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般来说,节气前后总会有一些变化,例如气温、降水等。所以人们会非常关注节气,从而来安排各种农事活动,有时候也会根据节气来为自己准备一些特殊的食物。那么,2021年立秋是什么时候呢?立秋有什么习俗呢?
2021年立秋时间
《2021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7日14时54分将迎来“立秋”节气,意味着夏尽秋来,金风渐至。
谚语中把立秋分为三候,即“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生动形象描绘了这个阶段的气候特点,凉爽的风吹来,已不及大暑天时的炎热,清晨时会有露水,也就是大雾凝结而成的,寒蝉在天冷时叫声低微,通常于夏末秋初时在树上鸣叫。
解读立秋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七月节。 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初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天气
“立秋”虽到了,但这并不代表季节中的“秋天”已经到了,实际上,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这时才算过了暑伏。而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
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立秋后还热吗
民间有“立秋3日凉风至”的说法,但立秋后大局部地域仍以晴、阴相间的天气爲主,降雨天气不分明,气温仍可到达31-33℃,日均匀气温仍属偏高形态,天气仍然“闷热”。
但是,由于早晚和午间的温差变大,一早一晚人们的体感温度将比前几日偏低一些。
依照以前历年来的经历,立秋后天气还会热上一段工夫,不长。一般有立秋后还有18天地*的说法,过了18天,开始早晚比较凉爽儿,那时的天气才比7月份要舒适一些。
立秋后的秋老虎一般发作在8、9月之交,继续的时间大约为14-25天,所以不论是哪一年,普通来说立秋之后根本还会热一个月左右。
在立秋后的秋老虎这段时期,天气还是很热,和夏天差不多,大家外出还是要留意防暑、防晒、多饮水,尽量增加在阳光*激烈时停止户外活动,以及多吃西瓜、莲子、绿豆等解渴消暑的食物。
但是就农历来说,立秋这个节气还是差的比拟大的,有时分能差出一个月之多,所以,当然有的热有的冷了,差的很多了。
立秋习俗盘点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
贴秋膘
“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 ,但“贴秋膘”要适度。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会瘦一些,因此有了“贴秋膘”的习俗。专家提醒,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热量过低,则易导致“秋胖”。
啃秋
“啃秋”,也称“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喝秋水
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各地立秋习俗
山东: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天津:咬秋
天津等地流行“咬秋”,就是吃瓜。人们详细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江苏: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东北: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杭州:食秋桃
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习俗,立秋这一天老百姓要吃“凉宵”,即用优质糯米制作、再进行冰冻的粥。一方面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由来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正如诗《立秋》所言:“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转自:中国小康网
来源: ***客户端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5日讯 中国证监会网站近日公布的甘肃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2022〕6号)显示,经查,2022年1月北京海吉星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吉星集团”)质押所持华龙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龙证券”)的股权比例超过所持华龙证券股权比例的50%,违反了《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证监会令第183号)第二十五条第*的规定。
根据《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甘肃证监局决定对海吉星集团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并记入资本市场诚信信息数据库。海吉星集团应充分吸取教训,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严格规范行为,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并在收到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甘肃证监局报送书面整改报告。
海吉星集团官网显示,北京海吉星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公司简称(海吉星集团),注册资本9750万元,深耕医疗行业十多年,海吉星是一家在医药“科、工、贸”、医疗、大健康、中药材种植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产业集团。
《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证监会令第183号)第二十五条规定:证券公司应当保持股权结构稳定。证券公司股东的持股期限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
证券公司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对所控制的证券公司股权应当遵守与证券公司股东相同的锁定期,中国证监会依法认可的情形除外。
《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证监会令第183号)第三十七条规定:证券公司及其股东、股东的实际控制人或其他相关主体违反本规定,致使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经营管理混乱、违法违规的,中国证监会或其派出机构依照《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七十条的规定处理;致使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不符合规定,严重危及证券公司稳健运行、损害客户合法权益的,依照《证券法》第一百五十条的规定处理;致使证券公司违法经营或者出现重大风险的,依照《证券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规定处理。
证券公司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违反本规定,致使证券公司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或重大风险的,中国证监会或其派出机构依照《证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以下为原文:
关于对北京海吉星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监督管理措施的决定
北京海吉星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经查,2022年1月你公司质押所持华龙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龙证券)的股权比例超过所持华龙证券股权比例的50%,违反了《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证监会令第183号)第二十五条第*的规定。
根据《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我局决定对你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并记入资本市场诚信信息数据库。你公司应充分吸取教训,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严格规范行为,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并在收到本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我局报送书面整改报告。
如果对本监督管理措施不服,可以在收到本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也可以在收到本决定书之日起6个月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与诉讼期间,上述监督管理措施不停止执行。
甘肃证监局
2022年6月10日
一般来说,节气前后总会有一些变化,例如气温、降水等。所以人们会非常关注节气,从而来安排各种农事活动,有时候也会根据节气来为自己准备一些特殊的食物。那么,2021年立秋是什么时候呢?立秋有什么习俗呢?
2021年立秋时间
《2021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7日14时54分将迎来“立秋”节气,意味着夏尽秋来,金风渐至。
谚语中把立秋分为三候,即“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生动形象描绘了这个阶段的气候特点,凉爽的风吹来,已不及大暑天时的炎热,清晨时会有露水,也就是大雾凝结而成的,寒蝉在天冷时叫声低微,通常于夏末秋初时在树上鸣叫。
解读立秋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七月节。 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初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天气
“立秋”虽到了,但这并不代表季节中的“秋天”已经到了,实际上,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这时才算过了暑伏。而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
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立秋后还热吗
民间有“立秋3日凉风至”的说法,但立秋后大局部地域仍以晴、阴相间的天气爲主,降雨天气不分明,气温仍可到达31-33℃,日均匀气温仍属偏高形态,天气仍然“闷热”。
但是,由于早晚和午间的温差变大,一早一晚人们的体感温度将比前几日偏低一些。
依照以前历年来的经历,立秋后天气还会热上一段工夫,不长。一般有立秋后还有18天地*的说法,过了18天,开始早晚比较凉爽儿,那时的天气才比7月份要舒适一些。
立秋后的秋老虎一般发作在8、9月之交,继续的时间大约为14-25天,所以不论是哪一年,普通来说立秋之后根本还会热一个月左右。
在立秋后的秋老虎这段时期,天气还是很热,和夏天差不多,大家外出还是要留意防暑、防晒、多饮水,尽量增加在阳光*激烈时停止户外活动,以及多吃西瓜、莲子、绿豆等解渴消暑的食物。
但是就农历来说,立秋这个节气还是差的比拟大的,有时分能差出一个月之多,所以,当然有的热有的冷了,差的很多了。
立秋习俗盘点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
贴秋膘
“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 ,但“贴秋膘”要适度。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会瘦一些,因此有了“贴秋膘”的习俗。专家提醒,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热量过低,则易导致“秋胖”。
啃秋
“啃秋”,也称“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喝秋水
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各地立秋习俗
山东: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天津:咬秋
天津等地流行“咬秋”,就是吃瓜。人们详细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江苏: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东北: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杭州:食秋桃
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习俗,立秋这一天老百姓要吃“凉宵”,即用优质糯米制作、再进行冰冻的粥。一方面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由来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正如诗《立秋》所言:“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转自:中国小康网
来源: ***客户端
一般来说,节气前后总会有一些变化,例如气温、降水等。所以人们会非常关注节气,从而来安排各种农事活动,有时候也会根据节气来为自己准备一些特殊的食物。那么,2021年立秋是什么时候呢?立秋有什么习俗呢?
2021年立秋时间
《2021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7日14时54分将迎来“立秋”节气,意味着夏尽秋来,金风渐至。
谚语中把立秋分为三候,即“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生动形象描绘了这个阶段的气候特点,凉爽的风吹来,已不及大暑天时的炎热,清晨时会有露水,也就是大雾凝结而成的,寒蝉在天冷时叫声低微,通常于夏末秋初时在树上鸣叫。
解读立秋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七月节。 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初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天气
“立秋”虽到了,但这并不代表季节中的“秋天”已经到了,实际上,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这时才算过了暑伏。而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
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立秋后还热吗
民间有“立秋3日凉风至”的说法,但立秋后大局部地域仍以晴、阴相间的天气爲主,降雨天气不分明,气温仍可到达31-33℃,日均匀气温仍属偏高形态,天气仍然“闷热”。
但是,由于早晚和午间的温差变大,一早一晚人们的体感温度将比前几日偏低一些。
依照以前历年来的经历,立秋后天气还会热上一段工夫,不长。一般有立秋后还有18天地*的说法,过了18天,开始早晚比较凉爽儿,那时的天气才比7月份要舒适一些。
立秋后的秋老虎一般发作在8、9月之交,继续的时间大约为14-25天,所以不论是哪一年,普通来说立秋之后根本还会热一个月左右。
在立秋后的秋老虎这段时期,天气还是很热,和夏天差不多,大家外出还是要留意防暑、防晒、多饮水,尽量增加在阳光*激烈时停止户外活动,以及多吃西瓜、莲子、绿豆等解渴消暑的食物。
但是就农历来说,立秋这个节气还是差的比拟大的,有时分能差出一个月之多,所以,当然有的热有的冷了,差的很多了。
立秋习俗盘点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
贴秋膘
“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 ,但“贴秋膘”要适度。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会瘦一些,因此有了“贴秋膘”的习俗。专家提醒,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热量过低,则易导致“秋胖”。
啃秋
“啃秋”,也称“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喝秋水
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各地立秋习俗
山东: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天津:咬秋
天津等地流行“咬秋”,就是吃瓜。人们详细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江苏: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东北: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杭州:食秋桃
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习俗,立秋这一天老百姓要吃“凉宵”,即用优质糯米制作、再进行冰冻的粥。一方面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由来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正如诗《立秋》所言:“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转自:中国小康网
来源: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