,5月四笔美债利息拖到最后一刻才给,因此过往市场对融创的担忧被兑现。

正是市场资金担忧融创债务违约,因此公司股价节节下跌,市值蒸发1000亿港元。

最后,公司不得不以简单粗暴的无奈方式——“停牌”来阻止股价连续暴跌。

有趣的是,在停牌前一周的十多个交易日,公司成交量飙升,卖空股数较过往翻了数倍,期间也有不少平仓的空头及看好公司能够“困境反转”的投资者。

回到开头,融创,不乏信仰追随者。

二、漫漫长路

那么融创是绝地重生的几率大还是倒在黎明前的几率更大呢,停牌又意味着什么?

融创停牌源于无法按期披露2021年业绩,不过从阶段地产全面放松趋势以及股市环境差的角度看,长时间锁仓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一来是直接平滑短期波动,二来是给足时间融创解决债务问题。

地产及融创债务事态发展至今已经不是简单的审计完出年报复牌了事,而是已经到了不得不变卖资产或国资入股才能解决短期的债务危机,因此融创停牌越久就越大可能会有变卖资产或入股可能性。

如果顺利运行,只要不是贱价卖资产或股权,对停牌前夕买入该公司投资者而言大概率是好事。

我们从好、坏角度分析融创还行不行。

先看坏的方面,融创债务展期以及货值重仓的长三角区域以及杭州、上海市,债务及销售遇到重挫,直接加重投资者对融创债务危机的担忧。

首先,3月底债务展期之前的融创并没有选择躺平。

2021年四季度风云突变时,融创就开始通过出售贝壳股票、处置项目、不拿地等,两次配股融资90亿等方式开始自救,可以见到融创还是有应对风险的警惕性,但没想到这一次整个民营地产的融资渠道基本全断,信用危机、挤兑效应笼罩民营企业。

恒大事件后的保交付,间接令到房企预售受限资金监管趋严,房企流动性紧张,例如融创的受限资金约200亿,约占其货币资金的17.81%。

地产行业恶化后,壮士断腕的手段去决心去卖文旅项目或其余商住项目就已经来不及了。期间的小插曲是融创老板孙宏斌押上个人身家及连带责任替公司还债,这一举动,无疑振奋了投资者信心。

面对未来三年的美债偿还高峰,只有销量回暖才是融创变现资产,真正翻身的机会。

2020年下半年至今,房地产市场销量加速下行,包括在前三月的销量并没有出现小阳春,反而越来越差。

截止2022年4月底,百城城市同比下降60%,其中一、二线成交量分别同比下滑48%、60%。

楼市销量集体回落,各地产公司前四月的销量纷纷同比下跌20%以上,这与一二线城市因疫情及经济环境走弱,大部分消费者的心态及购买力发生了变化有关。

在普遍销量差的时候,销量排名就变得比较重要,由此可知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产品的信任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购买。

由下图可以见到融创前4月销量金额及权益口径分别为859亿元、507亿元,销量排名第四,而受资本市场追捧的央企中海地产、招商蛇口、华润置地的销量仍在其身后,由此可见融创楼盘的地段及产品还是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如果不是长三角区域及华北区域疫情严重程度超预期,融创单月4月的136亿元的销量或会有较大的提升。

由于融创并没有出2021年年度报告,因此我们以2021半年报的土地储备作为参考来说明长三角区域及环渤海区域货值对其销量的重要性。

货值重仓的长三角区域尤其是上海因疫情出乎意料的出现长时间封城,楼市连续两个月陷入停摆,防控氛围直接蔓延到江苏、无锡、杭州等周边城市;以互联网基地著称的杭州市,受互联网公司人员优化的影响,楼市销量并不好,而在疫情前,这类人员大部分是楼市需求的主力军。

融创另一货值重仓区域环渤海地区的大连、天津、哈尔滨等华北城市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疫情的困扰,例如哈尔滨、吉林等地也封了不少时间,天津因毗邻北京,疫情管制力度一直在线,因此天津楼市也不好。

再看好的一面,楼市大环境迅速转差,同时加快国家对楼市调控政策力度的转变。

政策全面催化,待地产行业销量回暖之际,融创重仓的一二线核心城市地段将更容易实现畅销,届时也就能够实现债务偿还。

近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多有提及房地产。

表示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尽快矫正对民营房企信贷收缩的行为;因城施策支持合理住房需求,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适当提高宏观杠杆率,加强逆周期调节,支持财务可持续的企业适当加杠杆,居民家庭部门稳杠杆。

意味国家对房地产的严格调控告一段落,民企在去杠杆方面能够暂时歇一口气。

自2021年底至今,政策面放松的力度在逐渐加码,不少城市开始放松限贷、限售,甚至全面下调首付比例。

鉴于房地产是国家经济的压舱石,在稳增长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于公于私按理会得到喘气的机会,那么对于股市而言,地产行业就存在困境反转的逻辑,前一段时间A股的地产板块就是演变该行业困境反转的逻辑预期。

而港股房地产之所以没有像前段时间A股炒地产板块那样演绎,因为A股市场本身炒地产板块是一个预期,实际业绩短期不会被兑现,其次是与国内外机构对股票的定价体系不一,且港股能做空赚钱,而A股只能做多,因此港A股地产走势不一。

假如社会常态化后,融创高周转的能力以及多项目位于核心城市,销量回暖速度大有可能超同行,其次是其整体的资产价值远高于碧桂园地产等三四线房企或泛一二线城市。

如果融创活过来,从PB的角度看,目前融创PB约0.16,远低于碧桂园的0.45,这部分的差价很可能就是股票复牌后反弹的涨幅空间。

三、结束语

时至今日,疫情成为了一众房企业绩的“遮羞布”。房产红利渐退,现金流困局已经宣告民营房企过去高杠杆、高周转模式的结束。

假如日后房子好卖了,但民企股价已经很难恢复往日的荣耀,原因在于资本市场对民营地产发展预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例如民企将永别高杠杆的发展路线,相当于中长期不具备成长逻辑,债务安全存疑以及地产行业存量维持缺乏或下滑迹象等因素。

假如融创通过合理价格变卖资产或国资入股最终实现重组成功,届时短期股价走势更多是以交易因素为主来实现股价修复,大概率是以PB对标碧桂园作为潜在上涨空间的锚。

而中长期则是看融创如何规划转型改变当前的运营模式,即通过实打实的业绩表现和良好经营状况的结果回馈投资者,最终实现股价上涨。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融创 股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融创 股票、福莱特股票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