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8月5日,中芯国际发布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显示,2021 年该公司第二季销售收入为13.4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3.2%,主要由于晶圆销售量增加及平均售价上升导致;公司拥有人应占净利润达6.8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暴增398.5%。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和梁孟松在财报中称:“我们很理解大家对中芯国际有很高的期待,但是集成电路制造行业没有弯道式超车和跳跃式前进。公司会一步一个脚印,把握自身在细分领域的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客户满意度。”
从应用上看,智能手机业务占比下滑,从上年二季度的46.7%下滑至今年二季度的31.6%。
按技术节点看, 55/65 纳米和0.15/0.18 微米依旧是中芯国际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总营收一半以上。不过,FinFET/28 纳米收入占比达14.5%,较此前有明显提升。
业界预计,“缺芯”将持续至2022年。中芯国际首席财务官高永岗表示,基于上半年的业绩和下半年的展望,在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公司全年销售收入成长目标和毛利率目标上调到30%左右。
不过,中芯国际依然面临实体清单带来的影响。赵海军表示,从去年被列入实体清单以来,中芯国际一直在困境中前行。运营连续性方面,公司积极与供应商配合,保证对客户的承诺得以实现,成熟工艺的不确定性风险也进一步降低。
在产能扩建方面,中芯国际目前仍按计划推进,“但准证审批、产业链紧缺、疫情引起的物流等不可控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设备到货时间。公司会尽全力优化内部采购流程、加快产能安装效率,争取尽可能缩短采购周期,早日达产。”赵海军称。
2021年11月26日晚,华虹计通(300330)发布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
根据《证券法》和*人民法院关于证券虚假陈述纠纷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因虚假陈述导致投资者权益受损,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根据华虹计通(300330)公告的情况和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在上市后到2021年11月26日期间买入华虹计通股票,且在2021年11月26日收盘时仍持有该股票的受损投资者,可预先登记索赔(具体条件可能根据索赔进展有所调整)。
业绩方面,华虹计通(300330)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4700万元,同比下降53.1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56万元,同比下降144.43%。上海华虹计通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系在上海华虹计通智能卡系统有限公司基础上以整体变更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原名上海计通智能卡应用系统有限公司。2010年8月经工商局批准更名为上海华虹计通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待证监会查明华虹计通(300330)违法原因并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受损投资者便可以开始索赔,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2年3月31日,中芯国际发布了2021年度的财务报告,业绩喜人!
在去年全年的经营活动中中芯国际获得了107.3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同比2020年的43.32亿元上涨了147.75%(考虑汇率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中芯国际连续第三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超过140%的佳绩了,2018年中芯国际的归母净利润只有7.4亿元,2019年上涨140.04%至17.94亿元,2020年则上涨了141.52%至43.32亿元。
对于小企业来说连续三年140%以上的净利润增长并不算特别突出,遇到光景好、时机对的年份一年就能增收好几倍,但中芯估计显然不是所谓的小企业。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在2021年的纯晶圆代工行业年度销售额排名中,中芯国际位列全球第四,在中国大陆企业中*。
除去稳居全球第一宝座的中国台湾地区企业台积电外,中芯国际与全球第二和第三的芯片代工企业销售额差距并不大。与此同时,2021年全产业的销售增长额为26%,而中芯国际为39%。
以上两点意味着中芯国际不仅是目前全球*的芯片代工企业之一,未来极有可能还会更进一步,进入全球市占率前三。
体量达到了一定规模的中芯国际为何能够连续三年迎来业绩暴增且每一年的同比涨幅均比上一年还要高一些呢?通过阅读财报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能够探秘到一些蛛丝马迹。
高技术含量产品销售占比增加
我们经常听到芯片的14纳米、7纳米、5纳米指的是制程工艺,毫无疑问工艺越先进晶体管的体积越小,越能在芯片上“安置”更多的晶体管,产品性能也就越强。
其实不论是7纳米还是5纳米均是当前全球最*的芯片制程工艺,能够量产这类芯片的企业屈指可数,大部分芯片代加工企业的主流产品只是刚进入纳米级,中芯国际亦是如此。
2020年中芯国际销售的晶圆个中占比*的为180纳米级产品,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33%,比较高端的28纳米级晶圆销售额占9%;2021年的情况有所变化,180纳米级虽依旧占据了*的销售额但占比已经下降至29%,而28纳米级的销售占比增加到了15%。
28纳米级晶圆销售占比同比增加三分之二不仅让中芯国际的竞争力得以增强还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利润。
技术含量越高往往意味着利润率就越大,此定律在任何行业都是通用的,必然也体现在中芯国际的经营业绩上。
净利率大幅增长得意于晶圆体平均售价的增加
2021年中芯国际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不到40%,归母净利润却增长了140%(考虑汇率因素)。
前文分析过产品技术含量越高意味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所谓盈利能力强指的是同样赚100元钱能够从中获得的净利润越多,中芯国际2021年做到了这点。
2021年中芯国际的净利率为31.44%,这个数字超过了去年14.64%的两倍,换言之,同样的100元收入,2020年只能挣14.64元、2021年却可以挣31.44元了,盈利能力增强是中芯国际大赚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是什么因素让中芯国际的盈利能力得以显著增强呢?*的因素莫过于单片晶圆体产品的平均售价增加。
根据中芯国际的财报显示,2021年单片晶圆的平均售价由2020年的610美元增加至738美元,提高了20.1%。
产品技术含量增加、单位产品利润率提高、整体盈利能力增强,中芯国际能赚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盈利能力增强是一把双刃剑
净利润要增加只有两个渠道,一是提高收入、二是降低成本,前文已经分析过中芯国际的增收,这部分来聊聊这家公司的成本
2021年中芯国际的主营业务成本只增加了26.2%,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一般行政开支只增加了3.5%,同样低于收入的增长幅度,而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因此,成本没有随着收入的提升呈现同比例上升是中芯国际赚钱的另一大主要因素。
对一家成熟企业来说,收入增长、成本下降是非常完美的事情,不过中芯国际盈利能力增强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隐忧。
华为在2021年销售收入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并没有减少当年的研发费用,由此可见研发对科技企业来说有多重要。
中芯国际深知这点,多年来在研发上很舍得花钱,不过这一传统没有延续至2021年。
2020年中芯国家在研发上投入了6.77亿美元,2021年的投入减少至6.38亿美元,研发投入占收入比更是从2020年的17.3%下降到了11.7%,跌幅比例差不多有三分之一了。
中芯国际在财报中提及研发费用及占收入比双下降是由于将部分研发产能投入到了生产中以缓解产能紧张的局面。
这个理由看上去十分合理,而且当产能扩大后该因素就能消除了,也就是又可以增加研发投入了。
不过,财报中公布的另一项数据好像并无法与此遥相呼应。
中芯国际的研发人员数量由2020年的2335名减少至2021年的1758名,研发人员数量减少就不能用产能来搪塞了。
财报中给出的理由为部分研发人员转入了生产运营岗位,还有一部分则随着集团旗下某子公司的出售分流了出去。
实际情况是否真如中芯国际描述的那样呢?又或者作为上市公司的中芯国际必须考虑盈利数据以满足股东需求,从而只能缩减部分研发开支。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只能由内部核心人士才能回答了。
研发投入减少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将对这家全国*芯片代工企业的未来产生显著影响,也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希望只是暂时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 您的支持是对分享*的鼓励!
昨日盘后,A港股芯片界“全村人的希望”交作业了。
大概看来,中芯国际三季报营收92.81亿,同比增长21.5%,环比增长5.5%;毛利率提升至30.2%,同比增长3.9个百分点,环比增长3.7个百分点;扣非净利润13.93亿,同比增长24.9%,环比倒退16.14%。
与三季度业绩报告一同释出的,还有一份高层人事变动公告,蒋尚义辞任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及战略委员会成员;梁孟松辞任执行董事,仍担任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周杰辞任非执行董事、薪酬委员会成员及审计委员会成员;杨光磊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及薪酬委员会成员。
好成绩+高管地震,今日中芯国际港A两市均低开,最终分别收跌3.83%、3.92%。看来,资本市场还是看淡多一些。
这个“全村人的希望”,到底还能寄予多大希望?
1
业绩缘何大涨?
中芯国际业绩上涨的原因,受益于半导体周期上扬、需求增加,不过重点,还在于今年的缺芯潮。
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上涨,这点在中芯国际身上也有明显体现。Q3晶圆出货量为172万片,虽然环比下降1.5%,但晶圆ASP达到了773元/等效8寸片,环比提升9.4%,另外,先进制程的导入上也一步步上升,FinFET/28纳米营收占比达到18.2%,创下历史新高,也为ASP的上升提供助力。中芯国际现在可以说不愁没生意,只愁产不出。产能利用率已连续两个季度超过***,其中第三季度为100.3%。
因此,公司也在加快扩产,Q3的资本开支为70 亿元,较上个月增加约20亿,2021年计划的资本开支约为281亿元。
在研发投入方面,达到10.82亿元,较上一季度增加17.37%,中芯仍然维持对先进制程的追赶;管理费用为4.35亿元,较上一季度大增45.07%,原因在于中芯国际深圳新厂试经营导致相关开支增加,同时在技术研发、产能扩张与人才激励上都加大投入。
对于Q4的业绩指引,营收预计环比增长11%到13%,毛利率预计在31%到33%之间,中芯对于营收和毛利率的提升,仍然有信心。而基于前三个季度的业绩和四季度指引,公司全年营业收入增长及毛利率目标均上调到29%左右。
这份三季报,略超预期,但是幅度并没有很大,市场自然也没有太多兴奋点。
2
高管地震
比业绩更重磅的,是中芯国际高管人士的变动,最重点的蒋尚义的辞任。
实际上,在去年年末蒋尚义加入中芯国际时,就爆出了研发负责人梁孟松主动请辞的消息,两人的恩怨、一山不能容二虎等等的吃瓜大戏,被翻了个底朝天,不仅涉事的两人,还包括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轮番被放到“火”上烤,乐坏了吃瓜群众。
最后的结果,梁孟松还是留在了中芯国际,蒋尚义照样做副董事长,不知道谁有这么大本事,摆平了他们俩。
关于蒋梁两人的“历史大剧”,正史野史实在太多,孰对孰错,无从考究。不过,接受度比较高的,就是两人确实存在恩怨,主要还是性格和利益的纠葛。
梁孟松是公认的技术大牛,性格偏执,做研发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蒋尚义虽然也是做研发,但他却少一些偏执,多一些八面玲珑,更适合做管理。传言两人在台积电曾经共事,因为大家都是心高气傲之人,互相看不顺眼,加上在具体的功劳分配和职业升迁上,出现严重分歧,结下了梁子。
按理说,偏不偏执、八面玲珑还是九面玲珑,并没有*的好坏。半导体巨人Intel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就有过一个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在半导体这类*的高精尖领域,要搞研发,不是疯子,不能成大事,更不足委以重任。
只不过,偏执的人同样也是难以相处之人,梁孟松应该就是这一类代表,可以旷日持久、不休假、不娱乐,一门心思扑倒在技术岗位上,如果仅仅为了赚钱,那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能够解释的,就是某种已经深入到血液和骨髓的价值取向,也只有这种价值取向,才能让一个人完全超越世俗的金钱和人情世故。
说到回馈,梁孟松这类人所需要的,精神层面远远大于物质层面,简单地讲就是尊重、理解、认可、信任等等。在上一次被爆出来的请辞信中,就有过这么一段描述,梁孟松一面说自己是如何为中芯鞠躬尽瘁,另一面又愤懑自己不被尊重,不被信任。
梁孟松被说得最多的一段经历就是从台积电负气出走,跳到三星。短短三年,就帮助三星完成了从45纳米到16纳米的技术追赶。最终,张忠谋在2015年的大会上承认,在16纳米的技术上,三星确实超越了台积电。紧跟着,三星又抢在台积电之前,进入14纳米,这就直接导致了当时苹果6S的A9芯片订单,被三星抢去了大半,让台积电损失超过10亿美元。
从研发实力上讲,梁孟松是当之无愧的牛人,据说可以排进全球半导体牛人榜前五,他加盟中芯国际之后,中芯快速突破14nm制程,并实现量产,就是*的证明。但这类的牛人,不好相处也是出了名,中芯去年把蒋尚义引进来,可能是确实需要蒋尚义的经验和能力,只是明知两人关系有间隙,还没事先通知,这背后究竟是机遇什么样的考量,对于外界来说到现在依然都是一个迷团。
3
还能买吗?
八卦说完了,我们还是聊聊股票吧。
自2018年芯片战之后,中芯国际就突然被寄予了“全村人的希望”,国家扶持、资本市场追捧,股价更是一路高涨,如果从2018年的低位算起,到2020年中,中芯国际股价涨了差不多9倍,科创板的上市申请也是火速通过。然而,上了科创板之后,中芯国际股价很快掉头向下。
以至于后来有人吐槽,港股的那一次大涨,只不过是有人配合科创板IPO做的局,为的是让科创板的定价有参照:“港股都这么高,科创板好意思定这么低吗?”
最终的结果,中芯国际科创板定价为27.46,募资500亿元,比最开始时的12元翻了一倍多,钱嘛,没有人会嫌少。也只是这个事,加上后来股价的低迷,使得中芯国际一路被人诟病,又一个“出道即*”的典型。
实事求是地说,中芯国际确实受惠于国产替代,所在的赛道,所面临的需求,都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半导体生产最终比拼的是先进制程,这一块却始终被西方捏在手里。没有EUV光刻机,中芯的7nm先进制程基本出不来,只能退而求其次做N+1,如果没能突破先进制程,和台积电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最终只能混迹中低端领域。
从估值层面上讲,中芯确实不贵(我指的是港股),即使混迹中低端,也值这个数。
在对未来业绩的预期上,中芯国际也还可以。
首先,行业环境上,明年随着新增产能释放,短缺问题会得到缓解,价格的坚挺度没有今年好,但半导体的周期还未到下行期,整体的需求仍然处于高位,ASP不至于下滑太多。
其次,中芯国际的扩张仍在进行,资本开支、研发费用都维持高位,14nm制程仍在爬坡阶段,毛利率还处在提升阶段,新建产能不断投产的情况下,量是可以有保证的。所以从长期的角度看,中芯国际的业务是不断走好的。
至于炸锅的所谓高管地震,反而影响有限,一来蒋尚义来中芯不到一年,对中芯的影响有限,二来他现在离开,他和梁孟松可能出现的内讧也就不了了之了。
总结下来,就是“量”和“价”都有确定性,那么赚EPS的钱就有保障。不过,因为西方的压制,先进制程一直难以突破,所以也就很难获得很好的估值溢价,股价想回到去年的高光时刻,就更难了。所以中芯的股价,要想大涨可能还需要等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当然,凭借着中芯国际现在逐渐放量的业绩,以及一直处于比较低的估值水平,就算没有像其他芯片股那样夸张的大涨,大概也不会有太多下跌的空间。
同时作为A港股芯片界“全村的希望”,还是希望中芯国际能早点在解决管理层问题,业务尽快放量,担负起大家对它的期待和信任。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芯国际暴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芯国际暴涨、300330华虹计通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