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分享翻译:
千年易逝,江山依旧,但再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昔日的舞榭歌台、英雄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尘土。斜阳下,长着草树的普通街巷,人们说那是宋武帝刘裕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率领精兵强将,气吞万里如猛虎。
南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封狼居胥建立不朽功绩,不料只能北望追兵、仓皇败逃。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金主南侵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往事不堪回首。北魏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饭量还好吗?
宋宁宗 开禧北伐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
辛弃疾(1140-1207)
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成为不刊之论,是学者所共识的,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殊不妥。这首词,虽有豪放之意,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
北固亭,江苏镇江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滔滔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斜阳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宋文帝(407-453)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往事,回顾自己一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廉颇(前327年~前243年),嬴姓,廉氏,名颇,中山郡苦陉县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是有道理的,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以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非是辛弃疾的缺点,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作为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人群常用的理财方式,基金专户被誉为公募基金业务体系“皇冠上的明珠”。
基金专户业务,又称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是指基金管理公司向特定客户募集资金或接受特定客户财产委托担任资产管理人,由商业银行担任资产托管人,为资产委托人的利益,运用委托财产进行证券投资的活动。
简单来说,基金专户实质是一种私募产品,相当于“公募中的私募”,给了公募基金跨界发展的空间。专户理财走的是差异化、个性化的道路,其主要魅力是由投研能力雄厚的基金公司为高端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基金专户的发展
2008年1月1日,《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实施,基金专户“一对一”业务拉开序幕。这是专门为超高净值客户/机构客户量身定制的单一客户委托专户产品,起初门槛为5000万元。
2009年新的试点办法又增加了基金“一对多”专户业务,为投资者提供了门槛较低的选择。单个“一对多”账户人数上限为200人,每个客户准入门槛不得低于100万,有效填补了公募基金与一对一专户体量之间的空白。作为一项全新理财业务的开闸,“一对多”专户受到了公募基金的高度重视,基金公司开始广泛募集人手扩容专户部门,不仅在新推出的“一对多”产品上配置了精兵强将,大部分公募基金中的骨干精英被抽调至专户部门。
2012年证监会对基金法又进行了大的修改,为基金管理公司开展专户业务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一是允许基金专户除投资上市公司股票、债券和衍生品外,还可投资公募基金和非上市的股权、债权、收益权等资产,拓宽了基金专户业务的投资范围;二是费率管制的取消,固定管理费用和业绩报酬均由资产管理人与资产委托人共同约定;三是专户产品的流动性也有所提高,为专户挖掘不同投资期限的投资者提供了条件。调整后的监管准则正式放开了基金公司普通专户业务的投资范围,基金专户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
2017年至今,资管新规落地,专户行业发展步入调整后的新阶段。截至2020年12月31日,基金公司普通专户业务存续产品6507只,管理资产规模4.66万亿元。
基金专户的特点及优势
对于市场上的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大多数投资者可能都对他们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基金专户又有哪些特点呢?
1、以绝对收益为目标
基金专户同私募基金一样,追求绝对收益,关注风险、注重控制回撤。专户产品对安全性和收益稳定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设置了明确的止损线,很多专户产品的止损线(或称清仓线)甚至比私募基金水平(一般为0.75元)还要高,达到0.85元甚至0.9元,一旦跌破止损线,则需根据约定规则进行处理。
2、较为灵活的仓位控制
不像公募基金那样设计严格的股票仓位下限,基金专户多为混合型灵活配置品种,股票投资范围可以从0%到100%,也可以投资债券、衍生品、基金、权证等,堪称公募队伍里最灵活的快艇。
3、基金公司的内部监管和投资实力
基金公司通常拥有较为严格的内部监督,风控、监察稽核部门对专户产品实施较为全面的内部监管。基金公司也可以根据自身安排,对产品风险收益特征做出一定限制。同时,作为买方市场,基金公司不仅可以分享券商等卖方的研究成果,身后还有专业的研究人员作为强大的后盾支持,专户产品可以共享公司内部研究资源和投研实力。
我们将三者的异同简单整理了上表,总结来看,
相对公募基金而言,专户产品最大的优点就是仓位灵活,更能够把握住投资市场瞬息万变的机会。同时,在追求绝对收益的理念下,专户理财产品可以有效地控制市场风险。
相对私募基金而言,专户产品的相对优势又体现在基金公司的内部监管和投资实力,公募基金公司的专户产品可以共享公司内部研究资源,且往往具有更严格更系统的风控规范。
二季度怎么配置资产
一季度收官,春节假期成了分水岭。就全球重要股市而言,A股一季度领跌全球。从经济增长数据来看,经济依然处于复苏进程但速度放缓。在拜登上台、美国疫情好转+财政刺激预期、大宗商品短期供需错位等的影响下,美债收益率大幅上行,引发流动性宽松预期收敛,成为一季度各类资产价格的一大波动源。
2021年第二季度,受益于疫苗接种提速、财政货币刺激延续、经济活动对疫情冲击更具韧性,二季度全球经济有望加速复苏,但分化将继续主导全球经济复苏格局,各国内部不同行业和群体恢复程度也将继续分化。从国内来看,二季度经济增速环比依然相对稳定,政策组合为货币稳、信用收。
2021年,疫情影响可能“渐行渐远”但退出节奏并不均衡,增长与政策可能“一进一退、此消彼长”,共同影响大类资产表现排序与节奏。我们从不预判强势资产,因为资产轮动速度正在加快。即将过去的疫情可能会有若干“后遗症”,由奢入俭难,疫情期间充裕的流动性掩盖了债务等问题,但随着疫情的好转,旧矛盾与新问题可能会再次浮现,都将成为扰动市场的因素。在此背景下,对投资者大类资产配置的灵活性要求更高。
《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股票市场虽然已经诞生400多年,投资却依然没有万能公式。巴菲特的“好公司,好价格”广为传播,然而绝大部分人不是卡在前半句,就是做错后半句。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市场情绪如何波动,投资方法长期有效的基石不会变,即正确的前提、正确的事实和正确的逻辑。而持有正确投资方法论的专业机构,不管是拥有“独门秘籍”的私募管理人,还是拥有“精兵强将”的基金专户,都可以成为您投资路上的同行伙伴。
在两宋文坛,有两个顶天立地的词人,一为苏轼,一为辛弃疾。笔者不得不承认,苏轼的名气要更胜辛弃疾。原因不用说大家也明白,辛弃疾没有苏轼的豁达和乐观。不管被贬至何地,苏轼都能“一蓑烟雨任平生”,而他辛弃疾却想不开、看不透,他一边“醉里挑灯看剑”,一边想着“天下英雄谁敌手”,但这正是辛弃疾的魅力所在。
苏轼活在北宋太平时期,那时候的文人,不管是欧阳修、王安石还是晏殊,都可以风花雪月。但辛弃疾不一样,他生活在羸弱的南宋,那时候的文人分两类,一类是什么都不管的范成大式文人,一类是死前都念着“元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式文人。显然,辛弃疾是第二类。这类人,如何能洒脱得了,如何咽得下心中那口不平气?
辛弃疾不是一时看不开,他是至死都不曾看开。开禧元年,赋闲多年的辛弃疾被再次启用,镇守江防要地京口,这一年66岁的词中之龙登上了京口北固亭,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00多年后的今天,很多人对这首词最深的印象应该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8个字。
笔者还记得当年在课本上读到这句词时,只觉得这话在霸气中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落寞,可惜年少懂了那么多。而对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背得滚瓜烂熟,却理解错了。让我们先来读一下全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笔者看来,这是辛弃疾水平最高的词作。论意境,这首词一开篇就豪气冲天。不管是“千古江山”,还是“金戈铁马”,词中之龙都巧妙地加上了斜阳草树等凄美的意象去中和它,让这份豪情中带着一丝伤感。同时全词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但辛弃疾就是有本事让这些典故完美地与眼前的情状相融合,一点儿都不显生硬,这个火候一般文人达不到。
对于词中的最后一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年少时笔者觉得懂不了,如今却不愿懂。因为,懂了,会心疼。很多人以为,这是辛弃疾在怀疑廉颇老了是不是能食饭,同时他也在怀疑自己能否再担重任,这种理解真的对吗?
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当年,年迈的廉颇到魏国,希望能得到赵王的重用,但赵王却却担心他年纪太大了,派人去查看他的情况。廉颇为了证明自己,便吃了一斗米饭,吃了十斤肉,然后又披着盔甲上马。可是就算是他如此刻意表现,最后赵王还是没有用他。
这8个字确实有豪情,但更多的是无奈和怀疑。然而辛弃疾怀疑的不是自己和廉颇的能力,他怀疑的是朝廷对他的信任,以及北伐的决心。再次被启用,辛弃疾心中何等欢喜,那一次次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终于在年过60后实现了。然而,这些年的宦海沉浮他太了解南宋朝堂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他担心,这次提出北伐不过又是一次一时兴起。他自己就像廉颇一样,明明尚能食饭,赵王却仍有不用他的理由。他害怕,他怕廉颇当年的悲情在自己身上上演。这就是这8个字的深刻涵义。
辛弃疾的担心没错,就在写下这首词后不久,他就从京口被贬到绍兴府等地任职,他心中渴望的北伐也并没有来。心灰意冷的他,辞职离开了。一年多后,68岁的辛弃疾带着遗憾离世了,据说临终前他仍喊着“杀贼”。此后,朝廷给了他很多追赠和封赏,但这对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毕竟他生前都不曾在意过这些名与利。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年少时读不懂这一句,可如今却宁愿自己不曾懂。但唯有读懂了这8个字,才能明白,为何辛弃疾始终活不出苏轼的洒脱。就是这份不洒脱,让笔者爱了他20多年,还有人和我一样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分享翻译:
千年易逝,江山依旧,但再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昔日的舞榭歌台、英雄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尘土。斜阳下,长着草树的普通街巷,人们说那是宋武帝刘裕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率领精兵强将,气吞万里如猛虎。
南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封狼居胥建立不朽功绩,不料只能北望追兵、仓皇败逃。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金主南侵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往事不堪回首。北魏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饭量还好吗?
宋宁宗 开禧北伐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
辛弃疾(1140-1207)
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成为不刊之论,是学者所共识的,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殊不妥。这首词,虽有豪放之意,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
北固亭,江苏镇江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滔滔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斜阳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宋文帝(407-453)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往事,回顾自己一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廉颇(前327年~前243年),嬴姓,廉氏,名颇,中山郡苦陉县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是有道理的,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以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非是辛弃疾的缺点,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尚能饭否》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尚能饭否、基金一对多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