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2020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
2021年11月24日,游客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的观景平台上游览。近年来,紫阳县通过大力推进茶旅融合建设,推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1425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12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835万人,减少1157万人。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介绍,2021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50429万人,比2020年增加1153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962万人,流动人口为38467万人,分别比2020年增加268万人和885万人。
新华视点
一、“或”字的演变
二、“或”字的本义
【代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饮或博。
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一天)
【连词】
用作虚词〖or〗(1)∶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者(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
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if〗。如:或若(假使,倘或)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或许。或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或然。或则。
某人,有的人:或告之曰。
稍微:不可或缓。不可或缺。
或者
【副词】
【动词】
通“惑”。迷惑〖puzzle〗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创为令,迷惑其君。——《管子·回称》
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盐铁论·错币》
贫贱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
惟恐或后。——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乱(昏乱;惑乱);或疑(怀疑,疑惑;有人怀疑)
【语气词】
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莫或兴之。——清·黄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
或许∶可能但不肯定;也许
他或许没有赶上火车
〖maybe〗∶不一定
保卣
三、带有“或”字的成语
不可或缺、多言或中、呼之或出、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智者千虑,或有一失、行或使之
邓石如
四、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智者千虑,或有一失给我们的启示
出自《晏子春秋》,后被《史记 ·淮阴侯列传》引用
让之
原典: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说文:
智者之虑:虑,思考、考虑。意为精明的将帅考虑问题。
杂于厉害:杂,这里指兼顾。利害,指利和弊两方面。意为应充分权衡利与弊两方面的关系。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心,通“伸”,伸行、发展的意思。此句指在不利条件下考虑到有力的因素,战事就可顺利进行。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患,祸患。此句是说在有利条件下能考虑到不利的因素,祸患就可以及早解除。
屈诸侯者以害:屈,屈服、屈从,这里引申为制服。诸侯,指敌方,敌国。害,致命之要害。此句是说要利用敌国的致命之处使其屈服。
役诸侯者以业:役,驱使。业,事情。意指以各种事情烦劳敌国,使之穷于应付,不得安宁。
趋诸侯者以利:趋,奔走。这句话是说,用小的利益引诱调动敌人,使其疲于奔命而无暇顾及其他。
齐侯钟
所以,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于害一起权衡。在有利的条件下考虑到不利的一面,战事就可以顺利的进行;在不利条件下考虑到有利的因素,祸患便可及早排除。这就是要以祸患威逼敌国屈服,以各种貌似正经的大事来役使敌国,用各种小利来引诱敌国使其归附
从国家统计局网站获取数据计算分省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城市化率)是一个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常住人口
我们可以直接到国家统计局网站上下载相关的数据:
需要分别下载两组数据,城镇人口数据和常住人口数据。
下载数据需要注册一个账号,是免费的。
然后我们可以用Power Query处理一下下载的数据:
因为下载下来的CSV或者XLS格式的数据都是这个样子的,需要逆透视处理,整理成这样:
和这个:
然后我们合并查询:
展开,然后计算城镇化率:
加载到Power BI :
京津沪的城镇化率一直是*的,辽宁省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就像图中显示的2005-2015年一直都位于广东之后,2019排全国第7位,城镇化率68.11%。
2009-2010年几乎所有的省份城镇化率都上了一个阶梯,这一年应该是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
按照城镇人口的*值来排名,2019年辽宁排名全国第11位,城镇人口2964万人。
本文约3183字
预计阅读时长6分钟
日前,随着2021年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公布,31省份*城镇化版图逐渐清晰。
各地城镇化发展情况如何?近日,中国城市报
谈及城镇化未来潜力,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接受中国城市报
2021年末31省份城镇化率
(注:上海市2021年城镇化率数据尚未公布,表格据2020年相关数据取近似值90%。)
12省份城镇化率超全国均线
先看各省份城镇化率。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1425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64.72%。
以全国城镇化率64.72%为基准线看,2021年末,共有12个省份城镇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广东省、江苏省、辽宁省、浙江省、重庆市、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黑龙江省。这些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
以城镇化率70%为基准线看,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广东省、江苏省、辽宁省、浙江省、重庆市等8个省份城镇化率超70%,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以城镇化率80%为基准线看,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等3个直辖市城镇化率超80%。其中,上海市城镇化率接近90%,北京市、天津市城镇化率为87.50%、84.88%。
需要说明的是,202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已经公布,但未披露上海市城镇化率。不过,《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末上海市城镇化率为89.3%,该数字即使放到2021年看,全国领先优势依然明显。
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在接受中国城市报
以拉丁美洲地区为例,从全球范围来看,该地区有较高的城市化率,但学界普遍认为拉丁美洲“过度城市化”,城市化发展模式有待改善。该地区很多国家的工业化明显滞后城市化,这意味着城市里有很多居民找不到工作。
不同城镇化水平的地区未来如何进一步推进城镇化?陈耀认为,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要侧重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农村转移人口到城市中发展;城镇化率相对较高的地区,比如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的,要划定大城市边界,避免城市无限膨胀,谨防大城市病。
湖北城镇化率提升幅度明显
再看各省份城镇化率提升幅度。
湖北省是城镇化进程最快的省份之一。与2020年末比,湖北省城镇化率提升了1.2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位居全国榜首。
城镇化率大幅提升的背后是2021年湖北省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全年GDP增速达到12.9%,居全国榜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分析,湖北省相对于全国其他地方出现更加显著的恢复,一方面受2020年负5%低基数效应影响,另一方面得益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方给予湖北的大力支持。
湖北之后,数据显示,贵州省、四川省、安徽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河南省、江西省等8个省份城镇化率提升幅度均超1个百分点,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末贵州省城镇常住人口2092.79万人,占年末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4.33%,比上年末提高1.18个百分点。这意味在城镇化率提升幅度上,贵州省仅落后湖北省0.02个百分点。
提升幅度较低的10个省份分别是上海市、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辽宁省、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
京沪城镇化接近饱和
将目光聚集到城镇化率头部省份。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城镇化率的“S形曲线”假说,认为在城镇化处于较低水平时,城镇化进展比较缓慢;当超过30%后,城镇化加速推进;当城镇化率超过80%后,城镇化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上述假说在我国城镇化头部省份得到印证,多项数据显示上海、北京等地未来继续提高城镇化率的空间已不大。
以北京市为例,将时间轴拉长,2011年至2020年北京市城镇化率从86.2%提升到87.55%,这意味着北京市10年间城镇化率仅提升了1.35个百分点。
从横向看,2021年北京市城镇化率与2020年基本持平,常住人口减少了0.4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减少了0.3万人,这是1997年以来北京市城镇常住人口*减少。
上述现象是否意味着北京市进入逆城市化阶段?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告诉中国城市报
在胡刚看来,近年来北京市城市化率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北京市城镇常住人口减少并非逆城市化,其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与近年来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控人口密度、产业升级等有关。
张蔚文表达了相似的观点:“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在这个阶段,人们向往乡村生活,从大城市向小城市、小城镇,甚至农村迁移。北京、上海等城市一部分外来常住人口离开,受政策影响因素较为明显,这个过程即使出现城镇化率下降也并非逆城市化。”
疫情如何影响城镇化进程
新冠肺炎疫情将如何影响未来城镇化进程?
陈耀认为,从短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城镇化进程会产生一定抑制效应。作为人口集聚地,城市经济活动受疫情影响相对农村较大。加上今年以来疫情呈现出多点散发态势,部分城市的经济活动甚至按下暂停键,外来人口进城务工难度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可能会暂时中断。
与此同时,陈耀提醒,总体而言,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城镇化整个进程中,疫情是暂时的,只是城镇化过程中一个短暂插曲。
“总的来说,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聚仍是大趋势。”胡刚认为,疫情对人口密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影响较大,如京沪广深等。人口密度与疫情存在一定关联,人口密度过高可能增加疾病传播风险。
关于疫病与城市的关系,中国城市报
在胡刚看来,疫情将推动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出现,推动城市向多中心、郊区化方向发展,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城镇化发展潜力在哪?
城镇化是目前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张蔚文看来,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全国64.72%的城镇化率还有不小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情况下,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是高质量城镇化,没有城镇化谈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
此外,共同富裕需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城镇化。
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城镇化?陈耀认为,有的城市规模已经很大,城市承载力趋于饱和,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等;城镇化潜力相对较大的是部分发展不是很充分的省会城市,以及地处东中部地区的中小城市。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公布。在陈耀看来,这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仅要关注大城市,也要注意培育建设县城。
数据显示,2021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
“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或周边的县城具有较大的城镇化发展潜力。”陈耀分析,随着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推进,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会向周边城市疏解部分功能,抓住机会承接产业项目的县城会快速发展,就业岗位和人口规模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成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中国城市报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城市化率》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城市化率、或什么意思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