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经济观察报
宏观经济下行的前5月,煤炭的表现令人“意外”。1-5月,全国原煤日均产量超过1200万吨,创历史高位,成为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5种工业品中产量增幅*的品种。与此同时,煤炭价格从今年1月至今稳步上涨,动煤价格从670元/吨涨至现在870元/吨。
量价齐升的煤炭背后,下游数据却是下滑的。中电联显示,2022年1-5月,国内发电量为324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5%,其中,火力发电量为2271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5%。
如何解释这样的现象?中煤集团人士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电力需求不旺盛,同时水电及其他新能源出力较往年偏多,这使得煤炭发电量有所下滑,而国家能源保供政策则是煤炭产量创下新高的主要原因。至于价格高,其实主要体现在非电用煤行业,而国内几大家主要煤炭生产企业则是按照国家价格政策规定执行。
多位企业和市场分析人士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为保障今年能源市场运行的稳定,针对煤炭的保供稳价,让2022年的煤炭产能得到了较大地释放,煤炭产量由此达到历史新高。
对于发改委等能源主管部门而言,去年引发海内外关注的拉闸限电似乎犹在眼前,而这样的“事故”已经不允许再一次大面积发生。
从今年3月至今,煤炭保供稳价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此过程中,政策工具箱被充分地调动。
根据今年4月国常会的要求,“要发挥煤炭的主体能源作用。通力合作优化煤炭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等核准审批政策,落实地方稳产保供责任,充分释放先进产能。通过核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
前述分析人士由此认为,从供需层面来看,供给侧改革和煤矿技改的阵痛已经相对稳定,经过去年大涨之后,控价、放量已经是常态,煤炭的供应侧除非出现运输问题或安全问题,一般是不会再出现大幅涨价的情况。从政策来看,进口通道持续开放,环保压力相对放松,也能够释放稳定保供的积极信号。
减少的进口煤、增长的国内煤
“进口煤的生意并不好做,价格高,在亏本。”7月7日,来自东莞的进口煤炭贸易商王津告诉经济观察报。
王津主要经营印尼煤,已经亏本了好几月,和从前生意好的时候相比,这几个月进口煤的量做不上去,一直在亏本。分析原因,王津认为主要是受国内煤的冲击,今年二者的价格差明显,国内煤比进口煤便宜不少。
2022年年初,印尼出台煤炭出口禁令。市场分析,这成为中国煤及褐煤进口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印尼一直是中国*的进口煤来源国,该国禁煤导致的缺口让中国短期内难以通过其他进口煤填补。2022年前两个月,煤及褐煤进口量同比大幅下降,创近6年*值。此后,印尼出口禁令解除,中国进口印尼煤数量逐步回升。
不过,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中国进口印尼煤数量虽有增加,但仍处同期偏低水平。彼时市场分析认为,俄乌冲突影响下,部分欧洲国家转向印尼采购,印尼煤供不应求。同时,国际局势以及通胀也使得进口煤价居高不下,结果就是国内外煤价倒挂严重。
2022年前5个月,中国煤及褐煤进口量出现同比下降。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1-5月,中国煤及褐煤进口量9595.5万吨,同比减少13.6%,但进口金额977亿元人民币,却同比增长77.5%。
国内煤此时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象:产量不断创下新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前5个月,全国煤炭产量完成18.1亿吨,同比增长10.4%,全国原煤日均产量超过了1200万吨,创历史高位。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5种工业品产量中,原煤产量同比增幅位居第一。在工业品产量增速多数表现为负的形势下,显得很醒目。
与此同时,煤炭价格却从今年1月至今稳步上涨。期货市场上,动力煤价格从年初低位时的670元/吨稳步上涨,到7月价格涨至约870元/吨。
令人疑惑的是,和量价齐升的煤炭相比,煤炭的下游数据却是下滑的。以煤炭用量*的下游火力发电为例,中电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国内发电量为324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5%。分不同电力类型来看,火力发电量为2271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5%。
量价齐升背后
何以在下游并不景气的情况下,原煤产量却达到了新高?何以在产量大增,需求减少的情况下,煤价却一路上涨,即便是在美元收缩大宗商品接连下跌的情况下煤价依然坚挺?
7月7日,中煤集团人士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华南气温不如往年高,电力需求不旺盛,同时水电及其他新能源出力较往年偏多,这使得煤炭发电量有所下滑,而煤炭产量创下新高主要在于国家能源保供政策,至于价格高,其实主要体现在非电用煤行业,国内几大家主要煤炭生产企业则是按照国家价格政策规定执行。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发电量324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5%。其中,火力发电量为22711.7亿千瓦时,同比缩减3.5%。全国发电量在上涨,而火力发电量却在下降,这使得我国发电结构中“火力发电量占比降至69.92,*跌破70%”。
与此同时,非火电占比在进一步提升。
华南一家煤炭交易中心分析人士7月7日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该交易中心煤炭交易量在前5月同比是减少的。对于国内的煤产量创下新高,该人士认为,这和进口煤的行情有关,进口煤价格贵且运价高,不仅印尼煤有缺口,澳洲煤也在限制当中,进口煤的减少和价格的居高不下,使得国内煤价格也降不下去。
中国煤炭市场网数据显示,到6月29日,北方九港煤炭库存为2545.8万吨,处于历史同期高位水平。
一位电力企业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年初时全社会煤炭库存非常低,3月份时社会存煤大约1.3亿吨,此后到六月底全社会的存煤已经达到了1.8亿吨,3个月增加了5000万吨,供应处于过剩的状态。不过,国内原煤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低卡煤,这种煤的洗出率会比较低,反映到精煤的供应量上,就没有这么大的量了。
其次,整个国际的能源短缺问题无法忽略。今年上半年,国际原油长期在100美金的高位上,原油也拉动了国际煤价,在进口煤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国内煤价格也下不来。
“压舱石”和“工具箱”
经济观察报
这与中煤集团人士所言的“能源保供政策”吻合。今年4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立足我国国情,应对外部环境新挑战,抓住重点,强化能源保供,未雨绸缪推进条件成熟、发展需要的能源项目开工建设,促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会议指出,“要发挥煤炭的主体能源作用。通力合作优化煤炭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等核准审批政策,落实地方稳产保供责任,充分释放先进产能。通过核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保能源安全,落实地方煤炭产量责任,调整煤矿核增产能政策。再开工一批能源项目。
此前,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称:“要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继续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5月份也建议,加大产能释放力度,尽快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的目标任务,为疫情后能源电力消费需求快速回升做好准备。督促各地煤矿复工复产,对于未达产的煤矿和地区要进行通报。制定煤矿保供与弹性生产办法,优先组织满足条件的先进产能煤矿按一定系数调增产能,尽快形成煤矿应急备用生产能力。
能源矿业研究员张立宽就此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煤炭供应出现紧张态势,部分地区拉闸限电,此后结合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在国际能源价格急剧飙升的前提下,为使国内煤炭保量稳价,国家有关部门核准了一批大型煤炭产能,旨在避免再次出现类似去年供应紧张和煤价飙升的情况,同时也为今年的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做好准备。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张宏在7月上旬的介绍,“目前全国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总量已经超过全国煤炭需求总量的75%以上,高比例的煤炭中长期合同,对于稳定煤炭市场供应,特别是对于稳定煤炭市场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稳价方面,价格主管部门也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箱的作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调控监管政策,内容从限制煤炭中长期合同价格、各环节煤炭价格,到禁止捆绑销售现货涨价、严禁不合理提高流通费用,再到动力煤品种热值基准的界定等。
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和《关于明确煤炭领域经营者哄抬价格行为的公告》两份文件,前者提出了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即秦皇岛港下水煤5500千卡中长期交易含税价格在每吨570元-770元之间,以期实现与燃煤发电“基准价+上下浮动不超过20%”电价区间的有效衔接,破解“煤电顶牛”难题,后者则明确煤炭领域哄抬价格行为的具体认定标准,为相关市场主体依法合规经营提供指引。
张立宽分析,上半年,电煤中长协执行“三个***”,即发电供热企业全年用煤量签约***、电煤中长期合同月度履约率***、执行国家电煤中长期合同价格政策***,使得煤价基本维持在相对合理区间。从国际上来看,随着国际煤炭价格不断飙升,我国进口煤量呈现同比下降、进口金额同比上涨的局面,这也使得国内煤炭供给长协煤进一步发挥了“稳定器”作用。
在提高履约兑现率的同时,大型现代化煤矿弹性生产机制正在形成。随着智能化煤矿建设提速,先进产能的比重持续增加,全国煤炭生产供应保障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可以结合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变化、新能源发电出力情况,释放煤矿弹性产能,及时填补新能源供需缺口,有效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
所谓“弹性生产机制”,主要是通过智能化技术,结合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变化、新能源发电出力情况,收缩或释放煤矿弹性产能。
7月5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电煤中长期合同换签补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6月份以来发生的长协不履约案例,严格执行欠一补三的条款,但是7月份新发生的不履约的案例,要对所在省份实行欠一罚十。“欠一罚十”,就是要进一步强化长协合同的履约力度,充分发挥长协煤保供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张立宽认为,从当前形势来看,后期国家层面对长协煤保供的力度只会进一步加强,而长协煤的“稳定器”作用也会更加凸显。基于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形势,尽管市场上有一定数量的民营煤矿。但在这么多国有大矿的长协煤约束下,市场价格会得到抑制。
值得注意的还有关税的调整。4月28日,国家财政部官网发布公告,自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对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此前,最惠国税率为3%至6%不等。市场认为,此举有望促进南方及沿海地区加大煤炭进口力度。
不过,张立宽认为,以眼下大宗商品的形势,要跌到长协煤的底价570元/吨以下,还是比较困难,这也意味着,大型煤企要继续发挥兜底的作用。
前上海煤炭交易所产品总监蔡骏向经济观察报分析,从供需层面来看,供给侧改革和煤矿技改的阵痛已经相对稳定,经过去年大涨之后,控价、放量已经是常态,煤炭的供应侧除非出现运输问题或安全问题,一般是不会再出现大幅涨价的情况。从政策来看,进口通道持续开放,环保压力相对放松,也能够稳定保供的积极信号。鉴于现阶段库存高位的情况下,下半年的煤价可能出现先抑后扬的态势,但是幅度可能不会很大。
加油站工作人员为车辆加油。资料图/IC
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迎来再一次上涨。根据国家发改委消息,自3月17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调750元、720元。折合升价,92号汽油、95号汽油、0号柴油每升分别上调0.59、0.62、0.61元。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末至今,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已经“六连涨”,本次创下定价机制实施以来的*涨幅纪录。本次调价后,国内大部分地区95号汽油跑步进入“9元时代”。
92号汽油加满一箱多花29.5元 95号汽油跑步进入“9元时代”
这已经是今年内成品油零售限价的第五次上调,此前1月上调了2次,2月、3月分别上调了1次,叠加2021年末的一次上调,国内成品油价已经“六连涨”。六次上涨合计,国内汽、柴油累计每吨分别上调2015元、1940元,折合升价92号汽油、95号汽油、0号柴油每升分别上涨1.58元、1.67元、1.65元。
在上一次3月3日调价后,国内多数地区成品油价已经进入“8元时代”。本次调价后,大部分地区95号汽油跑步进入“9元时代”。根据油价网数据,当前北京地区95号汽油价格为8.56元/升,若按本次调价幅度,将涨至9.18元/升。
对于广大车主而言,用油成本将进一步增加,以油箱容量在50L的家用轿车为例,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较之前多花29.5元。以月跑2000公里、百公里油耗在8L的小型私家车为例,到下次调价窗口开启之前的时间内,消费者用油成本将增加44元左右。物流行业支出成本同样提高,以月跑10000公里、百公里油耗在38L的斯太尔重型卡车为例,到下次调价窗口开启前,单辆车的燃油成本将提高1082元左右。
卓创资讯分析认为,虽地缘局势有缓和预期,但原油供应面仍或维持偏紧格局,同时,美联储加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等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预计后期油市波动性依然较大,下轮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或以负值开局(即原油变化率以负值开始),下轮调价时间为3月31日24时,上调或下调暂不确定。
国际油价先涨后跌 我国提出密切关注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影响
本轮计价周期内,国际油价先涨后跌,波动较大。
3月上旬,国际油价受俄乌局势推升,不断刷新八年新高,NYMEX原油期货和ICE布油期货相继突破120美元、130美元大关,3月1日至8日涨幅均超过30%。不过,自3月14日开始,随着俄乌谈判进行,以及美国或开始交易委内瑞拉石油的消息影响,国际油价开始下行,双双跌破100美元关口。
3月4日、3月7日、3月8日,NYMEX原油期货近月合约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幅超4%,其中3月8日*涨破130美元/桶。不过,随后NYMEX原油期货出现较大下跌,3月14日大跌17.5%,一举回落至102美元/桶水平;3月15日又跌7.6%,降至95美元/桶水平。截至北京时间3月17日,NYMEX原油期货近月合约保持在96美元/桶左右。
ICE布油期货近月合约的走势类似,在3月7日达到*点139美元/桶,随后连续下跌,目前报99美元/桶左右。
建信期货指出,在俄乌开始进行外交谈判后,国际油价迎来显著回调。欧洲也并没有跟随美国对俄能源实施严格制裁,德国以及法国均表示不会停止能源进口。此外,印度政府也在考虑加大对俄石油产品的采购。在制裁力度没有继续强化前,油价重返前高难度较大。但考虑到俄罗斯出口仍有障碍,市场供应端存在缺口,油价有望将逐步企稳,需注意风险控制。
当地时间,美联储3月16日宣布决定加息25个基点,也将影响油价。中信期货提出,从金融角度来看,俄乌地缘冲突事件导致能源和食品价格大涨,继续推升欧美通胀水平,增加欧美央行货币政策收紧压力。但地缘冲突对经济前景不确定性使政策顾虑增大,欧美央行或继续在保增长与抑通胀之间抉择。美联储加息和缩表正式开始后,市场流动性逐渐回收,将对金融资产价格形成负面压力。总体而言,短期来看,地缘冲突推升原油溢价大幅攀升;若谈判进展顺利,地缘溢价有望回落,但油价重心仍处相对高位。中期来看,金融和供需压力兑现后,油价重心压力逐渐增大。
我国也关注到大宗商品走势的影响。3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确定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分工。会议提出,密切跟踪国际局势变化、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调整、大宗商品市场走势等和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完善应对举措,确保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等稳定在合理区间。
卓创资讯刘新伟分析认为,国常会再度强调关于大宗商品价格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近期受到国际局势动荡原因的影响,能源、粮油等产品价格出现大涨大跌行情。能源和粮食都是关系国内民生国计的产品,一旦出现大幅上涨则可能会对相关产品产生传导效应。当前全球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的上涨会进一步推升通胀,国内虽暂无大的通胀压力,但也要防范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的连带效应。
经济观察报
宏观经济下行的前5月,煤炭的表现令人“意外”。1-5月,全国原煤日均产量超过1200万吨,创历史高位,成为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5种工业品中产量增幅*的品种。与此同时,煤炭价格从今年1月至今稳步上涨,动煤价格从670元/吨涨至现在870元/吨。
量价齐升的煤炭背后,下游数据却是下滑的。中电联显示,2022年1-5月,国内发电量为324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5%,其中,火力发电量为2271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5%。
如何解释这样的现象?中煤集团人士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电力需求不旺盛,同时水电及其他新能源出力较往年偏多,这使得煤炭发电量有所下滑,而国家能源保供政策则是煤炭产量创下新高的主要原因。至于价格高,其实主要体现在非电用煤行业,而国内几大家主要煤炭生产企业则是按照国家价格政策规定执行。
多位企业和市场分析人士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为保障今年能源市场运行的稳定,针对煤炭的保供稳价,让2022年的煤炭产能得到了较大地释放,煤炭产量由此达到历史新高。
对于发改委等能源主管部门而言,去年引发海内外关注的拉闸限电似乎犹在眼前,而这样的“事故”已经不允许再一次大面积发生。
从今年3月至今,煤炭保供稳价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此过程中,政策工具箱被充分地调动。
根据今年4月国常会的要求,“要发挥煤炭的主体能源作用。通力合作优化煤炭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等核准审批政策,落实地方稳产保供责任,充分释放先进产能。通过核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
前述分析人士由此认为,从供需层面来看,供给侧改革和煤矿技改的阵痛已经相对稳定,经过去年大涨之后,控价、放量已经是常态,煤炭的供应侧除非出现运输问题或安全问题,一般是不会再出现大幅涨价的情况。从政策来看,进口通道持续开放,环保压力相对放松,也能够释放稳定保供的积极信号。
减少的进口煤、增长的国内煤
“进口煤的生意并不好做,价格高,在亏本。”7月7日,来自东莞的进口煤炭贸易商王津告诉经济观察报。
王津主要经营印尼煤,已经亏本了好几月,和从前生意好的时候相比,这几个月进口煤的量做不上去,一直在亏本。分析原因,王津认为主要是受国内煤的冲击,今年二者的价格差明显,国内煤比进口煤便宜不少。
2022年年初,印尼出台煤炭出口禁令。市场分析,这成为中国煤及褐煤进口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印尼一直是中国*的进口煤来源国,该国禁煤导致的缺口让中国短期内难以通过其他进口煤填补。2022年前两个月,煤及褐煤进口量同比大幅下降,创近6年*值。此后,印尼出口禁令解除,中国进口印尼煤数量逐步回升。
不过,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中国进口印尼煤数量虽有增加,但仍处同期偏低水平。彼时市场分析认为,俄乌冲突影响下,部分欧洲国家转向印尼采购,印尼煤供不应求。同时,国际局势以及通胀也使得进口煤价居高不下,结果就是国内外煤价倒挂严重。
2022年前5个月,中国煤及褐煤进口量出现同比下降。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1-5月,中国煤及褐煤进口量9595.5万吨,同比减少13.6%,但进口金额977亿元人民币,却同比增长77.5%。
国内煤此时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象:产量不断创下新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前5个月,全国煤炭产量完成18.1亿吨,同比增长10.4%,全国原煤日均产量超过了1200万吨,创历史高位。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5种工业品产量中,原煤产量同比增幅位居第一。在工业品产量增速多数表现为负的形势下,显得很醒目。
与此同时,煤炭价格却从今年1月至今稳步上涨。期货市场上,动力煤价格从年初低位时的670元/吨稳步上涨,到7月价格涨至约870元/吨。
令人疑惑的是,和量价齐升的煤炭相比,煤炭的下游数据却是下滑的。以煤炭用量*的下游火力发电为例,中电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国内发电量为324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5%。分不同电力类型来看,火力发电量为2271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5%。
量价齐升背后
何以在下游并不景气的情况下,原煤产量却达到了新高?何以在产量大增,需求减少的情况下,煤价却一路上涨,即便是在美元收缩大宗商品接连下跌的情况下煤价依然坚挺?
7月7日,中煤集团人士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华南气温不如往年高,电力需求不旺盛,同时水电及其他新能源出力较往年偏多,这使得煤炭发电量有所下滑,而煤炭产量创下新高主要在于国家能源保供政策,至于价格高,其实主要体现在非电用煤行业,国内几大家主要煤炭生产企业则是按照国家价格政策规定执行。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发电量324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5%。其中,火力发电量为22711.7亿千瓦时,同比缩减3.5%。全国发电量在上涨,而火力发电量却在下降,这使得我国发电结构中“火力发电量占比降至69.92,*跌破70%”。
与此同时,非火电占比在进一步提升。
华南一家煤炭交易中心分析人士7月7日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该交易中心煤炭交易量在前5月同比是减少的。对于国内的煤产量创下新高,该人士认为,这和进口煤的行情有关,进口煤价格贵且运价高,不仅印尼煤有缺口,澳洲煤也在限制当中,进口煤的减少和价格的居高不下,使得国内煤价格也降不下去。
中国煤炭市场网数据显示,到6月29日,北方九港煤炭库存为2545.8万吨,处于历史同期高位水平。
一位电力企业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年初时全社会煤炭库存非常低,3月份时社会存煤大约1.3亿吨,此后到六月底全社会的存煤已经达到了1.8亿吨,3个月增加了5000万吨,供应处于过剩的状态。不过,国内原煤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低卡煤,这种煤的洗出率会比较低,反映到精煤的供应量上,就没有这么大的量了。
其次,整个国际的能源短缺问题无法忽略。今年上半年,国际原油长期在100美金的高位上,原油也拉动了国际煤价,在进口煤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国内煤价格也下不来。
“压舱石”和“工具箱”
经济观察报
这与中煤集团人士所言的“能源保供政策”吻合。今年4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立足我国国情,应对外部环境新挑战,抓住重点,强化能源保供,未雨绸缪推进条件成熟、发展需要的能源项目开工建设,促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会议指出,“要发挥煤炭的主体能源作用。通力合作优化煤炭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等核准审批政策,落实地方稳产保供责任,充分释放先进产能。通过核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保能源安全,落实地方煤炭产量责任,调整煤矿核增产能政策。再开工一批能源项目。
此前,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称:“要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继续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5月份也建议,加大产能释放力度,尽快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的目标任务,为疫情后能源电力消费需求快速回升做好准备。督促各地煤矿复工复产,对于未达产的煤矿和地区要进行通报。制定煤矿保供与弹性生产办法,优先组织满足条件的先进产能煤矿按一定系数调增产能,尽快形成煤矿应急备用生产能力。
能源矿业研究员张立宽就此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煤炭供应出现紧张态势,部分地区拉闸限电,此后结合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在国际能源价格急剧飙升的前提下,为使国内煤炭保量稳价,国家有关部门核准了一批大型煤炭产能,旨在避免再次出现类似去年供应紧张和煤价飙升的情况,同时也为今年的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做好准备。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张宏在7月上旬的介绍,“目前全国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总量已经超过全国煤炭需求总量的75%以上,高比例的煤炭中长期合同,对于稳定煤炭市场供应,特别是对于稳定煤炭市场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稳价方面,价格主管部门也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箱的作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调控监管政策,内容从限制煤炭中长期合同价格、各环节煤炭价格,到禁止捆绑销售现货涨价、严禁不合理提高流通费用,再到动力煤品种热值基准的界定等。
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和《关于明确煤炭领域经营者哄抬价格行为的公告》两份文件,前者提出了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即秦皇岛港下水煤5500千卡中长期交易含税价格在每吨570元-770元之间,以期实现与燃煤发电“基准价+上下浮动不超过20%”电价区间的有效衔接,破解“煤电顶牛”难题,后者则明确煤炭领域哄抬价格行为的具体认定标准,为相关市场主体依法合规经营提供指引。
张立宽分析,上半年,电煤中长协执行“三个***”,即发电供热企业全年用煤量签约***、电煤中长期合同月度履约率***、执行国家电煤中长期合同价格政策***,使得煤价基本维持在相对合理区间。从国际上来看,随着国际煤炭价格不断飙升,我国进口煤量呈现同比下降、进口金额同比上涨的局面,这也使得国内煤炭供给长协煤进一步发挥了“稳定器”作用。
在提高履约兑现率的同时,大型现代化煤矿弹性生产机制正在形成。随着智能化煤矿建设提速,先进产能的比重持续增加,全国煤炭生产供应保障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可以结合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变化、新能源发电出力情况,释放煤矿弹性产能,及时填补新能源供需缺口,有效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
所谓“弹性生产机制”,主要是通过智能化技术,结合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变化、新能源发电出力情况,收缩或释放煤矿弹性产能。
7月5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电煤中长期合同换签补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6月份以来发生的长协不履约案例,严格执行欠一补三的条款,但是7月份新发生的不履约的案例,要对所在省份实行欠一罚十。“欠一罚十”,就是要进一步强化长协合同的履约力度,充分发挥长协煤保供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张立宽认为,从当前形势来看,后期国家层面对长协煤保供的力度只会进一步加强,而长协煤的“稳定器”作用也会更加凸显。基于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形势,尽管市场上有一定数量的民营煤矿。但在这么多国有大矿的长协煤约束下,市场价格会得到抑制。
值得注意的还有关税的调整。4月28日,国家财政部官网发布公告,自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对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此前,最惠国税率为3%至6%不等。市场认为,此举有望促进南方及沿海地区加大煤炭进口力度。
不过,张立宽认为,以眼下大宗商品的形势,要跌到长协煤的底价570元/吨以下,还是比较困难,这也意味着,大型煤企要继续发挥兜底的作用。
前上海煤炭交易所产品总监蔡骏向经济观察报分析,从供需层面来看,供给侧改革和煤矿技改的阵痛已经相对稳定,经过去年大涨之后,控价、放量已经是常态,煤炭的供应侧除非出现运输问题或安全问题,一般是不会再出现大幅涨价的情况。从政策来看,进口通道持续开放,环保压力相对放松,也能够稳定保供的积极信号。鉴于现阶段库存高位的情况下,下半年的煤价可能出现先抑后扬的态势,但是幅度可能不会很大。
***财经
据今日俄罗斯报道,由于供应短缺以及俄乌之间紧张关系升级,全球煤炭价格在1月上涨了超三分之一,逼近2021年10月创下的纪录高点,基准的纽卡斯尔煤炭指数升至每吨262美元。一些专家推测,俄罗斯可能会切断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以回应制裁,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欧洲可能会开始储备煤炭。而根据石油和天然气巨头英国石油公司的数据,自2021年年中以来,欧洲公用事业公司已经增加了煤炭进口。
此前,由于推动绿色能源,2020年,欧洲公用事业公司在全球煤炭使用量中所占份额已降至6.2%。大宗商品数据跟踪机构Kpler的预测显示,欧洲本月将进口约558万吨动力煤,是2019年以来的*月度数据,比2021年的月平均水平多100万吨。如果这种购买热潮持续下去,煤炭价格将继续上涨。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煤炭价格多少钱一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煤炭价格多少钱一吨、95号汽油价格走势图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