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长三角经济区
文:小余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这也意味着我国经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区域化的势头也越来越明显。
其中最为显著的当属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了。作为我国两个最集中的经济区,也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而这两大经济圈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都围绕一定的地理位置而发展,长三角绕着整个长江口发展,而珠三角绕着整个珠江口发展。也就是说地理位置上两个都占据了非常优越的位置,因此才形成了两个如此庞大的经济体。
当然,同样作为我国*代表性的经济区,二者之间的“比拼”也从未停止过,那么双方之间到底有何差距?谁又“更胜一筹”呢?
面积以及人口数量方面
由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不断进行,长三角辐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目前已经扩大到了江苏、安徽、浙江、上海三省一市。目前区域面积为35.8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面积的3.72%。人口总量为2.35亿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6.28%。
而珠江三角洲的覆盖范围以及人口数量相对于长江三角洲来说就要略微小一些了。珠江三角洲是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外加周边的7座城市,共计9座城市组成。珠三角区域面积为5.53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面积的0.57%,人口约为7801万人,占我国人口总量的5.53%。因此,从面积以及人口数量方面来看,显然长江三角洲是具有*优势的。
GDP方面
去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上半年全国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今年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复苏,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自然也不例外。到了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包含的区域,除了上海GDP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之外,其余三省的GDP增速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上半年长三角区域的GDP总量为13.0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24.51%。长三角以不到全国4%的面积、16.28%的人口数量,就创造出了接近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可见其实力有多强劲。
具体到长三角各个省市来看,江苏GDP总量达到55199.63亿元,同比增长13.2%,排名全国第2。安徽GDP总量为20576.5亿元,同比增长12.9%,排在全国第10位。浙江GDP总量为34556亿元,排名全国第4。上海GDP总量为20102.5亿元,排名全国11位。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上半年有2座城市GDP均突破了1万亿元,分别是上海20102.5亿元、苏州10684.66亿元。其中上海也是上半年全国*GDP突破2万亿元的城市。按照总体来看,2021年上半年长三角人均GDP约为5.55万元。而在上半年全国人均GDP才达到了37891元。
再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今年上半年GDP为46402亿元,同比增长12.9%。而上半年珠三角地区同样有两座城市GDP突破了1万亿元,分别是深圳的14324亿元、广州的13102亿元。而深圳和广州作为全国性的超级城市在珠三角地区也占据了*的核心地位。按照上半年GDP与*人口总量来计算,2021年上半年珠三角人均GDP约为5.95万元。
相比之下GDP总量珠江三角洲体量要低很多,但人均GDP方面珠江三角洲却略胜一筹,总体两地人均GDP都远高于全国水平。
产业结构上
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放眼长三角城地区,制造业是其最突出的产业。以上海为例,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了34830.97亿元。其中长江三角地区的主要省份,江苏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最为惊人,与2019年同比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安徽省和浙江省,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4%和6%。此外,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以上海为例,到202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4828.47亿元。
而珠三角在工业和新兴产业方面都是独具优势的。数据显示,2018年,珠三角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了28202.49亿元,年均增长为5.1%。特别是自2019年以来,深圳持续蝉联大中型城市工业增加值首位。此外,珠三角还十分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截至去年年底,广东高新技术企业高达5.3万家,比2017年增加了2万家。
事实上,自20世纪末以来,两个城市群就已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世界工厂建设的核心。到了如今,这两大区域也都实现了产业转型,第三产业比重均在55%以上,表现都是非常出色的。而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也都在60%以上。而长三角和珠三角也都非常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了。
不过,据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研究机构,协同集聚度研究报告来看。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珠三角是相对领先的,目前已经逐渐向产业的协作阶段跨越。在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力方面,珠三角也更加突出,而长三角地区并不显著。因此,从对比来看,协同集聚度方面,长三角是不如珠三角的,在产业结构上珠三角优势更为明显一些,在科技投入和产出方面珠三角也更高一些。
总的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各具特色的,且经济增速均“跑赢”全国平均。不过从总值方面来看,长三角确实略胜一筹,但经济结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方面,珠三角也是有非常大优势的。当然,未来无论是长三角的发展更好,还是珠三角的发展更好,两座城市的互相竞争也都是在互相成长,都是对我国经济提升做出贡献。推动着我国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京城股份(600860.SH)发布2021年半年度报告,公司报告期内营业收入5.27亿元,同比增长0.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31.33万元,同比收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927.06万元,同比收窄;基本每股亏损0.01元。
公告称,2021年上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公司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公司年初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围绕全年预算,坚决落实各项部署,主要经济指标有所突破,多项重点工作取得进展,为“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约0.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31.33万元,同比减亏约2277.65万元。
(东西问)史晋川:长三角为什么叫长三角?
中新社杭州5月25日电 题:长三角为什么叫长三角?
——专访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史晋川
作者 柴燕菲 赵晔娇 奚金燕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仅占中国2.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1/4的经济总量。长三角为什么叫长三角?其经济发展格局如何形成?对比世界其他五大城市群有何特色和优势?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长三角城市群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城市群。”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史晋川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回溯长三角发展历程,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
中新社
史晋川:“长江三角洲”一词约百年前就有了,其地域范围大于传统江南地区,包括长江以北的扬州、泰州、南通等传统江北地区。时至今日,长三角已从纯粹的地理概念变成为热门的区域经济名词,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都市经济圈。
回溯历史,长三角的发展抓住了两个重要的历史机遇。首先是京杭大运河的通航,使中国南北地区的交通运输有了新的渠道,同时,全国政治重心的南移,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繁荣,成就了我们常说的富庶的江南水乡。
苏州拙政园。中新社
鸦片战争后,长三角的发展面临新的拐点,可以从两个百年维度去看。上一个百年,也就是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以前,长三角率先出现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江浙财团”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近一百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长三角又率先实现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温饱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可以说,长三角每一次都抓住了风口,踩准了时代发展的节点,最终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
中新社
史晋川: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中西方对“城市”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汉语里,“城”代表城墙,“市”代表市场。前者是政治的,后者是经济的。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往往承担政治与经济双重属性。
在西方国家,一地能否成长为城市,关键要看该地发展工商业的条件和工商业者的选择意愿。这既是人口、资源聚集流动的历程,也是人们不断提高公民意识的过程。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六大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全球*的城市群,也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制造业中心之一。城市群内生产力集聚明显,是美国*的商业贸易中心、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是美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中底特律以汽车制造业闻名全球;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最发达的地区。
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是欧洲*的金融中心,也是历史名城;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则是欧洲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该城市群的特点是把一个城市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
长三角则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群。2021年,长三角常住人口总量达2.36亿人,比2020年居世界第5位的巴基斯坦人口(2.28亿人)还要多。中国大陆地区每6个人就有1个人住在长三角。
这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密切相关。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包括三省一市的26个地级以上城市。然而,长三角过去一直没有形成很好的一体化发展的合力。
南京港龙潭集装箱码头。 中新社
《习近平在浙江》一书中,浙江省原省长吕祖善对采访组回忆:关于区域协调,习近平同志有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就是接轨上海,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这为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战略协调下,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互联互通真正按下“快进键”,不再是“接通血管”,而是基于全局战略的“打通经脉”。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分工格局初步形成:上海作为科技创新和金融中心,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发基础和产业化能力;江苏制造业整体实力居区域之首;浙江民营经济基础好,市场活力强,数字经济发展特色鲜明;安徽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后发趋势。
位于安徽合肥的蔚来汽车总部。中新社发 阮雪枫 摄
长期来看,和全球其他五大城市群相比,长三角的一体化优势非常突出,区域协作和合作已构建起非常成型的体系。一体化发展之下,长三角各城市的产业分工定位更加明晰,彼此之间协同创新,推动区域竞争力提升,共同成就了“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2021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超27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经济总量近24%,进出口和利用外资保持高位增长。
从产业特色上来看,如果说近几十年崛起的美国西海岸城市群代表科创的影响力,那么长三角城市群则代表“新经济”的力量。当前,依托知识生产与技术研发能力、跨区域产学研用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长三角地区发展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优势明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势头旺盛。
中新社
史晋川:未来15年至20年,世界经济发展处于本轮经济长周期的萧条-复苏阶段到新一轮经济长周期的复苏-繁荣阶段的过渡转换时期。全球经济重心会进一步向亚洲移动,逐渐形成以美国、欧盟、中国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同时,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和印度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会不断提升,部分亚洲国家成为全球经济领跑者,这为长三角发展带来新机遇。
信息革命加快新技术的扩散速度,全球围绕新技术的竞争百舸争流,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超智能社会5.0等战略相继推出,围绕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角逐愈加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进一步推动全球价值链重塑,也为中国换道超车提供了历史机遇。
合肥一家科技公司对“AI全科医生防疫机器人”进行功能测试。中新社发 解琛 摄
凭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国将在未来15年至20年构建新的开放格局——从传统的商品开放到要素开放再到制度开放,同时,从国际规则的旁观者变成国际规则的参与者和构建者。在此过程中,长三角可以说是先行地区,也是探路者。
目前,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中国1/4的“双*”高校、1/3的上市公司和1/3的有效发明专利。浙江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领域形成一定先发优势,有望在数字经济领域、前沿技术等方面实现颠覆性创新或突破,“变轨”实现全球“并跑”甚至“领跑”。同时,随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多点发散的地方优势会集聚为一体化优势,让长三角更具国际竞争力。
中新社
史晋川:当前,以超大城市群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全球发展的一大趋势。高质量发展将是长三角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第一,长三角要力争通过未来15年至20年的发展,加快成为国际人才聚集地和创新高地,争取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第二,全球经济联系会愈加紧密。在新的开放格局下,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长三角城市群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城市群,上海非常有可能成为新兴的全球城市以及贸易和金融中心,南京和杭州则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上海陆家嘴。中新社发 王冈 摄
第三,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未来15年至20年的重要命题。长三角要探索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相得益彰的路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建设成生态绿色发展的引领区。
第四,随着中国现代治理结构和体系的调整,发展重心向保障民生福利转变,未来15年至30年,长三角有望率先完成从金字塔形向橄榄形的社会结构过渡,建设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完)
受访者简介:
史晋川,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文科*教授,校文科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法律经济学。入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东西问)史晋川:长三角为什么叫长三角?
中新社杭州5月25日电 题:长三角为什么叫长三角?
——专访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史晋川
作者 柴燕菲 赵晔娇 奚金燕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仅占中国2.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1/4的经济总量。长三角为什么叫长三角?其经济发展格局如何形成?对比世界其他五大城市群有何特色和优势?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长三角城市群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城市群。”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史晋川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回溯长三角发展历程,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
中新社
史晋川:“长江三角洲”一词约百年前就有了,其地域范围大于传统江南地区,包括长江以北的扬州、泰州、南通等传统江北地区。时至今日,长三角已从纯粹的地理概念变成为热门的区域经济名词,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都市经济圈。
回溯历史,长三角的发展抓住了两个重要的历史机遇。首先是京杭大运河的通航,使中国南北地区的交通运输有了新的渠道,同时,全国政治重心的南移,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繁荣,成就了我们常说的富庶的江南水乡。
苏州拙政园。中新社
鸦片战争后,长三角的发展面临新的拐点,可以从两个百年维度去看。上一个百年,也就是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以前,长三角率先出现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江浙财团”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近一百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长三角又率先实现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温饱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可以说,长三角每一次都抓住了风口,踩准了时代发展的节点,最终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
中新社
史晋川: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中西方对“城市”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汉语里,“城”代表城墙,“市”代表市场。前者是政治的,后者是经济的。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往往承担政治与经济双重属性。
在西方国家,一地能否成长为城市,关键要看该地发展工商业的条件和工商业者的选择意愿。这既是人口、资源聚集流动的历程,也是人们不断提高公民意识的过程。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六大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全球*的城市群,也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制造业中心之一。城市群内生产力集聚明显,是美国*的商业贸易中心、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是美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中底特律以汽车制造业闻名全球;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最发达的地区。
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是欧洲*的金融中心,也是历史名城;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则是欧洲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该城市群的特点是把一个城市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
长三角则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群。2021年,长三角常住人口总量达2.36亿人,比2020年居世界第5位的巴基斯坦人口(2.28亿人)还要多。中国大陆地区每6个人就有1个人住在长三角。
这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密切相关。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包括三省一市的26个地级以上城市。然而,长三角过去一直没有形成很好的一体化发展的合力。
南京港龙潭集装箱码头。 中新社
《习近平在浙江》一书中,浙江省原省长吕祖善对采访组回忆:关于区域协调,习近平同志有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就是接轨上海,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这为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战略协调下,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互联互通真正按下“快进键”,不再是“接通血管”,而是基于全局战略的“打通经脉”。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分工格局初步形成:上海作为科技创新和金融中心,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发基础和产业化能力;江苏制造业整体实力居区域之首;浙江民营经济基础好,市场活力强,数字经济发展特色鲜明;安徽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后发趋势。
位于安徽合肥的蔚来汽车总部。中新社发 阮雪枫 摄
长期来看,和全球其他五大城市群相比,长三角的一体化优势非常突出,区域协作和合作已构建起非常成型的体系。一体化发展之下,长三角各城市的产业分工定位更加明晰,彼此之间协同创新,推动区域竞争力提升,共同成就了“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2021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超27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经济总量近24%,进出口和利用外资保持高位增长。
从产业特色上来看,如果说近几十年崛起的美国西海岸城市群代表科创的影响力,那么长三角城市群则代表“新经济”的力量。当前,依托知识生产与技术研发能力、跨区域产学研用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长三角地区发展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优势明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势头旺盛。
中新社
史晋川:未来15年至20年,世界经济发展处于本轮经济长周期的萧条-复苏阶段到新一轮经济长周期的复苏-繁荣阶段的过渡转换时期。全球经济重心会进一步向亚洲移动,逐渐形成以美国、欧盟、中国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同时,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和印度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会不断提升,部分亚洲国家成为全球经济领跑者,这为长三角发展带来新机遇。
信息革命加快新技术的扩散速度,全球围绕新技术的竞争百舸争流,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超智能社会5.0等战略相继推出,围绕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角逐愈加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进一步推动全球价值链重塑,也为中国换道超车提供了历史机遇。
合肥一家科技公司对“AI全科医生防疫机器人”进行功能测试。中新社发 解琛 摄
凭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国将在未来15年至20年构建新的开放格局——从传统的商品开放到要素开放再到制度开放,同时,从国际规则的旁观者变成国际规则的参与者和构建者。在此过程中,长三角可以说是先行地区,也是探路者。
目前,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中国1/4的“双*”高校、1/3的上市公司和1/3的有效发明专利。浙江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领域形成一定先发优势,有望在数字经济领域、前沿技术等方面实现颠覆性创新或突破,“变轨”实现全球“并跑”甚至“领跑”。同时,随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多点发散的地方优势会集聚为一体化优势,让长三角更具国际竞争力。
中新社
史晋川:当前,以超大城市群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全球发展的一大趋势。高质量发展将是长三角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第一,长三角要力争通过未来15年至20年的发展,加快成为国际人才聚集地和创新高地,争取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第二,全球经济联系会愈加紧密。在新的开放格局下,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长三角城市群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城市群,上海非常有可能成为新兴的全球城市以及贸易和金融中心,南京和杭州则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上海陆家嘴。中新社发 王冈 摄
第三,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未来15年至20年的重要命题。长三角要探索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相得益彰的路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建设成生态绿色发展的引领区。
第四,随着中国现代治理结构和体系的调整,发展重心向保障民生福利转变,未来15年至30年,长三角有望率先完成从金字塔形向橄榄形的社会结构过渡,建设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完)
受访者简介:
史晋川,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文科*教授,校文科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法律经济学。入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长三角经济区》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长三角经济区、600860京城股份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