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麻袋财富“逾期暴雷”的消息迅速传遍网络。
公开资料显示,运营方上海凯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信证券持有中信产业基金35%股权。
中信也成为了麻袋财富的“金字招牌”。
所以自然受到了投资人的追捧,作为一家P2P借贷信息平台,麻袋财富算是“活的比较久”的一个平台。2020年12月4日,上海发布了第一批清盘退出并声明存量已结清P2P网贷机构名单,一共146家。今年1月6日,发布了第三批名单,一共7家,不乏陆金所、拍拍贷这些一线平台。但是在这些名单当中,居然没有麻袋财富。
这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如今事情爆发之后,麻袋财富又迅速和中信撇清了关系。最新的麻袋财富的简介,就是一句话的事情,看不到与中信产业基金一丝一毫的关系,有兴趣可以自行在网络上进行搜索。
任何一家P2P平台暴雷,皆始于到期的无法兑付。
麻袋财富也不例外,端午前后,许多投资人发现,自己在麻袋财富上购买的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现。后来经询问才知道,麻袋财富再清退了。但是没有任何公告,清退方案也没有。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麻袋财富的借贷余额48.05亿元,逾期金额36.54亿元,逾期率76.04%。2019年7月份,这个数字在5%以内的水平。
据金角财经报道,投资人在当时去往上海时,麻袋财富的公司还在,只是公司大部分的员工被辞退,只剩几个客服与运营以及临时负责人。
等到6月6日,另一位投资人去往麻袋财富的办公地点时,发现该办公地已经退租,人去楼空,目前已无固定办公场所,连公司铭牌上“中信产业基金控股”的字样,都用顺丰快递的袋子遮住。
针对这一事情,中信产业基金也予以了表态:
来自
该人士还表示,因疫情影响,麻袋财富在上海本地现场办公工作亦受到一定影响,但始终保持正常运营,会尽快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有序开展清退工作。并提醒广大投资人勿信网络谣言,以官方信息为准,避免受虚假诈骗信息蛊惑,造成不必要的个人财产损失。
正如部分媒体评论那样,在多次整顿中屹立不倒的麻袋财富,确实有几把刷子,而如今暴雷之后,还能有多少腾挪空间?
麻袋财富最早的品牌口号是“给你一个稳”,后来改成“有钱,先放麻袋。”
这次麻袋财富会不会连人带钱都装进了麻袋?
希望不要吧。
综合参考中国网财经、金角财经、独角金融等。
蔬菜涨价期间,菜比肉贵成为了现实,蔬菜涨价还未结束,鸡蛋价格又开始上涨,零售价格突破6元/斤,早餐上一元一个的鸡蛋,也变成了两元一个。鸡蛋还未出现降价的趋势,中药材价格又上涨明显,多种中药材翻了好几倍,网友们感慨,难道吃药也不能自由了?
近期中药材价格的上涨,不单是个别品种的上涨,从整体来看,多种中药材价格不仅上涨幅度大,如今还一直呈上涨趋势,举几个例子,比如藏红花,目前特级品质的价格在8000-9000元/公斤、国产全条价格在3000-3100元/公斤、贡菊花精品价格在250-260元/公斤、陈皮价格300元/公斤左右、地黄的收购价格超过40元/公斤。另外,马钱子、泽泻、柏子仁、大风子、紫苏子等这些中药材,年涨幅也都超过了150%,个别品种年涨幅甚至超过了200%,比如马钱子一年涨幅高达228%。
有人问中药材价格上涨,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解答,答案是不一样的。
如果对于种植户或者中间商来说,价格上涨是好事,毕竟他们的收益相对会有所增加,尤其是对于中间商来说,虽然市场上的价格已经涨了200%,但是,他们从农户手中收购的价格,也许只涨了50%,毕竟农户们得到的信息以及渠道,和中间商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通俗来说,今年中药材价格上涨,农户们小挣,中间商大挣,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是好事。
如果对于中药企业以及消费者来说,中药材价格上涨是坏事。消费者的角度就不用多说了,购买的价格贵了,怎么还能高兴起来。而从药企的角度来说,收购上来的中药材成本增加了,也只能提高药品的价格,而药品同比上涨后,由于价格高,消费者购买少了,销量就下跌,也就导致利润减少。所以,中药材价格上涨对于他们来说是坏事。
针对中药材价格上涨的问题,笔者也找人联系了安徽亳州的中药材种植户和商贩了解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当地的中药材品种,70%-80%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这种整体上涨的情况比较罕见,往年也有不同的品种涨价,但是品种占比不大,也属于市场正常的波动。而今年的这种情况,多方都没预料到。
至于涨价的原因,大概有3点。其一,由于今年部分中药材种植区域降雨较多,影响了中药材的正常生长,出现减产,导致市场供应降低,价格出现上涨;其二,前几年的中药材价格相对处于低迷,农户们种植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相对较少,今年的产量有限,再加上库存不足,市场供需失衡,价格上涨;其三,由于新冠的原因,部分相关的中药价格上涨,也导致了原材料的上涨。
看似很火热的中药材市场,其实也暗藏风险,为何这样说?在今年中药材价格大涨的情况下,明年肯定会有很多农户纷纷开始种植中药材,已经种植的农户,明年会扩大规模,没有种植的农户,明年庄稼也不种了,都开始种植中药材。种植户多了,种植面积大了,市场供应过量,但是需求并不会跟随增加,结果就是中药材价格下跌,甚至出现大跌,导致这些跟风种植的农户亏损。
用一句话来形容中药材,“少了是宝,多了是草”,感觉很贴切,东西多了就不值钱了,从商品市场角度,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因此,给农户们提个醒,越是中药材市场火热,越要冷静,不要盲目跟风种植。
关于中药材价格上涨的事情,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中信信托-深圳龙岗计划,至今深陷被投资人追讨本金的狂澜。
近日,多名投资人对时代财经表示,中信信托-深圳龙岗计划部分产品从2月17日开始逾期,到7月14日投资人与中信信托见面,已经过去了整整147天,但事情依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相反,中信信托表现得比较乐观。而他们却害怕,剩余的未兑付本金约57亿元拿不回来。
中信信托有“信托一哥”之称,巅峰时期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接近2万亿,但随着风险事件的频频出现以及监管逐步趋紧,这位一哥的规模在近两年迅速缩水,相当于每年压降了一家小型信托公司。2021年,其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跌破万亿,相较2020年没了2459亿,与此同时,公司旗下有近10款信托计划出现风险情况,其中房地产项目是违约大户,到目前为止,共计6款地产信托产品违约。
业内人士担心,如果这笔信托计划不能如期兑付,除了让外界怀疑中信信托的风控能力外,还将削弱公司声誉,对其后续信托项目的开展增加阻力。
57亿本金疑似无法兑付背后:招行代销的同一项目产品提前清算
据了解,此次引发争议的“中信信托-深圳龙岗计划”,全称“中信信托-深圳龙岗融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所募集资金的最终用途是支持深圳龙岗深港国际中心的项目建设,开发建设方为新里程实业。
根据投资人提供的资料,该信托计划于2020年7月17日成立,募集资金总规模为87亿元,信托期限不超过36个月,分为ABCDE类产品,年化利率从6.7%到7.9%不等。投资人既可以通过中信信托财富部门认购,也可以通过中信银行认购。
从过去的表现看,截至2021年底,A类和B类约25亿元的产品兑付都还算顺利,但本该于今年2月17日到期的产品,涉及本金12.94亿元,却暴露出了违约的风险。
时代财经日前报道称,中信信托曾在上述产品到期的前一天,也就是2月16日,联合项目方一起召开了线上投资人会议,方案是于到期日先行支付12.94亿元本金的10%及部分利息,本息合计1.82亿元,剩余的展期到2024年。
展期后,市场一时间风声鹤唳,令不少投资人感到迷茫,但也有一些投资人认为,按照展期方案的金额算下来,差不多每天有1000多万元的回款,因此还比较乐观,但自4月18日起,他们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因为从那天开始,项目方停止划付资金。
深蓝财经在中信信托4月29日披露的公告处了解到,3月4日-4月18日期间,项目方共计向该信托计划划付1.38亿元,但因回款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4月18日起停止划付资金。
自那以后,投资人没有收到过一分回款,反倒是生活一地鸡毛,各有各的不幸:有投资人的家人生病,等着钱做手术;也有受疫情影响,收入波动,被银行催着还房贷。
7月14日,3名投资人代表与中信信托方见面,商讨产品兑付、后续解决措施等问题,但这次讨论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任何承诺。截至目前,整个项目还剩57亿元的本金尚未兑付。
此外,在这个信托计划上,中信信托还面临同一项目产品差别对待的争议。有投资人称,中信信托于今年3月底提前清算了一个名叫“招商-大运城”的信托计划,该计划由招商银行代销,所募得的资金同样投向深港国际中心,开发建设方福建新里程投资公司,与“深圳龙岗计划”的控股股东是同一家地产公司。不仅如此,招商-大运城信托计划也是由深圳龙岗计划的经理、团队运作。
6次踩坑地产信托 近两年规模共计缩水5954亿
近两年来,随着房地产公司爆雷频发,与房地产信托相关的产品屡屡发生兑付风险。数据显示,2021年,房地产信托全年违约规模达917.11亿元,占总违约规模的比例达61.34%。
倾巢之下,“信托一哥”也难以置身事外。经深蓝财经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以来,中信信托有近10款信托计划出现风险情况,其中房地产项目是违约大户,共计6款地产信托产品违约。
除去“深圳龙岗计划”,剩下的5款产品分别为:
九通基业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颐1号债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皇庭广场经营性物业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及嘉和118号恒大贵阳新世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嘉和146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牵涉的房地产公司包括华夏幸福和恒大。
上述中的嘉和118号项目,不仅坑了上市公司洋河股份,其1.68亿资金无法收回,而且也让中信信托面临违规操作上的指控。据中国网财经此前报道,中信信托对于嘉和118号项目的违约,态度敷衍、傲慢,并且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违规宣传、项目违规放贷、违规挪用、项目管控形同虚设等问题。为此,一些投资人向监管部门提交了举报信。
有业内人士向深蓝财经分析,造成中信信托发生兑付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自2018年以来,信托行业监管逐步趋紧,进入转型发展期,二是房地产黄金时代不再,信托公司踩雷的可能性增加。
必须承认,为了减少地产信托违约对公司经营造成的影响,中信信托在这两年围绕转型标品方面展开了探索。一如2018年,中信信托发起设立首支多资产、多策略产品“睿信稳健配置TOF金融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又如2020年,发行公司首支以分散投资为原则进行主动管理的债券资管产品,以及成立证券信托业务专项小组。
但可惜的是,这些转型的成效或许至今还没有得到完全释放,相反,中信信托在投资人心中的“好感度”不断走低。年报显示,2020年、2021年,中信信托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分别为12247亿元、9788亿元,分别较于前一年缩水3495亿元和2459亿元,近两年表现,相当于每年压降了一家小型信托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营收和净利润上,中信信托依然保持着前三的水平。2021年,中信信托以35.01亿元的净利润,仅次于华能贵诚信托的37.88亿元,位居第二;全年营业收入85.85亿元,低于平安信托的232.91亿元,同样居于第二。
不过也要留意,当中信信托出现风险事件的频次走高,公司一般会加大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这种情况下,中信信托的净利润容易受到影响。同时,如果中信信托不能如期兑付,不仅不利于后续信托项目的开展,而且外界还会对其风控能力打个问号。
因旗下多个资管计划的信息披露不合规,中信保诚基金日前被监管机关处罚。
证监会上海证监局日前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书[2022]1号显示,中信保诚因为违反基金法律法规而被处罚。
具体来说,中信保诚的违规事项包括:
部分单一资产管理计划未按照合同约定向投资者披露季报、年报;
公司员工伪造净值、持仓并向资产管理计划(定丰25号)的投资者披露;
监管机构认定上述行为情节严重,违反《私募资管办法》多项规定,构成违法行为,决定对中信保诚基金予以处罚。
未按合同披露年报
根据相关处罚决定书,中信保诚基金存在的违法事实有两部分。
第一部分,中信保诚基金部分单一资产管理计划未按照合同约定向投资者披露定期报告
监管查明,2018年10月22日至2019年11月4日期间,中信保诚基金作为信诚-国海惠远1号资产管理计划、信诚基金定丰72号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信诚基金定丰25号资产管理计划(以下简称定丰25号)等3只单一资产管理计划的资产管理人,未按照资产管理合同约定向投资者披露季度报告、年度报告等定期报告,涉及未披露季度报告12份、年度报告3份,情节严重。
伪造产品信息
另外,更加离谱的是,中信保诚基金的员工伪造产品净值和持仓信息,欺骗投资者。事涉向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定丰25号投资者披露虚假信息。
监管查明,中信保诚基金安排投资银行部员工韩某担任定丰25号的客户联系人,负责该产品的信息披露工作。
2018年10月26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间,韩某伪造产品净值、持仓等信息并将载有虚假信息的40份运作报告披露给定丰25号投资者,造成公司披露虚假信息,情节严重。
公司被处罚
相关处罚决定显示,上述违法事实,有公司相关情况说明、资产管理合同、邮件记录、相关人员劳动合同、相关人员任免函、产品估值表、相关产品运作报告、询问笔录等证据证明,足以认定。
中信保诚管理的部分单一资产管理计划未按照合同约定向投资者披露定期报告,情节严重,违反了《私募资管办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第一款第三项和第五十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构成《私募资管办法》第八十条第七项所述“未按照规定向投资者披露资产管理计划信息”的违法行为。中信保诚向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定丰25号投资者披露虚假信息,情节严重,违反了《私募资管办法》第四十七条和第五十一条第一项规定,构成《私募资管办法》第八十条第七项“未按照规定向投资者披露资产管理计划信息”的违法行为。
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害程度,依据《私募资管办法》第八十条的规定,上海证监局决定:对中信保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罚款。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信基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信基金、中药材大规模涨价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