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规模排名2021(天智航股吧)基金公司规模排名2021年一季度

2022-06-29 1:40:30 证券 xialuotejs

基金公司规模排名2021



本文目录一览:



近年来,固收+基金规模发展迅速。华安证券统计,2018年底固收+基金总规模达6401亿,而截止2022年1季报,其总规模已超25000亿,翻了近四倍,实现了从“萌新”到“大佬”的蜕变。

凭借整体稳健的收益表现,固收+基金也成为众多基金“大户”购买的产品。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个人投资者户均持有金额超过15万元的基金共有46只,其中固收+产品数量达到了38只,占比82.6%。

不过,由于固收+产品并无十分明确的界定,不同类型的“固收+”基金对权益资产的配比存在差异,导致其风险收益特征不尽相同。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权益市场下跌,“固收+”基金年内业绩呈现出较大分化。因此,认清固收+产品类别,选择能力突出的固收+管理人尤为重要。


业绩分化大:产品类别需分清


选择固收+的投资者大多以寻求稳健收益为目的,但是不少持有人却发现,同样是固收+产品,业绩分化却不小。据华鑫证券统计,截至2021年底,近2年稳健型“固收+”和平衡型“固收+”基金近2年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81%和7.64%,而同期激进型“固收+”基金年化收益率则达到9.54%,几乎是稳健型的两倍。但是收益往往与风险相伴,从*回撤和年化波动率角度来看,激进型“固收+”基金这两项指标分别为-6.49%和7.35%,同样是*。


究其分化原因,正是与固收+中“+”的内容与所占比例有关。目前,不少机构都会将固收+产品进行再分类,如华鑫证券根据基金近8个报告期中的平均股票+转债仓位(未满两年则取当前所有数据)为标准,分为稳健型、平衡型和激进型。

同样,作为产品管理者,基金公司也不断梳理规划产品线,以求为用户提供丰富而更有针对性的产品。以天弘固收+为例,为了能够为不同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人提供定位明确、风格 稳定、销售适用的产品选择,天弘固收+大体框定了每只产品的高波动资产投资比例区间,并以此明确固收+产品线风险/收益特征图谱。

考虑到家庭配置固收+产品的理财目标是稳中有进,天弘基金按照产品的波动与风险将投资策略分类为较低风险、中风险和高弹性。



关注动态调整资产配置能力


如何选择好的固收+产品?众所周知,固收+投资涉及股票、可转债、纯债等多类别资产,不仅需要各方面人才,更需要巧妙配合,形成1+1>2的合力。在这方面,天弘固收+由固收体系总监姜晓丽领衔,统筹宏观研究部、固定收益部(含现金管理组、债券管理组)、混合资产部(含股票投研组、可转债投研组)三大部门投研实力,并有信用研究部、主动股票投资部大力支持,达到团队目标清晰一致,合力效应突出的效果。


具体看,天弘固收+投研流程包含几个步骤:一是宏观研判,二是讨论各类资产投资机会与风险,结合历史回撤与当下分析,确定各类资产本季度基准仓位,三是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确定各自不同资产的配置比例与方向,四是进行具体的资产配置,如股票配置、可转债配置、纯债配置。

相比于僵化设定固收仓位和收益增强仓位,天弘固收+动态调整资产配置,更好把握机会和规避风险。

在这个团队协作过程中,天弘基金十分注重专业分工。从宏观研究到各类资产投资,天弘固收+都由深耕该领域多年的基金经理主要负责,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并力争在各个细分资产的配置上拥有较为科学系统的方法策略。比如天弘基金在固收投资上综合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机构行为、仓位、情绪独创了“五周期分析框架”;在转债投资中有中低价转债策略和正股策略;利率债投资中有量化利率策略等。

此外,虽然天弘固收+产品大都是多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但每个产品都设定了最终负责人,保证权责清晰,避免议而不决,相互推诿,提高应对不同市场环境的能力。如在2021年四季度,天弘固收+团队前瞻研判到可转债估值处于高位,性价比降低,因此较大幅度降低了多只固收+产品的可转债仓位,并对可转债策略的高弹性固收+产品天弘添利债券进行分红和4次的限购,大幅削弱了可转债下跌带来的影响。

天弘基金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旗下全部稳健型“固收+”均实现正收益,16只产品平均收益率达到10.04%,平均*回撤仅有-3.18%。今年以来受权益类市场影响,固收+产品出现了一些回撤,但回顾过往数据,中长期持有稳健型固收+,盈利概率较高。天弘基金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天弘安康颐养用户将近78万户,平均持有时间长达4.9年,用户盈利比例高达85%;以天弘基金旗下所有稳健型固收+产品看,在持有时间超过1年以上的用户中,盈利比例进一步高达98.8%。


固收+有望成为稳健投资者的理财压舱石


固收+基金在近年来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可以说是内因与外因双重驱动的结果。从外部来看,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通过破刚兑、去杠杆等一系列举措规范资管行为,银行理财产品逐渐向净值化产品转型,收益率也一路下行,导致规模显著下降,而主打稳健的“固收+”,被作为“理财替代”,承接了不少原先来自银行理财投资者的需求。据兴业证券研报数据,截至2021年中,2018年以来资金在理财产品转型迁移中流出规模近4万亿。


再从内部来看,求稳一直是许多基民的核心诉求。虽然权益类基金其高波动和高预期收益总是能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但是在整体风险偏好偏向稳健的居民理财图谱中,更多投资者选择了将“大资金”投放在固收及固收类产品中。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在持有用户数超过1万户的基金中,个人投资者户均持有金额超过15万元的基金共有46只,其中偏股类基金仅有5只,占比仅10.9%;货币基金仅有3只,占比6.5%;偏债混合、二级债基等固收+产品数量达到了38只,占比82.6%。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固收+产品的持续推进,投资者也逐渐成熟起来,面对波动,往往能够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在今年的震荡市中,面临净值的暂时回撤,不少投资者选择了逆势加仓。天弘基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20日,稳健型固收+产品中,今年以来有21%的老客户(指去年底持有的客户,下同)加仓;高弹性固收+产品中,今年以来加仓的老客户比例更是高达33%。整体看,天弘固收+今年以来老客户加仓的比例达到22%。

与此同时,不少新用户也在积极入场,截至5月20日,今年以来,天弘固收+新入场用户超过248万,二季度以来天弘固收+的新增用户也超过48万,整体看天弘固收+今年以来保持了资金净流入。

未来,更多个人投资者选择将“大资金”投放在固收及固收类产品中,固收+成为追求稳健投资者的理财压舱石,是可以预期的趋势。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购买前请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天智航股吧

有一种明星,叫出道之日即*;有一种股票,叫上市当天即十倍!

它的名字就是:国盾量子!

今天,A股市场见证了奇迹。在科创板上市的国盾量子(688027.SH)上市当天股价就飙涨10倍!这不仅是A股史上绝无仅有,即便是纵观世界股票史,也是不多见的!

国盾量子最终收盘涨幅为923.91%,收盘报价为334.27元/股,总市值296亿元。

Wind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这只股票的换手率达到了81.56%,也就是说,五分之四的流动筹码都倒腾了一遍!

这意味着什么?

一边是打新中签的股民疯狂地卖卖卖;另一边是没能中签的股民,疯狂地买买买。在电子交易系统中,在两边的键盘与屏幕上,演出了一场“互骂一句SB”的经典场景!

如此火爆的场景,也反映出市场对这只股票的极度关注,因为这毕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量子通讯第一股”。的确,只要中签,收益就是非常丰厚的。

1、中签等于中彩票

国盾量子发行价格为36.18元/股,盘中股价达到发行价的10倍,超越此前上市的天智航(首日涨幅614.29%),成为了整个科创板首日涨幅*的个股。

以今日的*价计算,该股单签(500股)的收益达到了18.14万元,而如果以收盘价计算,单签的收益也达到了14.9万元。

而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打新收益爆棚,多只新股的单签盈利超过10万元,其中康华生物目前的单签盈利达到了17.65万元,三人行的单签收益也达到了14.52万元,万泰生物连收26个涨停板后的单签盈利达到了13.13万元。

因此,即使是以国盾量子的收盘价计算,该股单签录得14.9万元的收益依然可以排在今年新股单签收益的第二位,仅次于康华生物。

网友表示:谁能抽中这只股票,比中彩票还厉害!

2、上市即十倍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造成国盾量子“上市即10倍”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目前牛市的市场大环境。

年初至今,A股市场的整体表现就算是放到全球各大市场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强势市场。年初至今,创业板指已经飙涨超过53%,深成指涨近32%,沪指也上涨超过13%。

Wind

今年以来,股价录得翻倍涨幅的个股数量达到了242只。2019年上半年也有一波“小牛市”行情,但是去年同期翻倍个股的数量仅有76只,差距是非常大的。

Wind

正是因为市场行情十分火爆,资金才敢于下重手去买,这才有了频频出现的翻倍股和单签赚10万元的“大肉签”。

除了市场大环境之外,这只股票自身作为“量子通信第一股”的身份也是其暴涨的原因。

资料显示,国盾量子主要从事量子通信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为各类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以及星地一体广域量子保密通信地面站的建设系统地提供软硬件产品,为政务、金融、电力、国防等行业和领域提供组网及量子安全应用解决方案。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从顶层设计到细化部署,以创新驱动为主线,发挥区域示范效应,消费升级、制造升级以及新兴技术研发应用是引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方向。

国盾量子所处的量子保密通信行业正好符合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大势所至,资金青睐实属正常。

另外,近些年来,全球主要大国之间的博弈主要集中于高科技行业,5G、芯片、新能源汽车、区块链等高科技细分领域内的竞争非常激烈,各个国家均在疯狂争夺这些行业的话语权。

而国盾量子所处的行业正好是高科技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国家层面肯定是十分重视的。

国家重视,各路“聪明”的资金自然不会错过机会。近期在科创板上市的中芯国际(688981.SH)、寒武纪(688256.SH)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遭到众多资金的哄抢,最终网上的中签率不足万分之四。

3、出道即颠峰?

经过此番大涨之后,即使是在市盈率普遍爆表的科创板个股中,国盾量子的位置也是相当靠前。截至目前,其滚动市盈率达到了499倍,仅次于微芯生物、中微公司,排名第三。

Wind

而从业绩来看,2017年至2019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84亿元、2.65亿元、2.5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7431.5万元、7249.1万元、4930.6万元。

Wind

最近三年的业绩在持续下滑,而且该公司上述各期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3.59%、80.75%和72.87%。不难发现,国盾量子对于前五大客户的依赖性较强。

一看到这儿,想必许多投资者会大骂一声“垃圾”。有网友直接表示,明年有可能只剩下一个零头。

股吧

4、牛股都是出来才知道

在上一个IPO大爆发的2018年,小米、美团、拼多多等新经济公司的代表相继在港股、美股市场实现上市。

但是2018年全球行情不稳,许多公司都难逃破发的命运;于是,市场上也有许多投资者对于这些公司抱有质疑,“骗子公司”、“上市之日就是*”等论断层出不穷。

然而,他们之中的确有牛股,例如美团,上市后股价涨1.9倍,市值也来到了1.23万亿港元。

Wind

甚至就连一直在发行价以下“潜水”的小米,一俟牛市来临,也基本在今天回到了上市的价格。

2020年同样也是一个IPO大年。按上市日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 A股*企业数量达119家,同比增长80%,IPO募资总规模已达1392.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30%。

在这些IPO公司中,科技公司、医药公司的占比相当高,而且这些偏创新的公司中很大一部分的业绩表现非常一般,甚至还有沪硅产业这样的亏损企业成功上市。

上一波IPO爆发期,美团、小米、拼多多等新经济公司经过两年后,跑出了许多大牛股。

同样是IPO大牛市,这一波的上市公司中同样会出现超级大牛股。

国盾量子今日盘中飙涨10倍说明了资金的看好。不过,牛股都是走出来才知道的,该股是不是下一只超级长牛股,谁都不能保证。但是,最起码我们应该保持关注,让国盾量子走两步。




基金公司规模排名2021上半年

榜单解读:

依据榜单可知:2022年第一季度中*的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非货币理财公募基金月均规模为11362.11亿元,同比增长22.46%,领先于其他基金管理机构,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第一季度非货币理财公募基金月均规模排名最后,仅2399.47亿元,同比增长19.32%。

与2021年第一季度相比,仅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非货币理财公募基金月均规模同比呈下降趋势,除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未跻身2021年第一季度的前20名无具体数据以外,其他基金管理机构公募基金月均规模同比均有所增长,同比增幅*的是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月均规模由2021年第一季度的3679.51亿元增长至2022年第一季度的5591.26亿元,同比增长51.96%。

排名前十的基金管理机构中广东地区上榜6家;与去年同期相比,1家机构新上榜,4家机构排名保持不变,8家机构排名有所上升,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排名升幅*,7家机构排名有所下降,top7和top18排名均下降5个位次。

注:非货币公募基金月均规模计算方式:1-3季度为本季度各月末规模算术平均,4季度为本年12个月末规模算术平均;各月末规模剔除了短期理财债券基金规模和基金中基金持有的自身管理的基金规模;基金管理机构所属企业信息均来源于爱企查。




基金公司规模排名2021年一季度

庞华玮 报道

2022年一季度,随着股市大震荡,明星基金经理规模普遍大缩水。

张坤的管理规模缩水170亿元,葛兰的管理规模缩水142亿元,自此,市场已无千亿级权益基金经理。

与此同时,也有小部分明星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逆市上涨,比如丘栋荣、林英睿、杜洋等,有的是业绩加持,有的是新基金带来增量。

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统计,在经历一季度基金规模大缩水之后,管理规模超500亿的主动权益明星基金经理仅剩下7位,座次重新排名

葛兰961.49亿元、张坤849.27亿元、谢治宇763.37亿元、刘彦春748.35亿元、周蔚文695.46亿元、刘格菘616.31亿元、胡昕炜522.29亿元。

“顶流”基金经理规模变动

回顾当年基金火热时期,一切恍若隔世。

2020年四季度,张坤成了首位千亿基金经理;随后的2021年一季度,刘彦春的管理规模也跨过了千亿大关;2021年年底,葛兰也在投资人“越跌越买”的执着下规模突破千亿。

然而,经过今年一季度市场大震荡之后,一切已成前尘往事。

2022年一季度末,张坤的管理规模缩水170亿元,葛兰的管理规模缩水142亿元,刘彦春的管理规模缩水230亿元,他们的管理规模都已跌破千亿元。

如今市场已无超千亿的权益基金经理,并且主动权益明星基金经理们一季度的管理规模普遍缩水,管理规模大缩水的名单还可以列出一长串:

兴业全球基金谢治宇的管理规模缩水200亿元;中欧基金周蔚文的管理规模缩水229亿元;广发基金刘格菘的管理规模缩水157亿元;汇添富基金胡昕炜的管理规模缩水171亿元,汇添富基金劳杰男的管理规模缩水83亿元;易方达基金萧楠的管理规模缩水112亿元,易方达基金冯波的管理规模缩水118亿元,易方达基金陈皓的规模缩水98亿元;富国基金朱少醒的管理规模缩水71亿元;前海开源基金崔宸龙的管理规模缩水77亿元;嘉实基金归凯的管理规模缩水93亿元;睿远基金傅鹏博的管理规模缩水85亿元。

不过,也有一批权益明星基金经理的一季度管理规模缩水低于平均水平。

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数据,信达澳亚基金冯明远的管理规模缩水29亿元,诺安基金蔡嵩松的管理规模缩水35亿元;工银瑞信基金赵蓓的规模缩水43亿元;银华基金李晓星的管理规模缩水43亿元;嘉实基金谭丽的规模缩水37亿元。

但还有一小部分权益明星基金经理一季度管理规模不跌反涨。

比如中庚基金丘栋荣管理规模增长29亿元;汇丰晋信基金陆彬的管理规模增长11亿元;大成基金韩创的管理规模增长6亿元;广发基金唐晓斌的管理规模增长5亿元;工银瑞信基金杜洋的管理规模增长100亿元;交银施罗德基金何帅的管理规模增长22亿元;广发基金的林英睿规模增长46亿元;华安基金的王斌的管理规模增长4.88亿元……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一季度“规模抗跌”明星基金经理的共同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去年业绩出色;二是他们大多在今年成立新基金,比如陆彬的汇丰晋信研究精选成立于1月,*规模48亿元;韩创的大成聚优成长成立于1月,*规模34亿元;唐晓斌的广发瑞誉一年持有成立于1月,*规模39亿元;杜洋的工银瑞信新能源汽车成立于1月,*规模99亿元……

丘栋荣是罕见的例外,今年没有新基金,规模却逆市增长,原因是其今年一季度业绩出色,比如中庚价值品质一年持有收益6.98%,中庚价值领航收益5.03%,这导致资金蜂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权益基金表现不佳,新基金也进入冰冻期,而一体两面的是,“抗跌”的固收和“固收+”基金此时受欢迎,比如招商基金的侯杰、华夏基金的刘明宇等明星基金经理管理规模2022年一季度分别由471.2亿上涨至582.17亿、456.08亿上涨至559.75亿。

“主要是由于在A股市场行情不佳的情况下,他们主打的债券策略基金净值稳定,净申购份额较多。”天相投顾认为。

对于今年一季度明星基金经理管理规模普跌的原因,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分析称,通常情况下,影响管理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管理基金的收益,在基金份额不变的情况下,基金收益为正则基金的规模会随着净值的增长而增加,反之亦然;二是管理基金的资金变动,基金经理新成立、新接管基金以及基金的净申购会使得所管理规模出现增长,反之如解聘、清盘、基金净赎回则会使得管理规模下降。

而今年一季度,影响明星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的最重要原因则是市场系统性风险。从2022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上证指数下跌10.65%,创业板指数下跌19.96%,股票基金指数下跌14.48%。

“多数权益类仓位较高的基金呈现净值下跌的情况,使得基金规模被动下降。”天相投顾指出,由于一季度市场下跌幅度较大,非货币基金总规模相较于去年底下降了1.03万亿元。

张坤、葛兰规模缩水背后

作为市场“风向标”,“*”明星基金经理张坤和葛兰一季度管理规模大缩水,成为市场的一个缩影。

张坤的管理规模,从年初的1019.35亿元,降至一季度末的849.27亿元,缩水170.08亿元,降幅达16.69%。

葛兰的管理规模,从年初的1103.39亿元,降至一季度末的961.49,缩水141.90亿元,降幅达12.86%。

天相投顾指出,一季度张坤和葛兰管理的产品份额并未出现大幅下降,他们的基金规模大降主要是由于净值下跌导致基金规模的被动减少。

21世纪资本研究院查阅各位明星基金经理的一季报数据发现,他们的净赎回份额都不大,不少占比例更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甚至一季度部分明星基金出现净申购,比如谢治宇的兴全合润一季度净申购6.07亿份,葛兰的中欧医疗健康A一季度净申购6.55亿份。

包括刘彦春、谢治宇、周蔚文、刘格菘、胡昕炜、李晓星、萧楠、冯明远、杨锐文、冯波、崔宸龙等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一季度都没有出现较大的净赎回现象。

以张坤为例,盘点张坤管理的4只基金,仅1只基金一季度遭到净赎回,占比不到0.3%;另有1只不变,2只净申购。从这些数据来看,基民对张坤仍是坚定跟随。

以其代表基金易方达蓝筹精选基金为例,该基金一季度出现净赎回,总共减少了0.7亿份,减少比例仅为0.27%。

尽管基金净赎回比例仅占0.27%,但股价大跌之下,易方达蓝筹精选规模由去年底676.23亿元,降至今年一季度末规模552.72亿元,规模下降了123.51亿元,规模降幅高达18.26%。

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尚在封闭期,基金份额不变。而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亚洲精选基金和易方达优质精选基金,一季度反而逆市分别出现5.64亿份、0.49亿份的净申购。

与之相对的是规模变化的不对称,一季度易方达亚洲精选基金规模仅上涨了2.73亿元,而易方达优质精选基金规模甚至下跌了31.17亿元。

总体来看,张坤管理的基金一季度业绩表现不太理想。只有易方达亚洲精选基金收益略高于业绩比较基准。

具体来说,易方达蓝筹精选的一季度份额净值增长率为-18.04%,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0.13%;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的份额净值增长率为-18.28%,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0.13%;易方达优质精选的份额净值增长率为-17.0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0.27%;易方达亚洲精选的份额净值增长率为-6.61%,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8.45%。

综合上述一季度收益和净申赎情况来看,张坤一季度的管理总规模缩水170亿元,主要不是由于基民赎回,而是因为基金重仓的股票股价大跌导致。

张坤和丘栋荣的两种应对

事实上,明星基金经理的规模变动,与他们应对一季度大震荡时的投资风格、调仓方向有莫大的关系。

明星基金经理一季度的应对不一而足,以下我们将以一季度规模大缩水的张坤和规模逆市大涨的丘栋荣为例。

两人代表不同风格,张坤是价值成长的代表,类似于股神巴菲特的风格;丘栋荣属于价值派的代表,更接近格雷厄姆的风格。

2021到2022年一季度,张坤的基金收益都不太好,而这时丘栋荣表现都很出色;反之,2019、2020年张坤高光时刻,丘栋荣表现较差。

当然,他们短期的表现并不代表未来业绩。

整体来看,张坤在一季度继续保持了高仓位运作,4只基金的权益资产仓位均超92%,相较去年底仓位仅有微小变动。

以张坤管理规模*的基金易方达蓝筹精选为例,该基金在一季度末的规模为552.72亿元,相较年初的676.23亿元,缩水123.51亿元,缩水幅度高达18.26%。

一季度末,该基金的股票仓位占基金总资产的93.41%,港股占基金净值25.81%,前十大重仓股占基金净值比高达87.42%。持股集中度非常高。

易方达蓝筹精选十大重仓股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个股贵州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洋河股份、伊利股份,金融个股招商银行、港交所,以及科技互联网个股*控股、美团、海康威视。

张坤在一季报中表示,易方达蓝筹精选一季度对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科技等行业的配置,降低了金融等行业的配置。

总体来看,张坤的持仓换手率很低,2021年仅为1倍(去年偏股型基金平均持仓换手率在2.4倍左右)。

21世纪资本研究院据易方达蓝筹精选十大重仓股分析,张坤主要是增持美团-W,增持幅度达到32.53%;降低平安银行的配置,该股退出前十大重仓股。

而张坤的易方达优质企业基金的调仓方向也如出一辙。

略有不同的是张坤管理的另外两只QDII基金。21世纪资本研究院发现,在易方达亚洲精选的一季报持仓中,增加了能源、医疗等行业的配置,降低了地产等行业的配置;在易方达优质精选一季报持仓中,则增加了医药、科技等行业的配置,降低了金融等行业的配置。

总的来看,潮流玩具股泡泡玛特相对去年年底增持87.50%,能源股的中国海洋石油增持12.12%,2只股票新进易方达亚洲精选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

值得一提的是,张坤在易方达亚洲精选和易方达优质精选的一季报中都提及增加了医疗行业配置,但仅就这两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来看,没有医疗股,可能是“隐形重仓股”,尽管增持,但一季度末的配置仓位不重。

而就在去年底,张坤刚刚“清仓式”减持了“隐形重仓股”的部分医药股,易方达蓝筹精选基金中,包括爱尔眼科、天坛生物、通策医疗、锦欣生物,相对去年年中持仓减少了九成以上,但对片仔癀、迈瑞医疗的持仓不变。

事实上,张坤对医疗股的态度变化值得关注,可能医疗行业估值已跌入他认为可开始配置的区域,今年中报中可见分晓。

此外,张坤在两只QDII基金中,对地产股中国海外发展,金融股的招商银行(港股)、邮储银行有所减持。

这与丘栋荣的操作相反,丘栋荣增持了银行和地产股。

仅就一季度张坤的调仓来看,在市场系统性风险之下,其4只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中,除港股的招商银行、邮储银行、中海油等3只个股之外,其余全部下跌。这是张坤一季度管理规模缩水的重要原因。

在一季度的崎岖行情下,张坤在一季报中用了1000多字的篇幅谈“情绪”和“理性”的关系。简单来说,他建议投资人在市场下跌时应尽量避免受情绪干扰,用理性来坚持长期价值投资。

与一季报中表示“焦虑”的张坤不同,2021年一季度是丘栋荣的高光时刻,在熊市中,丘栋荣管理规模逆市增长。

从年初的174.25亿元,上升至一季度末的203.38亿元,上涨29.13亿元,涨幅达16.72%。

21世纪资本研究院研究发现,丘栋荣的管理规模逆市增长,靠的不是新基金加持,而是业绩带来的老基金净申购。这在今年的权益明星基金中比较罕见。

丘栋荣有三只基金出现净赎回,但其代表基金中庚价值领航在限购情况下仍出现了大规模的净申购。

从一季度的收益来看,丘栋荣管理的中庚价值品质一年持有为6.98%,中庚价值领航为5.03%,中庚价值灵动灵活配置为-5.16%,中庚小盘价值为-6.19%。

这一业绩在今年一季度股票基金指数下跌14.48%,只有2%主动权益基金有正收益的背景下,已属于非常出色的表现。

由于在大震荡的一季度业绩出色,丘栋荣管理的中庚价值领航基金一季度获得18.14亿份净申购。

该基金在春节后曾打开大额申购(由1万元限额提高至100万元),春节后两周,由于机构涌进比较多,2月28日再度把限购额度降至1万元。

一季度末,中庚价值领航持股占基金资产总值93.34%,与去年年底相差不大。

从持仓情况来看,丘栋荣是出名的坚持“低估值价值投资”,去年底已重仓多只银行股,以及多只煤炭股,同时转向港股。

一季报显示,丘栋荣调仓*的变化是进一步“港股化”,一季度末港股占基金净值43%,去年底为18%。港股投资大幅提升。

“港股的机会由结构性机会转为系统性机会,值得战略性配置。”丘栋荣表示。

事实上,一季度中庚价值领航十大重仓股中一半是港股,并包揽前4名,港股的美团—W取代兖矿能源,新进成为第一大重仓股。此外,中庚价值领航的重仓股还包括港股上市的中国宏桥、中国海洋石油、快手-W、中国海外发展等。

丘栋荣表示,该基金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来自四个方面,港股中资源能源为代表的价值股、部分互联网股和医药科技成长股;大盘价值股中的金融、地产等;能源、资源类公司;以及中小盘价值股和成长股。

总体来看,丘栋荣抓住了一季度最“抗跌”的行业。申万一级行业指数显示,煤炭、房地产、综合、银行等4个行业方向是一季度仅有的4个正收益行业,而港股的跌幅也较A股少。这是中庚价值领航一季度取得较好业绩,以及获资金青睐的原因。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基金公司规模排名2021》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基金公司规模排名2021、天智航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