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奥园美股」华安中小盘基金》,是否对你有帮助呢?
本文目录
撰文 | 鞠晓波
编辑 | 董雨晴
继收购地产A股京汉股份仅一年后,奥园美谷即舍弃其主业地产板块,转而锚定医美行业。
7月2日,中国奥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2021年前6个月销售业绩,累计实现物业合同销售约人民币675.8亿元,同比增长33%。奥园合同销售面积约596.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看似良好业绩增长背后,一些此前曝出的负面消息,似乎正被掩盖。实际上,就在此前一个月,奥园被国际信贷评级机构惠誉确认「BB」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融资方面,6月29日,奥园宣布发行18.2亿公司债,以确保充裕的现金流。
此外,在业内引起关注的无非是6月22日,奥园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奥园美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奥园美谷,000615.SZ)发布公告,拟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出售三家公司股权。据其所披露的《重大资产出售预案(摘要) 》显示,公司拟通过在北京产权交易所转让公司所持有的京汉置业***股权、北京养嘉 ***股权和蓬莱养老35%股权。交易标的作价10.2亿元。
以上诸多信息的披露将奥园的整体经营战略以及营收负债现状推上风口浪尖。
01 舍弃地产主业 意欲何为?
作为奥园美谷前身的京汉控股,其主营业务的地产板块营收占比在7成以上,以健康住宅开发为主的房地产业务是目前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今缘何不受待见,被一刀切地急于出清?要知道,奥园收购京汉控股截至目前也仅有一年多的时间。
对于当时这一收购动作,业内产生过诸多猜测,诸如意在借壳回A,亦或是布局土储。对此,中国奥园表示,房地产开发是京汉股份的主营业务,收购也是基于其地产业务的相关考虑。京汉股份的土储与中国奥园布局契合。奥园否认了借壳A股平台的猜测,似乎意在土储及房地产业务布局。但如今又要出清地产业务,这一操作无不透露出奥园收购案背后的真实意图。
在此次收购案之后,奥园集团旗下即已拥有中国奥园(3883.HK)、奥园健康(3662.HK)和奥园美谷(000615.SZ)三家上市公司。
再次回望去年的这一收购案,似乎能看出一些端倪,奥园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当年的京汉股份,如果单从房地产业务来看,并不出类拔萃。当时,京汉股份地产业务重点布局在华北及西南,共有18个项目,其中北京、廊坊、香河、通辽、天津等项目以住宅为主;张家界、雄安周边、太原、南京、重庆等地项目以产业综合体为主。京汉股份的地产可售建筑面积123.7万平方米,位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区的项目并不多。
此外,2015年重组上市后的京汉股份,主要控制人田汉提出向健康产业转型,目标是由一家单一的房地产企业发展成为“以健康产业为主导的健康生活提供商”,并新添了化纤业务。当年京汉股份的营收中,房地产开发占比72.30%,化纤占比26.95%。
但转型后,并没有为公司带来实质性的营收增长,反而出现下滑。 2016-2018年京汉股份营业收入从42.43亿元下滑至28.89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的营收从35.76亿元降低到21.16亿元,占比从84.29%下跌至73.26%。在此期间,京汉股份提出把地产业务降到30%以下。转型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导致业绩下滑,以及股东和高管的减持风波。2019年,京汉控股将5.99%股份协议转让给上海海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019年11月4日至2020年3月20日期间,京汉控股的一致行动人建水泰融通过大宗交易及集中竞价方式减持4.98%股份,持有的京汉股份比例下降至3.88%。
克而瑞证券分析师孙杨对AI财经社表示,京汉不完全是传统的地产开发业务,也在转型,此次出清地产可以理解为聚焦核心业务。
一个尚在转型期,且有“去地产化”战略目标,对未来盈利趋势并不明朗的京汉股份却受到中国奥园的青睐,一年之后,大刀阔斧的提出剥离地产板块,这背后的战略意图又是什么?
02 谋求转型 押注医美
看来,奥园似乎根本就没有把京汉股份地产板块做大做强的耐心或是意图。京汉股份变身奥园美谷,通过更名,就摆脱了地产股的“阴影”,转而成为医美股,转型之决心昭然若揭。
奥园美谷营收下滑明显,或许,这也坚定了其转型的决心。AI财经社记者查阅奥园美谷2020年年报发现,2020年度营业收入19.8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6.92%;营业利润1.3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6.89%。公司2020年度净利润0.3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9.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14.58%。
此外房地产板块交楼可结转收入较去年下降,化纤板块订单完成量较去年减少。资金回笼减慢,公司贷款较去年同期增加,导致利息支出增加。
房地产板块的业务占比*,但营收的大幅下滑难以支撑不断增加的负债规模,转型迫在眉睫。自 2020 年 6 月以来,在奥园科星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后,开始逐步调整公司业务布局。向高端纺织品、医美、健卫等领域拓展。2021 年以来,伴随着一系列对医美行业企业的收购,转型方向逐渐明晰。通过对浙江连天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55%股权的收购、依次与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相关方、大连肌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西部优势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等在高端医美护肤产品、轻医美类产品等方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切入医美赛道。
但此时的奥园美股就像是一艘即将触礁的巨轮,并没有缓慢调转方向,而是紧急转舵。那么接下来故事又将如何发展?
03 孤注一掷 胜败几何?
医美行业最近两年被业界认为是极具潜力的行业之一,特别是今年以来医美赛道的关注度再次走高,根据预测,2023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超过3,100亿元。是否意味着奥园美股向着一个巨大风口进发?资本市场更是亦趋之若鹜。看起来商机无限的医美行业,能否成为奥园美谷转型路上的指路明灯?转型后,奥园是否可以坐收医美产业股红利?
作为以房地产业务主营业务的企业要完全切换赛道进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可谓是断臂求生。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奥园美谷的底气何来?大量资本的涌入,已使医美行业的终端收购水涨船高,奥园美谷斥资6.97亿元收购连天美集团55%的股权,该集团旗下拥有杭州连天美、维多利亚两家医疗美容医院,通过收购以及与医美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达成战略合作的方式切入医美赛道。
尽管地产业绩不佳,但医美概念股最近却热度不减,保值走高。就在奥园美谷宣布出清地产,转型医美后,奥园美谷股价大涨,一度增长了6倍之多。
医美股在资本市场上的大受捧,也使奥园美谷下定决心做“纯粹医美”,此次出售的三家公司的所得款项也将全部用于医美业务版块的投入。但这一转型不得不说危与机并存。无疑医美产业是一个巨大的蛋糕,能否分得一块满意的份额且不谈,仅从短期的数据来看,2020年末,奥园美谷的医美业务营收为零,整个新生板块还处于投资阶段以及战略搭建阶段,预期收益还难以判断。
奥园美谷的紧急转舵是否有些用力过猛?非全资控股的合作模式下,无论从战略执行以及营收分配上,都不能称为完全自主的经营模式,是否会成为日后掣肘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是值得考量的。
从医美板块的收益来看,奥园美谷所收购的55%股权的连天美在2020年营收仅为4.86亿元,净利润8055万元。从盈收规模来看,与原房地产业务的营收还有很大的差距。出清地产业务后,依照目前旗下的医美板块收入显然难以填补原地产主业的空白。
资本市场是*的实验场,半年来,医美股板块异动,从集体领涨到多家医美概念股减持或跌停,经历着大起大落。6月底,奥园美谷经历了从涨停到跌停。医美概念股持续走弱,包括昊海生科、贝泰妮等多股跌幅超5%,业内普遍认为,医美概念股在加速挤泡沫的过程。
泡沫退去后,奥园美谷的医美产业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战略落地,拿出漂亮的成绩单,否则在无地产支撑的业务模式下,将面临被架空的风险。
克而瑞证券分析师孙杨认为,整体市场萧条的背景之下,还是要谨慎卖项目,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金压力的存在。
奥园美谷的急切转型从侧面反映了奥园集团在资金层面的承压。作为奥园集团旗下支柱的上市平台中国奥园虽然已是千亿房企,但总市值却仅为183.9亿港元,甚至低于奥园美谷的总市值。6月9日,国际信贷评级机构惠誉将中国奥园(03883.HK)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同时还确认了中国奥园的*无抵押评级,以及其未偿付*美元债的评级为“BB”。
尽管有负面评级,并未阻挡其继续发债步伐。6月15日,奥园发行2024年到期2亿美元优先票据,利率达到7.95%。与此同时,中国奥园主席郭梓文于6月17日增持本公司涉资约930万港元的股份,被业内人士解读为救市之举。6月29日,奥园集团宣布发行面向专业投资者18.2亿元公司债券,票面利率6.8%,期限为四年期。此外,2020年,奥园负债总额达到2714.26亿元,监管“三条红线”中,奥园2020年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为78%,超出70%的红线要求。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金融界基金05月28日讯 华安中小盘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华安中小盘成长混合,代码040007)05月27日净值上涨1.71%,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1.3885元,累计净值为2.7034元。
华安中小盘成长混合基金成立以来收益44.10%,今年以来收益18.86%,近一月收益-8.66%,近一年收益-10.05%,近三年收益0.30%。
本基金成立以来分红0次,累计分红金额0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李欣,自2018年06月11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8.38%。
*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中兴通讯(持仓比例5.32%)、立讯精密(持仓比例3.12%)、大华股份(持仓比例2.70%)、长春高新(持仓比例2.65%)、海康威视(持仓比例2.59%)、恒为科技(持仓比例2.53%)、今世缘(持仓比例2.17%)、恒瑞医药(持仓比例2.08%)、中金黄金(持仓比例2.01%)、富祥股份(持仓比例2.01%)。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报告期内,市场涨幅较大,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分别上涨23.93%、36.83%,上证50指数、中小板指、创业板指分别上涨23.74%、35.65%、35.42%,小盘股涨幅高于大盘股。涨幅居前的行业是计算机、农林牧渔、食品饮料、非银金融。计算机行业内的互联网金融、IT自主可控等板块涨幅较大,带动行业指数居于各行业涨幅排行榜首位;农林牧渔行业涨幅较大主要受益于畜禽养殖行业去产能带来的涨价预期;一季度白酒行业的动销和供需都出现了显著回升和好转,产品量价齐升,带来估值的快速恢复,带动食品饮料行业涨幅居前;以券商为代表的非银金融行业在整体市场上涨时表现出较高的弹性。一季度市场的大幅上涨是由各种因素合力促成的。首先,2018年四季度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向,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为首要目标,从去杠杆逐渐转向稳杠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扶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其对稳定市场预期产生的作用在今年一季度显现;其次,由于美国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数据走弱,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美国国债利率从2018年10月的高位开始显著走低,带动美股的估值回升,也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第三,美国发起中美贸易摩擦后,美国企业、消费者逐渐感受到其负面影响,推动当局采取更为现实的贸易谈判策略,有利于我国外贸环境的好转。本基金在年初判断认为市场底部出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外部的货币和经贸环境都在发生显著好转,尤其看好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科技产业的盈利预期好转和估值回归。科创板的设立将对科技创新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和估值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将大大提高我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速度。本基金在年初开始重点配置了5G、半导体、消费电子、人工智能、云计算、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相关行业,产生了较好的配置效果。
截至2019年3月31日,本基金份额净值为1.5448元,本报告期份额净值增长率为32.24%,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为21.65%。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本基金认为,今年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宏观经济承受一定程度的下行压力,但属于经济周期惯性,基本在预期之内,相应的经济托底和刺激政策,包括减税等措施的效果将在下半年集中体现。随着政策的落地,宏观经济逐渐出现温和的复苏,实际上也为稳健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创造了条件。证券市场角度,本基金认为市场在经历一轮较大的上涨之后,后续虽然仍值得期待,但空间和节奏需要观察经济企稳回升的进度。行业走势方面,本基金认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有机会。传统产业的机会在于供给侧改革深化带来的竞争结构优化;新兴产业的机会在于,在推出科创板的大背景下估值迎来重构机遇。对于化工等周期性产业,供给侧改革和环保、安监力度的加大,使得行业的落后产能出清,优质产能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不断优化;对于消费产业,消费升级的机会在各个板块都会不断涌现;对于TMT等新兴产业,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创板推出的大背景下,将迎来更加优化的政策、融资环境和市场的持续关注,估值体系有重构的机会。(点击查看更多基金异动)
撰文 | 鞠晓波
编辑 | 董雨晴
继收购地产A股京汉股份仅一年后,奥园美谷即舍弃其主业地产板块,转而锚定医美行业。
7月2日,中国奥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2021年前6个月销售业绩,累计实现物业合同销售约人民币675.8亿元,同比增长33%。奥园合同销售面积约596.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看似良好业绩增长背后,一些此前曝出的负面消息,似乎正被掩盖。实际上,就在此前一个月,奥园被国际信贷评级机构惠誉确认「BB」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融资方面,6月29日,奥园宣布发行18.2亿公司债,以确保充裕的现金流。
此外,在业内引起关注的无非是6月22日,奥园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奥园美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奥园美谷,000615.SZ)发布公告,拟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出售三家公司股权。据其所披露的《重大资产出售预案(摘要) 》显示,公司拟通过在北京产权交易所转让公司所持有的京汉置业***股权、北京养嘉 ***股权和蓬莱养老35%股权。交易标的作价10.2亿元。
以上诸多信息的披露将奥园的整体经营战略以及营收负债现状推上风口浪尖。
01 舍弃地产主业 意欲何为?
作为奥园美谷前身的京汉控股,其主营业务的地产板块营收占比在7成以上,以健康住宅开发为主的房地产业务是目前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今缘何不受待见,被一刀切地急于出清?要知道,奥园收购京汉控股截至目前也仅有一年多的时间。
对于当时这一收购动作,业内产生过诸多猜测,诸如意在借壳回A,亦或是布局土储。对此,中国奥园表示,房地产开发是京汉股份的主营业务,收购也是基于其地产业务的相关考虑。京汉股份的土储与中国奥园布局契合。奥园否认了借壳A股平台的猜测,似乎意在土储及房地产业务布局。但如今又要出清地产业务,这一操作无不透露出奥园收购案背后的真实意图。
在此次收购案之后,奥园集团旗下即已拥有中国奥园(3883.HK)、奥园健康(3662.HK)和奥园美谷(000615.SZ)三家上市公司。
再次回望去年的这一收购案,似乎能看出一些端倪,奥园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当年的京汉股份,如果单从房地产业务来看,并不出类拔萃。当时,京汉股份地产业务重点布局在华北及西南,共有18个项目,其中北京、廊坊、香河、通辽、天津等项目以住宅为主;张家界、雄安周边、太原、南京、重庆等地项目以产业综合体为主。京汉股份的地产可售建筑面积123.7万平方米,位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区的项目并不多。
此外,2015年重组上市后的京汉股份,主要控制人田汉提出向健康产业转型,目标是由一家单一的房地产企业发展成为“以健康产业为主导的健康生活提供商”,并新添了化纤业务。当年京汉股份的营收中,房地产开发占比72.30%,化纤占比26.95%。
但转型后,并没有为公司带来实质性的营收增长,反而出现下滑。 2016-2018年京汉股份营业收入从42.43亿元下滑至28.89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的营收从35.76亿元降低到21.16亿元,占比从84.29%下跌至73.26%。在此期间,京汉股份提出把地产业务降到30%以下。转型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导致业绩下滑,以及股东和高管的减持风波。2019年,京汉控股将5.99%股份协议转让给上海海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019年11月4日至2020年3月20日期间,京汉控股的一致行动人建水泰融通过大宗交易及集中竞价方式减持4.98%股份,持有的京汉股份比例下降至3.88%。
克而瑞证券分析师孙杨对AI财经社表示,京汉不完全是传统的地产开发业务,也在转型,此次出清地产可以理解为聚焦核心业务。
一个尚在转型期,且有“去地产化”战略目标,对未来盈利趋势并不明朗的京汉股份却受到中国奥园的青睐,一年之后,大刀阔斧的提出剥离地产板块,这背后的战略意图又是什么?
02 谋求转型 押注医美
看来,奥园似乎根本就没有把京汉股份地产板块做大做强的耐心或是意图。京汉股份变身奥园美谷,通过更名,就摆脱了地产股的“阴影”,转而成为医美股,转型之决心昭然若揭。
奥园美谷营收下滑明显,或许,这也坚定了其转型的决心。AI财经社记者查阅奥园美谷2020年年报发现,2020年度营业收入19.8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6.92%;营业利润1.3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6.89%。公司2020年度净利润0.3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9.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14.58%。
此外房地产板块交楼可结转收入较去年下降,化纤板块订单完成量较去年减少。资金回笼减慢,公司贷款较去年同期增加,导致利息支出增加。
房地产板块的业务占比*,但营收的大幅下滑难以支撑不断增加的负债规模,转型迫在眉睫。自 2020 年 6 月以来,在奥园科星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后,开始逐步调整公司业务布局。向高端纺织品、医美、健卫等领域拓展。2021 年以来,伴随着一系列对医美行业企业的收购,转型方向逐渐明晰。通过对浙江连天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55%股权的收购、依次与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相关方、大连肌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西部优势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等在高端医美护肤产品、轻医美类产品等方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切入医美赛道。
但此时的奥园美股就像是一艘即将触礁的巨轮,并没有缓慢调转方向,而是紧急转舵。那么接下来故事又将如何发展?
03 孤注一掷 胜败几何?
医美行业最近两年被业界认为是极具潜力的行业之一,特别是今年以来医美赛道的关注度再次走高,根据预测,2023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超过3,100亿元。是否意味着奥园美股向着一个巨大风口进发?资本市场更是亦趋之若鹜。看起来商机无限的医美行业,能否成为奥园美谷转型路上的指路明灯?转型后,奥园是否可以坐收医美产业股红利?
作为以房地产业务主营业务的企业要完全切换赛道进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可谓是断臂求生。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奥园美谷的底气何来?大量资本的涌入,已使医美行业的终端收购水涨船高,奥园美谷斥资6.97亿元收购连天美集团55%的股权,该集团旗下拥有杭州连天美、维多利亚两家医疗美容医院,通过收购以及与医美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达成战略合作的方式切入医美赛道。
尽管地产业绩不佳,但医美概念股最近却热度不减,保值走高。就在奥园美谷宣布出清地产,转型医美后,奥园美谷股价大涨,一度增长了6倍之多。
医美股在资本市场上的大受捧,也使奥园美谷下定决心做“纯粹医美”,此次出售的三家公司的所得款项也将全部用于医美业务版块的投入。但这一转型不得不说危与机并存。无疑医美产业是一个巨大的蛋糕,能否分得一块满意的份额且不谈,仅从短期的数据来看,2020年末,奥园美谷的医美业务营收为零,整个新生板块还处于投资阶段以及战略搭建阶段,预期收益还难以判断。
奥园美谷的紧急转舵是否有些用力过猛?非全资控股的合作模式下,无论从战略执行以及营收分配上,都不能称为完全自主的经营模式,是否会成为日后掣肘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是值得考量的。
从医美板块的收益来看,奥园美谷所收购的55%股权的连天美在2020年营收仅为4.86亿元,净利润8055万元。从盈收规模来看,与原房地产业务的营收还有很大的差距。出清地产业务后,依照目前旗下的医美板块收入显然难以填补原地产主业的空白。
资本市场是*的实验场,半年来,医美股板块异动,从集体领涨到多家医美概念股减持或跌停,经历着大起大落。6月底,奥园美谷经历了从涨停到跌停。医美概念股持续走弱,包括昊海生科、贝泰妮等多股跌幅超5%,业内普遍认为,医美概念股在加速挤泡沫的过程。
泡沫退去后,奥园美谷的医美产业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战略落地,拿出漂亮的成绩单,否则在无地产支撑的业务模式下,将面临被架空的风险。
克而瑞证券分析师孙杨认为,整体市场萧条的背景之下,还是要谨慎卖项目,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金压力的存在。
奥园美谷的急切转型从侧面反映了奥园集团在资金层面的承压。作为奥园集团旗下支柱的上市平台中国奥园虽然已是千亿房企,但总市值却仅为183.9亿港元,甚至低于奥园美谷的总市值。6月9日,国际信贷评级机构惠誉将中国奥园(03883.HK)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同时还确认了中国奥园的*无抵押评级,以及其未偿付*美元债的评级为“BB”。
尽管有负面评级,并未阻挡其继续发债步伐。6月15日,奥园发行2024年到期2亿美元优先票据,利率达到7.95%。与此同时,中国奥园主席郭梓文于6月17日增持本公司涉资约930万港元的股份,被业内人士解读为救市之举。6月29日,奥园集团宣布发行面向专业投资者18.2亿元公司债券,票面利率6.8%,期限为四年期。此外,2020年,奥园负债总额达到2714.26亿元,监管“三条红线”中,奥园2020年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为78%,超出70%的红线要求。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7月15日,奥园美谷披露公告称,公司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10.2亿地产业务“资产包”顺利成交,这份资产包最终被深圳凯弦投资尽数吃下。
天眼查显示,凯弦投资是奥园集团于今年4月6日设立的新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创业投资业务、投资兴办实业、投资咨询、经营电子商务等。
受该消息影响,奥园美谷7月15日早盘低开,并一度跌幅超过5%至19.67元/股;截至收盘,跌幅收窄至3.71%,收盘价20.26元/股。
7月15日,奥园美谷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出售的10.2亿地产业务资产包已获成交。
该“资产包”包括奥园美谷持有的京汉置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京汉置业”)***股权、北京养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养嘉”)***股权和蓬莱华录京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下称“蓬莱养老”)35%股权,三家公司统称为“标的公司”,挂牌底价合计10.2亿元,需以现金方式购买。
通过董事会审议后,上述标的公司股权资产包便于6月23日至7月13日期间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
截至挂牌期满,也仅征集1名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为深圳市凯弦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凯弦投资”)。
双方已于2021年7月14日签署了《产权交易合同》,奥园美谷将通过协议方式以底价10.2亿元将对应股权转让给凯弦投资。
目前,凯弦投资已按要求向北京产权交易所足额缴纳了保证金。所有转让价款采用分期付款,已支付的保证金作为转让价款的一部分,在合同生效后10个工作日内需支付转让价款的40%,在资产交割完成后10个工作日内支付60%,剩余转让价款需在资产交割完成后三个月内支付完毕。
虽然双方同属一个集团,但奥园美谷仍选择了挂牌公开出让,“理论上说,地产业务可以直接给与奥园,不过从此次挂牌转让角度看,似乎奥园接收的意愿是不强的。”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认为,“此类地产业务若转入奥园旗下,本身有助于扩大其地产业务,但反过来,也增加了一笔新的收购支出,在当前金融和房地产市场情况下,收购多少会带来一定的成本。”
但本次挂牌出让地产业务对奥园美谷无疑是利大于弊的。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认为,由于奥园美谷与其控股股东存在同行业内的竞争,公司将地产业务地价转让给奥园,既能够套现回笼资金,加速扩展医美市场规模,同时又能够解决公司与控股股东的竞争问题。
对于奥园美谷而言,出清地产是公司业务转型的必然选择。
2020年,奥园美谷“瞄准”医美赛道,将公司战略从房地产转让纯医美,并于2020年11月完成了名称及简称的变更。此前的6月份,奥园美谷控股股东由东京汉控股变更为奥园科星。
业务转型或许源于逐年恶化的业绩。2018年-2020年,奥园美谷实现营业收入28.89亿元、31.5亿元、19.8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7亿元、1208.9万元、-1.35亿元,其2020年盈利下滑幅度*,同比下降了1214.58%。在此期间,奥园美谷主要业务仍以健康住宅开发为主的房地产业务和以新材料研发与制造为主的化纤新材料业务为主。
2021年,奥园美谷主要开展医美服务、医美科技和医美材料三大板块业务,但公司的房地产业务仍在持续“发光发热”。
7月13日,奥园美谷披露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可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00万-5800万元,业绩有望扭亏为盈。其中,房地产业务确认营业收入约5.8亿元;二季度新收购的连天美4月-6月实现净利润约2300万元,归母净利润约1250万元。
事实上,房地产业务仍是奥园美谷的主要收入来源。2018-2020年,来自房地产业务的收入分别为21.16亿元、22.85亿元、14.03亿元,占当年营收的比例达73.26%、72.53%、70.58%。
本次转让的京汉置业,更是奥园美谷房地产业务的“中流砥柱”。2020年,京汉置业实现营收15.92亿元,净利润1.27亿元。截至2020年末,京汉置业总资产为75.03亿元,净资产19.2亿元。
“奥园通过收购奥园美股地产业务‘资产包’,一方面实现了自身规模扩张,同时解决了与其子公司的竞争问题;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对业务的整合,随着奥园美谷剥离地产业务,中国奥园在医美板块的资源未来都将集中在奥园美谷身上。”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认为。
记者 何艳艳
编辑 左宇
责任编辑 孙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