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中国慈善基金会」方正证券交易软件》,是否对你有帮助呢?
本文目录
1月22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北京成立罕见病专项公益基金。旨在聚集各方力量,拓宽罕见病患者社会救助渠道。
新成立的专项公益基金首批投入200万善款,主要针对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和血友病患者提供救助。
罕见病是全人类都要面临的公共健康问题。以脊髓性肌萎缩症为例,该病发病率约万分之一,是最常见的婴幼儿致死性遗传病之一。由于罕见病总体发病率低,用药量少,市场较小,患者经常面临确诊困难,药品选择面相对较少等难题。2018年5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涉及121种疾病。2019年7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启动“罕见病关爱行动”,系统推进罕见病救助工作。两年来,该行动已累计救助超过900名罕见病患者、培训罕见病医师数百名,患者教育及科普受益人次超过4万人次。
(总台***记者 许浒)
来源:***新闻客户端
“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的方正证券回来了!有特色、可持续再增长的方正证券回来了!有未来新股东强大赋能的方正证券回来了!值得期待的方正证券回来了!”方正证券执行委员会主任何亚刚在业绩会上如是宣称。
3月31日上午,2021年度方正证券业绩说明会举行。除了常规业绩说明之外,公司高管对方正证券历史及当前何去何从作了深刻复盘。其中,何亚刚用三个“新”向与会者介绍了方正证券当前的历史位置,即“新起点、新动能、新高度”。
在方正证券的业绩说明会上,媒体向高管们抛出一个又一个令人头冒冷汗的尖锐问题。方正证券高管均一一做出正面回答。
新起点、新动能、新高度
何亚刚用三个“新”介绍了方正证券当前的状态,以及公司为什么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一个“新”,是新起点。其中包含三层涵义,一是公司控股股东重整“靴子”落地;二是历史包袱彻底卸下;三是合规风控基础扎实。
何亚刚表示,根据法院批准的方正集团重整计划,未来中国平安将间接控制方正证券。随着重整进入实质执行阶段,展业限制解除,机构合作准入恢复。原民族证券被挪用资金基本完成资产清收,股票质押业务规模已压缩至5.9亿元,方正证券从2018年起连续4年监管分类评级为A。
第二“新”,是新动能。新动能之一,是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新动能之二,是业务增长动力强劲;新动能之三,是未来新股东的强大赋能。
何亚刚指出,方正证券于今年2月25日获准发行非公开公司债,从财务杠杆倍数来看,随着融资能力恢复,公司财务杠杆逐渐打开,融资融券、固收投资交易、基金做市等风险低、收益稳的资本中介业务,大有可为。
“经过多年布局,未来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现有‘粮仓’业务挖掘新的增长点,二是特色优势业务做大做强,三是对战略性业务持续投入,分享市场红利。”何亚刚如是称。
何亚刚表示,方正证券将持续做大基金做市、股权投资业务,构筑新优势;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研究业务抓住市场机遇,加大投入,打造新引擎。
何亚刚指出,随着方正集团重整已进入实质执行阶段,未来新股东将全方位赋能,助力公司高速发展。
第三,是新高度。何亚刚表示,首先是业务不断迭代升级;其次,业绩有望快速增长;最后,价值有望大幅提高。历史上,内外部多种因素持续压制了方正证券的价值。
“未来的方正证券将会是这样一家公司:融资渠道畅通、资产负债表稳健、业务特色鲜明、市场份额领先、科技能力扎实、品牌声誉卓越。”何亚刚如是称。
何亚刚连续用四个“回来了”形容当下的方正证券。
“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的方正证券回来了!有特色、可持续再增长的方正证券回来了!有未来新股东强大赋能的方正证券回来了!值得期待的方正证券回来了!”
高管层正面硬“刚”四大尖锐问题
本次说明会最为精彩之处是问答环节,诸多媒体记者抛出一个又一个尖锐问题。
尖锐问题一:很多券商都已经开展基金投顾业务,方正证券进度如何?
方正证券副总裁姜志军回应称,方正证券其实已经做好了基金投顾资格申请的各项准备工作,后续正在积极地推进该项业务的申请。
“公司已经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已经成立了公募基金投顾业务投资决策委员会,并且组建了专门专业的基金投顾管理团队。已经做好了未来拟推出产品策略的设计,并且已经搭建了基金投顾平台。已经初步搭建了公募投顾交易系统和多账户交易的管理系统。这些准备工作,应该说硬的条件都已经具备了。”姜志军透露。
尖锐问题二:去年公司业绩很高,是超出市场预期的,但是为什么股价还是跌跌不休?
何亚刚指出,尽管公司取得了过去5年*的业绩,过去几年因为种种原因,公司价值持续受到压制。
“股东重整的靴子落地了,融资也恢复正常了,风险已经出清了,而且我们的风险管理能力、合规管理能力也都上台阶了。再加上我们这几年的持续业务布局和积累,以及可预期的各种支持和赋能,公司的未来表现值得期待。”何亚刚称。
尖锐问题三:方正证券线下网点众多,位列行业第二,但是在同业持续关闭线下网点大背景下是否有关停线下网点的计划?
姜志军表示,线下的网点多,覆盖面广,这正是方正证券独特优势之一。
对于众多网点如何管理的问题,姜志军讲述了方正证券的“四化”管理模式。
第一个就是扁平化,组织架构的扁平化,总部直接管理到网点,考核数据精细到一线的网点和员工;第二个就是标准化,即所有网点都是一套指标体系,强调对标,也强调市场份额,强调增长;第三个是精细化,以客户分包,量化考核为基础,对每个员工每项业务,每个活动量都进行了量化的考核;第四个柔性化,根据网点的规模、地区的分类,不同的类别是不同的指标和权重。
“看起来简单‘四化’,背后还是有逻辑。精细化保证了扁平化执行效果,柔性化保证了标准化合理弹性。‘四化’是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的。基于‘四化’的管理,大概2021年有一个统计,开业满3年的网点数98%都是盈利的。”姜志军解释道。
姜志军指出,有一些低效网点,或者在区域市场、经济环境或者人口因素增长潜力有限的网点,也会对持续地优化。
“但是我们对于网点的定位,对于网点的管理模式,我们是保持不变的,我们也会采取更多的管理工具,包括科技赋能进一步提升管理的产能。”姜志军强调道。
尖锐问题四:去年方正证券研究所20余人被行业挖走,成为彼时行业热点,研究所发展思路会不是因此有调整,研究所人才引进、组织架构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方正证券副总裁、财务负责人尹磊回应称,方正证券研究所需要坚持四个发展方向,一是公司研究所未来大方向是争取成为大型卖方研究所,为市场提供研究服务;二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考核激励机制;三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的运营平台,并打造成为数字化的研究所;四是公司研究所同时为内部需求服务,对投行、投资、财富管理提供高水平研究赋能。
“现在研究所活动量的水平,已经超过了去年*月份的水平。这也体现出方正证券研究所整体士气是非常高的,大家劲头很足,非常努力在工作,也体现出将来能够为资本市场做贡献的能力在不断提升,接下来还会继续扩充队伍。”尹磊透露。
尖锐问题五:方正集团目前重整进程如何?方正证券与平安证券合并是否仍存可能?
方正证券董事长施华表示,公司将根据重整的进展情况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根据目前方正集团重整计划安排,如完成交割,公司控股股东拟变更为新方正集团,目前正在办理控股股东、实控人变更相关事宜,相关事项尚需监管审批,完成变更的时间尚不确定。
施华指出,待新方正集团变更为公司控股股东后,中国平安将会间接控制方正证券。方正证券、中国平安等各方都将会严格依照金融监管部门的规定、指引,开展相关工作。
“不管在何种情况下,中国平安都会对方正证券在科技、管理、生态等方面对方正证券进行全面赋能,快速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施华坦言。
界面新闻发布2022年中国慈善企业家榜。100位入榜企业家/企业的捐款总额高达544.70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46位企业家/企业的捐款超过1亿元,比去年多12位。今年的上榜门槛为1000万元。
该榜单以在中国大陆运营或者主要业务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为主要考察对象,以企业家及其管理企业及该企业高管2021年年度的现金捐赠及股权捐赠(折现)为统计范围,进而编制本榜单。
这是界面新闻连续第六年发布该榜单。
榜单要点:
雷军、王兴、丁世忠、马化腾、曾毓群、陈东升、李永新、黄峥、张一鸣、龚俊龙位列榜单前十。股权捐赠成为慈善新趋势, 100位上榜企业家/企业中有5位涉及到股权捐赠,分别是小米集团、美团、安踏集团、瑞庭投资、洲明科技,捐赠股权总额达到409.07亿元。广东的上榜企业家的数量第一,共29位企业家/企业上榜,捐赠总额达49.28亿元。北京以2021年捐赠总额夺得第一,22位北京企业家/企业的捐赠总额高达340.91亿元,占榜单捐赠总额的62.59%。从数量上看,房地产相关、互联网行业、医药及保健是排名前三位的行业。上榜统计中,刨除股权捐赠的部分,41.58%流向教育,21.85%流向救灾,19.56%流向扶贫。从捐赠渠道来看,今年的直接捐赠比例达到63.37%,基本与去年基本持平。自界面新闻2017年第一次发布慈善企业家榜以来,六年来共计有412位企业家上榜,有9位企业家六年连续上榜。纵观2021年,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有局部地区呈多点爆发的态势。在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下,疫情未出现大规模的蔓延。2021年下半年,河南、山西连续遭遇暴雨袭击,洪灾接踵而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紧急驰援灾区。这些事件激发了慈善公益的即时需求。
2021年全年,100位上榜企业家/企业的捐赠总额高达531.10亿元,由于股权捐赠成为新风向,前三名(小米集团雷军、美团王兴、安踏集团丁世忠)的捐赠总额就达到398.58亿元,其中仅第一名小米集团雷军捐赠的150.70亿元就已经逼近去年的100位上榜企业家(企业)的捐赠总额(177.76亿元)。
小米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雷军以150.70亿元(按照我们的制榜原则,我们将公司高管个人名义及公司名义的捐赠合并计算,所以这里面包含了林斌捐赠的股权价值折算)的捐赠总额成为中国首善。小米集团及雷军一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脱贫攻坚和抗击疫情两大领域投入很大。2021年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及副董事长林斌共捐赠6.76亿股公司B类股份给小米基金会有限公司和雷军基金会有限公司,按当时汇率和市值计算,捐赠总额折合成人民币超150亿元。除此之外,在西安抗疫、河南暴雨、山西防汛救灾等事件中,均有小米集团的支援。
美团董事长王兴2021年全年共捐赠146.50亿元。2021年6月王兴向其慈善基金会转让了5730万股股票,根据当时的收盘价计算,这些股票价值折合成人民币约145亿元。王兴此次捐赠将用于教育和科学事业,推进技术创新建设。2021年5月,王兴向高中母校龙岩一中捐赠5000万元,设立龙岩一中王兴教育基金。7月,河南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郑州遭遇重大雨灾,21日,美团公益基金会迅速做出反应,捐赠1亿元人民币,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优先为受灾群众生活安置、灾后卫生防疫等提供服务。
安踏集团董事长丁世忠2021年以101.38亿元的捐赠额排名第三。安踏集团的丁氏家族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最开始是带头捐款为村里修桥筑路、庙宇翻新、兴建学校,到2011年出资在晋江慈善总会设立“安踏和木爱心基金”,再到2021年,捐赠100亿元的股票及现金创立和敏基金会。此次和敏基金会的创立,主要用于医疗,环保,乡村振兴,扶危济困,体育发展。安踏集团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先锋,2021年对河南和山西灾区的现金捐赠就达到3000万元,真正做到了有难必达。在教育、医疗、环保、体育等领域,2021年安踏集团也均有捐赠。
从捐赠企业的总部所在地来看,广东的上榜企业家/企业数量第一,共29位企业家/企业上榜,捐赠总额达49.28亿元。北京以2021年捐赠总额夺得第一,22位企业家/企业的捐赠总额高达340.91亿元,占榜单捐赠总额的62.59%。此次北京捐赠总额的夺魁主要因为小米集团和美团的股权捐赠。
从慈善企业家所从事的行业来看,房地产相关、互联网行业、医药及保健的企业数量排在前三位。房地产企业是中国富豪最集中的地方,在上榜的23家房地产企业中有10家来自广东,而广东企业家素有回馈乡梓的传统,捐赠氛围浓厚,每年的“6·30”扶贫济困日更是一个慈善盛会。互联网行业有14家企业入选,捐赠总额达到184.90亿元,其中美团的现金及股权捐赠总额占互联网行业捐赠总额的79.23%。医药及保健行业有10家上榜,捐赠总额为8.22亿元,主要用于抗击疫情。
从捐赠用途来看(刨除股权捐赠部分),2021年接近一半的善款流向教育,救灾和扶贫分别占用了善款的21.85%和19.56%。与去年相比,抗疫流向的善款大幅度减少,说明疫情得以有效控制。
从捐赠渠道来看,544.70亿元的捐赠总额中,78.14%是通过自己基金会捐赠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几笔大额的股权捐赠;18.73%是直接捐赠,3.13%通过企业家或者企业自己的基金会捐赠。
自界面新闻2017年第一次发布慈善企业家榜以来,六年来共计有412位企业家上榜,其中有9位企业家连续六年上榜。企业家们在保持企业发展、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慷慨回馈社会,积极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5月30日,第十九届(2022)中国慈善榜正式发布。爱眼公益基金会荣获“年度榜样基金会”称号,爱眼公益基金会开展的“爱眼护眼工程——青少年近视防控”项目荣获“年度慈善项目”。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峻。自2016年起,爱眼公益基金会与国内多家机构合作,在全国10多个省份开展“爱眼护眼工程——青少年近视防控”项目。该项目累计投入资金为5743.97万元,使近400万名儿童青少年受益,其中筛查建档超354万人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屈光不正儿童青少年验配公益眼镜超10万副,提供眼疾手术救助1500余例,为关爱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注入积极力量。
据悉,此次是爱眼公益基金会连续第二年获评“年度榜样基金会”。爱眼公益基金会通过广泛联结战略合作伙伴爱尔眼科及其他社会爱心力量,构建起辐射儿童、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覆盖多个病种的眼疾预防救助体系。
七年多来,爱眼公益基金会行动累计帮助眼疾患者接受手术救助近100万人次,眼健康科普义诊惠及近2亿人次。仅2021年度,爱眼公益基金会公益就支出2.44亿元,联合中国乡村服务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合作机构持续推进“光明工程·白内障复明”、“红十字爱眼护眼工程”、“你是我的眼”角膜盲症救助计划、“爱眼社区守护计划”等项目,重点关注欠发达地区低收入人群的眼疾救助帮扶,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并带动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眼健康公益事业,让人人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
爱眼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彭志坤表示,2022年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爱眼公益基金会将持续探索眼健康议题社会解决方案,助推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