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ST国医(000516.SZ)公告,经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同意,公司下属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中心医院”)和西安高新医院(“高新医院”)于2022年4月13日起复诊。
根据《股票上市规则(2022年修订)》第9.1.8条规定,经公司第十二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司于2022年4月13日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交了撤销公司股票其他风险警示的申请。
交易面:
昨日21:00至23:40,美原油价格从108.21一路下跌至92.32,三个小时累计跌幅9%左右,至收盘时跌幅扩大至10%,这是自今年3月9日以来第一次出现10%以上的跌幅。虽然美原油的短线走势已经是显著空头,但中期来看,市价依旧运行于95至120区间之内,震荡态势并未改变。当然,本周需要关注95的支撑是否有效,如果市场依旧延续昨日的强势下跌状态,预计震荡区间被有效跌破也是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今日美原油开盘跳空上涨,目前市价100.53,站在了100关口之上,不过我们仍然认为美盘时段原油价格将跌破昨日*点,回到100整数关口之下。
美原油主要受到供需影响,次要受到美元指数的影响。昨日美元指数大涨1.25%,*触及106.8,创出2022年11月以来新高。美元指数和大宗商品是跷跷板关系,美元指数上涨,大宗商品价格自然会下跌。其实,昨日不止原油在大跌,EURUSD和GBPUSD、黄金白银都在下跌。这足以说明美原油的下跌和自身的基本面情况关联不大,而是宏观经济的综合驱动。
:
库存数据不支持原油价格大跌。美国EIA原油库存*值2126.1万桶,处于2008年以来的低位区间。并且,5月和6月正是原油库存剧烈下降的时候,表明美国的原油需求仍远大于供给。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昨日油价的大跌与自身的供需关联不大。
其实,在西方国家进入加息潮后,国际市场主流观点就认为全球经济将面临严重的衰退风险。加息会抬高个人消费、企业扩产和政府支出的成本,最终会导致GDP增速下降和失业率提高。美国的*失业率为3.6%,低于警戒线5%,处于健康状态。英国*失业率3.8%,同样处于健康状态。从失业率数据还看不出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从季度GDP增速来看,美国为-1.6%;英国为0.8%;欧元区为0.6%,这些都是一季度数据,除了美国衰退迹象明显外,其它国家仍处于正增长状态。
我们认为,当下的“经济衰退思潮”只是一种恐慌心理的结果,并没有实际的经济数据做支撑。随着各国二季度GDP增速数据的公布以及6月份失业率数据的更新,这种恐慌心理会自动消失(当然,如果数据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乐观,也会起到反效果)。美元指数受避险情绪提振而大涨,以及原油、黄金的大跌都具有暂时性,在下半年延续下去的可能性不大。
ATFX分析师团队简明观点:原油大跌主要受到经济衰退预期和美元指数上涨的影响,具有暂时性特征,不会一直持续。
ATFX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代表分析师观点,且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
庞华玮 报道
1月20日,ST国医迎来大逆转。
在经过4个跌停板后,ST国医股价跌入此前基金公司调整估值附近,1月20日13时许,ST国医以5.02%涨停封板。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141家投资机构和明星基金经理集体扎堆ST国医的调研,这成为了市场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1月19日,ST国医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1月18日共有公募、私募、券商、保险、银行理财、外资等141家机构以电话会议方式调研公司。
名单包括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中欧基金、天弘基金、华夏基金等50多家公募基金,以及高毅资产、重阳投资、贝莱德、东方红资管、人保资产、华泰保险、平安养老等一大批知名机构。
引人注目的是,不少投资界名人出现在公司调研名单中,包括公募的张坤、葛兰、吴兴武、王睿等众多顶流明星基金经理,以及私募的胡建平、张剑、胡敏等大咖。
医疗风波引爆四连跌
1月13日晚,卷入因西安“孕妇流产”事件的国际医学(000516.SZ)公告,下属西安高新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收到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处理通告,机械地执行相关防疫政策,延误急危患者抢救和诊治,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造成严重后果,按要求停业整顿3个月,期满整改合格后重新开诊等。
该事项触发了“上市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的相应情形,国际医学股票自1月14日开市起停牌一天,自1月17日开市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国际医学”变更为“ST国医”。
1月13日,国际医学股价跌停;1月14日,国际医学停牌;1月17日、18、19日,复牌的ST国医的股份连续三天跌停,收盘价格跌幅累计达到15%,1月19日股价收报7.17元/股。
在此期间,有5家基金公司下调了国际医学的估值。
1月14日停牌当日,广发、中银两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同时将国际医学估值调整为7.11元。1月15日,中信保诚、金鹰基金分别跟进下调估值至7.18元和7.11元。1月17日,富安达基金也下调国际医学估值价格为7.11元。
事实上,1月19日ST国医收报7.17元/股,已跌破中信保诚基金此前下调的估值价格7.18元,接近另外4家基金公司调整的估值7.11元。
距西安“孕妇流产”事件冲击前的1月5日,仅过去半个月,1月19日国际医学股价已下跌了36.49%,总市值由246亿下跌至163亿元,下跌了83亿元。
但在跌近基金公司对国际医学的估值附近时,1月20日,ST国医开盘下跌2%以上,但随即迅速上涨,截至下午1点多,股价升至7.53元/股,上涨5.02%,盘中涨停。
机构扎堆调研重燃希望
事实上,头部投资机构和明星基金经理扎堆调研的公司是市场的重要“风向标”。
1月19日,ST国医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141家机构在1月18日以电话会议方式调研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大量明星基金经理现身此次调研。
比如,易方达基金的张坤(在管规模1057亿元)、张清华(在管规模1608亿元);
中欧基金的葛兰(在管规模970亿元);
广发基金的吴兴武(在管规模209亿元);
中信保诚基金的王睿(在管规模196亿元)。
……
引人关注的是,大量是医药主题基金的基金经理也在此调研行列。
据
此外,还有不少资管知名投资人士也出现在ST国医的调研名单中。比如,拾贝投资创始人胡建平、拾贝投资合伙人张剑、重阳投资的胡敏等。
似乎机构计划在ST国医跌至心理价位后再度进入。
而此前的1月13日,国际医学跌停,机构资金大举出逃。
在当天的龙虎榜中,卖出前五席位中有4家机构专用席位,卖出金额合计约2亿元。
事实上,机构资金快速逃离国际医学始自2021年三季度。
据Wind数据统计还显示,2021年二季度末时,有56家基金公司的222只基金持有国际医学股票,但仅一个季度之后,2021年三季度末,就降至仅9家基金公司的22只基金持有国际医学股票。
2021年三季度持有国际医学的基金下降了九成,这说明2021年三季度大量基金已逃离国际医学。
但从1月18日机构对ST国医的调研来看,141家机构和明星基金经理扎堆参加,风向似乎逆转了。
从调研的内容来看,ST国医全面介绍了旗下两家医院近期医疗事件和停诊情况,停诊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股权激励、现金流等影响,以及公司风险警示撤销后的发展等问题。
具体来看,ST国医旗下的三家医院中,西安高新医院和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进入停业整改阶段,仅商洛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正常运营开诊。
对于“摘帽”时间,公司表示,按照要求,会在上述停业整顿医院获得西安市卫健委复诊的批复以后及时进行公告,在公告的同时向交易所提出申请,撤销风险警示。相关的风险警示时间具有可预期性,现在预判是三个月左右。
对于两家医院停诊三个月对公司业绩影响,ST国医认为,停诊三个月会影响公司业绩,但是根据往年的历史数据看,一季度收入在全年收入中占比最小,所以此次停诊对于收入和利润的影响是有限的,并且随着复诊以后的运营提速是可以修正的,对业绩的影响是可控的。
公司认为,根据相关的条款要求对照,公司2022年不存在因为业绩因素被实施风险警示的风险。从财务数据来看,公司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固定成本不会因为停诊发生变化。两家医院现有人员工资、折旧和财务费用合计每月1.2亿左右,折旧占比较大。公司现金流情况良好。
对于如果停诊周期维持在3个月,公司预计从4月份开始的医疗业务发展节奏,ST国医表示,基于两家医院在高新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群众对医疗的需求以及业内的影响,爬坡速度应该是比较快的。
展望未来,ST国医表示,公司长期以来积累的资源禀赋、行业优势、发展逻辑、长期价值均没有发生变化,经过此次停业整顿,医院团队在业务能力上将进一步提升,对相关制度进一步梳理,总结经验,提升医院的精益管理,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ST国医指出,公司“综合医疗+特色专科”的发展模式不会改变,一方面会加快做好医疗服务,特别是复杂型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加快建设消费类专科医疗,使国际医学中心医院、高新医院构建起来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积极有益的补充,为社会提供差异化的、优质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公司整体发展的战略没有变,只会进一步加快。
1月28日晚间,ST国医披露的2021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7.35亿元-8.25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6.5亿元-7.5亿元,若扣除今年因股权激励新增的管理费用,扣非后亏损同比收窄;实现营业收入29亿—29.5亿,同比大幅增长约80%。
对于去年净利润为负值,ST国医表示,主要原因是2021年度内,公司旗下三大综合性医疗院区西安高新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商洛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实现全面投用,公司医疗服务连锁网络初步形成,医疗服务业务整体规模有效扩大,实现门诊量、住院量、营业收入同比较大幅度增长,伴随各新建医疗项目陆续投用,行业影响力提升,公司整体医疗床位使用量处于快速提升阶段,运营成本、期间费用相较于营业收入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同时,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本报告期内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初步预计对公司净利润影响约为-1.15亿元;公司2021年上半年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并完成授予登记,本报告期产生费用对公司净利润影响约为-1.359亿元。
“ST国医去年的净利润亏损,目前旗下医院正在进行的三个月停业整顿也会对公司2022年的业绩有一定影响,但并不能影响国际医学长期发展。”上海戊戌资产合伙人、西安交通大学金融学博士丁炳中在接受《证券日报》
医疗业务快速增长 公司备受市场关注
此前,因为“孕妇流产”事件等原因,ST国医旗下的西安高新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被要求停业整顿3个月,国际医学股票也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而值得注意的是,上周有超过140家公募、私募、券商、银行理财、外资等机构对公司进行了集中调研,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的身影,包括易方达基金的张坤、张清华,中欧基金的葛兰等。
作为从事综合医疗服务的上市公司,公司备受市场关注。除了自身拥有区域内*的医疗人才队伍和同步国际先进水平的就医条件,过去几年,公司医疗业务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以收入为例,公司2020年度、2021年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62%、80%,呈现加速状态。
公司表示,经过多年探索,公司确立了“综合医疗+特色专科”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加快做好医疗服务,特别是复杂型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加快建设消费类专科医疗,使国际医学中心医院、高新医院构建起“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积极有益的补充,为社会提供差异化的、优质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加之公司尚在构建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医疗床位规模也从最初的800床,在今年内将达到万张规模,正是公司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快速增长的业绩,吸引了机构的关注。
停诊事件对公司今年的业绩影响可预期
ST国医在投资者交流活动中提到,两家医院的停诊会影响公司业绩,但根据往年的数据看,一季度收入在全年收入中占比最小,对收入和利润的影响大小可以判断。
具体而言,高新医院是一个成熟的医院,国际医学中心也是在业界、西北地区有影响力的医院。结合2020年初疫情影响之后两家医院的业务提升情况,公司认为两家医院复诊以后发展的节奏应该比较快。
2020年疫情时,高新医院作为定点医院有一部分专门预留的病房,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也仅开业几个月,但两家医院在复诊后很快达到了高速提升和分阶段的满负荷运营状态,所以基于两家医院在高新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群众对医疗的需求以及业内的影响,爬坡速度应该是比较快的。因此,随着复诊以后运营提速有望修正第一季度业绩。
“三个月的停业整顿对于公司2022年的业绩有一定影响,但并不能影响公司长期的发展逻辑,这是可以确定的。”丁炳中表示,身处医疗服务赛道,面对逐渐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人民群众对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求还是非常旺盛,“西安高新医院和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地处西安这一西北地区医疗资源高地,服务能力足以辐射周边省市,其长期发展价值没有改变。”
同时,ST国医表示,目前,公司现金流情况良好,自有资金充足,合作金融机构均表示停诊不会影响现有授信额度、评级和业务洽谈,不会进行抽贷等,同时会积极协调和支持资金方面需求。此外,公司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的股票质押率为40.28%,且融资规模较小,亦不存在股票质押风险。
争取早日摘帽 公司发展价值依旧。
“从目前的情况看,公司ST风险的消除时间是可预期的。”丁炳中称,
对于撤销风险警示情况,公司在投资者交流活动中表示,按照要求,公司会在医院获得西安市卫健委复诊的批复以后及时进行公告,在公告的同时向交易所提出申请,撤销风险警示。相关的风险警示时间具有可预期性,现在预判是3个月左右,根据*政策要求,医院部分科室仍在服务患者,医院也在积极加强相关的诊疗工作,争取尽早完成整改、早日复诊。公司长期以来积累的资源禀赋、行业优势、发展逻辑、长期价值均没有发生变化,经过此次停业整顿,医院团队在业务能力上将进一步提升,对相关制度进一步梳理,总结经验,提升医院精益管理,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医疗服务是长周期行业,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面对医疗资源供给紧张,看病难现象突出的局面,以及国家从未改变支持社会办医发展的政策趋势,公司所处的领域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将处在一个比较好的发展阶段。”西安工程大学产业发展和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铁山在接受《证券日报》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国医股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国医股票、美原油*实时行情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