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市盈率(ttm)」高新兴股票》,是否对你有帮助呢?
本文目录
但凡懂点价值投资、选股会看基本面的朋友就肯定会知道PE(不就是市盈率嘛,这么简单的内容,谁不知道)。
其实多数投资者并没有认真地理解过PE,只是懂个大概的、别人说的而已,就像PE(动)相对来说越低就是越好,今天就来带大家学习一下:PE(静)、PE(动)、PE(TTM)。
市盈率(Priceearnings ratio,即P/E)也称“本益比”,理论上的计算方法是每股股价除以每股收益,但是股价/每股市盈率=总市值/净利润,通常为了方便就用当前总市值除以一年的总净利润来计算,是反映该股票估值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计算时采用的不同方法,可以分为:
静态市盈率,简称PE LYR,
计算方式:当前总市值除以去年一年的总净利润。
但是这种方法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说2018年3月想要参考PE的时候,很有可能出现这家公司年报还没更新出来(年度报告由上市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编制完成),那么我就无法得知2017年的总净利润了,数据还是需要统计的,所以一般的炒股软件都是以2016年的数据来填充。
那么就是说,大家看到的是市盈率(静态)=2018年3月的当前总市值/2016年的总净利润,时隔两年,这种误差可想而知!所以就有了PE TTM。
滚动市盈率,简称PE TTM,
计算方式:当前总市值除以前面四个季度的总净利润。
“去年一年”和“前面四个季度”有什么区别,我就不需要多加解释了,简单点想就是PE TTM要比PE LYR更加准确一点,数据来得更新一些。那么PE TTM就是我们常见的PE(动)吗?
很肯定地说“不是”,这个教滚动市盈率,区别等等下面讲PE(动)的时候你就知道了。
一般PE TTM用在比较严谨的期刊、研报等地方,讲究数据的准确性,不用PE(动)的原因也就是其中的计算数据是“虚”的。
动态市盈率,简称PE(动),
计算方式:当前总市值除以预估今年全年总净利润。
注意这个“预估今年全年总净利润”,说得难听点这就是“虚”的,这个数据具体怎么来的也不得而知,总是会有他的一套计算方式,据说是以6个月内券商预测的净利润取平均数。
市盈率作为最常见的价值投资指标,经常给投资人的决策带来了许多盲点和误区。
市盈率研究的核心是:如果我按照当前股价买入股票,那么我几年后才能回本?
一般来说市盈率是多少,那就是几年后能回补,其实中里面就存在着两个致命的误区。
第一,没有考虑净利润的变动,不可能用企业一年的净利润来判断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净利润,净利润是动态的,所以还需要结合净利润增加率来做进一步的判断。
说得简单点,好的企业业绩是不断地再变好,相反差的企业就有可能持续走弱,所以这个公式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利润的变动。
但是净利率同比增加率是很难预测的,谁都不能保证一家企业能持续十年增加率稳点在5%,别看只有这么一点点,复利的结果往往都是惊人的,那么就更不加用说某年会突然百分之几十地增。
对于这个,只能是定性地分析,定量是不可能的,只能有一个大致的预估,在最终的结果上扣除这个预估值。
当然也是有计算公式的,假设预估招行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5%,就可以设PE为x,得到一个方程组,过程较为麻烦,不展示。
第二,“回本”是什么意思?
光同净利润来算本金,而完全不考虑公司本身的净资产,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做个最简单的比喻,假如说,某家公司净资产为100亿,每年的净利润是20亿,我现在以120亿的市值买进这家公司,那么我几年能回本呢?
按照PE来计算120/20=6年。
当前我以10元的股价买入,而这个股票每年能创造出2元的每股收益,那么就是说今后5年的每股收益总和(5*2元),就能抵过当时买的时候的10元股价。
那么PE指标理论上就是说,我买这个股票几年后能回本。比如说贵州茅台当前动态市盈率为36.63,那么理论上就是我现在买这个股票,36年后能回本。(这就是网上及大部分投资者对这个指标的认知)你发现问题了吗?
没有考虑上市公司自身的净资产,光用将来赚的钱来考虑回本,难道企业都是空壳子运行,自身没资产的吗?拿个最直白的例子来说明:
招商银行当前PE(动)为8.76倍,那么按照理论就是说现在买招行需要在8.76年后才能回本,但是我们考虑上招行自身的股东权益再来算算看:
(总市值-股东权益)/净利润=(8930-5624)/930=3.55,就是说今后每年净利润能保持930亿的话,其实只需要2.3年就可以回本了,这“8.76”和“3.55”差距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既然我们要通过这种方法算“回本”这个概念,那为什么不严谨一些呢?当然注意我用的是股东权益,并不是总资产,懂会计的就知道这个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即为股东权益)”,欠别人的钱怎么可以算成自己的呢?
上述说了点个人对于动态市盈率计算方法的改良,相对来说肯定是要比原来的PE公式要更加准确的,大家也可以通过导入计算公式,自动得出数据。
看过很多研报以及各个平台大V的价值投资文章,首当其冲都是这个PE指标,既然这么重要,我们当然也是要认真审视。
这个公式是没有算上净利润增加率的,好的企业净利润都是每年增加的,这种算下来的值也要相应变小。关系到复利和次方的计算,那就很麻烦了,其实这算出来的也只是大体地判断股价是否合理,也没必要那么细致。
曾经有人反驳过我:“资产本身并无价值除非清算,资产的作用还是创造利润”、“你去算算破净股,难道就都是低估的?”。
1.从财务的角度来看,我们是股东,就是享有股东权利的,股东权益账户就是应该属于股东所有。
2.PE指标属于相对估值法。什么是“相对估值”?
相对于的还有“*估值法”,现金流估值的方法是*估值法,就是通过直接计算一家公司的数据来得出这家公司是否是合理价位。
而相对估值呢,就是对比的意思,我说今年中国平安赚了1500亿元,那么你有概念吗?
他赚得算多还是算少呢?
那就和其他保险公司去比较就行了,中国人寿今年赚了800亿元,那你就知道了中国平安好像更赚钱。如果说赚钱多少决定着股价就是多少的话,那么就比较他们(股价/每股收益)的值,这不就是PE指标吗?而“破净-低估”这是*估值法,PE指标不用于*估值法中,况且“跌破净资产”不等于“跌破股东权益”,其中还夹杂着公司负债的因素。
就像乐视网,可能他的资产还有好几十亿,但是负债大于资产,最后下来股东权益都是负的。对于资产负债率高的,“资产”和“股东权益”非常大的区别。
3.知道PE是相对估值的方法后,我们再来看,不同行业的PE能对比吗?
只要是有经验的股民就知道了,*不能,比如科技类产业大家普遍看好的行业市场是允许有泡沫的,所以股价就有点“虚高”,那么算下来的PE值就是偏高的,但是像最典型的银行吧,一直以来PE值都是偏低的,大约在6左右吧。
所以呢PE指标的对比只能是在同行业中,一般对比是动态市盈率,但是我建议更加专业、用心的投资者使用PE TTM,主要也是因为这动态市盈率是业绩预估出来的结果,本身业绩快报就很虚假了,更何况这不知道哪里来的预估数据呢(鄙人井底之蛙,实在不知道动态市盈率中的“预估全年总净利润”怎么来的),所以呢建议大家使用PE TTM。
最后是我个人的观点,这种PE估值的方法,核心是对比。
但是当你两个都是被高估的股票来对比哪个被低估了,到时候两个股票都会一起跌,到时候有反倒抱怨这种方法不好,所以这种估值方法得出来的只能叫相对低估,只有说你看好某个行业了,想在某个行业中找个较为低估,而业绩又开始大幅提升的股票,才可以用这种PE估值的方法。说句很现实的话,PE指标作为参考可以,但是*没有那些*估值的方法来得精确。
“逃,赶紧逃。”
高新兴的股吧一片狼藉,哀嚎遍野,不少股民心念俱灰,直言“亏损跑了,耗不起”。
翻开高新兴历史股价,这家以通信设备运维业务出圈的企业,1997年成立,2010年上市,首跌三年,随后暴涨两年。
2015年之后,高新兴股价持续走低,至今已跌去历史高位的87%,无数追高买进的股民,一套就是6年,却仍然看不见曙光。
股价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主力资金及市场对该公司主营业务、经营业绩的认可:价高被看好的概率更大,价低则难免遭人议论,尤其是常年不见起色的股票。
高新兴从默默无名到创业板上市,且在首跌三年之后,还能暴涨两年,都说明其本身并非一无是处。
但2015年之后,股价长期低迷没有起色,却是为何?
10年转型三次,次次“蹭热点”
高新兴最早做通信运维业务,直接甲方是三大运营商。
彼时国内通信工程如火如荼,三大运营商跑马圈地,基站机房全面铺开。通信工程本身属于重资产项目,运营商除了花钱买设备,还要保证这些设备能长期稳定运行,从而催生出通信运维的需求。
高新兴正是踏着时代东风,花了十年时间,将自身的通信运维业务做到业内前三,另外两家是以能源与通信硬件见长的艾默生和中兴通讯。
与后两者相比,高新兴几乎没什么名气,外界也不了解,直到2010年在创业板上市,才渐渐走进公众视野。
而让高新兴真正破圈的,是上市之后,便立即着手向“大安防”转型,并在后几年里连续中标平安城市项目,一时间风头无两。
这里解释下为何高新兴如此迫切希望转型。
一来因为基站建设在经历高速增长之后逐渐放缓,传统的通信运维业务增量空间在2010年前后已经开始缩小。
二来因为电信运营商处于垄断地位,运维服务商的议价能力较弱;加上运营商为降低成本,实行招标制,导致运维服务商的产品净利润进一步下探。(2010年毛利率为49.12%,2012年下降至11.5%,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三是市场增长缓慢的同时,竞争日趋激烈,而作为乙方,在议价能力弱的背景下,为了拿到项目,只能压缩利润,以较低的价格报价。
作为上市公司,在传统业务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增长点是必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公司能够快速切入另一个市场更为广阔的赛道,这也是高新兴能快速向“大安防”转型的原因之一。
说来凑巧,高新兴本身具有安防的基因。
在基站/机房的运维中,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属于必不可少的产品,主要是监控各项设备的运行参数、环境诊断、记录并分析数据等等,以此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高新兴恰好有相关业务。
做原来的业务自然是驾轻就熟,所以向“大安防”转型,对于高新兴而言,属于有的放矢,而非盲目扩张。
在这第一次转型中,高新兴以平安城市为核心,交通、金融为两个方向,形成以传统运维业务为基础,“大安防”为发展核心的策略。
从2011年到2015年,高新兴先是与美国 CalSys Inc.合资成立广州高凯视,后者主要做智能网络视频芯片,相关团队曾研发过世界*的超低延时视频芯片;然后斥资数亿先后拿下鑫程电子、创联电子和重庆讯美电子,以切入高速公路、铁路的监控运维市场,与金融安防领域。
这次转型的效益直接体现在业绩上,在经历转型第一年的亏损之后,高新兴的利润便一举反正,*实现过亿净利。
事实上,随着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等*项目的铺展,安防迎来了一个黄金期。此时的安防企业正在极速扩张:2011年,海康实现营收52.31亿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而大华的营收则增长了164%;宇视也拆分独立,进攻安防。
如果高新兴朝着安防领域深耕,如今的安防格局或有变数,但历史总不能假设。相反,高新兴是一家很奇怪的公司:每次的转型方向都能卡上点,但经营计划却少了持续性。
安防战略之后,2015年12月,在《2016-2018年发展规划》中,高新兴提出:成为聚焦公共安全的大数据技术*,并向跨系统的大数据运营商迈进。此时距离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不过3个月。
这就是高新兴的第二次转型,与之配套的动作是:2015年5月,以1.8亿元的价格收购国迈科技(一家数据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供应商)。
不得不说,高新兴的嗅觉和判断非常灵敏。
高新兴的计划是,在实际项目中积累了大量数据,如果把数据运用起来赋能原有的安防和通信业务,不单能提升既有产品竞争力,还能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即提供数据运营服务。
但它低估了数据运营的难度。
首先,数据是个敏感话题,不论是从集采、到开发利用和保护(安全),都面临着法律上的审核,而当时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还处于探索期;其次,数据跨部门流通、共享不单单是技术问题,而且是行政问题,实现难度很大;最后,严格来说,数据运营前期属于重资产模式,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投资回报周期较长。
不过这次转型并不彻底,没有按照规划铺开,高新兴并没有全面向数据公司转,而是把数据作为一块单独的业务进行发展。在年报里,也没有披露数据业务的营收情况。
2017年伊始,高新兴开始第三次转型,提出了“一横四纵”战略,即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横,贯通到“公共安全、大交通、通信、金融”四大纵向业务,将自身打造成一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型公司”。
对应的资本动作是,2016年以1.48亿元收购中兴智联84.86%的股权,次年再以总价近8亿元拿下中兴物联。前者是机动车电子标识解决方案提供商,以超高频RFID技术闻名业内,后者则是车联网通信技术及解决方案服务商。
第三次转型跨度很大,非常彻底,即从项目集成商到以产品和解决方案为主的供应商。整个公司研发架构全部调整,形成人工智能、AR视频、智能交通等四大中央研究院和5个产品研发群。
次年,高新兴调整组织架构,形成物联网、公共安全、平安城市及智能交通三大事业群,并进一步收缩业务,重点聚焦车联网和公安执法规范化两大垂直应用领域。
在这三次转型中,第一次转型让高新兴实现了规模化扩张;第二次转型虎头蛇尾,无果而终;第三次转型非常彻底,其结果还有待检验。
从每次转型方向来看,高新兴的战略选择实际上并无大碍,反而非常适应形势,每次都能“蹭”上政策热点,但跟着政策反复调整业务,对于企业而言或许并不是好事。
因为切换业务方向意味着经营计划、资源投入以及商业模式的重新改变,*的方式是投资并购,这也是高新兴快速切入新领域的基本手段。
投资并购需要资金,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通过增发、银行贷款等方式融资并不难,但难就难在判断兼并对象是否具备发展的潜力,具有商誉减值的风险。
比如高新兴,在一系列溢价并购之后,因目标公司营收不及预期,2019、2020年分别计提商誉减值10.24、5.7亿元,其净利润也转正为负。
财务报表难看,市场对股票的信心也就越低,并且融资难度也会增加。虽然每次都能卡点找到风口,却因步子太大,投资并购没有实现经营计划的可持续性,导致进入恶性扩张循环。
这或许正是高新兴所面临的困境。
从项目集成商到产品型公司,高新兴缺了什么?
这个问题或许可以换另一种提法:高新兴的安防业务为何没做起来?
前面提到,高新兴宣布“大安防”战略时,海康也刚登陆A股,大华也正处于扩张阶段,至于宇视,才拆分不久。而今后三者都成为*安防巨头,前者却被边缘化。
同样的市场和机遇,却有着不同的结果,显然,这是有原因的。
高新兴不断踩热点、跳跃反复,导致其经营计划没能贯彻执行,业务无法全面推进,是其落后于其他安防厂商的表面原因。
但核心原因却是公司的基因决定的:集成商。
“集成商和一般厂商的区别,产业链上下游的角色倒是其次,集成商也有技术产品,只不过更侧重于集成业务,这是一个度的问题。”一位从业者表示。
这个“度”干系着公司的发展方向,因为集成业务相对来说对自身技术和产品的依赖不那么高,而是“吃项目”。
早期,通过拉关系、找熟人,能拿到项目,一些集成商活得很滋润;但当政府实行招标采购,走流程之后,一批没有技术的集成商倒闭了,剩下的都是集成商中的佼佼者。
这些剩下来的“强者”,在平安城市规模化铺开的时候,有渠道还有技术,往往也能吃下不错的项目。
当平安城市建设进入稳定期,甚至是精细化治理时期,不论是新建项目还是旧项目改造,不仅要求产品技术质量高,而且要求提供运维服务,针对整个项目做全生命周期管理。
“整个市场,由原来的项目驱动,到产品和技术驱动,这对集成商的影响非常之大。”
这一点体现在安防行业最为明显:曾经许多集成商,要么被收购,要么出局,还有的吃剩饭。
高新兴之所以进行第二次转型,乃至“无果而终”,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而集成商要向产品型公司转型,最为核心的问题是资金。
以项目为主的集成模式,首先议价能力低,毛利率不高;其次整个项目周期长,回款慢;最后,竞争激烈,财务、管理等成本增加。
其结果就是:现金流极其缺乏。
高新兴的财务数据确实很迷:营收净利增长,现金流却一直很糟,除去16、17年为正以外,其余年份基本为负。(16年为合并创联电子、国迈科技以及中兴智联等公司所致)
与之相对应的是,不断攀升的应收帐款:2012年2.58亿元;2014年2.8亿元;2016年6.6亿元;2018年17.32亿元;2020年16.67亿元。
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应收帐款实际上影响着营收与净利润,这或许能解释高新兴营收增长但现金流却不佳,以至于股价长期低迷这一现象。
没有钱(现金流),怎么转?
高新兴延续了此前的做法:通过融资(举债),并购相关标的,切入新赛道。
但新赛道的选择也出现了偏差:16年正是AI开始蔓延的年份,高新兴选择了大数据,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因为在此之后,安防与AI的深度结合,开启了安防的新时代。
虽然大数据的应用也愈发广泛,但AI显然对高新兴的既有业务更具帮助,何况高新兴也没有彻底向数据型公司转,即便后来也布局AI,却没有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这其实反映出集成商转型的通病:现金流无法支撑起转型,研发技术需要成本和周期,而转型涉及整个公司的业务线的再调整,风险较高,因而许多公司的转型都是浅尝辄止,形成死循环。
高新兴就是诸多安防集成商转型陷入困境的缩影。
错过了AI、也错过了AI安防,更是因为自身属性的限制,错过了一次重大转型的机会。
压舱车联网,这次能成功吗?
2019年9月,高新兴发布了一则公告,将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埃特斯”51%的股权,收购价格大概在1.88-2.04亿元之间。
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为ETC车载OBU相关产品,而当年恰好是国家大力推进ETC的元年。
高新兴卡点的能力确实不一般。
2017年,高新兴在短暂的“数据转型”之后,以总价近12亿元的价格拿下中兴物联和中兴智联,马不停蹄地切入物联网。
经过两年的调整,高新兴最终将业务收缩至公安执法规范化和车联网两个垂直应用领域,收购“埃特斯”既可以说是蹭热点,也可以说是其车联网战略的一部分。
车联网虽说是时代的又一个风口,但这块业务真的好做吗?
未必。
首先,车联网本身由技术驱动,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5G、V2X等等,对企业的技术实力要求很高,如果只是做项目集成,必然会步入此前安防的后尘:不赚钱;
其次,车联网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互联网、ICT、AI公司集体跨界,安防、传统智能交通企业蓄势待发,市场竞争充分;
最后,目前车联网的相关项目还处于试点阶段,而且项目成本之高,尚不知盈利“拐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收购并未成功,而是以某些原因为由终止交易。从后续ETC的发展来看,在经历过一轮政策刺激之后,以ETC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如金溢科技)确实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但第二年随即宣告结束。
“现在有很多公司在做车联网相关的业务,但有业务布局和技术储备是一回事;技术实现落地应用是另一回事;而把产品做出性价比,并且提升议价能力,才是最紧要的事。”
某从业人员表示,车联网现在处于“小而美”的阶段,如果要实现“大而优”,就必须考虑成本、落地条件、技术标准等等一系列要素,现阶段并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商业化路径。
由此看来,高新兴能否在车联网领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城堡,还要打个问号。
结语
在梳理高新兴财务数据的时候,AI掘金志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从2014年*减持股份开始,高新兴实际控制人在近7年时间里,持有的股份从48.10%,降到了当前的18.34%;其中大约有14.5%的股份处于质押状态。
而根据公告,本次减持若结束,其持有的股份进一步降到16.5%。
结合近三年现金流净额几乎都为负,及其他财务数据,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对于那些想要入场的股民,需要提前保持观望,谨慎入场。
但万事皆有例外。
当下智能驾驶的火热,车联网成为又一个千亿风口。
多次转型的高新兴,或可基于自身技术优势和经验,成功突围。
期待它「涅槃」的那天。雷峰网雷峰网
小王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3年了,3年时间攒了10万元。看到大家都在买股票,他也想买点股票。
因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要增加财产性收入,就离不开资本市场。所以,小王觉得自己不能落后了,要赶上趟,就决定拿出10万元投资股票。
作为股民小白,小王对于股市和股票知识了解得很少。他凭着感觉,认真地选了2只股票。为了安全起见,他想征求表哥的意见。
表哥是一个职业股民,炒股已经20年了。表哥说,这2只股票还可以,建议选择那只市盈率低的股票,还特别交待小王要看TTM市盈率。什么是市盈率?小王一头雾水。
一、股票市盈率的含义
市盈率是股民必看的一个财务指标。具体来说,市盈率(也称P/E或PER)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也称为“本益比”。
市盈率=股票价格÷每股盈利
市盈率能说明在每股盈利不变的情况下,当派息率为***时,经过多少年投资可以通过股息全部收回本金。
例如,有一只股票的价格是10元,每股盈利是0.20元,那么这只股票的市盈率就是50倍(10元÷0.20元)。
再如,有一只股票的价格是120元,每股盈利是9元,那么这只股票的市盈率就是13倍(120元÷9元)左右。
可见,不能仅凭股价的高低来判断股票的市盈率。股价高的股票,市盈率不一定高。股价低的股票,市盈率不一定低。
一般来说,股票市盈率越低,表明投资回收期越短,投资风险就越小,股票的投资价值就越大。
二、股票市盈率的种类
许多股市小白会认为股票的市盈率只有一种,但实际上,根据不同的计算方式,股票市盈率可分为3种:静态市盈率、动态市盈率、TTM市盈率。
1.静态市盈率
静态市盈率的计算方式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上年度盈利。
由于股价乘以股数等于总市值,每股上年度盈利乘以股数等于上年度总利润,所以静态市盈率也等于股票总市值除以上年度总利润。
例如,某只股票市值为125亿元,上年度净利润为5亿元,那么该股票的静态市盈率就是25倍。
125亿元÷5亿元=25(倍)
2.动态市盈率
动态市盈率强调的是全年净利率是动态的,但由于动态的全年净利润不是一个已知的数值,因此全年净利润是一个预估值,它是一种“往后看”的市盈率。
动态市盈率=总市值÷预估全年净利润
这种动态市盈率一般是在年度的前三个季度使用。例如,某上市公司(市值为236亿元)第二季度的财务报表公布时,上半年净利润是3.65亿元,那么我们就可能预估全年的利润约为7亿元。所以我们在计算动态市盈率时,就以上市公司市值236亿元除以预估全年利润7亿元,得出该上市公司动态市盈率为33.71倍。
236亿元÷7亿元=33.71(倍)
3.最近一年市盈率(TTM)
许多炒股高手在考察一只股票时,不满足于仅看静态市盈率,也不想按一个预估值来大概推算股票的市盈率(因为这样估算不准确),因此一种新的市盈率就产生了。这种市盈率就是最近一年市盈率,也被称为TTM。它是一种“往前看”的较为客观的动态市盈率。
最近一年市盈率(TTM)=总市值÷最近4个季度净利润
例如,炒股高手老赵在2021年8月末,想计算某家上市公司(总市值97亿元)的最近一年市盈率(TTM),那么,他就要将2021年第一季度(2亿元利润)、第二季度(3亿元利润)与2020年第三季度(3.5亿元利润)、第四季度(4.5亿元利润)的净利润相加,得出一个动态的12个月(12个月为一个年度)的利润值13亿元。
最近一年市盈率(TTM)=总市值97亿元÷最近4个季度净利润13亿元=7.46(倍)
一般来说,静态市盈率更为常见,也是股市小白常用的市盈率。但炒股高手要对股票的价值做更为深入的分析,静态市盈率已经不能满足使用了,动态市盈率又不客观,所以他们使用的往往是最近一年的市盈率(TTM),因为这种市盈率既动态又客观,最能反映上市公司真实的盈利情况。
【关注我,便于查看更多理财知识与技巧】
(本文由*越声研究(yslc927yj)整理,仅供参考,不构成操作建议。如自行操作,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自负。)
交易不能光靠技巧就能成功,只有不断的学习与内心反省,思考追求智能的人才有机会。有智慧就会有财富和幸福。一切有为法应做\"如是观\"。
谁违背了自然规律谁就背离了善终正果。
在交易中所有的判断都是自己做出来的。我们通常会在判断实践上出现错误。所以成功的概率取决于错误的大小。在市场中输送不同的“念力”是关键问题也是决定胜败的重大问题。树立正信,启迪正智,落实正行,导归正觉。
在交易中加入多空阵营都是受“念力”的影响,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堂也可以让人下地狱。“现代投机成功的思想逻辑,是假设大众未来会继续犯以前的错误”这是投机成功的根本,心存正念才能战胜和超越自我。才不会重犯以前的错误。因此输入一个好的念力可以帮助我们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避免判断上的失误,使你的心愿很快达成。“念力”来自于一个人的天赋、灵性、洞察力、想象力、严谨性,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心态,高EQ和韧性。洞察力来自于知识和经验,知识和经验又是时间的积累。为什么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产生不同判断。
以及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时间判断都不一样?这涉及到一个人对事物认知的综合程度。成功的交易是一个人有了深度和宽度以后,站在更高层面与市场的对话。股票市场主宰命运的人就是自己!当你在事物面前具备:分辨力、适应力、思考力、判断力、感受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市场的生存观念会深刻在你的心里,你的心灵力量会无比的强大。你的交易水平也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你就能站在你能掌握的条件上判断自己的操作和前途。这时你就读懂了盘口语言。
当你打开任何一个图表时,行情就像一个你非常熟悉的朋友或情人,你能在盘中可以感到它的呼吸,它的心跳。每天看盘,它都会对你窃窃私语,这是一种灵魂上的沟通,以至于无法用清晰的语言来向别人说明,你可以马上知道市场在做什么,并且可以从各种线索中迅速判断出市场的意图能否实现。这时你就了解了股票交易思想的核心,在交易前进行*周密的计划和部署,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位置,用对力道,对要害而又薄弱的地方发动“总攻”。一进场就知道会赢。没有*的把握就不能发起“总攻”,而一旦发起“总攻”,就要不惜付出自己心理能够承受的代价,利用市场的惯性,穷追猛打,乘胜追击!等到市场堆积的能量释放完尽赢利平仓。做到弹无虚发就不再是什么理想。收益就会超过多数人的水平。
市盈率指标的使用,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投资天才戴维斯根据市盈率变化规律发明了一条终身受益的投资法则,即低市盈率买入、高市盈率卖出以获取每股收益和市盈率同时增长的倍乘效益。这种投资策略被称为“戴维斯双击”,反之则为“戴维斯双杀”。股神巴菲特则在市盈率基础上以自由现金流折现估算企业内在价值。
美国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擅于使用PEG指标。PEG指标(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是用公司的市盈率除以公司未来3或5年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PEG把股票当前的价值和未来的成长联系了起来。如一只股票当前的市盈率为35倍——似乎高估了,但如果其未来3年的预期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能达到35%,那么这只股票的PEG为1——这表明该只股票的估值能够充分反映其未来业绩的成长性。如果PEG大于2,则表示公司的利润增长与市场估值预期不匹配,价值可能被严重高估。如果PEG小于0.5,则说明公司的利润增长远超估值的预期,表明这只股票的价值可能被严重低估。
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的方法略有差异,但都是市盈率贴现模型(股利折现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表达为:P=EPS/(r-g)。其中P=公司股票价值,EPS=预期净利润,r=贴现率,g=永续增长率。市盈率贴现模型最主要的三个参数是预期净利润、贴现率、永续增长率。贴现率通常采用10%(巴菲特使用美国30年国债收益率,约10%)去计算*公司的内在价值,永续增长率g的取值是0%-6%之间。
当贴现率r取固定值10%时,公式演化为PE=P/EPS=1/(r-g)
因为行业发展情况不同,按贴现率为10%计算,金融行业在零增长情况下,对应8-12倍合理市盈率区间;水电行业的永续增长率g取值1%,对应11PE的投资回报,水电行业的合理市盈率在8-15倍之间。消费品行业的永续增长率g取值5%,对应20倍PE的投资回报,消费品行业的合理市盈率在15-25倍之间;医药行业的永续增长率g取值6%,对应25倍PE的投资回报,医药行业的合理市盈率在20-30倍之间。
综上,不同行业的估值不同,表面上看是由其当前增速决定,其本质是由其永续增速决定的。医药行业和消费品行业溢价的原因是,这些行业的共性要素是具备抗通胀、逆周期,有定价权、转嫁成本能力,而且重复消费频率高,对消费者的粘性高,所以医药行业和消费品行业市场溢价要明显高于家电、水电、金融等行业。
表1 市盈率贴现模型
为什么说市盈率跌破10倍真的是非常便宜了呢?我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市盈率这个概念很抽象。接下来,越声研究来直观的解释一下市盈率和公司是怎么运作的,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一个公司运营了一年,它应该会赚钱。它赚的钱,就叫“净利润”。
对于净利润,公司有三种选择,一种是留在账上,一种是投入业务,扩大再生产,为未来的净利润增长打基础,第三种是分红,或者回购股票。
市盈率是什么意思呢?市盈率是市值对比净利润的倍数。假如市盈率是10倍,它的意思是市值是净利润的10倍。比如你花100元买了一个公司,这个公司每年净赚10块钱,这就叫市盈率是10倍。
结合刚才说的净利润的用途,假如公司不把钱留在账上了,也不投入业务,扩大再生产了,而是把所有钱都用来分红了,那么,股东用10年时间就可以把投资的钱给全部赚回来。
也就是说,假如市盈率是10倍,并且公司把所有的净利润都当分红发出来,那么,投资者的收益率就是平均每年10%。
市盈率越低,这个收益率就越高。比如市盈率如果是8倍,那么每年的收益就是12.5%。
当然我知道,把所有净利润都当分红发掉,是个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但是,当你知道你花100元投资了一个公司,这个公司每年能净赚10块钱,甚至12块钱,那么,你还会对自己的投资发慌吗?
所以,市盈率低于10倍真的是很便宜了。
那是不是股票市盈率越低,就越有投资价值?很多股民会陷入这一误区
股票的投资价值,并不是单纯看市盈率的,而这也是很多初入股市的人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
市盈率是股价除以每股收益的数值,也可以用上市公司总市值除以年利润来计算(结果是一样的),那么它其实只是一个动态计算的数值。从理论上来说,市盈率越低的股票,估值就越低,就越安全,就越有投资价值。假设,上市公司把每年赚的钱全部用来分红给股东(这只是理想假设,因为没有上市公司会把赚的钱全部用于分红),那么本金投资可全部收回的年数,就是市盈率的数值。
比如说一家公司市值1000亿元人民币,股本50亿股,股价20元。年利润100亿,那么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该公司市盈率为10倍。假设把100亿全部用来分红,那么100亿元/50亿股=2元,也就是说每股可以分红2元。假设你持有这只股票5000股,也就是10万元,那么你每年可以得到的分红是5000股X2元=1万元,当分红10年后,你得到的分红就是10万元,正好和你的本金一样。
所以,如果市盈率是20倍,你投资10万元,假设利润全部用于分红,你需要20年才能分红10万,50倍市盈率,需要50年才能分到10万,1000倍市盈率,那需要1000年以后才能分红到10万元,可是我们谁能活1000年呢?所以市盈率越高,泡沫就越大。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为什么说这是误区呢?
因为上市公司的业绩是会变的,还是以刚刚那家公司为例,假如第二年它实现利润只有50亿元了,那么市盈率就变成20倍了,而你是在它实现100亿元的时候,也就是市盈率10倍的时候买入,期望10年分红可以实现翻倍,但实际上第二年你发现这个预期值变成了20年,如果业绩继续下滑,则需要的年份越长,那么当初的“低估值”基础也就不复存在。
所以我们单纯看市盈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重要的还是去分析公司的行业前景,公司业绩的可持续性,毕竟市盈率只是一个计算的结果,当分母和分子发生变化,市盈率的值都会发生变化。
如果一家公司目前市盈率是30倍,你觉得估值高了,但是如果这家公司下一年的业绩增长***,它的市盈率就会下降很多。反之,当一家公司目前市盈率为5倍,你觉得很低估很安全,但是下一年业绩大幅下滑,那么市盈率就会上升很多。简单的通过市盈率来判断一家公司是不是具有投资价值本身是一件刻舟求剑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化工、煤炭、钢铁类的公司,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比较大,其产品价格会出现大幅波动,而在相同开采及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变动就会非常敏感的传导至利润,从而影响市盈率的变化,这类周期性公司主要是判断宏观经济的周期运行规律,简单看市盈率适得其反,当需求旺盛大,产品价格处于高位,相关公司利润很高,市盈率很低,投资者买入。接着因为产品价格高,很多厂家进入,增加供给,结果导致供大于求,产品价格下降,利润下降,市盈率上升,股价大跌,这样的话你在市盈率很低的时候买入,恰好就会买在股价的*点。
而消费类产品,则其产品价格受宏观经济影响很小,比如说每天都要吃的喝的快消品,它是不会出现价格大幅上下波动的,而只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CPI(通胀水平)保持同步小幅上涨,这类公司每年的利润就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市盈率就会相对稳定,那么只要市盈率低于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且产品用户需求稳定,这类公司则就是低估较为稳健的投资标的。
牢记这9张思维导图,你就是赢家!
1、股市导图总纲
2、K线基础
3、均线基础
4、切线基础
5、指标分析
6、统计分析
7、选股方法
8、板块轮动
9、股市中的各色骗局
看不清思维导图?关注*越声研究(yslc927yj)免费查看高清图!
股票投资赚钱从心态开始
远古时代,人类开始进行商品交换的本意是用剩余的物品换取其他所需的生活物品。渐渐的,物物交换次数逐渐频繁,便产生了交换的介质也就是货币。商品经济和货币之所以可以以最迅猛的速度发展,基本都得益于人类最原始的需求本性。当这种需求被不断壮大,货币的价值也就自然而然的疯狂增长。到如今,金钱,也确实成为了衡量人类生活水平的一个尺度,而除此之外,一些人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往往把金钱作为人生成败和心态快乐与否的标准。
所以,金钱的价值似乎有些被妖魔化了,导致太多的人甚至一触碰就走火入魔。比如,一个du徒用一千元下注赢了100万,后来又输得精光,此时他的心态*不是只输了一千块而无关紧要,而是认为自己真不该赢了之后再继续du下去,以至于失去了100万,他会为失去100万而感到痛苦万分。
这也是为什么,在证券市场做模拟盘赚钱会比较容易,翻几倍甚至数百倍都大有人在。而当人们满怀信心的用真枪实弹的做实盘时又十分艰难。因为,真钱比较怕亏,所以做不好。
而另一方面,贪婪与恐惧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在遭遇抢劫的时候,大多数人为了保命几乎都会立马把身上的钱交出来,这是恐惧的作用。在股市上,让对手赔钱的方法也是如此,先通过各种方法诱惑对手,然后让贪婪的小白在高位疯狂的买入股票,然后再把股价杀跌,将他们套牢。然后又通过利空、恐惧再逼他们疯狂的割肉。因为只有这样颠倒低买高卖的模式,股市才有足够的筹码或金钱供赢家享受。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金钱,贪婪和恐惧等等太容易成为我们的心魔。在股市里或者是人生中,我们必须超越它们,才能战胜它们。
人的聪明绝不在投机取巧的技能方面,而在于脚踏实地,在于善良、勤奋、认真、守信和对正义、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坚守。你可以踏上投机的道路,但绝不会因为善于投机而成功。投机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选择它是不理智的,但是选择之后任何不理智的想法和做法都会带来灭顶之灾,拥有任何侥幸心理只能说明受到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当你看到一个游刃有余的高手,他的背后一定隐藏无数血淋淋的伤口,九死一生,概莫能外。
股道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不存在*境界,只有更高境界。我们只能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成功之路没有任何捷径,苦难是我们的良师。
PS:如文中有图片不清晰,可关注*越声研究(yslc927yj)免费查看高清大图!
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或有什么疑惑,可关注*越声研究(yslc927yj),更多后市操作及股票技术分析方法等你来学习,干货源源不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操作建议。如自行操作,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