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方正(中海优质成长)

2022-06-20 8:33:10 证券 xialuotejs

瑞信方正



本文目录一览:



文 | 周有辉

36氪获悉,工业视觉检测公司「奥乘智能」获得1500万人民币Pre-A轮投资,由一家A股上市公司实控人以个人身份投资,本轮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推动公司在制药检测新技术的研发和实施部署。

奥乘智能成立于2019年,其工业视觉识别产品主要应用于制药生产行业,目前已推出360度胶囊粒粒检系列设备、全自动智能泡罩检测机和固体制剂小袋视觉检测模组,并已取得国内多家知名药企订单。

高工产研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65.5亿元,同比增长21.8%,该机构还预测到2023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达到155.6亿元。从下游应用领域来看,2019年,消费电子、汽车制造和食品包装行业共计占据了70%的份额,而奥乘智能所瞄准的医药领域占比约为9.7%。

“中国药厂大约有5000家,仅仅检测工位上的员工就超过了十万人,”奥乘智能创始人张涛告诉36氪,国内制药企业自动检测设备应用比例很低,目前渗透率还不到1%。据业内人士估计,全国有各种大小的制药生产线约有10万条,新增产线和旧线改造需求形成的市场规模约为104亿元。

制药生产流程主要可分为三道工序,分别是制粒、药品成型和包装,每道工序都有质量检测要求。因为药品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即使是有微小的缺陷,流通到市场后也会对患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甚至可能导致医疗事故。

另一方面,在目前公立医院都实行集中带量采购的长期政策下,对药品质量溯源监管的要求也愈加严格,药厂迫切需要可以提升检测质量及效率的方法或产品,“无人化自动检测可以很好地避免药品污染和漏检误检,检测员工在经过多个小时的专注劳动后,检测准确性很容易下滑。同时,我们调研过的二三线药厂也经常面临招工难的问题。”奥乘智能总裁王春水表示。

图:制药流程中存在的检测需求

具体而言,奥乘智能根据国内三种常见的药品包装——泡罩药版、胶囊和颗粒小袋设计了三款工业视觉检测设备。今年下半年还将推出片剂和软胶囊机器视觉检测设备。

在国内市场,这些检测设备多由德国、日本、意大利品牌所占领,价格高达400万~800万,而奥乘智能设备的价格仅为进口品牌的五分之一到八分之一,检测性能指标可达到或超过业内平均水平。其性价比优势,主要是来源于硬件结构上的独特性设计和基于制药产业需求所研发的软件算法。

以360度胶囊粒粒检系列设备为例,奥乘智能通过自主设计的机械结构,利用胶囊在检测设备的轨道上所进行的360度滚动,内部侧面加装棱镜收集胶囊两头的照片,实现了仅用一台2D工业相机就能检测六个通道的胶囊,单台设备*检测速度可达到7500粒/分钟。而进口品牌多使用五到六台工业相机,或是3D相机多角度地对胶囊进行检测,制造成本较为昂贵。

图:奥乘智能360度胶囊粒粒检系列设备

在软件层面,设备基于开源的ROS机器人操作系统,具备良好的拓展性。而基于团队制药背景高管对行业的理解,奥乘智能采用了模式识别和深度学习相结合的自研算法。

绝大部分的药品缺陷可以通过模式识别的算法进行识别,针对部分少见缺陷则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进行分类识别, 机器出厂时,会配有一个经过预训练的神经元网络来作为补充:神经元网络会根据数千个样本图像学习识别各类药品质量缺陷。这套视觉检测算法从底层写起,不依赖于任何第三方系统和算法平台,适用于制药行业多品种、个性化、监管严的特性。

成立三年,其产品已经初步得到市场验证,在国内多家制药集团企业和上市药企成功进行部署,2022年营收会达千万级。此外,奥乘智能还为航天领域客户提供机器视觉检测设备,满足了航天客户对机器视觉设备的极高精度和极高稳定度的快速检测需求。

谈及未来,张涛表示,国内药企生产实际上已经实现了生产工序的自动化,但是因为生产工序间药品需要脱离产线进行人工检测,导致整条生产线无法全面自动化生产。“视觉检测设备可以连接各道工序完成质量检测,推动并帮助制药企业实现产线的自动化和无人化。”

团队方面,创始人张涛曾就职于中银国际、瑞信方正拥有逾20年高科技领域投资银行及投资从业经验。联合创始人李江伟曾在ASML、Synopsys、Brion等国际公司担任研发总监,拥有在美国硅谷逾二十年的机器视觉领域的从业经验。总裁王春水曾在HP、Agilent、News Corporation、清华同方、中国航天等多家国际公司和大型国企担任高管。首席运营官侯正勋曾任国内某知名制药装备企业的副总,拥有超过20年的制药装备机电研发和工厂管理经验。

本轮投资人表示,看好奥乘智能在工业机器视觉领域的技术领先和在国内制药行业多家客户的实际部署,奥乘智能也将推动国内制药生产的自动化和无人化。




中海优质成长

4月8日中钢国际(000928)涨5.88%,收盘报7.2元。

重仓中钢国际的前十大基金

中钢国际2021年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158.62亿元,同比上升6.98%;归母净利润6.49亿元,同比上升7.79%;扣非净利润3.31亿元,同比下降43.73%;其中2021年第四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55.63亿元,同比下降2.84%;单季度归母净利润1.33亿元,同比下降56.48%;单季度扣非净利润8569.66万元,同比下降71.45%;负债率74.15%,投资收益2.19亿元,财务费用1.65亿元,毛利率8.25%。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3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2家,增持评级1家。

根据2021年报基金重仓股数据,重仓该股的基金共37家,其中持有数量最多的基金为中海优质成长混合。中海优质成长混合目前规模为24.84亿元,*净值0.3903(3月22日),较上一日上涨0.33%,近一年下跌5.08%。该基金现任基金经理为许定晴。许定晴在任的公募基金包括:中海进取收益混合,管理时间为2016年7月29日至今,期间收益率为72.01%;中海海颐混合A,管理时间为2021年11月16日至今,期间收益率为-0.63%。

中海优质成长混合的前十大重仓股




瑞信方正证券

消息 ●

新方正集团重整后不久,旗下方正证券(601901.SH)有了新动作。

日前,方正证券宣布,公司拟出售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项下的参股公司股权,账面价值总值约为25.21亿元,此部分资产包括公司全部所持南粤银行、盛京银行、瑞信证券股权。

对于本次资产出售,方正证券表示主要为盘活公司资产,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目前,此笔交易尚未公布具体交易细节。

而在前不久,方正证券控股股东方正集团完成重整,方正证券即开始出售资产,也有市场人士分析这是公司进行资金补充的重要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拟出售的资产中包括瑞信证券(原方正瑞信)49%股权,这是方正证券去年丧失瑞信证券控股权后,再次着手退出瑞信证券。今年6月,瑞信中国区CEO、瑞信证券董事长胡知鸷曾公开透露瑞信对于瑞信证券百分百控股的意向,表示瑞信期待未来能实现对合资券商瑞信证券的全资控股。

出售三家公司股权账面价值25.21亿

日前,方正证券披露资产出售意向。方正证券拟出售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项下的参股公司股权,账面价值总值约为25.21亿元。

此次出售的资产主要包括方正证券所持南粤银行、盛京银行和瑞信证券股权。目前,方正证券对三家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别为0.17%、3.41%、49%。截至今年9月末,方正证券持有上述部分股权的账面价值分别为0.18亿元、17.1亿元、7.28亿元。

按照账面价值初步测算,方正证券拟出售上述参股公司股权事项未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无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方正证券拟出售的三家公司中,两家银行近期都将来地方国资的重要入股。

今年9月末,盛京银行宣布,沈阳盛京金控投资集团受让恒大南昌所持有的盛京银行19.93%股份,成为盛京银行第一大股东。

南粤银行方面,广东国资企业粤财投资上月宣布,将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南粤银行,并成为该行主要股东。

资料显示,瑞信证券原名为方正瑞信,是方正证券的控股子公司。2018年,瑞士信贷银行计划对方正瑞信单方面增资,以获得方正瑞信的控股权。

此笔交易在去年4月份获得证监会批复,6月份增资完成,方正证券对于方正瑞信的持股比例下降至49%,丧失控制权,公司持有的瑞信方正股权作为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而瑞士信贷银行则持有方正瑞信51%股权,成为后者控股股东,方正瑞信更名为瑞信证券。

如今方正证券宣布退出瑞信证券,市场也多猜测瑞信集团或将成为接盘方。今年6月,瑞信中国区CEO、瑞信证券董事长胡知鸷曾公开透露瑞信对于瑞信证券百分百控股的意向,表示瑞信期待未来能实现对合资券商瑞信证券的全资控股。

七年无股权融资资产规模原地踏步

作为控股股东重整完毕,平安人寿入主后的首单资本运作,方正证券此笔股权出售自然更受市场关注。

去年2月份,方正集团被裁定重整。今年7月,方正集团重整计划获批,控股股东方正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方正产业持有的方正证券股份将全部转入新方正集团,并由平安人寿入主成为新方正集团控股股东。

三个月后,新方正集团设立完成,平安人寿和珠海华发集团有限公司(代表珠海国资)分别通过设立的SPV持有新方正集团66.5%、28.5%股份,债权人组成的持股平台(合伙企业)持股约5%。

接下来,方正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持有方正证券23.63亿股股份全部转由新方正集团持有。届时,新方正集团将持有方正证券28.71%股份。

从经营业绩来看,受益于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推进以及市场景气度提升,方正证券近两年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2019年和2020年,方正证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5.95亿元、75.42亿元,同比增长15.24%、14.36%;净利润10.08亿元、10.96亿元,同比增长52.35%、8.82%。

今年前三季度,方正证券实现营业收入64.59亿元,同比增长12.82%;净利润19.28亿元,同比增长30.08%,超过2017年至2020年各年度净利润水平。

但另一方面,作为中小型券商的方正证券,受控股股东方正集团经营拖累,2014年定增收购民族证券之后,至今便再无股权融资动作。

在上市券商纷纷通过资本金补充,扩大经营实力的背景下,方正证券仅依靠市场红利提升业绩,整体业务规模却在原地踏步。截至今年9月末,方正证券资产总额1485.07亿元,与2017年末的1483.36亿元相当。

对于此次资产出售,方正证券表示其目的为盘活公司资产,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此次股权出售仅为公司初步意向,尚未确定交易对手、尚无明确交易价格,能否成交以及具体交易时间、交易价格均存在不确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新方正集团正式入主后,由于中国平安旗下已经拥有一家平安证券,在“一参一控”的政策要求以及同业竞争问题存在的背景下,方正证券还或将面临与平安证券的合并问题。




瑞信方正证券很难进吗

财联社(深圳,

6月30日,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瑞信集团在其官微发文称,其中国证券合资公司瑞信方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此前简称“瑞信方正”)已更名为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简称“瑞信证券”)。此举标志着其正在构建中国境内业务平台的又一重大举措。

瑞信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杜英树(Carsten Stoehr)表示,“此次证券合资企业更名是瑞信持续大力发展在华业务征程中的一项重大里程碑。我们将在未来集中力量扩大经营部署,提升业务能力,致力成为一家在中国本土市场拥有雄厚投行业务实力的全球领先财富管理机构。”

据财联社

光大证券一份研报称,伴随着外资加码国内资本市场与外资机构持续进入中国,或将带来鲶鱼效应。相对内资券商来说,由于外资券商所在市场的制度和监管较为完备,外资券商的投行业务和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相对国内券商更具竞争优势,或将吸引高净值客户群转向外资券商。

将持续大力投资发展在华业务

对此此次瑞信证券完成更名,瑞信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司徒瀚(Helman Sitohang)表示,“中国对于瑞信而言意味着无限机遇,在我们全球和区域性战略中至关重要。随着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放,我们将持续大力投资发展在华业务,竭诚服务客户,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资料显示,瑞信证券成立于2008年,总部设在北京,致力于为中国本土客户提供一系列资本市场服务,包括证券承销与保荐以及相关财务顾问服务。2016年10月,公司在深圳前海推出了证券经纪业务,交易和执行能力不断提升。

去年6月1日,瑞信集团正式宣布,完成对瑞信方正增资,取得在华合资证券公司的控股权。按照当时证监会批复的方案,瑞信集团出资6.2847亿元参与增资,其中2.8898亿元将在增资完成后纳入瑞信方正注册资本,该公司注册资本也将由8亿元攀升至10.8898亿元。剩余的3.3949亿元则将计入瑞信方正资本公积。瑞信集团对瑞信方正的持股比例也由增资前的33.30%提高至51.00%。

瑞信集团表示,自去年6月增持证券公司股权至51%以来,旗下合资公司已招募了60多位业务和企业职能部门员工。

中证协*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瑞信证券净资产为14.7亿元。去年实现营收2.8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1180万元,在行业分别排在第95名和89名。

据介绍,除了证券合资公司,瑞信还持有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权,该资产管理合资公司是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截至2020年12月底,管理资产总规模接近1.4万亿元。

外资券商动作频频,外资控股券商目前已增至9家

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对外开放,外资持续加码中国金融业务。

2018年4月,新的《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公布并实施,将境外股东持有证券公司的股权比例放宽至51.00%。此外,去年4月,监管机构称,全国范围内将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据财联社

除了瑞信证券外,今年有新动作的外资控股券商包括星展证券(中国)、瑞银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大和证券(中国)。

今年6月,星展证券(中国)正式获得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标志着其可正式对外开展业务。

星展证券注册资本为15亿元,星展银行是第一大控股股东,出资占比为51%,其余中方股东包括上海东浩兰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4.67%),上海黄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3.33%)等。

今年5月,华鑫股份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华鑫证券与Morgan Stanley及其子公司Morgan Stanley International Holdings Inc.分别签署了《上海市产权交易合同》,拟以5.7亿元转让所持有的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39%股权。由此,摩根华鑫证券股权将调整为90%股权为摩根士丹利持有,10%股权由华鑫证券持有。

此外,今年5月,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与法巴银行、盈透证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支持法巴银行、盈透证券在陆家嘴设立外资券商。

法巴银行是欧洲*的商业银行,其业务遍及68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盈透证券成立于1977年,是一家互联网券商,2007年5月纳斯达克上市,盈透证券(IBKR)在全球135多个市场中心开展经纪/交易业务。

今年3月,瑞银证券16%股权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受让方为瑞银集团,瑞银集团将增持瑞银证券股份至67%。

外资券商国内拓展业务的五条主要路径

光大证券表示,短期来看,外资券商的进去将加剧业内竞争格局,促使国内券商进一步变革巩固自身优势。在长期来看,外资券商有望其在国际市场中的运营经验引入中国,引领国内券商创新发展,推动内资券商融入国际竞争。

外资券商在国内如何开拓业务?中泰证券研报称,外资券商在中国开拓业务主要集中在五方面。

一是传统经纪:外资无成本优势,预计差异化引流。外资的渠道布局和客户基础薄弱。

二是财富管理:客户服务和跨境配置。财富管理是好赛道,会是服务其全球高净值和挖潜新增的重点。

三是投行与机构业务:全球定价能力,机构业务经验丰富。

四是衍生品:复杂产品设计与交易,关乎产品定价权的争夺。

五是业务面临的掣肘:监管差异,如混业与分业经营,杠杆使用的差别等;客户基础薄弱;更高的沟通成本以及紧缺的人才。

随着外资控股券商的增多,又将如何影响国内证券行业格局?

中泰证券研报称,从日本经验的启示来看,证券业准入大幅放开后,外资券商数量1989年51家,集中于跨境并购重组(其他佣金)以及资本中介(财务收入)业务,后期过快放开资本账户,造成市场大幅波动,外资逐步退出,2018年仅剩10家。

在国内证券行业格局演进方面,目前国内大型券商已经形成较强综合实力。头部竞争格局逐步稳定巩固,政策持续鼓励支持头部券商做优做大做强。与外资的“同台竞技”,预计会促进良性竞争,加速行业整合,头部券商竞争力将持续增强。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瑞信方正》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瑞信方正、中海优质成长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