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证券时报
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单日认购金额达到1224亿元,获配比例为4.9%,这一资金认购规模超越了2007年上证指数逼近6124点时、上投摩根发行QDII产品所创下的纪录。虽然市场对睿远产品大卖有所预期,但如此创纪录的“销量”依然出人意料。
近几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各项制度的逐渐完善和投资者日趋成熟,有着被验证、可信赖的投资理念,有着中长期优异投资业绩,被投资者信得过的资产管理人发行的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但投资人如此大力申购的热情,还是让市场震撼。
睿远均衡价值创纪录的申购规模背后,既有股市不惧新冠肺炎疫情顽强收复“黄金坑”,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台阶的因素,也有近期百亿级爆款基金频频发行,权益类基金超额收益明显的一面。
去年,主动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盈利皆超过沪深300指数约10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已经有6只基金收益率超过40%,上述两类基金相对沪深300指数超额收益再度接近10个百分点,展示了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通过专业投资战胜市场的能力。
另外,今年以来,汇添富、广发、交银施罗德、睿远、东方证券资管等多家公募基金皆有百亿级体量基金出现,创业板的快速回暖、科技股的凌厉涨势、全民防控疫情的战果,让市场信心快速复苏,这成为爆款基金诞生的“土壤”。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爆款基金频频出现,部分爆款基金甚至还是此前乏人问津的三年持有期产品,显示更多的投资者是从着眼于中长期收益的角度筛选基金。大量资金向专业化投资机构的长期产品集聚,这也体现了更多的个人投资者越来越趋于理性和成熟。长期来看,也有利于权益类基金汇集更多的中长期投资者,并成为改变A股投资者结构的重要力量。
事实上,在睿远、兴全、东方红等系列产品大卖现象的背后,折射的是市场对真正的*基金管理人的渴求。而相对稀缺的绩优管理人、长期*基金产品,正在催生老百姓对稀缺资源旺盛的投资需求,而创造这些需求的基金管理人,正在成为资金的宠儿,获得市场的丰厚犒赏。
创纪录的爆款基金也启发我们,资本市场呼唤继续扩大开放和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管理人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打造更好的基金投资体验和投顾服务。
当然,虽然1224亿元的申购数字是对睿远基金的莫大肯定,但对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同样是沉甸甸的压力。2007年上投摩根在高点发行的亚太优势净值亏损,后来十多年一直面对基金回归面值的压力;兴全合宜300亿级首募完成后,净值波动也备受市场关注;对于睿远基金而言,基金首募的大获成功只是一个良好开端,如何以长期*的业绩回报投资者信任才更为重要。
(
科创板推出已有两年,而在科创板正式推出前,2019 年 4 月 22 日,首批 7 只科创板基金先正式获批了。
2019年4月26日,易方达科技创新混合基金率先发行,打响了公募基金投向科创板的“第一枪”。4月29日,另外6只科创主题基金同时启动发行。
虽然首批科创主题基金单只募集上限仅为10亿元,但当天认购金额合计超过1000亿元。
它们几乎同一时间成立,面对差不多的市场环境,从投资范围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区别,投资于科技创新主题相关证券的比例都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 80%。
两年过去了,伴随着科创板轰轰烈烈的发展,最初这批科创板基金,现在都怎么样了?
首批都跑赢了基准
涨幅都在130%以上
首批中,只有工银瑞信选择了封闭式基金的模式。
整体来看,七只基金都跑赢基准,都获得了翻倍的增长,*的都有130%多的回报。
不过,过去两年时间,尤其2019、2020两年,是基金牛市,两年翻倍的基金倒也比比皆是。
但至少,买了这些基金的人,也跟上了市场的表现,并且这一回报大致处于中上水平。
至于这批基金的长期业绩是否拿得出手,可能还要等更长时间来判断。
“科创板”基金
其实并没有只重仓科创板
虽然这批基金当年是在科创板设立前期,以“首批科创板基金”为名义发行的,而由于科创板的火热,一度也曾备受市场关注。
但实际上,他们的投资范围却并不局限于科创板公司。
其中,工银科技、华夏科技、富国科技的前十大重仓股里,没有科创板的公司。
这些本质是科技主题的基金,还有不少投资在了创业板,以及港股一些公司上。
比如涨幅*的南方科技创新,*一期报告显示,其第一大重仓富满电子就是创业板大牛股,二季度大涨382.77%。
81只科创概念基金整体表现差异巨大
但无一亏损
根据万得分类,市场上共有81只科创概念基金,自成立以来,净值都是增长的,没有出现亏损的情况。
早在科创板设立时,曾有人担忧,科创类公司不确定性更大,竞争也更为残酷,对于基金管理人能力的挑战也更高。
而从科创概念类基金业绩来看,它们的回报确实天壤之别。
首批的七只基金,因为成立时间最早,累计回报也都比较靠前,没有太掉链子的。
但也有成立较早,但表现一般的,比如华安科创主题3年,2019年6月成立,两年来累计回报21.04%。
这算是第二批科创板基金了,当年在科创板概念的加持下,前几批基金卖得也是非常火热,不少提前结束募集,比例配售。
差不多同一时期成立的第二批科创板基金中,富国科创主题3年累计回报169.45%,广发科创主题3年,累计回报156.04%。
同时在2020年成立的基金中,回报高的也有实现翻倍的,低的、有的一年多也仅有个位数的收益,低于30%的也有10余只。
可见,差异还是非常明显。
同人不同命,不知道当初抢购的基民,现在是什么心情?
凡注明“聪明投资者”的作品,版权均属聪明投资者。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记录和传递信息,不代表“聪明投资者”赞同或反对其观点。
首批4只QDII基金出海13年后终于全部“翻红”,实现正收益!
得益于较好地把握了今年海外市场行情,QDII基金在今年打了翻身仗,创下出海以来的*成绩,目前的*QDII基金收益率已经超过90%,为历年*。
上周五,美股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净买入港股的南向资金总额超过6000亿港元,达到历年之最。2021年海外投资如何布局?港股目前被多位基金经理一致看好。
*收益率超90% 为历年*
出海13年,随着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在今年11月净值回到1元以上,2007年公募基金行业首批发行的4只QDII基金已经全部“翻红”,实现了正收益。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2月7日,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嘉实海外中国股票、上投摩根亚太优势的*净值分别为1.2330元、1.3360元、1.1240元和1.0410元。
得益于海外市场今年的良好表现,QDII基金今年普遍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根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2月7日,全市场可统计的299只QDII基金中(不同份额分开统计),205只取得了正收益,平均收益率为11.19%,24只QDII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超过50%,其中还有两只产品收益率超过90%,*的汇添富全球消费美元现汇收益率达94.89%,广发全球精选美元现汇收益率达91.68%,紧随其后。
值得一提的是,QDII基金在今年取得这样的收益率也是创下了出海13年以来的*战绩。自2007年QDII基金诞生以来,历年的QDII基金*产品业绩仅在2009年收益率超过80%,自此之后,QDII基金产品连续11年的*年度业绩未能超过60%,*的一年,QDII基金年度*收益率不足10%。
看好港股明年表现
业内人士表示,在我国扩大金融开放的背景下,投资者对海外优质资产的配置需求逐渐增加。特别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全球资产配置成为投资者分散风险、求取稳定收益的选择,QDII基金正是满足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有效工具。而且QDII基金细分种类越来越丰富,除了投资港股和美股市场外,还有投资欧洲、日本市场以及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的产品,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
近期,美股和港股的关注度升温。上周五,美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12月7日,今年净买入港股的南向资金总额达6318.38亿港元,为历年之最,美股和港股明年投资价值几何?
广发全球精选基金经理余昊分析指出,在美国零利率、大幅放松财政政策等因素推动下,美股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如果新冠肺炎疫苗成功研发和应用,美国经济可能会实现环比复苏。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看好美股核心资产的长期投资机会,“自下而上来看,部分行业机会存在突出的alpha。”
海富通基金基金经理苏竞为比较看好港股市场。她认为,从流动性角度看,港股受冲击较低,叠加港股估值正处于历史低位,随着明年疫苗的推出,全球经济预计大复苏,企业盈利有望边际改善。此外,一些以新经济为代表的中概股加速回归,为港股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明年港股的表现更值得期待。
证券时报
当境内投资者将资产配置的目光更多地投向海外,QDII基金也就不再“小众”。
据统计,仅2021年市场就发行了335.38亿份QDII基金,这一数字超过了过去5年之和。且发行后投资者热情不减,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加购”,去年新发行的份额已经翻倍至700多亿。
作为QDII基金的两个*去向,港股和美股在2022年开年后走出了和2021年截然相反的行情。其中,港股中概互联板块已经触底反弹近10%,美股则创下50年来最差开局。基金经理对美股的观点也逐渐趋于保守,而对估值处于十年来历史低位的港股,后市较被看好,分析人士认为,港股作为估值洼地,行情反转在即,未来有望吸引资金进一步流入。
发行超越5年之和
面对日益增长的境外资产配置需求,国家外汇管理局近年来接连放开外汇额度。作为金融行业“走出去”的重要通道,我国的QDII额度扩容已经实现常态化、规则化,外汇局已累计发放174家机构合计1575.19亿美元的QDII额度。
公募基金无疑是额度扩容的*受益者,当前共有34家基金公司配置了QDII,管理规模居前的公司基本属于“顶流”。截至发稿,易方达以729.77亿元遥遥领先,其次是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和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规模分别为452.13亿元、205.87亿元和122.15亿元,这也是目前仅有的4家QDII规模超百亿的公司。
额度放开的同时,QDII基金的发行也颇为火爆。Wind数据显示,去年市场共计发行35只QDII基金,合计份额达到335.38亿份,而前溯五年的份额数据则分别为41.49亿份、83.63亿份、27.97亿份、43.5亿份和118.53亿份。这也意味着,2021年一年的发行量就超过了过去5年之和。另外,当前还有华夏基金的标普5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华安基金的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型发起式以及天弘基金的全球新能源汽车股票型等18只QDII排队待审核。
分类型来看,2021年新成立的35只QDII产品中,有25只带有“恒生”或“港股”字样,且几乎均为科技主题,合计发行份额187亿份,占当年发行总份额的逾五成。此外,还有部分布局全球市场的基金也将投向美股以及内地市场。值得一提的是,工银瑞信新成立的大和日经225ETF投向了日本市场。
2021年,大量资金在追高美股的同时,还抄底了持续走低的港股,因此QDII发行阶段还获得了投资者的“加购”。截至发稿,去年新发行的300多亿份份额已涨至717.68亿份。
不过,去年的发行数据并非史上*,仅排次席。回溯过往,2007年下半年,市场先后发行的4只QDII基金——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和上投摩根亚太优势,都募集到了约300亿元的超大规模,其中华夏全球精选发行规模*,新发规模高达300.56亿元。在几只“巨无霸”的带领下,当年QDII基金发行规模达1193.76亿元,是迄今为止的历史之最。值得一提的是,首批QDII基金发行后即遭遇全球性金融危机袭击,上述几百亿规模的“大块头”也纷纷陷入净值腰斩的困扰,虽然近两年悉数“回本”,但基金份额被连续净赎回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它们均在20亿~30亿份的区间徘徊。
美股投资酌情低配
统计数据显示,超半数QDII资金流向了港股市场,其次是美股,约占三成。而随着产品与投向逐渐多元化,近年来QDII还新增了投资德国、日本、法国、越南、印度等市场的产品,细分行业包括大宗商品、医疗、房地产、信息科技、互联网等。
回望2021年,投资于美股市场的QDII多数业绩斐然。美国几大股指ETF都有超过20%的涨幅,另受益于油气价格上涨,广发道琼斯美国石油A美元和华宝标普油气A人民币均涨约六成,投向地产市场的诺安全球收益不动产和嘉实全球房地产等基金也都上涨了约30%。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流动性有所收紧,市场预计今年美联储将开启加息以及财政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开年后美股也率先回调。纳指年初至今累计已经下跌约12%,创下自1972年以来的50年最差开局,另外道指和标普500也不甚乐观。有机构认为,美股本轮快速上行阶段恐将告一段落,但另一方面,美股估值收缩的空间预计有限,目前判断泡沫化为时尚早,因此建议2022年先对美股QDII维持标配,后续酌情逐步低配。
港股有望估值修复
“西方不亮东方亮”,年后港股的强势表现则引人注目,恒指已经涨约6.7%,并带动恒生互联网ETF等中概互联基金大幅反弹。且南向资金持续加仓港股市场,入场态度坚决,截至1月20日,累计净流入321.40亿元,一改去年末资金流出的状态。
抄底机遇是否来临?从基本面看,经过2021年的大幅回调后,截至1月20日,香港恒生指数的PE来到了12.94,处于十年来的历史低位,当前时点估值优势明显。近十年来,在2016年1月、2018年10月、2020年4月三个时段,当恒生指数和PE同时持续回落至低位后,都相继迎来了反转行情。
华安基金认为,2022年港股有望走出估值修复行情。外部观察,流动性拐点导致的风险资产回调行情中,基本面仍有韧性的中资港股可能成为资金的避风港;内部来看,宏观政策环境转暖,居民理财资金进入股市后,作为估值洼地的港股有望吸引资金流入。
而美股和港股该如何抉择?华安基金表示,短期内,基于美元流动性的边际收缩和经济增长的下行,结构上,成长跑赢价值的可能性较大;而相对于纳斯达克指数,港股市场恒生科技指数在估值上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未来的预期成长性更加突出。
广发中概互联ETF基金经理夏浩洋表示,互联网板块更加值得关注。放眼未来,互联板块或将持续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互联网巨头之间相互放开生态,流量打通有利于行业创新和持续发展;二是5G渗透率持续提升,给互联网行业带来新的业务以及增长点;三是元宇宙兴起,或将成为互联网下一个发展阶段;四是中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有利于打开业绩和估值边界。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亚太优势净值》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亚太优势净值、科创板基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