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宝值得加入吗,相互宝值得加入吗知乎

2022-09-05 15:00:47 生活指南 xialuotejs

相互宝值得加入吗



本文目录一览:




这是我第三次写相互宝了。

第一次是它刚上线的时候,我说这东西不能替代保险、制度有漏洞。

第二次是一个月前,相互宝因制度漏洞产生理赔纠纷,引发全民大辩论,闹得当事人心力交瘁,最终主动撤回理赔申请。

这一次想说,相互宝针对上次事件优化后,到底是不是真的像人家说的那么666。

起因是今天上午收到一条私信。

一个得过慢性肾炎的读者问我还能不能买重疾险,我实在不忍心打击,于是委婉地说”可以先加入相互宝,以后再试试重疾险人核,等一下新产品”。

结果她是这样说的:

我这才意识到,还有好多人是不明所以的加入了相互宝。

“反正没几个钱,我也懒得了解”这种心态不要太常见。

这也不怪大家,毕竟斤斤计较几分钱的用途也不是大多数人的风格。

但换个角度,相互宝的确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帮上忙,这跟每个人都有关。

你们懒得计较,我也得帮你们理理清楚。

升级内容

相互宝优化了2个点:

1.放宽了健康要求,降低了加入门槛。

1)以前有过买商业保险被拒保的、加费的、除外的,甚至理赔过的,都能加入;

2)把“未明确诊断为良性的息肉、结节、囊肿、肿块”,明确了前提条件,仅问到了肺部、乳房、甲状腺、肝脏、胃和肠道;

3)专门针对上次的拒赔风波,把“连续服药”修改成了“遵医嘱连续服药30天以上”;

4)对肝炎、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等情况进行了有限度的优待。

相互宝的加入门槛之低,是商业保险短期内不可能突破的。

除此之外,它还详尽了几个有争议的词,也算是显示出了对之前事件弥补的诚意。

2.对于两种轻度重疾,可以赔5万。

并且理赔后仍可以参与相互保,享有其他轻症以及重症的保障。

轻症只有这2种:

1)未发生远处转移的乳头状或滤泡装甲状腺癌

2)二是TNM分期T2N0M0的前列腺癌

这2种都是普通的重疾险里的“重大疾病”。

但实际上,他们治愈率很高,花费很低。

以前得了甲状腺癌,花几万块治好,靠重疾险保额“致富”的人也不是没有。

不过事后就没有任何重疾保障了。

相互宝这样做,虽然降低了这2种病的保额,但是让患病的人继续留在计划里,其实比较合理。

相互宝这么好,不加入真的吃亏吗?

1.对身体健康的,或者有重疾保障的人来说,“不加入就是吃亏”真不至于,但加入了的确有益无害——前提是你得搞清楚,自己为啥加入。

以我为例,按照正常的曲线来看,我50岁之后出险的概率会变高。

假设我50多岁出险,意味着我要出20几年的钱,才能获得10万保障。

相比现在就50岁的人加入相互宝,他比我少交20几年钱,就能获得一样的保障。

这个公平性很难平衡。

好在目前来看,分摊的金额也不高,多交的钱就当做慈善了。

关键在于,相互宝的规则一直在变。

我不能确定以后会均摊多少钱,甚至到我50岁的时候,它还在不在都很难预测。

所以说,如果你能够正确认识相互宝的作用,把它当做一个:

不定期的重疾保额补充+慈善+全球规模最大互助计划的参与体验

那么可以果断加入。

怕就怕你把它完完全全当做保险的替代品。

那么一旦后续出现变动,很可能影响你的正常保障。

2.对很难买到重疾险的人来说,有机会加入的话,就必须得加了。

比如上午来问我的读者,得过慢性肾炎,当下想买重疾险基本是个凉的,相互宝最低还能有10万保额,聊胜于无。

除此以外,甲状腺结节和乳腺结节3级的,也是基本买不了重疾险,要么就是除外,相互宝不仅能加,而且没有除外一说,都在承保范围内。

宽松的还有很多:

乙肝小三阳,只要肝功能和肝胆脾超声正常能加入;

先天性心脏病只要自愈或者手术治愈满2年,心脏超声检查正常能加入;

未明确诊断为良性的卵巢囊肿,只是单纯囊肿、生理性囊肿、巧克力囊肿、黄体囊肿、卵泡囊肿或多囊卵巢的,也能加入;

像高危妊娠、炎症导致的TCT检查阳性,这种重疾险常规的门槛也不存在。

相互宝为何比商业重疾险“友好”那么多

看到很多人对相互宝几乎是膜拜的姿势,我挺担心的。

一是怕极端的追捧,错误的引导了消费者,把相互宝当成一种豪赌,指望持续“零保费”,保障期间恒长久,用风险去控制风险。

二是怕相互宝升级的速度,跟不上制度漏洞浮现的速度,让部分人失望退出,人越少,对真正需要它的人越不利。

相互宝的确是一个加入门槛极低的计划。

它之所以能做到这点,也是因为其利润不仅不受理赔支出的影响,还跟理赔次数成正比。

这跟保险公司“根据风险收费,保持池子里的人风险一致”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相互宝也没必要把门槛设高,降低理赔率。

反而是来的人越多越好。

健康告知和核保过程或许可以优化,但公平性和持久性会是永久的难题。

个人觉得相互宝是个走心的东西,跟当初的余额宝科普全民理财相似,也有保险教育的意义。

为此我一定会带上全家人都投它一票,但它当前的地位也仅限于备胎了。


更多保新问题




储蓄存款

如何准确理解“储蓄”?储蓄机构界定范围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储蓄存款利率和计息?违反储蓄管理条例,需承担哪些法律责任?满满干货,带你一图读懂储蓄存款↓↓↓




相互宝值得加入吗?

↑ 点击关注简保君 手把手教你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保险。

大家好,我是简保君。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相相互保,不知道你加入了没?

前两天理账的时候,看见支付宝里有一笔1.48元的支出。

是最新一期相互宝分摊费用。

我也简单介绍一下相互宝的来龙去脉:

刚开始叫“相互保”,是款商业保险。后来银保监会觉得不合适,责令改名“相互宝”。

别看仅一字之差,不过性质就不再是保险,而是互助计划了。

说白了,就是一群人一起抱团防病,万一其中一人得了重疾,所有人平摊约定的医药费。

看了下记录,我自己加入也大半年了。

当初刚加入的时候还经常关注,印象中每次分摊个0.02元,0.03元的,后来就没怎么上心了。

所以,这次一下子变成1.48元,翻了差不多50倍,让我觉得有点诧异。

不过没关系,有疑问搞清楚就好了。

理赔人数

简保君仔细研究了一下互助记录。

发现理赔人数的上升趋势很明显。

最近三期分别是150人、286人和496人,基本上保持在平均每半个月80%左右的速度在上涨。

我看了下支付宝的说明,说主要原因是参加的人多了,所以理赔的人也多了。

不过,我点开详情后发现,最新这期的496 件理赔案件,其中不少2、3 月就已经有了医院报告并提交了申请,但这期刚刚获得理赔,所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因为这个计划有90天的等待期,我把理赔人数和三个月前的参加人数做了个比较,近似发病率大概在每百万人个位数案例的水平。

不过,这个样本还是有点少。

本来想查下保险公司短期出险的水平,做个比较,结果没查到。

有了解的朋友可以留言告诉我们。

理赔种类和年龄

从理赔种类上看,这期一共理赔496件,其中恶性肿瘤占了绝对的多数,这点跟以往统计中是一致的。

不过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理赔年龄。

也许很多人还觉得重疾都是60岁以后才会比较高发。

而事实是接近50%的理赔案例是在30-39岁之前,13-29岁也占了15%。

不过支付宝并没有公布近8000万参保人员的年龄分布,不然可能更有说服力。

简保君也找了一份保险公司的理赔报告,显示结果类似,30岁-49岁的出险率高达60%。

也就是说,年轻人患重疾的风险一点不比中老年人低。

一小部分人,认为自己不到30岁,买重疾险还早。如果一直不出险,感觉保费白交了,不如等几年再买。

但是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所以,不管是加入相互宝,还是买保险,都是越早越好。

那么,相互宝还值得加入吗?

先搞清楚相互宝的优势是什么。

主要的一点是,和传统保险相比,加入门槛非常低。

刚开始不用缴费,可以先享受保障,而且随时可以退出。

没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决策成本。

但毕竟相互宝不是保险,只是互助计划,所以也有它的一些局限。

-保障内容可能会更改

互助计划不是保险,保障内容的修改约束较小。

比如今年 5 月起,相互宝修改了甲状腺癌的理赔规定,对甲状腺癌,只能赔 5 万互助金,而之前是可以获得 30 万的。

-分摊金额不确定

相信很多人,是看重了相互宝的分摊金额低。

不过,随着互助计划理赔数量增多,人均分摊的金额可能还会上涨。

现在第一年的相互宝,分摊费用188元封顶。

这个价格对于35岁以上的人群还是挺有优势的,如果自己去买一份一年期的重疾,可能还不够。

但后面会不会继续有封顶,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有了相互宝,还要买商业保险吗?

四大健康险种中,与它有关联的就是医疗险和重疾险了。

说到医疗险,相互宝自己都宣传要配合医疗险加强保障。

至于重疾险,由于相互宝的保额,无论是30万还是10万,都有点不太够。

所以补充重疾险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商业保险的稳定性,也是互助计划所不具备的。

设想一下,如果分摊费用进一步扩大,那么最先退出的肯定是身体非常健康的人群。

因为他们可以用更低的价格选择商业保险。

剩下的就是不那么健康的人群,发病概率也会更高一些,长期以往,会使得分摊费用越来越多。

幸好,从现在每期的公布数据看,参与人数仍在稳步上升中,短期内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还不大。

我个人觉得相互宝还是个很好的尝试,所以早早就加入了。

反正平时朋友圈看到XX筹也会尽点绵薄之力,那在相互宝也是一样的,而且自己还能多一份保障。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

大家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保险的内容,都欢迎给我留言,也祝大家身体健康。

如果你对保险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来提问~




相互宝值得加入吗知乎

↑ 点击关注简保君 手把手教你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保险。

大家好,我是简保君。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相相互保,不知道你加入了没?

前两天理账的时候,看见支付宝里有一笔1.48元的支出。

是最新一期相互宝分摊费用。

我也简单介绍一下相互宝的来龙去脉:

刚开始叫“相互保”,是款商业保险。后来银保监会觉得不合适,责令改名“相互宝”。

别看仅一字之差,不过性质就不再是保险,而是互助计划了。

说白了,就是一群人一起抱团防病,万一其中一人得了重疾,所有人平摊约定的医药费。

看了下记录,我自己加入也大半年了。

当初刚加入的时候还经常关注,印象中每次分摊个0.02元,0.03元的,后来就没怎么上心了。

所以,这次一下子变成1.48元,翻了差不多50倍,让我觉得有点诧异。

不过没关系,有疑问搞清楚就好了。

理赔人数

简保君仔细研究了一下互助记录。

发现理赔人数的上升趋势很明显。

最近三期分别是150人、286人和496人,基本上保持在平均每半个月80%左右的速度在上涨。

我看了下支付宝的说明,说主要原因是参加的人多了,所以理赔的人也多了。

不过,我点开详情后发现,最新这期的496 件理赔案件,其中不少2、3 月就已经有了医院报告并提交了申请,但这期刚刚获得理赔,所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因为这个计划有90天的等待期,我把理赔人数和三个月前的参加人数做了个比较,近似发病率大概在每百万人个位数案例的水平。

不过,这个样本还是有点少。

本来想查下保险公司短期出险的水平,做个比较,结果没查到。

有了解的朋友可以留言告诉我们。

理赔种类和年龄

从理赔种类上看,这期一共理赔496件,其中恶性肿瘤占了绝对的多数,这点跟以往统计中是一致的。

不过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理赔年龄。

也许很多人还觉得重疾都是60岁以后才会比较高发。

而事实是接近50%的理赔案例是在30-39岁之前,13-29岁也占了15%。

不过支付宝并没有公布近8000万参保人员的年龄分布,不然可能更有说服力。

简保君也找了一份保险公司的理赔报告,显示结果类似,30岁-49岁的出险率高达60%。

也就是说,年轻人患重疾的风险一点不比中老年人低。

一小部分人,认为自己不到30岁,买重疾险还早。如果一直不出险,感觉保费白交了,不如等几年再买。

但是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所以,不管是加入相互宝,还是买保险,都是越早越好。

那么,相互宝还值得加入吗?

先搞清楚相互宝的优势是什么。

主要的一点是,和传统保险相比,加入门槛非常低。

刚开始不用缴费,可以先享受保障,而且随时可以退出。

没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决策成本。

但毕竟相互宝不是保险,只是互助计划,所以也有它的一些局限。

-保障内容可能会更改

互助计划不是保险,保障内容的修改约束较小。

比如今年 5 月起,相互宝修改了甲状腺癌的理赔规定,对甲状腺癌,只能赔 5 万互助金,而之前是可以获得 30 万的。

-分摊金额不确定

相信很多人,是看重了相互宝的分摊金额低。

不过,随着互助计划理赔数量增多,人均分摊的金额可能还会上涨。

现在第一年的相互宝,分摊费用188元封顶。

这个价格对于35岁以上的人群还是挺有优势的,如果自己去买一份一年期的重疾,可能还不够。

但后面会不会继续有封顶,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有了相互宝,还要买商业保险吗?

四大健康险种中,与它有关联的就是医疗险和重疾险了。

说到医疗险,相互宝自己都宣传要配合医疗险加强保障。

至于重疾险,由于相互宝的保额,无论是30万还是10万,都有点不太够。

所以补充重疾险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商业保险的稳定性,也是互助计划所不具备的。

设想一下,如果分摊费用进一步扩大,那么最先退出的肯定是身体非常健康的人群。

因为他们可以用更低的价格选择商业保险。

剩下的就是不那么健康的人群,发病概率也会更高一些,长期以往,会使得分摊费用越来越多。

幸好,从现在每期的公布数据看,参与人数仍在稳步上升中,短期内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还不大。

我个人觉得相互宝还是个很好的尝试,所以早早就加入了。

反正平时朋友圈看到XX筹也会尽点绵薄之力,那在相互宝也是一样的,而且自己还能多一份保障。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

大家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保险的内容,都欢迎给我留言,也祝大家身体健康。

如果你对保险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来提问~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相互宝值得加入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相互宝值得加入吗、储蓄存款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