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A股即将迎来国产千吨级碳纤维龙头!
明日,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复神鹰”)正式开启申购,本次发行定价29.33元/股,发行数量100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为11.11%,以此推算,公司发行总市值约264亿元,在科创板处于中上水平。
那么,中复神鹰究竟能否撑起200多亿的市值?
1
背靠央企
中复神鹰前身连云港神鹰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由奥神集团、鹰游集团于2006年共同投资成立。2007年,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对其增资扩股。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于2019年进行股份改制,随后进行一系列股权变动。截至IPO,中联投持有公司37.30%的股权,为其控股股东;中国建材集团通过中联投、中国复材合计控制中复神鹰64.42%的股权,为其实际控制人。
也就是说,中复神鹰当前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是其三大业务中新材料板块重要一员。
除了中联投之外,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或表决权的主要股东还包括鹰游集团、中国复材、连工投,分别持股占比30%、27.12%、5.58%的股权。
此次上市,中复神鹰发行最终战略配售股数2,728.2484万股,占本次发行数量的27.28%,引入上海汽车集团、隆基绿能科技、中国保险投资基金、深创投制造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等多方投资者。
背靠央企、多方知名机构介入,中复神鹰有何看头?
2
业绩扭亏为盈
中复神鹰是一家专业从事碳纤维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对外销售主要产品为碳纤维,收入占比高达99%,主要产品型号包括SYT45、SYT45S、SYT49S、SYT55S、SYT65和SYM40等。
所谓碳纤维,拥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密度比铝低、强度比钢高,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导电、耐腐蚀、耐高温等优良性能。
2020年,全球碳纤维下游需求中排名前三的应用领域依次为风电叶片、航空航天和休闲体育,占比分别达到29%、15%、14%。除此之外,碳纤维还广泛的应用于汽车、混配模成型、压力容器等市场。
尽管2020年疫情对于航空业造成严重打击,但全球的碳纤维需求量仍继续增长,达到10.7万吨,市场规模为26.2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得益于风电叶片需求大增,碳纤维的需求量和市场规模分别达到4.9万吨和10.3亿美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29.1%和24.9%,景气度超过全球市场。
目前,中国已成为碳纤维第一需求国。
在行业高景气的背景下,中复神鹰碳纤维产品的产量及销售数量不断增长,产量由2018年的2979.89吨上升至2020年的3777.21吨,排名国内碳纤维产量第二;其销量则由2734.94吨提升至3761.14吨,2021年上半年销售数量达2024.61吨。
与此同时,由于国内主要碳纤维产品供不应求,导致产品市场价格不断上升。2018年-2021年上半年,中复神鹰销售的碳纤维产品的平均价格由110.86元/公斤提升至187.38元/公斤。
受益于产品量价齐升,中复神鹰的盈利状况趋势向好。2018年-2020年,公司实现收入由3.08亿元增长至5.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1.47%;期间内,公司业绩实现扭亏为盈,分别为-2447.99万元、2615.11万元、8523.18万元,相对应的主营业务毛利率由11.33%提升至43.15%,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在持续改善。
尽管如此,中复神鹰的毛利率水平与同行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除恒神股份之外,光威复材、中简科技的毛利率均超过75%以上,行业平均水平2021年上半年已达62.56%,而公司仅47.68%。究其原由,中复神鹰早期碳纤维产品主要应用于体育休闲、交通建设等民品领域,2020年之前民品的销售占比98%左右,军品领域的收入占比较小。而军品的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相对的毛利率也较高,导致公司毛利率不及以军品销售为主的光威复材、中简科技。
不过,中复神鹰也意识到军品领域的机会,持续布局航空航天领域等高附加值碳纤维领域,2021年上半年,公司在军品的收入占比达到7.29%。
除此之外,中复神鹰的偿债能力也遭人诟病。报告期内,公司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大多时候均不足1倍,同时整体资产负债率先降后升,2021年6月底达63.94%,仍处于较高水平。相较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流动比率6.08倍、速动比率5.38倍、合并资产负债率20.88%,无论是短期偿债能力还是长期偿债能力,中复神鹰仍需继续改善。
3
扩产成首要目标
由于下游需求旺盛,未来一定时间内碳纤维的高景气度或将持续。
在此背景下,谁拥有更多产能,意味着更有机会抢占市场份额,获得规模及利润增长。
可以看到,从2019年开始,扩产几乎成为每家主要碳纤维公司正在进行或筹划的事情。譬如2019年2月,中复神鹰宣布投资50亿元,在西宁建设20000吨碳纤维的扩建工程;2019年7月,光威复材与多方签署协议,将投资20亿元在包头建设“万吨级碳纤维产业化项目”;2020年3月,上海石化公告称,投资35亿建设24000吨原丝、12000吨大丝束碳纤维项目......
不仅行业内的公司在积极扩厂,也吸引了一批新进入者,例如常州新创碳谷控股、广东金辉碳纤维材料科技公司等等。
数据显示,2021年底,我国碳纤维产能约合4.4万吨/年,市场预计2025年或将达到26.0万吨/年,2020年-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达56%。
2020年之前,中复神鹰的产能是连云港生产基地的3500吨/年产能,期间内产能利用率不断爬坡,2020年超负荷生产。直到2021年上半年,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建成的2000吨/年产能投入运行,使得产能利用率有所下滑,至82.05%。
此次上市,公司计划募集资金约18.45亿元,其中8亿元用于西宁年产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2.33亿元用于航空航天高性能碳纤维及原丝试验线项目,3.62亿元投入碳纤维航空应用研发及制造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4.5亿元。
可以看到,中复神鹰未来继续扩产的决心,以及扩张军品领域的布局。但值得注意的是,产能爬坡和工艺稳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带来的销售收入亦具有一定滞后性,若投产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公司或面临产能过剩、存货堆积等风险,届时对其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4
小结
总体来说,中复神鹰身处的碳纤维行业正处于高景气的阶段,产品量价齐升为公司带来持续的收入及利润,在此背景下,公司欲大幅扩产、布局高毛利率的军品领域,但投入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仅依靠自身的现金流状况并不能满足,因此上市成为其*的选择。
幸运的是,公司顺利过会,即将登陆科创板。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中复神鹰作为国产碳纤维龙头或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标的,不过,鉴于公司发行市盈率较高,达385.14倍,远高于同行业上市的光威复材、中简科技市盈率水平。
此外,中信证券测算的公司合理市值为206-239亿元区间,并给予其目标市值223亿元,而此次发行市值264亿元,相对处于略高水平。不排除在其上市之后,市场因其龙头地位先行炒作一番,而后随着市场情绪回落出现一定估值回调的可能。
12月20日丨长盈精密(300115.SZ)公布,公司于2021年12月17日召开的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和第五届监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同意公司使用不超过5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使用期限自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不超过12个月。
当下的股市,各产业赛道你方唱罢我登场,风电、锂电、光伏、科技、大消费等行情像潮水一般在股市轮回,险象丛生却又孕育机会。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表象下,精明的投资者大有人在,他们往往不为表面现象所动,善于发现那些黄金赛道、朝阳行业里的成长企业,比如国产新材料里号称“黑黄金”的碳纤维,该领域代表龙头企业光威复材。
从今年二级市场表现看,光威复材股价并不讨喜,甚至跌超20%,二级市场表现似乎不能匹配其“黑黄金”赛道。但公司并不缺乏投资者,截至2021年9月17日,公司股东总户数为55341户,为上市以来高位。
光威复材在碳纤维产业链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公司技术成色如何?未来发展前景怎样?
第一,先进复材“中国芯”+全产业链布局
光威复材是我国最早实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民营企业,打破西方国家垄断及封锁,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主力供应商。
碳纤维也面临国外技术封锁及“卡脖子”?详细可了解财华社碳纤维专题《国产碳纤维孕育新机遇|提产扩能迎高景气!“高端瓶颈”仍待突破》《【行业一线】又一风口!国产碳纤维产业崛起,行业高景气蕴含新机遇?》《国产碳纤维孕育新机遇|搭乘东风!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投产,中复神鹰能否冉冉升起?》。
相较于中复神鹰偏重民用碳纤维领域,中简科技专注高性能碳纤维,光威复材的发展特色则是“自主核心技术”和“全产业链布局”。
自主技术方面,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发成功并实施碳纤维的产业化,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碳纤维的垄断地位以及技术、装备的封锁,确立公司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主力供应商地位。目前,公司不仅掌握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制造技术和经验等,并成功应用于产业化生产,还具备碳纤维生产线及关键设备、预浸料生产线以及复合材料成型设备等自主设计与制造能力,真正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全产业链方面,公司是国内少有的覆盖碳纤维全产业链的生产企业。以高端装备设计制造技术为支撑,光威复材形成从原丝开始的碳纤维、织物、树脂、高性能预浸材料、复合材料制品、复合材料专用生产装备的完整产业链布局,是目前国内碳纤维行业生产品种最全、生产技术*进、产业链最完整的龙头企业之一。“自主核心技术”+“全产业链布局”奠定光威复材行业地位,并成为不少行业公司的采购商。例如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就是光威复材的大客户之一,2020年光威复材来自中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的销售额约为2887万元,占前者年度销售额总比例约1.36%,排名第五大客户。
同时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光威复材还是维斯塔斯风电碳粱核心供应商之一,2020年维斯塔斯风力技术公司是其第三大客户,为其贡献了近3亿元销售额。
第二,经营业绩稳定,产品结构丰富
受益于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各领域应用的持续深化,光威复材近年经营业绩呈现稳健增长态势。
与行业可比公司中简科技相比,光威复材在营收规模和净利润规模上略胜一筹。2020年,光威复材实现营业收入21.16亿元,净利润6.41亿元。中简科技实现营业收入3.90亿元,净利润2.32亿元。
2021年上半年公司取得不错业绩增速,公司营业收入12.83亿元,同比增长27.73%,归母净利润4.34亿元,同比增长23.40%。
光威复材产品结构丰富,主要产品有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可以归纳为五大板块:碳纤维、能源新材料、通用新材料、复合材料、精密机械。
2021年上半年,碳纤维板块收入7.30亿元,同比增长 26.35%;能源新材料板块收入3.12亿元,同比微增0.27%;通用新材料板块收入 1.98亿元,同比增长114.07%;复合材料板块收入0.28亿元,同比增长97.04%;精密机械板块收入0.13亿元,同比增长84.65%。
从各板块营收结构可以看出,上半年作为公司贡献主力之一的能源新材料板块增长动力不足,背后原因是能源新材料板块碳梁业务受上半年主要原材料碳纤维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以及汇率变化的影响,产品订单交付不足,产品盈利能力下降。
上述同期,公司纤维及织物营业成本同比上升43.85%,毛利率降低2.97个百分点至75.61%;碳粱成本同比上升12.37%,毛利率同比降低9.55个百分点至11.33%。
光威复材希望下半年随着原材料市场失衡状况的缓解,生产及交付能力逐步恢复,经营状况趋于正常。
第三,横跨“军品”+“民用”,两大领域助推成长
光威复材目前已经打通军品和民用两大业务领域,军民品比重基本分别占55%、45%,军品仍然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不过公司在民用碳纤维领域业务发展迅速。2017年公司进入全球风电巨头维斯塔斯供应体系,风电碳梁快速上量,带动收入快速增长。
风电领域成为我国碳纤维领域需求的关键拉动力量,风电叶片用量从2017年的3060吨,增长至2020年的2万吨,占当年总需求的近41%。2020年,体育复材的领导地位*被风电超越,这个趋势还将延续。
尤其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作为轻质、高强的碳纤维材料具有出色的轻量化、减排、环保功能,是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重要的材料选项之一,在绿色能源发展如风电领域的叶片制造、太阳能领域硅片生产的热场材料、氢能领域的储运装备等应用领域有着明显的技术性能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以碳梁为代表的新能源应用场景成为光威复材深入民用领域主要抓手,但根据赛奥碳纤维报告,碳粱领域仍面临两头在外(碳纤维+应用客户)的程度大约是85%,成为国内碳纤维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中国风电碳梁是全球市场的主力军,其收入几乎占据全球市场的60%,未来丹麦风电巨头维斯塔斯,尤其是中国风电企业,特别是随着海上风电的大批量使用,将成为碳粱新的发展潜力。
目前光威复材碳纤维现有产能1855吨,产能利用率94.45%。为继续拓展碳粱业务,2019年7月,光威复材与内蒙古包头相关政府、丹麦维斯塔斯公司等签署协议,在包头建设“万吨级碳纤维产业化项目”。包头一期产线4000吨,预计2022年建成投产,产品为低成本民用碳纤维,主要面向碳梁等领域。
此外,公司威海生产基地也在不断地扩产中。威海基地军民融合高强度碳纤维高效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2000吨产能已完成投放,主要产品为T700S/800S 级,用于工业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小结
综上所述,光威复材被称为“碳纤维第一股”可谓名副其实,与此同时,该公司亦是国内碳纤维行业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公司成立于1992年,起步较早,迄今已经掌握碳纤维核心工艺、设备技术,业务覆盖碳纤维整个产业链,并成功打开民用领域。
国海证券认为,公司是军用碳纤维主要供应商,国产大飞机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受益于目前军工行业高景气,航空、航天以及高端装备对碳纤维的需求增长稳定,叠加上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快速拓展,经营业绩持续提升,未来随着国产大飞机取证和量产,将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
智通财经APP获悉,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下游碳纤维应用快速发展,目前碳纤维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各厂商纷纷公布扩产计划,碳纤维在新材料中的重要性正在提升。相关概念股:光威复材(300699.SZ)、中简科技(300777.SZ)、精功科技(002006.SZ)、中复神鹰(688295.SH)。
由于碳纤维性能优异,成为国防工业发展的关键材料之一。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的降低,碳纤维后来开始逐渐应用于民用领域,在航空航天、风力发电、氢能光伏、建筑工程、轨道交通、体育休闲等领域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行业需求蓬勃发展 预计2022年国内碳纤维具有百亿规模市场空间
据首创证券报告,2021年全球风电碳纤维需求量为3.3万吨,其次是体育休闲1.85万吨、航空航天1.65万吨;航空航天碳纤维由于价格较高,全球需求金额达11.9亿美元、金额占比*。国内市场2021年风电碳纤维需求量为2.3万吨、占比达36%,其次是体育休闲1.75万吨,航空航天需求量为2000吨。
“十四五”期间,随着国内航空装备新型号加速列装、无人机应用拓展、国产大飞机产业化推进,航空航天碳纤维需求预期将高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国产碳纤维比重将超过60%;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目标自给率超过80%。
此外,风电叶片在国内碳纤维需求中占比近50%,未来一年内加速放量。光伏热场、储氢瓶、汽车结构件等民用领域的需求蓬勃发展,预计2022年国内碳纤维需求8.4万吨,具有百亿规模市场空间,预计到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约28.1万吨,C*R+21%。
消息面上,4月20日,吉林省碳芯瑞云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正式成立并成功签约,首期募集资金总规模5亿元,全力支持省内碳纤维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发展落地,加快推动吉林省碳纤维产业规模跃升、技术迭代、集群发展,抢占发展制高点,全力以赴打造“中国碳谷”。
行业供给快速扩张 预计2025年碳纤维实际供应12万吨
据申万宏源报告,近年传统碳纤维厂商如吉化、神鹰、光威等都公布了自己的扩产计划,除此之外还有入局新玩家如蓝星等。预计2025年中国将会产生碳纤维实际供应12万吨,对应C*R43%。
5月份,吉林化纤年产6000吨碳纤维项目首条35K风电专用大丝束碳化线投产,此外,公司持股49%的吉林宝旌具备8000吨/年大丝束碳纤维产能,计划2025年前形成1.2万吨/年碳纤维产能。
4月28日,高性能碳纤维龙头中简科技在接受超百家机构调研时表示,目前公司的生产线主要是千吨线和百吨线,百吨线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的状态,千吨线在等同性认证通过后也具备生产交付的能力。
光大证券表示,我国碳纤维工业起步早,21世纪以来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吉林省是我国碳纤维之都,全产业链布局完善,国资委企业碳纤维产业链布局完整,企业协同效应强,政策扶持叠加市场机遇,建议关注产能规模持续扩张、全面布局碳纤维产业链。
相关概念股:
光威复材(300699.SZ):是国内碳纤维行业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是致力于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
中简科技(300777.SZ):拟对外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为进一步延伸碳纤维在下游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未来将成为公司碳纤维及相关产品在航天、民航等领域开展应用的重要平台,能有效补充公司以碳纤维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链。
精功科技(002006.SZ):披露碳纤维生产线重大合同进展称,近日,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在国兴碳纤维工厂内完成了编号为RC2109290885的《碳化线装置购销合同》项下首条碳纤维生产线的最终验收,于2022年6月6日取得最终验收合格单并交付国兴碳纤维投入使用。
中复神鹰(688295.SH):是一家专业从事碳纤维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对外销售产品主要为碳纤维。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国内三大碳纤维龙头上市公司》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国内三大碳纤维龙头上市公司、300115长盈精密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