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核心观点
一、猪粮涨价但非食品偏弱,5月份CPI同比增速走平。食品方面,收储政策对供给的调减作用显现,加之去年基数走低,猪肉对CPI同比的负向拖累收窄0.25个百分点;国际粮价上涨传导作用继续显现,CPI粮食同比创2015年以来新高;但疫情对食品供给端的冲击趋于消退,鲜菜价格环比下跌较多,减缓了本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非食品方面,疫情对服务消费的抑制作用仍强,核心CPI低位走平,同时高基数导致油价推升作用减弱,非食品价格同比小幅回落。
二、预计6月CPI增长2.3%左右。往后看,猪肉上行周期启动、国内疫情拐点已现、PPI向CPI传导增强,都将对CPI中枢形成支撑,但疫情扰动难消、居民消费需求整体偏弱、国际粮油传导幅度受限,CPI整体涨幅温和。
三、高基数和国内保供稳价带动PPI同比回落,但输入性通胀压力仍强。受翘尾因素大幅走低和国内保供稳价工作取得进展影响,5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至6.4%。但受国际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影响,生活资料同比增速回升,同时行业层面,油气开采和农副食品价格环比涨幅靠前,也表明国际输入性压力仍强。
四、预计6月PPI约增长5.8%左右。预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俄乌局势扰动下仍将高位震荡,对国内PPI形成较强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加之基建发力和地产预期修复对国内定价商品形成向上支撑,未来PPI新涨价因素易升难降。但受翘尾因素继续下降影响,未来PPI同比增速将延续回落态势,只是回落速度偏慢。
正文
事件:2022年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下跌0.2%,同比上涨2.1%,涨幅与上月相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6.4%,涨幅较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
一、猪粮涨价但非食品偏弱,共致CPI走平,预计6月CPI增长2.3%左右
物流畅通难掩猪肉和粮食上涨,食品价格同比小幅回升。5月食品价格环比由上涨0.9%转为下降1.3%,同比由涨幅扩大0.4个百分点至2.3%,对CPI同比的拉动提高0.07个百分点(见图1)。其中中央收储政策对猪肉供给的调减作用显现,猪肉价格环比涨幅扩大3.7个百分点至5.2%,加之基数走低,猪肉同比降幅收窄12.2个百分点至21.1%,对CPI同比的负向拖累收窄0.25个百分点;受鲜菜大量上市和物流逐渐畅通影响,蔬菜价格环比跌幅扩大11.5个百分点至15%,蔬菜价格同比涨幅回落12.4个百分点至11.6%,对CPI同比的正向拉动回落0.26个百分点(见图2-3);同时国际粮价上涨传导效应继续显现,粮食、食用油等价格环比涨幅均超过2016-2021年均值水平较多,CPI粮食同比也创2015年以来新高(见图4)。
疫情冲击服务消费,叠加基数走高,非食品价格同比小幅回落。5月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见图5),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68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内部呈现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受国际油价上行斜率趋于平缓和去年同期基数走高影响,5月交通工具用燃料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至27.1%,对非食品价格的推升作用有所减缓;二是受国内疫情持续存在影响,旅游、交通工具等服务商品价格均大幅走低,服务商品价格同比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三是受国内需求整体偏弱影响,PPI向CPI传导部分环节仍不畅通,如家用器具等工业消费品价格有所回落。
居民消费需求疲弱,核心CPI低位走平。5月剔除食品和原油的核心CPI同比增长0.9%,持平于上月,反映出疫情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仍强。往后看,疫情最严重的阶段已经过去,预计未来服务业将温和修复,加之保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核心CPI反弹可期,但疫情扰动和低收入群体恢复偏慢将制约其回升幅度。
预计6月CPI同比增长2.3%左右。一是预计6月食品价格环比延续下跌,跌幅或大于5月。根据农业部数据,截止到6月9日,28种重点监测蔬菜、7种重点监测水果、猪肉价格分别环比增速分别为-7.9%、-1.3%、1.7%,蔬菜降幅收窄、水果增速转负,猪肉涨幅收窄。由于季节性原因,历史上6月食品环比平均跌幅大于5月。二是去年基数逐渐走低,加之猪肉逐渐进入上涨周期,预计未来猪肉对CPI同比的负向拉动作用将继续减弱;三是服务业温和修复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将对非食品价格将形成向上支撑,但疫情扰动短期难消,居民收入恢复持续偏慢,非食品价格回升幅度有限;四是6月份CPI翘尾因素较5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左右(见图6)。
二、高基数和国内保供稳价带动PPI同比回落,但输入性通胀压力仍强,预计6月PPI约增长5.8%左右
受翘尾因素大幅走低和国内保供稳价工作取得进展影响,5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至6.4%。其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别同比增长8.1%和1.2%,较上月回落2.2和提高0.2个百分点,两者走势分化特征明显(见图7)。从分项看,食品类和衣着类同比涨幅提高是生活资料同比提高主因,显示出国际粮价和能源价格上涨对生活资料的输入性压力较强(见图8)。
从行业看,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仍强,煤炭等国内定价产品多数下跌。受国际粮食和能源价格继续上行影响,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环比上涨最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原油产业链价格环比也继续增长,国内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仍强;受国内保供稳价取得积极进展影响,煤炭开采、黑色压延等行业价格环比均负增长;此外,国内消费需求恢复偏慢影响,中下游行业出厂价格环比增速仍在低位区间波动,中下游利润受挤占程度或有所加重(见图9)。
预计6月份PPI增长5.8%左右。一是6月份PPI翘尾因素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左右(见图10);二是基建发力和地产预期修复将对国内定价商品形成一定支撑,但保供稳价政策持续推进,煤炭和中下游等工业品价格环比上涨幅度相对可控;三是地缘政治冲突、全球疫情爆发造成短期国际油价出现剧烈波动,预计未来国际油价中枢将在高位震荡,国际形势稳定后油价中枢才会趋于回落。
三、PPI和CPI剪刀差持续收窄,但输入性通胀和疫情冲击导致中下游利润挤占效应加剧
PPI和CPI剪刀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企业盈利空间的变化。PPI和CPI剪刀差的扩大,通常意味着企业利润和经济动能的持续修复(见图11-12)。但本轮PPI和CPI剪刀差扩大,主要是由上游原材料涨价驱动的,结构性特征显著,不是全面性涨价。在国内需求恢复偏慢的情况下,中下游行业转移成本能力依然较弱,导致上游原材料上涨对中下游利润的挤占作用较强,进而压制中下游企业投资扩产意愿,不利于国内经济动能的恢复。
受PPI基数走高影响,5月份PPI和CPI的剪刀差较上月收窄1.6个百分点至4.3%,连续7个月收窄,两者剪刀差收窄通常意味着上游涨价对中下游利润的挤占效应将有所减弱,中下游行业增长动能有望增强,但本轮剪刀差收窄主要是受基数效应影响,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继续加剧上中下游利润差距,加之疫情对中下游行业的持续冲击,中下游行业面临的困难仍较大。
石家庄站,站房面积10.7万平方米,站台规模13台30线。
石家庄东站,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站台规模2台6线。
衡水北站,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站台规模2台6线。
沧州西站,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站台规模2台6线。
邢台东站,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站台规模2台6线。
邯郸站,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站台规模3台7线。
邯郸东站,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站台规模3台7线。
5月11日,2021年4月份PPI和CPI数据公布,如市场预期,CPI变化幅度相当温和,同比上涨0.9%,环比下降0.3%,但是,PPI涨幅却创出近期新高,同比上涨6.8%,环比上涨0.9%。舆论的焦点转向了PPI,由于近期大宗商品价格连续上扬,屡创新高,输入性通货膨胀成为市场的普遍担忧。
壹 经济学概念
科普一下,什么是输入性通货膨胀 (Imported Inflation)?简而言之,输入性通货膨胀就是由外部经济因素变化引起的某国物价总水平的上涨。直观地讲,不断上升的进口成本而且某国又非常依赖于进口商品,从而导致该国生产资料进而消费资料的价格上涨。
各国经济学家构造各种模型来研究和解释输入性通货膨胀,其中相应的传导机制对模型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总的来说,传导机制分为三类:一是成本推动机制下的输入性通胀:进口商品价格上升推高了国内基础产品成本,成本提高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带来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二是贸易机制下的输入性通胀: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及价格上涨时,会刺激国内出口商更多向外国出口商品,同时抑制国内居民对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国内商品消费,最终带来国内总需求增加,引发通货膨胀;三是稳汇率导致的输入性通胀: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及价格上涨时,会造成外币相对于本币的贬值,本币升值预期会造成大量国际资本的流入。为了维护汇率稳定,国内央行会被动增加货币供给,进而刺激国内总需求并导致通胀。如下图所示:
输入性通货膨胀三种传导机制
贰 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部分市场人士将这一趋势与国内PPI的上行相关联,提出对“输入性通胀”的担忧。
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升至近十年的最高水平。5月4日, 反映23种原材料价格指数的Bloomberg Commodity Index (BCOM) 上涨0.8%,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该指数比2020年3月波谷位置上涨超过70%。其中,铜的价格更是坡顶创纪录。锡价也触及十年新高,铝价和镍价涨至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同时,国际油价持续上涨,WTI原油期货近日稳于65美元/桶,Brent原油期货触及70美元/桶。
4月29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三个月期铜价格首次突破每吨10000美元。5月5日,伦铜期货价格一度上涨0.7%,盘中触及纪录高位10190美元,收盘于每吨10040美元,为2011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4月28日, 高盛Goldman Sachs 发布的报告预测,大宗商品6个月内可能再上涨13.5%,并预计铜价将达到每吨1.1万美元。花旗Citi更加激进地预计明年铜价就会超过每吨1.2万美元。
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动下,中国生产领域价格继续上涨,PPI升幅高企。3月份,中国PPI同比增4.4%,环比增1.6%,为历史最高环比涨幅。4月份, PPI同比上涨6.8%,PPI环比上涨0.9%,高烧不退。其中,产业链的上游行业PPI上涨幅度最大,是导致整体PPI上涨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图所示:
然而,中国消费物价却总体平稳,未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甚至有的月份出现了指数下行的情况。3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0.4%,环比却下降0.5%。4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0.9%,环比仍下降0.3%。
这就说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推动了中国工业制造的上游产业链价格的持续攀升,但未导致工业制成品价格同辐涨价,进而也未推动最终消费端的物价上涨。 目前,可以看到的就是,舆论主要担心的成本推动型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机制却在中国失效了。
弎 中国不必担心输入性通胀的风险
如上所述,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有三种。不管哪一种传导机制,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先决条件。具体而言,第一种传导机制的前提是本国是国际商品价格变动的接受者,本国上游中游下游的工业品及最终消费品价格依次传导顺畅;第二种传导机制的前提是本国市场完全开放并且自主能力弱,商品进出口和物资调配完全受制于他国;第三种传导机制的前提是固定汇率制度安排。
现阶段,这三个条件在中国基本都不成立,所以,可以断言中国不必担心输入性通胀的风险!
首先,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各主要大宗商品的生产国家。虽然中国都会进出口大量的大宗商品(如下图),但是并非如小国经济一样只是价格的接受者,反而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会对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产生显著的影响。目前,中国在上海、大连、郑州、广州均设有商品期货交易所,成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有力竞争者。
2016年以来,中国PPI与CPI就存在一直背离的现象。这说明,未能看到PPI能够向CPI传导的有效证据,也就是,从生产端向消费端的价格传导机制并不顺畅。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政府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正在起作用。例如:近些年的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改善下游、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再如:近几年金融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性的中小企业低息贷款减缓了中下游企业的涨价动机。
其次,中国是世界门类最齐的制造大国,商品需求与供给的自我调配能力极强。政府政策及调控能对商品进出口作用显著。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刚爆发期间,中国对抗疫物资的生产调配能力堪称是世界典范。因此,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连续多年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并未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在本轮疫情经济复苏过程中,CPI和PPI继续出现明显背离,只有PPI在快速上升,综合反映物价变化的GDP平减指数也没有显著上升。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出现4个季度复苏,但面临通胀压力并不大。如下图所示:
最后,中国并非如香港一样实行联系汇率制/固定汇率制,而且实施外汇管制。经过多年的改革,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也随之增强,能够比较充分反映各类经济信息。另一方面,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值反而能对冲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8日电 28日上午,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也是比较大,但我国市场供应总体充足、政策工具箱丰富,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物价平稳运行。
杨荫凯介绍,今年以来,全球通胀高位攀升,不少欧美国家CPI同比涨幅创40年来新高。相对而言,我国物价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5月份CPI同比涨幅为2.1%,显著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这应该说充分展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价格调控的精准性。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3方面工作:一是全力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稳定生产供应,强化产销衔接,发挥储备吞吐和进出口调节作用,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特别是加强生猪产能调控,防止价格大起大落。
二是持续加大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力度,完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加快释放优质产能,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引导煤炭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大国内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强化进出口调节,增强供给保障能力。
三是持续加强市场监管,密切跟踪市场变化,保持监管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资本过度投机炒作。(中新财经)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输入性通胀》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输入性通胀、邯郸东站在哪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