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证券时报
长期以来,以越南、印度为代表的部分新兴市场很少进入国内投资者的视野,QDII基金配置热情不高。悄然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已走出了长牛行情,一批布局亚太新兴市场的QDII基金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里。
越南市场QDII年内微跌1.94%
过去几年,随着国内制造业逐步向中高端发展,部分中低端制造业正在向越南等国家转移。以越南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组装等中低端制造业也逐渐取得了成本优势。2018年以来此起彼伏的全球贸易摩擦,令一些低附加值产业进一步向越南转移以规避关税壁垒。目前,越南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作为国内目前*投资于越南市场的基金,天弘越南市场在2021年创下了40%的收益率,在年后股市纷纷下挫的背景下,该基金跌幅也仅为1.94%,领先于全球各大主要地区市场,具有明显的“高增长”特征。当前越南有三大证券交易场所,其中胡志明股票交易所整体市值约1200亿美元,是越南最主要的股票交易所。天弘越南市场股票QDII主要跟踪在胡志明交易所上市的VN30指数,指数成分股约占该交易所市值的80%。
掌管天弘越南市场的基金经理胡超表示:“越南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当于2000年-2005年的中国,并且还在高速增长。越南要达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中国成功的经验给了越南很好的借鉴和学习的榜样。”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投资者对该基金投资踊跃,2020年末时该基金规模仅为微不足道的2.7亿元,但投资者在2021年持续加购,截至年末规模升至16.83亿元,同比增超5倍。
胡超表示,当前越南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类似于中国2000年-2010年的阶段,“我们认为在这个阶段,景气度较高的行业包括银行、地产、基建及原材料等板块。”
印度股市走出13年大牛市
自2008年以来,印度股市已经走出了长达13年的牛市,尽管期间受到疫情冲击一度回撤超20%,但仍能够快速反弹续创新高。数据显示,2008年低位至今,孟买Sensex30指数已经累计涨超7倍,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表现最牛的股票市场之一。
国内市场中,当前有上投摩根亚太优势与泰达宏利印度两只基金投向印度市场,其中,后者印度资产市值占基金净值比例达93.14%,该基金与印度股指走势高度相关,自去年3月份低点至今涨幅已超5成。宏观经济方面,截至今年3月,代表经济恢复的野村印度商业恢复指数升至122.8的历史新高,印度2月制造业PMI录得54.9,总体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数据显示,印度85%的石油需求依赖进口,因此俄乌战争的爆发导致油价上涨让印度经济承压,外资在3月初持续流出印度股市。但瑞士宝盛印度股权投资主管Rupen Rajguru表示,虽然俄乌战争的影响可能会对国内收益造成长达两个季度的压力,但当紧张局势降温时,外国投资者可能会回归。
泰达宏利印度基金经理师婧表示,新兴经济体方面,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往往造成脆弱新兴经济体的波动和流动性冲击,所以资产质量较好和内生需求较大的经济体极为稀缺。中长期看,人口红利,低消费品渗透率,以及政府对于基建项目的投入都是持续关注的投资方向,在行业方面,金融、工业、基建材料、医药等大概率都将较为受益。
亚太股市短期面临震荡调整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广撒网”于亚太地区市场,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张军认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链多元化布局,如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但从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考虑,亚洲区内如中国、韩国、部分东南亚国家仍是产业链布局的主要候选地。“中国作为新技术发展的重地,仍具有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以及巨大的市场容量,长期内仍将在新的全球产业链中扮演重要角色。”
张军认为,年初以来亚洲股票的回撤主要是受情绪面影响,并非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同时,市场正在对2022年美联储加息次数可能少于原先预期次数进行重新定价。展望未来,预计亚洲经济增长保持强劲,通胀保持在目标水平之上,但不至于令人过度担忧,整体通胀压力可控。“在此背景下看好的市场包括中国、韩国、新加坡、泰国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看好的行业包括周期性行业、具有自由定价权的行业、IT和金融。”
但国际资金的流出也是亚太新兴市场需要正视的隐患,张军表示,由于经济增长放缓,息差扩大。亚太新兴市场债务容易受到金融环境收紧的影响。股市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和宽松政策减少,容易经历震荡调整。
财联社(北京,
据主流招聘网站以及公司官网显示,本次野村证券招聘岗位主要集中在分支机构负责人、财富管理、投研、产品等多个岗位,这显然也是未来野村证券有望开疆拓土的业务领域。
外资券商大举招聘,是否会引发“鲶鱼效应”?对于本土券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财联社
野村证券多岗位火热招聘
据公司官网以及主流招聘网站信息,日资券商野村证券近日发布相关招聘信息,招聘岗位集中在分支机构负责人、资管业务负责人、研究部负责人、产品开发、财富顾问、部门助理、固收产品研究岗、量化投资经理、资金交易员、信息技术在内的多个岗位,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上海。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2019年3月野村成为首批获准成立控股证券公司的外资机构,同年8月野村东方国际证券于上海注册,11月底正式开业。2020年2月17日,上海证监局核准野村东方国际在上海新设一家证券营业部。3月27日,野村东方国际淮海中路营业部在上海中环广场正式开业。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股东包括野村控股株式会社(持股比例51%)、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4.9%)、上海黄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4.1%)。截至目前,公司手握四块牌照,分别为为经纪业务、投顾业务、自营业务、资管业务,初期业务将侧重于财富管理。
对于发展规划,野村证券中国投资银行业务主席王仲何在2019南方财经国际论坛上指出,野村东方国际现阶段主要聚焦于财富管理业务,同时开展机构、资产管理,自营以及研究业务,未来将会逐步在中国扩大业务领域。
截至目前,野村东方国际拥有员工146人,分析师8人,投资顾问12人。
外资投行抢人大战
中国金融业新一轮深度对外开放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参与。
此前,高盛集团公开发表计划称,在五年内将中国员工人数增加一倍至600人。除高盛以及野村证券外,已经在华开业的多家外资券商也纷纷开始招兵买马:摩根大通2020年初扩大位于上海中心大厦的办公空间,并在大规模招聘人才;瑞银集团2016年初曾提出的“中国员工人数翻番”目标已在2018年下半年提前完成,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员工人数已超过1200人。
随着金融业持续对外开放,多家外资投行争先恐后地递交成立合资券商的申请书,意在开拓未来可期的中国市场。目前,外资控股券商达到八家:瑞银证券、高盛高华、瑞信方正、摩根士丹利华鑫、摩根大通、野村东方、大和证券、星展证券。其中,野村东方、摩根大通、金圆统一三家外资控股券商已相继获准开业。
在从业人员数量方面,瑞银证券现有341名从业人员,野村证券有146名从业人员,而高盛高华仅有69名从业人员。从分析师数量来看,瑞银证券、摩根大通和野村东方分别为40名、19名和8名;从保荐代表人数量来看,瑞银证券、高盛高华和瑞信方正分别为17名、11名和10名;从投资顾问来看,瑞银证券为26名,野村东方为12名,摩根大通1名。
虽然外资券商入华速度正在逐渐加速,但从经营体量上看占比较小。根据公开信息统计,2019年合资券商营收和净利润合计占比分别为5.60%和3.24%,净资产合计占比3.31%。
合资券商进军重点有哪些
高华证券总裁章星表示,对于内资券商而言,外资券商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优势:一是,外资投行所处市场的制度建设、监管环境比国内更成熟,且更有利于投资银行发展;二是,外资券商的技术管理、业务结构较内资券商更具优势。三是,合规风控的优势。四是,企业文化优势。
外资入场是否会引发“鲶鱼效应”?中泰证券认为,新的金融开放,外资券商会看重全球协同效应,会长期布局中国;战术上,会在财富管理、跨境投行、衍生品等擅长领域寻求突破。行业格局角度,结合日本经验的异同,外资难以撼动国内大型券商地位,市场占有率不会高;与外资的“同台竞技”会加速行业整合与集中度提升,头部券商竞争力将持续增强。
中航证券认为,外资券商在财富管理、衍生品、新兴企业投行等业务上具备优势,外资股比限制的放开一方面将重塑国内证券行业竞争格局,中小券商可能会面临更大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将推动行业收入结构加快优化调整,引领行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在历经13年的颠簸后,首批出海的4只基金或将在本周内全部回归面值。 小编注意到,按照*数据,首批出海投资的4只基金——南方全球精选基金、华夏全球股票基金、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的净值分别达到1.241元、1.353元、1.139元、0.999元。这意味着只需0.1%的上涨,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即可在本周内回归面值,那么,首批出海的4只基金也即全部实现净值翻红。 首批出海的4只基金早期将核心资产指向了银保、地产、能源,成为基金净值落后的因素之一。而将核心仓位指向科技股成为4只基金先后解套回本的原因,并呈现基金经理抛弃传统产业的思路越早、净值回归面值越快的特点。 自2007年出海遇挫后,首批四只QDII基金一度长期亏损,受全球熊市调整因素,期间均出现净值腰斩,而回本的拐点均在2017年以后。 根据基金披露的信息显示,华夏全球股票基金在2017年8月*回归面值,南方全球精选基金是在2019年9月回归1元面值,嘉实海外基金则在2020年7月回本。截至目前,华夏全球股票基金、南方全球精选基金、嘉实海外基金回本后的收益率,已分别达到35.30%、24.67%、13.90%。这一业绩情况,也是上述三只基金成立13年来的收益率。 虽然期间亏损严重,且运作时间长达13年,但由于首批4只基金在募集阶段受到资金追捧,许多中国投资者和散户梦想通过购入这些可在海外投资股票的基金,分享“美国梦”、“欧洲梦”、“日韩梦”。 因此,这些基金最初的募集规模均高达300亿左右,虽因长期亏损导致的严重赎回,首批4只出海的基金规模,截至目前也均在30亿以上。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是其中规模*的一只,截至目前依然有41亿的资金规模,也是首批4只中最后一只即将回本的基金,目前其净值已达到0.999元,距离面值仅为0.001元。海外市场轻微的向上波动,即可令这只基金及其持有人见到曙光。 首批出海的4只QDII基金,此前为什么会遭遇长期亏损? “这与牛市高位入市有关,也与持仓方向偏离未来有关,”有华南地区的基金公司人士评价称,股票指数高歌猛进的阶段,散户资金入市兴趣越大,也意味着投资风险越高,而基金经理的持仓也偏离了全球市场中科技股崛起的主线。 2007年的二三季度,可能是人人做“股神”的快乐阶段,这为首批出海基金的资金募集提供了散户的基础,但当首批4只基金开始入市投资时,全球牛市已接近尾声。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爆发,全球出现了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熊市刚刚拉开大幕,这给首批出海的4只基金蒙上了阴影。 此外,基金经理持仓的方向也偏离了主线。即便考虑熊市下跌因素,但若集中持有主流的科技股,13年时间依然可获得翻数倍的机会。 小编发现,首批4只基金在入市最初阶段,买入的股票清一色指向了传统产业,且主要是在香港市场上市的中国大型国企,而欧美大型科技、消费类的股票未能进入主流持仓。 比如在2007年第四季度,华夏全球股票基金的前十大股票分别是工商银行、中国海外发展、中国神华、中国银行、中国石化等。南方全球精选基金的前十大股票分别是中国中铁、中国移动、新鸿基地产、中国电信、中国神华、中石化、中海油等。 显而易见的是,对地产、银行、煤炭、石油等传统产业股票的执念,极大地影响了基金的业绩表现。 因此调整股票持仓、基金经理换人成为回本的关键因素。随着上述4只基金将越来越多的仓位指向了科技股、互联网股票、医药股,基金净值回本出现曙光。2020年第三季度的基金信息显示,华夏全球股票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票包括特斯拉、亚马逊、苹果、微软、英伟达、阿里巴巴等。 华夏全球精选基金在4只出海的基金中,成为第一只回本的基金,某种程度上与转变思路有关。在这4只基金中,华夏全球股票基金是最早将仓位从传统行业切换到科技互联网领域的基金。小编注意到,其他3只基金直到2019年依然有相当大的仓位,集中到银行、保险、地产、能源等传统行业,这使得其他3只基金的回本较华夏全球精选基金整整晚了两年。 直至2020年,以科技股为核心的持仓主线,才在首批出海的4只基金全面确立,这也成为上述基金净值加速上涨,乃至全面回本的重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这4只基金中,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是市场最为关注的一只QDII基金,它的回本意味着QDII基金的运作将一扫阴霾。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曾长期保持*认购纪录,其在2007年10月的牛市高位开始预热,发行阶段吸引了超过1000亿资金的追捧,这一纪录保持了长达12年,直到又一个大牛市出现。在2020年2月,睿远基金公司旗下的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混合有效认购资金高达1223.8亿元,才打破上投亚太优势基金保持的纪录。 该基金的净值*时一度跌破0.33元,但在基金经理的力挽狂澜下,上投亚太优势基金的净值又从0.33元附近上涨到0.7元,此时在2017年的5月,相当于基金的净值从低位上涨翻了一倍。 华夏全球股票基金第一个回本,起码证明了这一点——及时从传统行业调仓到科技行业,是4只出海基金回本和净值上涨的关键。 根据上投亚太优势基金披露的持仓信息看,该基金在2020年第一季度开始逐步减少能源、金融、地产的持仓。而在2019年内,上投亚太优势基金的十大重仓股票中,有5只股票均为传统产业的股票。 小编注意到,上投亚太优势基金经理在2020年内的思路调整极为明显,2020年第一季度末,传统产业股票在基金持仓的十大股票中的数量减为3只,而从第二季度开始,传统产业股票的数量在前十大股票中已只剩下1只,比如在第二季度末,十大股票中的传统产业股票只有友邦保险。 第三季度末的持仓继续凸显了上投亚太优势基金对新兴产业的重视,截至2020年9月底,该基金十大股票中仅有的一只传统产业股票为印度信实工业。 印度信实工业在今年7月份市值超过了埃森克美孚公司,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巨头。虽然信实工业以能源业务起家,但实际上业务涵盖复杂,该公司也是印度电信行业的主要玩家,并涉足了生物医药、5G研究、互联网电商等。在今年八月份,根据外媒报道,印度信实工业一度可能接盘抖音印度版,据称中国公司字节跳动当时在与印度信实工业进行初步谈判,为其短视频应用TikTok在印度的业务争取资金支持。 从上述信息看,上投亚太优势基金十大股票中,*的一只传统产业股票,实际上也披上了科技与互联网的外衣,显示基金经理的思路、持仓方向,较2019年及以往发生重大变化,这为该基金实现回本提供了条件。 截至*披露的季报,上投亚太优势基金的科技股主要指向了中国内地、中国台湾、韩国的科技公司,包括阿里巴巴、*、台积电、台湾联发科、三星电子、美团、药明生物等。 “由于超配在中国台湾、韩国的科技板块,低配东南亚,因此超赢业绩基准。”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经理在季报中解释基金净值上涨的原因。小编也注意到,截至三季度末,上投亚太优势基金在中国台湾省、韩国两个市场的仓位合计达到33%。市场人士猜测,该基金投资台湾省、韩国的主要出发点在于,这两个地区的半导体公司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表示,继续看好整个东北亚的市场,尤其是科技板块,将会受益于未来中国的半导体的崛起。另外也看好印度将在疫情高峰之后逐渐恢复正常。四季度市场核心变量是基本面,*的不确定性是美国大选带来的市场波动。综合来看,基本面上行趋势在强化,不确定性在弱化,国内外需求共振有利于市场进入盈利驱动的上行趋势中。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分享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一个投资开始前,人们都会比较谨慎,担心掉到坑里;但是真的掉进坑后,又会变得比较麻木,自我安慰,明知掉在坑里还不愿意出来。
有人已经掉进一个基金的坑,长达12年了,还不想出来,到底为什么呢?
01,沉没成本让人麻醉
花了1000元,在网上定好一个餐厅,但是到了之后,发现人满为患,完全没有你想象的浪漫气氛,女朋友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怎么办?
吃,估计影响心情。走,岂不是白白花了1000元?
不管你走不走,这1000你已经花了,这个就是你的“沉没成本”。
经济学提出沉没成本的概念,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被沉没成本影响我们现在的选择。
但是,现实中,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买基金,某人2007年花了10万块钱买入一只基金,跌得最狠的时候不足4万,现在涨回来一点,到了7万多。
这么多年他一直持有,希望能等到回本的一天,虽然犹豫过,但是一直都没有把它赎回,因为老惦记着当时投入了10万块钱。
这么多年他一直持有,希望能等到回本的一天,虽然犹豫过,但是一直都没有把它赎回,因为老惦记着当时投入了10万块钱。
02,那只“*”级的基金
我这里说的基金,是真实存在的,还不止一个,今天我们来评测上投摩根亚太优势377016。
这是一只07年10月份成立的QDII基金,简单的说就是国内的基金公司,帮助投资者购买国外的股票。它是咱们中国发行的第1批QDII基金。
这个基金在成立之初,万众瞩目,认购远超预期金额,最后这个基金是从300亿规模起步的。
回头查看,这只基金十余年的净值变化,*价格就是成立那一天,在那之后的12年再也没回本。
最初的300亿资金,没有能赚钱的。
很多朋友不熟悉海外市场,会不会认为海外市场表现本身就这么差,所以这个基金表现这么差呢?
这个基金主要投资于韩国,新加坡,印度,香港等地的股市。
这些市场,共同特点是08年都曾经深跌,到如今,早已恢复甚至创出了新高点。
表现最亮眼的是印度,早已远远超过07年。
香港和韩国也不差,最差的新加坡也已经回到了07的*位。
为什么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到现在还差20%多呢,难以理解。
基金成立之初300亿的规模,这十余年来规模一直在下降,到目前仅余45亿,说明不少人抛开了沉没成本的羁绊,早就已经赎回了。
03,买海外基金的正确方法
因为这只基金从来没回到面值一元以上,所以赎回的投资者全都是亏损离场的,这值得吗?
假如赎回后,买入富兰克林美国机会基金,或者富兰克林印度基金,可能更容易回本。
过去5年,美国道琼斯指数从16,000点上涨到目前的将近27,000点,印度孟买指数从两万点涨到目前的4万元。
假如不赎回,选择一直持有,也许再过10年都没办法回本。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一定要明白基金公司的小算盘。
现在还持有这个基金的投资者,应该都有一个相同的想法,等到回本,就坚定赎回。
基金公司也很清楚投资者的这种想法,所以基金公司没有动力,把这个基金的净值做上去。
如果哪天基金的净值重回一元,大部分投资者都赎回离场,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损失了每年都可以拿到的管理费。
所以,才出现市场在涨,基金不涨的现象。
简单的说吧,这个基金既不可能有分红,十几年也回不到最初的净值,还不如早点赎回,转换其他的基金。
掉进这样的坑,还是早点出来吧。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上头摩根亚太优势》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上头摩根亚太优势、中航证券招聘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