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已然“收割”完第一波红利。在当下C端流量红利已经到顶的情况下,多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正在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而京东健康(港股06618)作为互联网医疗的龙头,开始寻求多点“突围”。
6月29日,京东健康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公司与京东集团签订买卖协议,公司将以不超过3.554亿美元对价收购京东集团的宠物健康产品类销售、分销及相关电商经验业务。
在国家对药品监管趋严,第三方平台“卖药”业务面临不确定性的环境下。无论是增加其它品类的营收,还是“由药转医”,京东健康均是在寻找新的利润点,以便将自身业务与监管的关联性降至*。
京东健康“开卖”宠物食品
6月29日,京东健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东健康”)发布公告称,拟收购京东集团相关资产,对价不超过3.5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8亿元)。
对此,京东健康方面称,关于公告所披露的信息,此次京东健康收购京东集团资产事项与宠物健康产品品类相关,主要包括宠物处方药/处方粮、宠物营养品、宠物驱虫、宠物奶粉、宠物口耳眼清洁等类别的宠物健康相关产品的销售、分销及其他电商经营业务。
而这也意味着,京东健康将业务品类扩大到宠物健康。据京东健康披露的公告,此次公司与京东签订买卖协议,京东有条件地同意出售或促成其相关联属人士出售资产,相关资产包括业务合约、存货、经营权以及所承担负债。
实则此次收购并非京东健康第一次布局宠物业务。早在2021年10月,京东健康就上线了京东健康宠物医院,用于提供包括犬、猫、全科等七个科室的7X24在线健康咨询服务,并在图文问诊的基础上,率先推出视频问诊服务。
据悉,通过京东健康宠物医院,宠主在京东健康宠物医院上不仅可以使用到问诊、健康指导和开方购药的服务,还可通过宠物医生进行爱宠的诊断建议咨询、体检报告解读、辅助决策,以及获取健康养宠知识等。
而此次京东健康与京东集团达成资产收购合作,从而在原有的京东健康宠物医院业务基础上,能够连接宠物健康相关产品,形成线上的宠物“医+药”闭环,为用户打造覆盖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健康养宠平台。
近年来,随着“它经济”的持续火热,国内的宠物市场规模已到达千亿级别,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1年中国宠物经济产业规模已将近4000亿元。
在过去的五年中,宠物医疗和服务一直是宠物行业增长最快的垂类市场,包括医疗、美容、寄养、培训和护理,随着宠物数量的提升,医疗和服务的市场还将进一步提升。
作为“京东系”第三家上市企业,京东健康背后是京东耗时10多年打造的体系和客户积累,在浩大的宠物市场必然极具竞争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宠物经济”整体市场存在的集中度低、标准不一等痛点仍待攻克。此外,宠物医院治疗费高、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等问题也备受质疑。
京东健康是自营还是第三方平台?
布局宠物健康,一方面是扩品类,使得营收来源多元化;另一方面,国家对药品的监管政策也在影响第三方平台。降低药品的占比,增加其他健康产品的营收,对于京东健康这类互联网平台可以说有利无害。
6月22日,一则“国家拟禁止第三方平台直接参与药品网售”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两大医药电商巨头因此大跌,截至当天收盘,京东健康暴跌14.83%,阿里健康(港股00241)暴跌13.85%。
日前,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为《意见稿》)。《意见稿》内新增的第八十三条中明确规定: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
而市场解读更多将“第三方平台”与京东健康划等号,“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与“自营药品”等同。
市场猜测,拥有自营业务的京东健康不能自营卖药了?同时,近年来京东健康过于依赖医药自营业务,卖药成为了最重要的营收支柱。
此前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京东健康营收分别为81.69亿元、108.42亿元、193.83亿元、306.82亿元,营收规模在4年间增长了2.76倍。
从业务分布来看,2021年财报显示,以京东大药房为载体的自营业务是京东健康主要的收入来源,2021年录得营收262亿元,同比增长56.1%,占总营收比例为85.3%。
对于营收增长的原因,京东健康表示,主要是医药和健康产品收入的增加。其中处方药的销售占了大头。同时,由于新冠疫情的暴发,患者的常规用药需求被大量推送到互联网端。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不能与“第三方平台不能自营药品”划等号。
从征求意见稿的表述来看,京东健康的“自营药品”销售业务,是通过线下主体“青岛安吉堂大药房”来开展的,线上平台业务主体,与自营药品销售主体分别是两个不同的经营主体,线上平台并未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
然而京东健康的自营业务是自有药房入驻自家平台销售药品,这种情况是否属于平台“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需要看后续正式文件的表述和监管部门的落地解读。
由于目前该条例只是一个“意见稿”,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意见稿的真正实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第三方平台药品销售管理的细则是否会执行、或以怎样的形式执行等情况还存在一定的可商榷空间,靴子还没落地。
由“药转医”,
京东健康寻找新利润点
从陆续出台的互联网医疗监管政策来看,当下互联网医疗第一波红利期已过,线上互联网平台逐渐走向C端流量和价值转化见顶的平台期,多数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年报显示,2021年全年,京东健康实现营业收入306.82亿元,同比增长约58.30%,超出市场预期。公司实现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0.74亿元,上年亏损金额为172.34亿元,同比减亏约162亿元,减亏幅度约为93.77%。
但从目前营收占比来看,京东健康的大部分营收依旧来源于销售药品和保健品的收入。销售药品收入达262亿元,占公司总营收达85.3%,而剩余不足15%的营收,也有部分是向第三方商家开放所得的药品销售收入。
此外,京东健康的在线平台、数字化营销和其他收入共计45亿元,该部分收入的增长主要是来源于商家投放的广告费用增加,以及京东健康抽取的佣金增多。
由此可见,京东健康虽然属于互联网医疗行业,但营收主要来源于药品销售。京东健康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并加快布局整合平台医疗资源和供应链的业务。
近两年来,国内互联网医院迅猛生长,但大部分互联网医疗平台还缺乏优质的医生、医药资源,难以为患者提供真正可靠的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而京东健康也逐步开始整合医疗体系资源。
当前,京东健康建立了专科中心,截至2021年底专科中心达到27个,覆盖15000家医院,报告期内在线问诊咨询超过19万。
虽和平安好医生(港股01833)相比,平安好医生背后的中国平安(港股02318)提供了开展保险和诊疗服务的经验,而京东健康并不具备,然而庞大的用户基数也是京东健康的优势。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健康年度活跃用户数达到1.23亿,在2020年同期基础上净增3360万用户。
京东健康也在致力解决各项业务缺乏联动、没有构筑统一的服务体系,目前,京东健康与多个当地政府以及医疗机构的相关合作,提供定制的数智化解决方案。
具体来看,京东健康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沧州市中心医院、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共建互联网医院,同时还帮助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在宿迁市顺利上线运行,实现宿迁市3347家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覆盖,服务全市近529万参保人群。
从市场规模来看,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至1.5万亿元,渗透率将从2020年的4.3%提升至13.2%。
app
开年连跌几日一片绿中,基建红的显得格外亮眼。
截至12日收盘,年初至今基建板块上涨2.01%。1月6日,基建工程指数大涨超4个点,7日、10日连续两个交易日继续拉升。近期两个交易日虽略有回调,但幅度不大。
多股涨超10%。从个股来看,利柏特、山东路桥、精工钢构、研奥股份、安徽建工年初至今涨超10%。
基建基金近期表现亮眼。截至1月12日,2645只股票型基金其中,只有548只基金近一周收益为正收益。而“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下称基建50ETF)”近一周回报为4.76%,冲进股票型基金前30。
消息面上,1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
政策端:国常会对于基建投资表态更积极
国常会对于扩大有效投资,表态更积极、要求更紧迫。光大证券指出,相较于去年三季度以来,国常会和财政部就专项债发行和基建投资的“合理安排”、“适度加快”等表述,本次国常会表态更为积极,专项债要“抓紧发行”,投资项目要“加快推进”、预算投资倾向“尽快开工”项目,留存资金要“尽快落实”。并且,“指导新开工项目投资下降的地方加强工作”,压实各地责任。
预计2022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达10%。光大证券指出,考虑到当前财政稳增长的紧迫性加强,财政支出发力靠前、提前下达专项债加快发行,上半年财政发力将更为明显,2022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达10%。
资金端:超万亿专项债资金投向基建
2022年,基建资金制约明显改善,主要增量来自于专项债2021年结余资金和2021年提前批资金。
2021年4季度专项债资金结转至2022年一季度使用。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强调“尽快将2021年四季度发行的1.2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落到具体项目”。
专项债发行进度较往年明显前置,规模也有所扩大。目前已有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17个省及计划单列市公布了2022年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
国泰君安指出,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一季度新增专项债规模超过6000亿元,以60%的比例计算,投向基建的资金则有3700多亿元;而去年同期由于专项债提前批下达时间较晚(3月初才下达),一季度仅在3月发行264亿元。
项目端:多地重大项目开工提前,规模扩大
从已经召开两会的省区市来看,重大项目均成为稳增长主要抓手,且开工时点普遍提前,投资规模也有所扩大。
重大项目被作为实现GDP增长目标的有力保障。以河南为例,1月6日上午,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7%。
国泰君安指出,从三大需求来看,社零增速目标为8%,进出口的表述是平稳增长,而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目标则定为10%;从重大项目来看,灾后防洪工程重建和加固、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固定资产投资高增的主要抓手。
2022年重大项目新开工进度明显加快。元旦假期过后,多个省份密集召开一季度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而往年重大项目的确定和开工往往要到一季度末到二季度初;且多地新闻报道中出现“提前建设”“开门红”等表述。
基建基金近一周表现抢眼
相比年初因股市震荡,亏到写小作文的基金经理们来说,基建基金整体表现抢眼。通过梳理所有名称中带基建的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共筛选得出7只基建基金(包括A、C类)。
根据Wind数据,截至1月12日,除了混合类基建基金“景顺长城能源基建”近一周收益为负以外,其余6只股票型基建基金近一周收益均超3%。
基建股票型基金表现抢眼。要知道开年A股沪指连续4天下跌,股票型基金表现非常不佳。以近一周回报数据来看,截至1月12日,2645只股票型基金其中只有548只基金近一周收益为正收益。不仅如此,截至1月12日,“基建50ETF”在内的5只基金冲进股票型基金近一周收益的前30名。
其中,中国电建成基建基金“香饽饽”。2021年三季度末,7只基金中有5只基金第一大重仓的股票都是中国电建。而2021年三季度正好是中国电建股价集中发力期。2021年中国电建股价翻倍,年内大涨113.11%,而在三季度内中国电建涨幅高达123.97%。
1、 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
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516970,简称基建50ETF)”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6月23日,成立时间不足一年,规模接近58亿元,是7只基金中规模*的。
截至1月12日,自成立以来收益率为24.91%,该基金是被动指数型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收益率。
重仓持股看,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基建50ETF前十大持仓资金占净值比例为64.68%,前十大持仓股票分别有中国电建、中国中铁、中国建筑、中国能建、中国铁建、中国中冶、中国交建、中国化学、上海建工和四川路桥。除了中国能建三季度末才上市外,重仓的股票三季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涨幅。
基建50ETF基金经理为霍华明,当前共管理14只规模合计近302亿元基金,*连续6月回报率为59.35%。
霍华明在2021年三季报中指出,专项债是观察基建板块的重要指标之一。基建板块是对冲经济下行的重要手段,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2021年下半年的经济有疲软迹象,相关部门提出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建需求边际向好。随着建筑工人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基建工程板块内的装配式建筑子板块的性价比逐步凸显。
2、银华中证基建ETF
银华中证基建ETF(516950,简称基金ETF),存续时间不足1年,2021年4月成立以来回报率超过14%。
截至2021年三季度,前十大重仓股票的基金持有占净值比为60.15%。
中国中车为第一大重仓股,季度涨幅为5.24%,中国电建是该基金的第二大重仓股票。在十大重仓的股票中三一中国、中联中科在三季度表现不佳,均跌超7%。
在投资策略方面,该基金在研报中指出,运用自行开发的量化投资管理系统,采用系统管理和人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基金日常运作中所碰到的申购赎回处理、结构配比校验、风险优化等一系列事件,将本基金的跟踪误差控制在合理水平。
基建行业后市怎么看?
站在当前节点,基建行情是否仍可持续,机构认为,2022年基建投资增速将有不错的增长。
融通基金邹曦:如果说在本轮稳增长实施过程中,房地产市场主要定位于“防风险”,促进房地产销售与投资摆脱大幅下行趋势,尽快企稳回升,那么基建投资则定位于“稳增长,补缺口”,需要带来较大的增量,弥补消费增速下行和可能的出口增速下行对经济的拖累。为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预计2022年基建投资将达到6-10%的增速,较大幅度超过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从时间节奏来看,预计2022年1季度就可以看到较大规模的项目落地,实现相当的实物工作量,为1季度经济增长企稳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信证券认为,预计一季度基建投资将实现7%左右的高个位数的增长,全年基建增速也将有6.5%左右的亮眼表现,显著高于去年同期和全年增长(剔除基数)。
对于医疗行业来说,宠物医疗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前有迈瑞医疗成立了“深圳市迈瑞动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后有京东健康拟23.8亿收购加码宠物健康服务。
在医疗行业的水分不断被挤出的时候,行业瞄准了宠物医疗这个市场——新生市场、不断增长、格局未定、集中度低,前景大好。
众多投资机构也注意到了这块美味的蛋糕。如今,高瓴与红杉投资的新瑞鹏、高盛与玛氏投资的瑞派宠物医院已经是宠物医疗终端市场的两大竞争主力。
2017-2020 年,宠物医疗市场规模从 116.58 亿元增加到 532.77 亿元。宠物医疗市场正在以年C*R 达65.95%的速度扩张。随着养宠家庭数量的上升,未来宠物医疗市场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目前,我国宠物医疗的集中度总体仍较低,仅为16%。参考美国宠物医院连锁化率25%,中国宠物医疗赛道连锁宠物医疗机构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而这,也正是资本、产业不断入局的强大动力。
谁能成为“中国宠物医院第一股”?
宠物医院作为宠物医疗的主要发生场景,是VC的主要关注对象,吸引了高瓴、红杉、高盛、*等一众投资者。
其中,高瓴在宠物医疗赛道的投资,80%都集中在连锁宠物医院,所投资的新瑞鹏也已成为连锁宠物医院行业的一艘”航母”,线下门店超1600家。
高盛、玛氏押注的瑞派宠物连锁医院也已经成长为线下门店超300家,年接诊量超250万例的“行业巨舰”。
而在2022年,新瑞鹏、瑞派也纷纷开始策划IPO。谁能成为“中国宠物医院第一股”?成了焦点。
而这背后,资本的助力也至关重要。
①高瓴孵化:“新瑞鹏”考虑将香港或美国作为潜在的上市地点
高瓴多年前就开始布局宠物医疗赛道。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至2018年,高瓴资本所持宠物相关企业的股权超过100家,遍布海内外,布局赛道众多。
2017 年,高瓴曾与红杉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斥资 2.33 亿美元,投资了一家为兽医提供在线药店和家庭送货服务的公司Vet First Choice。2019年后,该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高达45亿美元。
除了布局宠物食品用品、宠物新零售以外,高瓴资本最看重的是宠物医疗赛道。
在国内,高瓴所投的宠物项目中,超过80%是宠物医院。
2018年,高瓴投资了瑞鹏宠物医院。彼时瑞鹏是中国拥有分院最多、规模*的宠物连锁医院,直营医院遍布深圳、广州、上海、长沙四个城市。
高瓴资本进入后,瑞鹏与高瓴系的宠物医院体系重组为新瑞鹏集团。高瓴资本投资的700多家宠物医院直接与瑞鹏旗下450家医院整合,一举让新瑞鹏成为中国*的连锁宠物医院体系。
2020年底,新瑞鹏被彭博社爆出启动上市计划。
截至2021年9月,据前瞻研究院数据,新瑞鹏旗下医院超过1600家,三年增长超过2倍。
2022年4月,媒体报道,新瑞鹏宠物医疗集团已聘请中金、瑞信及摩根士丹利3间投行负责上市工作,考虑将香港或美国作为潜在的上市地点,但尚未做出最终决定。IPO筹资规模可能超过5亿美元(约39亿港元)。
按照这个时间规划,2022年成为新瑞鹏能否顺利上市的关键节点。
② 高盛重投:瑞派宠物医院计划今年赴港上市
2021年,知名美国投资银行高盛发布了一份长达 104 页的报告,敦促投资者押注中国宠物市场,尤其是中国宠物护理市场。
报告指出,尽管宠物数量众多,但中国的宠物护理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2020 年,分别有 17.6% 和 14.5% 的中国家庭拥有狗或猫。相比之下,美国分别为 40% 和 35%。高盛对于宠物终端渠道的青睐是从美国市场就开始的:
高盛曾参与投资美国连锁宠物医院VCA,2017年1月,VCA被玛氏集团以91亿美元的交易金额收购。2020年,高盛投资美国宠物专科医院MedVet,业界解读为对于宠物医院向专科化发展的一次押注。在中国宠物市场上,高盛多次加持瑞派宠物医院:
2017年,瑞派宠物医院获得高盛、瑞普生物等2.4亿元投资;2018年,瑞派宠物医院获得华泰新产业基金、美国高盛集团、天津瑞济生物的3.5亿元投资。2022年4月,媒体爆料瑞派宠物医院计划今年赴港上市,最快年底IPO,募资规模预计为3亿-5亿美元。同样,高盛在更早之前投资了宠物行业垂直电商服务平台的波奇网。但遗憾的是,波奇网上市后并没有掀起多大水花。这可能与波奇的主要收入过度依赖于第三方平台有关(约七成收入来自第三方电商平台)。
宠物医院竞争格局似乎也即将落定。但新的竞争者仍在增加,京东健康就是参与者之一。
京东健康入局,能否发挥C端优势?
6月29日,京东健康宣布23.8亿元收购京东集团与宠物健康产品品类相关业务,包括宠物处方药/处方粮、宠物营养品、宠物驱虫、宠物清洁等宠物健康相关产品的合同、存货和经营权。
事实上,这并不是京东健康*布局宠物健康行业:
2021年财报显示,京东健康宠物医院注册医生超5000名,能够提供包括犬、猫、全科等七个科室的7X24在线健康咨询服务,建立了覆盖专科专病中心、诊前咨询、诊后管理、线上复诊、到院就诊检查等全流程服务场景。
京东健康曾表示将依托供应链和技术能力,探索宠物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扩宽互联网医疗应用场景,利用互联网平台带来的流量为宠物互联网医院引流。
但涉及到实操,现实比理想骨感。
线下宠物医院固有优势难以撼动,互联网医院何以破局?
互联网宠物医院的竞争对手是线下宠物医院,其中不乏富有竞争力的连锁机构,新瑞鹏、瑞派医疗就是其中之二。
线下宠物店*的优势就在于便利。
很多连锁宠物机构而不仅有24小时医疗服务,还打造了专科医院、社区医院、综合医院的闭环医疗服务系统。
此外,宠物医疗行为主要发生在宠物医院,地域性较强:
一方面,宠物并不能表达主观意愿,很多检查项目必须依托医院设备。另一方面,宠物医院通过信息登记、微信添加和养宠人随时联系,维护用户忠诚度。在这种情况下,宠物互联网医院看起来并不占优势。
但这并非没有机会,当前宠物医疗行业乱象丛生,存在缺乏行业标准、价格不透明、服务不及时等问题,这也成了京东破局的契机。
完全“市场经济”,宠物医疗行业缺乏有效监管
机构调查显示,在18岁—34岁的养宠人群中,会有超过一半的养宠人把宠物看作孩子,他们愿意为“孩子”花更多的钱。
目前,宠物医院各项费用均为自主定价。
新瑞鹏宠物医疗集团曾表示,宠物医疗行业现在完全是市场经济,医院靠经营收回投入。
而在中国宠物医院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客单费都在迅速增长。宠物医疗以较高的毛利率,获得了飞速发展速度快。
与此同时,宠物医院的“灰色问题”也饱受诟病。
宠物医疗行业面临“灯下黑”
宠物医疗不仅是简单的医疗行为,也是宠物主人的消费行为。而视宠物为伴侣乃至家人的宠物主人在医疗行为发生时却不免处于弱势,还会面临维权难。
首先,价格不透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让宠物生病的代价格外昂贵。宠物不会说话,因此要做的检查项目更多,挂号费、抽血费、化验费、检查费、药品费......每项都让人“肉疼”。
其次,过度医疗与专业能力不足造成的误诊也在消耗消费者的耐心。宠物主人也很难维权。
归根结底,宠物医疗市场亟需规范,宠物诊疗标准化的建立和推进才能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虽然动物防疫法和原农业部出台的《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对申请动物诊疗机构的条件等作出规定,但并未对标准条例进行规范。而我国动物医疗相关规范尚未纳入动物福利法,宠物医疗市场的规范之路任重道远。
除了终端医院市场,对于宠物医疗市场,动物影像也是一个热点,迈瑞、联影、西门子医疗、东软医疗等均在布局。很显然,宠物医疗市场还有巨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产业界不断挖掘。
· END ·
京东健康(06618.HK)午后涨超4%,截至发稿,涨4.14%,报64.1港元,成交额2.63亿港元。
截至2022年6月30日收盘,京东健康(06618.HK)报收于61.55元,下跌1.05%,换手率0.29%,成交量910.06万股,成交额5.62亿元。投行对该股的评级以买入为主,近90天内共有6家投行给出买入评级,近90天的目标均价为81.4。中金公司*一份研报给予京东健康买入评级,目标价80.1。
机构评级详情
京东健康市值1956.31亿元,在医疗服务Ⅱ行业中排名第1。主要指标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京东健康股》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京东健康股、基建基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