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金发科技股吧」汇顶科技股吧》,是否对你有帮助呢?
本文目录
因为近10亿美元口罩合同被“放鸽子”了,却迟迟不予公布,金发科技(600143.SH)收到了来自广东证监局的警示函。
图片来源:《金发科技关于收到广东证监局警示函的公告》
9月23日,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于当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下发的《关于对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志敏、宁凯军采取出示警示函措施的决定》。
据《警示函》披露,7月10日至11日,买方向金发科技发来电子邮件,表示要取消9.75亿美元的 KN95口罩订单,后续金发科技多次尝试与买方沟通是否继续履约,但买方一直未予回复。这一重大合同进展披露不及时、风险揭示不充分。广东监管局决定对金发科技和袁志敏、宁凯军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70亿口罩大单飞了,1个月后才公布
今年5月18日,金发科技发布公告,披露子公司广东金发于 5月16日收到美国某公司关于 KN95 口罩的采购订单,订购金额 9.75 亿美元(以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约70亿元),双方签订了《货物买卖合同》,在合同期限内,广东金发将根据合同约定向买方出售 KN95 口罩。
受此消息影响的,5月18日当天金发科技的股价涨停,报收13.24元/股,成交8.88亿元。
不过,在7月10日至11日,买方就向金发科技发来电子邮件,表示要取消订单,后续金发科技多次尝试与买方沟通是否继续履约,但买方一直未予回复。8月10日,金发科技才发布了《关于子公司特别重大合同终止的公告》,披露该合同订单终止。由此推算,金发科技从得知美国买家取消订单的时间至少比公告订单取消的时间早整整一个月。
《警示函》披露,金发科技在知悉买方拟取消重大合同订单的情况下,未及时履行重大合同进展信息披露义务,未及时充分揭示相关风险,其行为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二条、第三十二条的相关规定。袁志敏作为金发科技董事长、宁凯军作为董事会秘书,未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三条的规定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对公司上述违规行为负有主要责任。
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五十九条的规定,广东证监局决定对金发科技和袁志敏、宁凯军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金发科技曾否认信息披露不及时
8月14日,在回复上交所的《关于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别重大合同终止事项的监管工作函》的公告中,金发科技否认了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的情况。
金发科技表示,“2020年7月上旬,买方反馈下游客户市场变化较大,其监管机关对供应链和资金渠道审查趋严,曾就订单是否履行的事项进行沟通,但也表示货物买卖合同将继续有效。”
“2020年8月8日,公司未收到买方的有效书面回复,买方也未向公司披露其不能履约的具体原因。至此,本次合同订单未得到买方的履行,公司认为合同订单实际已经终止,公司随后于2020年8月10日发布《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子公司特别重大合同终止的公告》。公司在确认合同订单实际已经终止后,及时发布了相关公告,不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的情况。”
图片来源:《金发科技关于特别重大合同终止事项监管工作函的回复公告》
股民质疑涉嫌内幕交易,呼吁严惩
对此,不少股民表示不买账,纷纷呼吁严惩。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金发科技股吧
董事长袁志敏曾因内幕交易被罚58.91万元
据悉,这并非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第一次被罚。
2019年6月,证监会对王宗明、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对两人的内幕交易行为予以处罚。处罚决定书披露,袁志敏及王宗明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有共同交易金发科技的行为,违反了《证券法》的规定,构成《证券法》所述的内幕交易行为。证监会对袁志敏处以58.91万元罚款,没收袁志敏及王宗明违法所得32.73万元,对王宗明处以39.28万元罚款。
图: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
据金发科技的官网资料显示,袁志敏是现任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广州市政协常委、广州市工商联主席、广州市光彩事业促进会执行会长。
据天眼查,袁志敏于1993年创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至今担任公司董事长。袁志敏名下有51家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2月26日,袁志敏、熊海涛夫妇以90亿元人民币财富名列《2020胡润全球富豪榜》第2142位。
公布获得大单后,公司股价一路上涨
5月15日,金发科技的股价是12.3元/股,5月18日,即金发科技宣布获得70亿元口罩大单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股价直接涨停,报收13.24元/股,涨幅达10.06%,此后金发科技股价一路上涨,至8月5日,一度涨至19.13元/股的高峰,3个多月,股价涨了55.5%。
金发科技股票日k图,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
8月10日,金发科技公布70亿元的订单合同终止,8月11日,金发科技的股价小幅下跌4.66%,报收15.96元/股。至9月24日早盘,金发科技的股价下跌2.92%,报15.65元/股。总体来看,订单告吹似乎对金发科技的股价影响不太大,这可能跟金发科技的主营业务以及其公布的上半年年报的亮眼业绩有关。
业绩亮眼,半年归母利润 24.12亿元
8月11日,在金发科技公布合同终止的第二天,金发科技还发布了2020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69.30 亿元,同比增长 37.1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4.12 亿元,同比增长 373.27%。
报告显示,金发科技的主营业务为化工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改性塑料、完全生物降解塑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工程塑料、轻烃及氢能源、环保高性能再生塑料和医疗健康产品等七大类,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用电器、电子电气、通讯、现代农业、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建筑装饰、医疗卫生、健康防护等行业,并与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公司是全球化工新材料行业产品种类最为齐全的企业之一,同时是亚太地区规模*、产品种类最为齐全的改性塑料生产企业。在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板块,公司产品技术及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逐步实现从改性塑料到化工新材料的升级和功能材料向结构材料的拓展,产品结构不断向产业高端和高附加值方向延伸。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金发科技股吧、《金发科技关于收到广东证监局警示函的公告》、《金发科技2020年半年度报告》、《金发科技关于特别重大合同终止事项监管工作函的回复公告》、天眼查
作者:南都全媒体研究员 卢若情
21世纪资本研究院 张赛男 实习生谢韫力 上海报道
曾经的指纹芯片“*”汇顶科技(603160.SH),近日接连披露的2021年度业绩报告、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均不尽如人意,公司去年净利同比下滑近5成,今年一季度甚至出现亏损。
汇顶科技此等业绩不禁让市场愕然。2019年9月,它还曾是A股首家市值突破千亿的半导体公司,而现今市值仅在260亿元上下徘徊。
短短数年,千亿白马何以从*跌落?其倚重的指纹识别芯片,到底发生了什么?如今公司进行的多业务布局能否让其重回*?
难挽业绩颓势
汇顶科技是采取fabless模式的芯片设计企业,主要有两大产品,指纹识别芯片、触控芯片。
2021年,汇顶科技营收及净利润双双下滑,实现营收57.13亿元,同比下降14.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60亿元,同比下降48.17%。
2022年其业绩颓势延续,一季度实现营收8.74亿元,同比下降38.39%,归属净利润同比下滑132.26%,亏损5051.19万元。
对于业绩表现不佳,汇顶科技董事长张帆在投资者会上认为,是多因素交织导致的。
首先,从手机市场来说,消费者换机意愿下降,技术发展也没有早年快。手机作为汇顶科技主要的营收来源,对业绩影响较大;疫情对公司工作、客户交流,市场业务开展造成影响,尤其是今年一季度;此外,供应链产能问题也影响着新产品上量速度;行业还存在人才成本问题。
不过,张帆也强调,要更多分析公司内部的情况和困难。
“公司的确太依赖于单一的手机市场和个别产品,光学和电容指纹都有相当大的市占率,尤其是光学指纹曾经单价和毛利率都比较高,但是技术成熟和市场竞争造成单价下降时,对营收和利润都产生影响。此外,公司新产品投入的增加也明显影响业绩。”
张帆的表述可谓一针见血,其指出的“依赖单一的手机市场和个别产品”,毫无疑问地指向了指纹识别芯片。
2014年公司成功研发该产品,从当年仅贡献968万元营收,占业绩比重微乎其微,到伴随指纹识别功能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营收增长迅猛。
2016年开始,汇顶科技的指纹识别芯片营收一路走高。2016年到2019年,实现营收23.12亿元、29.36亿元、30.84亿元、54.11亿元,分别占总营收比例为75.14%、79.81%、83.01%、83.67%。
但在2020年之后,汇顶科技指纹识别的收入出现明显下滑,2020年、2021年实现相关营收49.56亿元、35.61亿元,指纹识别芯片的收入占比也下滑至75.61%、63.53%。该产品毛利率则从19年60.79%下滑至21年的45.06%,作为公司增长引擎的作用大大减弱。
指纹识别助攀市值*
回顾汇顶科技发展,指纹识别可谓其成败关键。
张帆于2002年创立汇顶,最初专注于固定电话IC研发。移动电话兴起后,汇顶转型触控IC芯片研发。
2013年,苹果在iPhone 5S中搭载了指纹芯片,彻底点燃了指纹芯片市场,汇顶选择跟进。2014年汇顶科技指纹识别芯片产品问世,随后商用规模扩大。据公开数据,2016年汇顶科技已成为安卓指纹识别芯片市场上出货量仅次于FPC的厂商,是全球指纹芯片龙头。
转折信号发生在2017年9月,行业风向标的苹果发布了iPhone X,转向全面屏,取消了指纹识别,转投人脸识别。
不过,彼时行业风向并未彻底转变。此后一段时间,汇顶科技的指纹识别仍依靠安卓手机得以壮大。在成本、技术和屏幕追求等多因素考量下,安卓手机选择升级为屏下指纹识别技术,汇顶科技指纹芯片的客户包含华为、oppo、vivo、小米等手机大厂。
2019年,是汇顶科技的高光时刻,当年实现23.17亿元净利也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12.1%,对应营收64.73亿元,同比增长73.95%
从专利技术数量变化上,似乎也能看出其*期所在。
通过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检索可知,汇顶科技及其关联公司自2014年以来,已申请5800余件专利。其在2014-2019年期间的专利申请量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其中,汇顶科技共有1700余件适用于指纹识别芯片领域的专利申请,其申请趋势与公司整体专利申请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19年是其专利申请高峰年,当年度共申请超过480件专利。
从专利质量的维度看,汇顶科技在指纹识别芯片领域有超过10件专利的被引用次数超过30次。其中,被引用次数*的专利累计被引用90余次,且引用该件专利的申请人中不乏OPPO、京东方、三星电子等知名企业。
也就是说,从专利角度来看,汇顶科技的指纹识别技术存在一定技术领先性。
市场份额方面,据CINNO Research屏下指纹市场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屏下指纹手机出货量约为2.0亿台,同比增长614%。光学屏下指纹占据整体出货量的75%,是最主流的技术方案。其中汇顶OLED光学屏下指纹方案出货约1.1亿片,占光学屏下指纹市场份额高达75%,占整体屏下指纹市场份额的57%。
2020年2月,汇顶科技股价涨到*的386块,一时风光无两。
但到了2020年末,汇顶营收仅略增3.31%,净利润却突然出现下滑。
竞争激烈毛利率走低
市场上将汇顶的跌落归结于新旧技术的更替。
回头来看,2019年的那波业绩上攻,时间短暂,更像是一种“回光返照”,似乎代表着指纹在与面部识别技术对垒中的落败。
实际上,指纹识别仍有相当大的市场,只是竞争者越来越多。
“指纹识别技术现在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人脸识别作为替代技术虽然也有了发展,但由于隐私保护方面的原因,目前市场份额相对较小。然而,指纹识别市场饱和,竞争异常激烈,近两年由于智能手机产量下滑导致指纹识别需求减少,也影响了指纹识别厂商的业绩。”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某券商前*副总裁兼互联网首席分析师张孝荣对21世纪资本研究院表示。
从下游需求来看,屏下指纹供应于安卓智能手机,但随着4G、大屏渗透率饱和,出货量呈下降趋势。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国内手机出货量分别为4.14亿部、3.89亿部、3.08亿部和3.51亿部,行业增速趋缓,对供应链企业造成影响。
今年业绩交流会上,汇顶科技也确认,“手机市场整体来讲不太好,作为公司主要的营收来源,对业绩影响较大,并且智能手机未来总体市场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成长,保持现有规模甚至可能略有下降都很正常。”
另外,公司优势技术屏下光学指纹领域竞争也早已经白热化,汇顶与思立微、神盾、红软科技等厂商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具体表现是价格战、专利诉讼纷争。
在2018年,除汇顶科技,思立微也研发出了类似的屏下光学技术,之后神盾等屏下光学技术相继问世,三者之间就产品专利问题相互起诉多次,胜败不定。
为争夺市场,厂商之间更掀起价格战。汇顶屏下指纹2018年商用时售价为10美元左右,之后下滑到5美元左右。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彼时称,“神盾提供给三星A系列新机种的光学屏下指纹单价为2.5–3.5美元,显著低于汇顶的5–6美元与市场共识的4–6美元。”2019年他又爆料,因供应链削价竞争,光学式屏下指纹识别单价跌幅高达七成。
面对市场竞争加剧,汇顶科技指纹识别芯片毛利率明显走低,2019年*为60.79%,2020年下滑到50.72%,2021年毛利率为45.06%。
而在屏下指纹技术领域,还有不同的技术路线之争。其中,光学式和超声波式是行业主流,汇顶等多家公司提供光学指纹方案,三星选择的是高通超声波技术。有市场人士认为,前者过于依赖屏幕光源导致屏幕损耗度提升等,技术仍存在改进空间。而超声波式研发成本较高,技术成熟后有望大批量生产以压低成本。
目前,包括三星、华为、魅族在内的手机厂商已陆续推出相应的手机产品,并将超声波指纹识别作为卖点;苹果也仍然坚持面容识别路线,华为、小米同样跟进,屏下光学指纹市场受到一定挤压。
张帆日前透露,“目前比较承压的业务是指纹产品,尤其是光学指纹。正在进行新的生物识别技术和产品的开发。”
而这或侧面体现出光学指纹技术的前景蒙尘。
试水物联网、汽车电子
在主营产品日显颓势的情况下,汇顶也在寻找新的增长点。
汇顶科技近年不止一次强调,“公司处于由单一产品向多元化产品的关键时期。”4月投资者交流上,负责人介绍基于“安全、传感、计算、连接”四大方向的技术,面向智能终端、IoT、汽车电子市场。
在物联网领域,汇顶的低功耗蓝牙产品在2021年出货*超千万,实现5倍以上增长,公司介绍已收获知名终端品牌智能手环/手表、主动笔的商用。多功能交互传感器已全面商用于一线智能手机厂商以及知名品牌耳机客户的产品,且已在AR眼镜、智能手表等配件领域量产商用,2021年该系列产品全年出货量同比增长高于150%。
去年三季度交流会,汇顶还透露物联网领域有TWS蓝牙耳机布局。据悉,公司入耳检测及触控二合一芯片已全面商用于华为、OPPO、vivo、一加等品牌客户,2020年出货量超一千万片。
工业物联网方面,2018年汇顶并购了拥有蜂窝物联网核心知识产权的半导体蜂窝IP提供商德国CommSolid,布局NB-IoT。去年基于该技术推出GR8513已design-in国内的气表和水表客户,这款芯片在2021年底量产。
汽车领域,2020年公司收购德国半导体公司DCT,进军汽车电子与辅助驾驶领域,彰显汇顶对汽车电子的野心。
按照汇顶科技披露,汽车电子商用的产品有车规级指纹识别芯片、触控芯片、Car Voice音频软件等。
其中,汇顶的车规级车载指纹方案,于2020年宣布在领克等汽车品牌实现量产商用;车规级触控芯片获得主流Tier1客户的认可,于2021年成功导入国产、合资品牌以及新能源品牌客户。
有投资者认为,车规级触控芯片和车载指纹方案看似细分领域不大,但有渗入汽车门禁,甚至在汽车安全系统中提供成套的汽车安全系统的可能;提供触控芯片,也让汇顶科技具备切入汽车娱乐信息系统和汽车中控系统的潜力。
不过张帆承认,“汽车或工业控制的市场拓展,过程和上量速度相对比较慢。”
不难看出,汇顶科技新业务开发产品多、应用领域广,却尚未出现可供支撑的增长点。
在前述投资者会上,有机构询问汇顶科技产品研发优先级时,公司并未正面回答,而是称“分配比会根据市场需求、产品需求不断变化。目前大部分的研发投入,都是在目前收入贡献较少甚至尚未产生收入贡献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上。”
张帆形容,“现在这个阶段是新产品和传统产品之间没有完全顺畅的衔接,虽然新产品逐渐产生贡献,营收占比在上升,但实际上销售的*业绩还不够。”
值得一提的是,汇顶科技的触控芯片和其他芯片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都呈增加趋势。2021年触控芯片收入为11.35亿元,占总收入20.22%,上年同期占比为16.10%;2021年其他芯片收入为9.11亿元,占总营收16.24%,上年同期占比为8.2%。
公司分析,虽然2021年总收入同比下降,但支撑营业收入的内因却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产品结构更加均衡,新产品营收占比同比增加。不过,这种变化目前来看还难言好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该股年报业绩靓丽,市盈率低,且又为疫情概念股,为市场上不可多得的品种!
1、年报向好
2、改性塑料龙头
3、积极抗灾
1 年报向好
金发科技发布 2019 年年度业绩预告,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增加5.3-6.68亿元,全年归母净利润约11.54-12.92亿元,同比增长 85%-10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预计增加 6.25-7.63亿元,全年约 9.56-10.94 亿元,同比增长 189%-231%。
2019 年金发科技业绩大幅增长,主要系并购子公司宁波金发并表,贡献业绩主要增量。主营业务改性塑料销量受到下游汽车行业低迷拖累,但受益原材料价格下降以及公司通过订单管理优化客户结构,实现毛利率的提升;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下游需求强劲,受益新产能放量,公司利润显著提升,同时随着新版“限塑令”落地,未来在国内对传统塑料的替代进程有望加快。
2改性塑料龙头
金发科技是国内改性塑料的龙头企业。公司特种工程塑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客户开拓顺利,完全生物降解材料获得海外客户认可需求强劲,产能放量提升公司业绩,国内政策落地有望驱动对传统塑料替代进程加速;LCP 材料是 5G 时代的软板/天线的重要基材,未来有望贡献新的增长点。国际化布局持续进行,且海外客户开拓进展顺利,随着新基地产能的陆续投产,金发在全球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我们看好公司新产品和领域的不断拓展及全球布局下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张。
3 积极抗灾
面对当前疫情,作为防护用品供应链的中间企业,金发科技也快速响应。1月29日,金发科技紧急将24.8吨库存运往武汉,投入防护服生产,并提前复工,陆续开机4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日产约25吨透气膜专用料,订单交付周期也缩短至2-3天。截至2月3日,金发科技已发货500多吨,预计可以供应生产650万件防护服。
【估值与盈利预期】
预计公司2019-2020年EPS为0.45元、0.56元。(兴业证券)。
格隆汇6月5日丨金发科技(600143.SH)发布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激励对象授予限制性股票总计1亿股,约占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3.89%,其中*授予8545.65万股,占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3.32%,*授予部分占此次授予权益总额的85.46%;预留授予1454.35万股,占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0.57%,预留部分占此次授予权益总额的14.54%。
*授予部分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每股5.50元,即满足授予条件后,激励对象可以每股5.50元的价格购买公司向激励对象增发的公司限制性股票。
该激励计划授予的激励对象共计1350人,占公司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在册员工总人数9728人的13.88%。所有被激励对象均在公司(含控股子公司)、分公司任职,已与公司(含控股子公司)签署劳动合同、领取薪酬。
本文源自格隆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