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又被爆出要造车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根据多个消息源,小米集团确定造车,并将造车计划定为战略级决策。并且,造车这件事情,很有可能是由雷军带队。
在造车消息被报出来之后15分钟,小米集团的股价就迎来了超过10%的涨幅。虽然随后涨幅下降,但在收盘时还是有着超过6%的涨幅,可见现在资本市场对造车是有多追捧,热度是有多高。
而这次,小米集团给予媒体的回复也不像以前那么坚决,说没有造车计划或者是谣言之类的。反而是“等等看看,现在没有”这个说法,并没有直接否决掉可能性。
看来,这次小米造车是有戏了。
关于小米造车的一些信息
其实,早在2014年,小米就已经开始在 汽车 相关领域布局。
2014年,小米投资地图导航厂家凯立德。当时凯立德在地图导航方面还是有一席之地,引入投资的时候还说明是为了实施车联网战略、拓展移动互联网业务做好资金和资源的准备。
2015年,小米通过顺为资本投资了蔚来 汽车 ,参与其A轮投资。并且小米在同年申请的专利当中,有与 汽车 相关的部分,比如定速巡航、补能、车辆操控、导航、辅助驾驶等,总计10项。
2019年,小米参与了小鹏的C轮融资,并成为新晋战略伙伴。同年,小米小爱语音助手与奔驰达成合作,可在车内通过语音助手对家中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2020年6月,小米继续玩梗。当时小米微博发布一则微博,图片上配有文字“造车,我们是认真的”,并且图中也是有一辆车的模样。虽然最终产品只是一辆遥控玩具,整件事情只是小米的营销手段,但当时引起的热议也是证明了各路人马对小米造车这件事情产生了期待。
最后一次“爆料”,则是2020年12月,当时有传言说小米发起蓝天计划,并和比亚迪一起打造“年轻人第一台敞篷车”,配上的海报还有板有眼,连关闭敞篷和打开敞篷的图片都有,甚至还有部分技术参数说明。
虽然最终小米官方称并无造车计划,比亚迪也进行了辟谣。但以现在的时间节点来看,这可以说是苍蝇不叮无缝蛋。有些东西,传着传着就变成真的了。这台敞篷车可能不是真的,但小米造车不一定是假,小米造车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
为什么会选择造车
这个问题不只针对小米,还针对其它后入场的新势力。答案简单一个成语可以概括:有利可图。
实际上,前不久百度也宣布了自己的造车计划。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 汽车 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亲自下场,参与到这股大潮流当中。
其中,吉利控股集团是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提供浩瀚SEA架构,而百度则负责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产业链。顺带的,百度自身在人工智能、互联网 科技 、自动驾驶的积累也会应用在车辆当中。
百度这种由原有整机厂提供基础框架,自己负责设计、生产制造等方面的造车方式,很可能是以后其它企业跨界进场的选择之一了。
如果是比较老的手机玩家,在经历小米手机1以及第一款红米手机诞生的时候,应该对一个词不陌生:ODM。这个词与另外一个词OEM非常相像,OEM生产可以说是现在很多家电品牌、数码品牌常用的生产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所有的生产都根据上游提供设计图来进行生产,实际生产商只是一个“帮助加工”的身份,蔚来、小鹏在生产初期都有选择代工方式。
而ODM不一样的地方就是,OEM是委托制造,ODM是委托设计,前者,委托方是就是设计方,对能力要求较高;后者,委托方可以说是产品经理,关键部分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可以节省不少研发成本。
可以说,由于特斯拉这条鲶鱼入局,现在国内电动 汽车 相关产业链的布局已经是非常完善的了。只要有钱有心,各个关键总成直接委托相关的零部件商来进行匹配开发。甚至,只要你能给出足够的报价,直接让整机厂给专门给你定制一款车都行,滴滴出行之前和比亚迪联合推出的D1专车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滴滴出行不需要知道电机怎么生产怎么标定,车辆总线怎么布局怎么连接,也不需要知道悬挂的几何运动,甚至连不同部件要怎样整合都不需要知道,只需要提出相关需求就行,而比亚迪则负责将滴滴出行提出的种种需求实现。
所以,摆在小米面前的造车方式其实有好几种。可以像蔚来、小鹏一样亲自进行设计整车,各个方面加大投入,以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也可以像百度一样,由别人提供基础框架,自己在这基础上来完成其余设计;当然,滴滴这方法也是一条路,委托设计+委托生产可以减少很多前期的投入。
但无论是哪种方式,现在电动车的研发生产门槛比起以前纯燃油车时代已经是低太多了,相关的前期投入也要比之前少很多,这也是近些年有各种新势力诞生的原因之一。
另外,前期投入低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哪怕投入再低但不能产生相关收益的话,商人也是不会花费精力的。相比于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前景来说,现在的发展水平依然是一个非常低级的状态,现在入局,远远称不上晚。更甚至于,以后用车方式是怎样的还不知道,所谓的智能 汽车 所蕴藏的潜在价值可以让小米为之一搏。如果能够趁早入局并能占据一席之地的话,那小米将基本可以提供个人能用得上的大部分东西,智能家居、路由器、手机、平板、电脑等全数提供的话,所产生的个人数据很有可能会带来极大且极其稳定的利润。
对小米造车怎么看
答案:不喜欢不愿意但无能为力。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蔚斯林”、“特吹”这样的词。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现在的新势力,把用户绑定得太深了,深到我都认为有些到“绑架”的地步。
在以前的燃油车时代,补能加油去中石化、中石油。维修保养可以去4S也能去外面维修厂,要买机油有美孚、道达尔、长城、胜牌、壳牌可选,要买滤芯有马勒、韦斯特、博世可选。说实话,只要不是外面没有备件,买台燃油车真可以完全与原厂渠道脱离关系。
但是,新势力就不太一样。按照现在的新势力车型来看,官方对车辆的控制程度实在是太高了。比如OTA功能,这功能往好处想,它可以让车辆功能更新,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但往坏处想,这是不是就是一个后门?
而且在不用保养之后,新势力车型车主们关于车的日常大概只剩下这么几个:开车用车、充电。而充电这一块新势力们也不约而同进行布局,蔚来有换电站,小鹏也有自己的充电站。可以说,只要新势力愿意,它自身所提供的服务就可以形成一个闭环,这个闭环在成为品牌护城河的同时,也深深地绑住了车主。
另外,如果真的用互联网思维去运营用车生活的话,对个人来说可能是个灾难。能看到这篇文章的,大概都是有互联网生活经验的人了,各位对现在互联网的各项产物满意吗?不开玩笑,在国内,部分互联网厂商所谓的底线,真的是低得可怜,无止尽的广告,无止尽的监控,让“个人隐私”不再是隐私。
百度李彦宏说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性,这不是我们的选择,而是我们压根没选择。就在刚才,我在打开小鹏APP想截图作为素材的时候,微信就在朋友圈同步向我提供了小鹏 汽车 的广告,我不敢也不能说这其中存在非常大的相关性,因为我没这个能力反编译APP查看用源代码确定相关逻辑,也没能力黑进相关服务器查看数据,但这种滋味,真的不好受。
并且,如果各位身边有特斯拉车主和蔚来车主、小鹏车主的话,可以对比一下这三家的APP,特斯拉APP是非常简洁的界面,只有车辆相关功能,而蔚来和小鹏APP则是加入了诸如车友讨论、商城等页面。其用意我相信是有方便车友的成分在,但是,这是不是一定程度上和互联网的“圈地”“流量”等词有所关联呢?
总结
小米造车也好,不造车也罢,这都是资本的选择,是资本的 游戏 。只不过,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造出来的车,能够纯粹一点。我只希望,在大数据横行的今天,能够在车上真正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腾讯新闻《潜望》 王潘
2月19日,据晚点 LatePost报道,小米确定造车:或由雷军亲自带队 视为战略级决策,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小米造车的消息也刺激了资本市场,该消息直接导致小米股价一度拉升10%。对于此消息,小米官方不置可否。
一位小米集团管理层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小米内部确实讨论过此事,但最终是否会造车以官方公告为准。
此前,雷军旗下顺为资本参与投资了蔚来 汽车 和小鹏 汽车 两家新造车企业,两家企业都曾在2019年遭遇巨大的生存危机,并在2020年完成触底反弹,目前市值也都在数百亿美元,其中蔚来市值更是一度超越千亿美元,与小米市值相当。
在蔚来和小鹏 汽车 发展过程中,雷军都曾深度参与帮忙,其中蔚来发展早期,曾借鉴了小米的社群运营经验,而小鹏 汽车 董事长何小鹏也多次与雷军探讨造车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在2019年下半年小鹏 汽车 最艰难的时期,小米集团参与了对小鹏 汽车 的投资。
如今,随着百度、华为、苹果等 科技 互联网公司相继传出造车,并在资本市场大受追捧,小米也开始考虑进入造车领域。然而,小米也是这几家 科技 公司中,最晚入局的企业,并不具有先发优势。
具有造车能力
国内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蔚来成立于2014年底,小米到2021年才起步的话已经晚了将近7年时间,可以说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间窗口。
过去七年,蔚来从无到有,以用户企业为发展目标,成为首个平均售价超过40万且单月销量超过5000台的中国品牌,要知道这是以往红旗都没做到的成绩。
理想 汽车 的第一款车理想ONE 上市仅一年就成了新能源SUV单一车型销量第一名,而小鹏 汽车 也从零做到了自动泊车、语音交互以及自动驾驶辅助方面的领先,并且在特斯拉降价的情况下销量还在稳步上升。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互联网背景出身的人造车比传统 汽车 行业的人更加洞悉用户需求,目前已经初步取得了用户的认可。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第一梯队的三家公司目前已经确立,而后来加入的百度、小米以及传言中的华为,都在时间上落后不少。
如果是做手机,一家企业在研发上落后7年几乎无法追赶上,因为很多人的换机频率通常都在一年内之内,7年时间足以使市场上的已有品牌占领用户心智,但是与手机相比, 汽车 迭代周期更慢,这也是小米和百度等 科技 企业考虑入局的原因之一。
截至目前,百度已宣布进入造车领域,与吉利 汽车 合作进行造车,并且已选定该造车公司CEO人选。百度过去几年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和推广,意味着其造车显得理所应当,并非真正从零开始。
相比起百度长期耕耘自动驾驶领域不同的是,小米在造车领域缺乏相应技术的积累,过去几年并没有在 汽车 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向进行研发,看起来不具有造车的基因。但实际上,造车与造手机同为硬件领域创业,在很多大逻辑上都是相通的。过去几年,小米以及众多小米生态链企业做出的多款硬件产品都取得了成功,如今雷军想做一个更大的硬件—— 汽车 。
造车特别依赖一家企业的技术研发、设计、供应链、营销以及生产制造能力,而这恰恰是做了十年手机的小米很擅长的工作。不同的是, 汽车 的供应链管理以及生产制造都比手机要复杂很多。
资金层面,造车需要至少上百亿的资金,目前小米现金储备数百亿元,加上公司每年都在盈利,只要一直运转正常业绩向好,足够支撑起一家 汽车 企业的资金需求。
造车模式可选项
小米一旦进入造车领域,具体模式具有多种可选项,包括从零开始自主造车、与现有车企合作或者收购一家非头部车企做大等。
考虑到小米入局时间已经较晚,如果再拿地建厂再从零开始自主造车,至少需要三四年时间才能交付首款量产车,而这时的蔚来、小鹏等车企都已经交付五款以上的量产车,随着持续不断地升级迭代,无论在软硬件还是自动驾驶层面都更为成熟,小米将会与头部新势力存在明显差距,因此这并非上策。
另一种可选项是参考百度与吉利 汽车 ,以及蔚来与江淮 汽车 的合作,也选择与现有成熟车企进行合作,小米负责技术研发、设计、供应链、品牌、销售、服务等方面,而合作车企主要负责生产制造,这同样需要至少三年时间。如果选择与传统车企合作,小米的潜在合作对象包括比亚迪、长城、奇瑞等诸多车企;如果选择与新势力合作,小米最有可能与小鹏 汽车 建立这样的合作关系。
小米造车最为讨巧的方式是,收购市场上的非一线新势力车企,然后将其改造再做大,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在于节省时间,有效避免自己与特斯拉以及几家国内头部新势力的差距过大。
考虑到头部新势力的市值已经拥有一定泡沫,目前市场上可供小米收购的新势力车企,主要是处于二三线或更落后的车企,如零跑 汽车 、爱驰 汽车 、哪吒 汽车 、拜腾 汽车 、高合 汽车 、游侠 汽车 、奇点 汽车 等。
潜力与隐忧
小米品牌目前在中国家喻户晓,小米 汽车 的营销与知名度将会直接受益于此,这也将帮助小米提升销量。考虑到目前小米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领域不可或缺的地位,一旦小米 汽车 发布后销量可观,未来将真正实现人、车与家的完美融合。
一旦小米做成这件事,无疑将会成为横跨手机和 汽车 两大行业的超级 科技 巨头。最乐观的情况下,小米有望同时成为全球排名前几的手机品牌和 汽车 品牌,成为同时对标苹果和特斯拉的巨型企业,其市值也远非现在可比。
但从另一方面,小米一旦正式开始造车,就意味着整个公司将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都被分散到 汽车 项目上,这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机业务的发展。如果小米双线作战,在面临OPPO、vivo和荣耀等品牌的竞争时就会疲于奔命,容易丢掉领先优势,如果华为再度回归,将会进一步加剧小米的竞争压力。
与百度相比,小米造车具有其明显优势之处,但同样也存在短板。优势之处在于雷军掌舵下的小米是一家具有狼性的企业,一旦进入一个领域便会不顾一切向前冲,往往容易杀出一片天,百度就缺乏这种狼性与狠劲。而短板就在于小米过去的现金流储备没有百度充裕,同时面临双线作战的压力,一旦面临资金链危机,不排除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
对小米而言,造车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可让公司重新进入上升通道的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潜在风险的决定,这也是过去两年雷军对此犹豫不决的重要原因。
雷军终于下定决心了。
2021年2月19日,从多个信息源获悉,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一位知情人士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小米股票也因此大幅上涨,曾一度暴涨至11.81%。小米公关迅速发表通告:“等等再看,暂时没有”。这一回应并没有否认相关疑问,反而让人浮想联翩。
更有意思的是小米CEO雷军在2015年表示,造车是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小米在三五年内不会造车,因为我们的精力不够。而2021年恰好就是五年之期,或许,年轻人的第一辆小米 汽车 真的要诞生了。
小米作为国内一家出色的互联网公司,一直被业界认为是最有可能造车的互联网新势力,小米要造车的谣言也已经传播了好几年。然而每一次都会有很多用户选择相信,因为他们希望小米能够将“价格屠夫”的精神带到新能源 汽车 市场当中。
2020年12月末,网传小米将联合比亚迪推新车。不过,该消息很快就被小米公关辟谣:小米没有造车计划,而比亚迪也表示这条信息是谣言。然而已经有部分人士发现了小米窥探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证据”,早在 2013 年,雷军就曾两度拜会马斯克,对新能源 汽车 表现出了不小的兴趣、2015年蔚来获得的第一批投资中,其中一笔投资来自雷军、2019年11月,小鹏 汽车 C轮融资名单上,小米集团同样榜上有名。
同年,雷军表示“小米集团已经与多家 汽车 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能够通过投资的方式加深双方在新能源 汽车 与loT领域的进一步合作”。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在2020年我们就能看到小米频频与多家车企“同屏”:小米10至尊纪念版携手梅赛德斯奔驰开启影像 探索 旅程、与AMG F1车队联名推出米家电动滑板车Pro 2、小米手机则可以成为小鹏和比亚迪的车钥匙、小米手表同样支持蔚来相关车型的智能控制等等。
另外根据国家专利局披露的信息,小米 科技 申报的 2000 多项专利中,与 汽车 相关的大约有 10 项,主要包括车辆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驾驶、行车安全、停车信息预测等。一切的一切,都将小米造车的趋势推向了高处。
此前,国家已经提出到 2025 年实现新能源 汽车 销量达到 汽车 总销量的 20%,并且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完成「碳中和」的目标。这也释放了一个强劲的信号:在政策的不断助力下,新能源 汽车 将成为未来几年,乃至于未来十几年的风口。作为说出“站在风口上,连猪都能飞起来”的雷军,自然不希望错过这个超级风口。
综合来看,新能源 汽车 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风口之一,同时也契合小米“万物互联”的理念。一旦小米官宣将进军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这些前期布局都会成为小米最实用的“垫脚石”。
小米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将自己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旗下的多款产品都能做到同价位闭眼买,但这仅限于手机和一些小产品。 汽车 的复杂程度要比手机、电视等传统电子产品高出不少,虽然说如今的新能源 汽车 被称为是“移动的智能电子设备”,但并不代表能做好智能设备就能做好新能源 汽车 。如果真这么简单的话,小米也不会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做规划学习了。
更重要的是造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领导者全身心投入其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雷军是不可能放得下小米的手机业务而跑去管 汽车 的,当然小米手机目前也离不开雷军的号召力。所以小米如果真要造车,极有可能是与一些传统车企合作来试水,如果仅靠小米自己的力量,很容易在这条原本就不平坦的道路上栽个跟头。
另外,小米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全球采购组装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再以高性价比取胜。小米靠着这种模式才有了如今庞大的生态链和出色的产品,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想获得较好体验的用户来说,小米确实是首选。
但对于 汽车 市场来说,小米的这一套方法可能会失效,造车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不是说把零件都买好就能做出一辆不错的 汽车 出来。 汽车 最本质的东西依旧是行驶品质,在安全、调校和测试等方面传统车企还是占一定优势。毕竟车企们几十年的积淀不是吹出来的,是每一位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总结出来的。因此相较于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整合方式, 汽车 行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壁垒。
实际上已经有不少跨界造车的企业翻了大跟头,最典型的例子无疑是戴森,戴森曾组建了一支将近 600 人的研发团队, 汽车 也成功造出来了。可惜因为制造成本过高,公司无法从卖车中实现盈利,戴森在研发三年后宣布终止造车计划。作为对比,特斯拉为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新能源 汽车 的领头羊,除了它沉淀多年的AI驾驶技术外,花费500亿砸出来的超级工厂都是许多互联网企业所不具备的条件。
各种企业跨界进入 汽车 行业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对于小米来说,这无疑是很好的借鉴。
想要打造出一辆属于年轻人的、物美价廉的、体验良好的新能源 汽车 ,小米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小米要想通过性价比的方式来赢得市场的青睐,像上汽五菱、吉利远景、比亚迪F3这些物美价廉的车型都会成为小米入局的强力竞争对手。
话又说回来,小米是否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进军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还需要再三斟酌。
除了小米,最近有关“门外汉”入局 汽车 行业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先是苹果与韩国现代 汽车 达成合作关系,并计划在2024年前后推出苹果 汽车 ;后是百度与吉利控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将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入 汽车 市场。随着入局者增加,这条原本就不宽敞的赛道只会愈发拥挤,意味着留给后者的时间也愈来愈少了。
对于供应链而言,一场颠覆性的变革也即将发生。未来新能源 汽车 身上的每一个配件,都将会被电子化、智能化、数字化。在接下来的几年之内,大量的消费电子供应商将会涌入 汽车 领域,冲进来的不仅仅是富士康、京东方、英伟达等传统供应商,未来还将会有更多在消费电子领域有所成就的企业冲进 汽车 供应链,企图共享一杯羹。
已经在手机行业成功突围的“黑马”小米,真正想要打造一款完全自制的 汽车 并且进军 汽车 行业的时候必然是具有了十足准备。到时候 汽车 行业会有怎样的颠覆,小米又能否再次后来居上,成为 汽车 界的价格屠夫?一切都需要交给时间。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