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保险公司排名2020,保险公司十大排名中国人保

2022-07-30 4:16:36 证券 xialuotejs

中国十大保险公司排名2020



本文目录一览:



2022一季度再保险公司保费和利润榜:三种经营风格,且看保费何来,又何往?


2022年一季度

再保险公司经营业绩

①保费规模TOP3

中再寿、中再财、中农再

②从投资收益率、综合成本率

ROE等数据,看三种经营风格

且看保费何来又何往


1

2022年一季度再保险公司

保费增速40%,ROE0.37%

以往,“13精”每个季度都会对财险和寿险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从险企利润到保费规模等。


详见《寿险公司利润榜》、《财险公司保费榜》。


其实,在保险业中再保险公司虽然与消费者直接接触不多,但是,每逢大型事故导致的重大赔付保险事件中,都有再保险的身影。


比如,在此前的港口爆炸事件中,瑞再就曾表示预计会给公司造成2.5亿美元的损失。


简单的说,再保险为直保公司提供保险业务支持,也就是给保险上的“保险”,能起到风险分散和转移的作用。


如今,随着险企公开披露数据的增多,我们终于可以带大家,以季度为频次,去看看再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


1. 再保险业务增速稳定,从2020年至今九个季度在20%左右!

目前,我国共有14家再保险公司,其中,6家为中资再保险公司,8家为外资再保险公司。

2022年一季度,这14家再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即分保收入)为623亿,同比增长41%。


去年,中再寿险受同期的大额交易减少,导致分入保费大缩水,剔除这一因素去看的话,近年来,再保险公司的保费增速一直维持在20%左右。


因此,在当前直保业务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再保险的发展似乎更为稳定,这也是不少直保公司也开始做再保业务的原因。


不过,直保公司经营再保业务的要求也在提高,比如,分入业务超过3亿的直保公司,再保部门人数必须达到5人,详见《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


2. 2022年一季度,再保险公司利润下调,后续或可好转!

再从利润的角度看,再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似乎也有稳中向上的趋势,以ROE为例,近两年都是维持在8%左右。


2022年一季度,再保险公司的净利润为3.4亿,ROE为0.37%,虽同比显著下滑,不过比2020年同期要好。


由于再保险业务受保费进账等因素影响,季度间的变化较大,所以,从过去几年的利润进展看,后续可能会有所好转。


其实,这一点也是其与直保公司的一大不同,比如,很多外资再保险公司,分入业务进来之后,就会转分出去,给到其他关联公司。


也就是说,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也是行业盈利相对稳定的一个原因,详见后文。


2

2022年一季度

再保险保费TOP3

中再寿、中再财、中农再


1. 保费排名榜:中再地位稳固,中农再、前海再排名上升!

首先,从2022年一季度,再保险公司的保费排名情况看,中再寿险和中再产险的主导地位依旧。


两家公司合计保费超321亿,市场份额占比近52%,也就是说,中再依旧统领再保险的“半壁江山”!

不过,2016年成立的前海再保险,和2020年成立的中农再保险,两家公司业务超高速增长。

目前,中农再的保费规模已经排名第三,较上年同期上升2名,前海再的排名上升3名,位列第四。

那么,这两家公司的保费快速增长,背后靠的是什么呢?


2. 老牌再保险公司,比例分保就有不少!新小公司靠溢额~

中农再的身份较为特殊,由于按照要求凡是承保政策性农险的公司,都要与中农再合作。


因此,单单是从其股东,人保、太保、中华联三家公司分入的业务,预估就有139亿。


详见《政策性农险,承保机构遴选通知:要与中农再合作,县域承保机构不得超过三家,增创新产品3年保护期!》。

前海再保险,则是从信泰人寿就分入保费近26亿。


此外,中再财险从财险“老三家”,比例分入的业务就有不少,中再寿险也承接了一些上海人寿、珠江人寿等公司的分入业务。

至于,其他新成立的外资再保险公司,由于成立时间尚短,大多是以成数溢额业务为主,比如,大韩再保险和信利再保险,如上图所示。


3. 三种风格:分入之后再分出,外资系统内“转手”,中资多数自留!

注:上图分入和分出业务,仅统计重大再保险合同,部分以签订的标准协议数据统计。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再保险公司分入进来的保费,也不一定都留在自己公司,而是选择分出出去。


因此,从保费端看再保险经营,可能有大概三种风格。


一是,以瑞士再保险、汉诺威再保险、慕尼黑再保险、法国再保险等为代表的外资再保险公司。


大多数保费都选择分出出去,给到同一集团下的关联企业,比如,汉诺威再保险(爱尔兰)有限公司,Great Lakes Insurance SE,Swiss Re Asia Pte. Ltd.等。


二是,以中再系为代表的中资再保险公司,分出较少,大多自留经营。


三是,前海再保险的不少业务,都分出给国外的再保险公司,如,Partner Reinsurance Europe SE, Dublin Zurich Branch。


所以,这三种经营风格的差异,最终也将体现在公司的盈利能力方面。


3

再保险公司利润榜

再看投资收益率、综合成本率


1. 2022年一季度,再保险公司净利润排名榜!

至于,各家再保险公司的净利润情况,如上图所示,仅6家公司亏损,8家公司同比利润下滑。


从一季度的数据看,德国通用再保险、太平再保险和慕尼黑再保险,三家公司的ROE排名靠前。


从盈利总额上看,中再财险一季度盈利1.56亿最高,这如前文所说,与业务受季度影响的波动性有关。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再保险与直保有较大区别,需要考虑其消化直保业务的波动性,利润往往不能只看一年结果,一般要看五年平均。


2. 美国再保险投资收益率2.87%,中农再成本率97.6%!

从投资收益率的角度看,如果美国再保险披露的是非年化的投资收益率,那么,他就以一季度投资收益率2.87%,成为再保险公司中最高的。


从综合成本率的角度看,中再财险和中农再的综合成本率都在100%以内,也就是承保端能够实现盈利。


至于,汉诺威等外资再保险公司,由于前文所说,多数业务会转分保出去,因此,综合成本率会受到一定影响。


比如,不考虑转分保安排的影响,汉诺威再保险公司的综合费用率、综合赔付率与综合成本率分别为28.97%、63.98%和 92.36%。


由此可见,在分析再保险公司业绩的时候,可能不同类型公司之间,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较多。


需要注意的是,综合成本率除财险外,还包括短险业务,比如,一年期的健康险(含保证续保)。


说明

本文数据根据偿报信息整理,由于部分公司披露并不合规,有些数据可能会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异。


大家还需对照最新监管规则要求,关注比如关联交易和重大再保险合同的披露内容是否齐全。


比如,有的公司就没有披露关联方情况等。




交银蓝筹基金净值

03月03日讯 交银施罗德蓝筹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交银施罗德蓝筹混合,代码519694)03月02日净值上涨2.86%,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1.1225元,累计净值为1.5435元。

交银施罗德蓝筹混合基金成立以来收益70.34%,今年以来收益10.30%,近一月收益8.79%,近一年收益40.28%,近三年收益58.09%。

交银施罗德蓝筹混合基金成立以来分红6次,累计分红金额12.81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王少成,自2018年09月28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45.67%。

最新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绝味食品(持仓比例9.74%)、三全食品(持仓比例9.58%)、中公教育(持仓比例8.58%)、健友股份(持仓比例7.17%)、澜起科技(持仓比例5.61%)、浙江医药(持仓比例4.68%)、科大讯飞(持仓比例4.18%)、北方华创(持仓比例3.42%)、柏楚电子(持仓比例3.40%)、山东药玻(持仓比例3.33%)。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19年四季度国内经济依旧处于增速寻底阶段,但股市触底反弹。受到贸易战阶段性成果达成,国内股市风险偏好也持续提升。2018年下半年贸易冲突激化以来,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中国工业企业生产和投资大幅放缓,拖累原材料和中间品价格,整体经济库存去化程度极端,但为未来工业品供小于求打下基础。贸易战阶段缓解,有望在全球范围实现去库存的逆转,这显著提振中国、欧洲与日本等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的短期经济景气趋势。但国内宏观经济数据中PMI的短期反弹的持续性值得怀疑,还需要其他数据佐证。此外,国内金融市场不认同未来整体通胀压力上行,同期短端利率被压制十年低点,带动两融激增。在整体风险溢价上行的背景下,除地产债利差持续扩张以及中小银行利差刚刚开始扩张之外,对信用风险定价普遍较低。但通胀的隐忧并未消除,虽然短期还没有看到CPI分项中食品向非食品的传导,但考虑本轮猪肉价格上涨可能持续性,以及经济短期反弹主推工资型通胀循环,通胀压力的研判可能是2020年一个特别重要的胜负手。

2019年四季度A股受益于贸易谈判的阶段性缓和,国内股市风险偏好也持续提升。前期相对滞涨的新能源汽车和主体性较强的传媒板块快速反弹,基金持仓集中板块阶段性回调。展望2020年一季度,A股市场在不出现系统性风险背景下依然可能是结构性行情。科技和消费板块中景气上行的,并且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上市公司预计依然会有超额收益。




中国十大保险公司排名2022

7月5日,国际权威评级机构A.M. Best (贝氏)正式发布《全球顶级保险经纪商排名- 2022年版》,贝氏确认泛华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泛华”)全球排名,以5.133亿美元的总收入上榜,位列第20名。


贝氏评级官网公告


值得关注的是,自2009年至今,泛华已是第12次入选国际贝氏评级“球保险中介20强”全榜单,且一直是亚洲区域唯一入选的中介企业。


2009年—2022年泛华入选贝氏评级


据了解,在保险经代行业,贝氏评级每年会根据保险经代公司上一年的总收入,公布全球保险经代前20强。2021 年,泛华总营业收入达 32.7 亿元,归属股东净利润达2.5 亿元。尽管保险行业承压,泛华2021年总保费依然达到116亿元,同比增长12.2%,总体业绩表现良好。


优秀的评级排名反映出泛华强劲的资本水平、良好的经营业绩以及高质量的业务发展。百年权威评级机构的排名,再次确认泛华在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将进一步提升和了泛华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助于投资者及客户更好地理解泛华的品牌价值。


贝氏认为,2021年,泛华实施“专业化、职业化、数字化、开放平台”战略,全面赋能和培养专业人才,实现运营数字化,赋能行业充分把握市场机遇。尽管行业低迷,但泛华促成 17.3 亿美元的 GWP,同比增长 12.3%,其中超过 96% 来自长期定期保费寿险产品。


泛华自成立以来,战略始终超前,从“后援平台+个人创业”到“泛华模式”,从“全面金融 科技领先”到“专业化 职业化 数字化 开放平台”,每一步都是对市场的突破与引领。多年来,泛华凭借雄厚的累积资本、多元化的专业产品、互联网化的便捷服务、努力拼搏的创业文化、不断突破的技术支持,以挫折来磨砺锋芒,用理想来雕琢完美,诠释并缔造了一个品牌的传奇。


近年来,随着财富管理市场的高速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和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老百姓的庞大养老传承需求将带来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大风口。泛华加速推动 “专业化 职业化、数字化和开放平台”战略升级,以全方位赋能和培育专业化人才,实现数字化运营,依托“保险+财富”的组合优势,打造中国版LPL,以赋能行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以实力见证荣光!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的认可将进一步推动泛华向着企业全球化进程加速。泛华表示,将继续发挥集团战略性的支持作用,坚持专业化经营和发展不动摇,将泛华打造成“以理财师为中心的市场的领导者,使理财师能够为客户提供出色的建议,并成为金融资产配置的出色运营商”,共同创造保险市场更加美好的未来。


据悉,贝氏早在十九世纪就建立起了一套十分严谨的针对保险公司的评级指标:以保险公司年度报告为依据,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实力、运营业绩以及业务概况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于“全球保险中介20强”评选,考量因素主要是保险中介公司的年度总收入。


关于贝氏公司: A.M. Best Company始创于1899年,是世界上第一家信用评级机构,为全球 16,000 多家保险公司提供全面的服务,主要服务于金融和医疗保健服务行业,客户包括保险公司、银行、医院和医疗保健系统提供商。贝氏已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注册为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组织 (NRSRO),并被美国全国保险专员协会 (NAIC) 注册为信用评级提供商 (CRP)。




保险公司十大排名中国人保

近期,各家保险公司纷纷发布了今年一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一些业绩指标也随之浮出水面。


我们整理了74家人身险公司的相关数据,对这些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净利润进行了排行。虽然大部分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整体的利润规模却较2021年一季度有了大幅下降。此外,我们还统计了各家公司对应的增长率、偿付能力等数据,希望能让大家对人身险行业的经营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起来看看详细情况吧!


行业保险业务收入总计增长2%,前海人寿跌幅最大


2022年一季度,已经发布了偿付能力报告的74家人身险公司总共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26万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74家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总计1.23万亿元)增加了1.97%。


我们将保险业务收入规模分为6个档次:≥1000亿元、500~1000亿元(含500亿)、100~500亿元(含100亿)、50~100亿元(含50亿)、10~50亿元(含10亿)以及≤10亿元,保险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有中国人寿及平安人寿两家公司,统计得到各个收入档次的公司数量如下图:



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人身险公司共有53家,其中28家公司的收入规模介于10~50亿元之间。


从每家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情况来看,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及泰康人寿占据了前五名的位置,和2021年一季度相比没有变化。Top 5总共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017.47亿元,占74家公司总收入的大约56%,但是比其去年一季度的保险业务收入减少了1.2%(去年同期数据为7103.11亿元)。


74家人身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排名(单位:亿元)


保险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公司里出现了两家银行系保司--中邮人寿和建信人寿,其中建信人寿的进步显著,去年一季度该公司在这74家保司中排名第13位,今年一季度建信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54.8%,排名也上升到了第9位。


2022年一季度有55家人身险公司实现了保险业务收入的增长。小康人寿在2020年12月以来完成了增资扩股,并组建了新的管理团队,终于在去年9月重启业务,今年一季度继续稳定发展,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5亿元,较去年同期7万多元的收入有了大幅增长 。


前海人寿成了74家公司中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下滑幅度最大的人身险公司,收入同比大降78.53%,从去年同期的510亿元跌到了110亿元。大波动背后,前海人寿经历了管理层动荡、偿付能力承压、互联网保险业务按下暂停键等一系列问题,经营压力不小。


保险业务收入涨跌幅Top 10


净利润跌幅超40%,人身险经营“增收不增利”


虽然保险业务收入艰难维持了增长的态势,但“增收不增利”成了人身险公司在一季度普遍遇到的问题。74家公司中,有42家公司在一季度遭遇了亏损,而去年一季度这些公司里只有19家是亏损的;有24家公司去年一季度盈利,但今年一季度出现亏损。根据我们的统计,只有5家人身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及净利润都较去年同期有增长,分别是人保健康、太平养老、幸福人寿、长生人寿和瑞华健康(瑞华健康亏损较去年同期收窄);平安人寿、平安健康和华汇人寿虽然保险业务收入有减少,但净利润情况得到了改善;有50家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的同时,净利润水平下滑;还有16家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与净利润都出现了减少。



今年一季度,74家人身险公司的净利润总计为455.58亿元,而去年同期为773.42亿元,也就是说,整体净利润同比减少了大约41%。32家盈利的公司净利润总计554.56亿元,其中平安人寿和中国人寿在一季度分别贡献了215.75亿元和163.59亿元的净利润。


我们对各家公司的净利润情况进行了排名,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保险和泰康人寿成了最赚钱的5家人身险公司。排在净利润榜6~10名公司--友邦人寿、平安养老、人保健康及农银人寿都没有进入保险业务收入排行榜的前十名,说明其一季度的盈利效率还是可以的。


74家人身险公司一季度净利润排行(单位:亿元)


2022年一季度,净利润最高的10家人身险公司的净利润总计为527.42亿元,而去年一季度净利润前十名的公司总共实现688.28亿净利润,今年这一 指标同比下降了23.37%。


2021年一季度净利润Top 10


在这些人身险公司中,平安人寿去年因为收到投资踩雷等因素影响,净利润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基数偏低,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加了190%。去年一季度净利润近37亿元的太平人寿在今年一季度出现了6.91亿元的亏损,前海人寿则成了74家人身险公司中亏损最多的,单季度的亏损额超过了23亿元。


关于保险公司一季度净利润下降的原因,权益市场的波动是重要影响因素。今年一季度,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保险公司是中荷人寿,投资收益率为5.48%;多达47家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低于1%,其中,鼎诚人寿、渤海人寿等7家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为负。太平人寿、前海人寿一季度的投资收益率分别为0.25%和0.17%,相信对两家公司的净利润波动还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74家人身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排行


此外,74家人身险公司中,有70家披露了一季度的综合退保率,业务积累相对较少的小康人寿退保率最低,为0.07%;国华人寿及财信吉祥人寿的退保率都超过了8%。


70家人身险公司综合退保率排行


总体来说,虽然一季度多部分人身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还是能够更进一步,但因为投资是国内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所以当权益市场出现震荡时,保险公司的盈利情况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今年以来,保司承受了保费收入和投资收益的双重压力,当收入端陷入困境时,就要求保司在费用端更加精打细。


争夺银保渠道:想清楚要规模还是要利润


个险渠道的增长压力迫使保险公司对银保渠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太保和新华保险的财报中也可以看到,银保成了两家上市公司拉动新业务增长的最强劲的引擎。


太保及新华一季度银保渠道情况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看到,银保渠道业务也有不小的压力。


我们拎出来了8家银行系保险公司一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到这些保司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保险业务收入的增长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体现了渠道优势;但净利润较去年同期的下滑幅度大于行业平均水平,中邮人寿和建信人寿甚至出现了盈转亏的现象。


8家银行系保险公司一季度表现


为什么银行系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情况分化如此之大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不在于投资收益的影响,而是保险业务经营的问题。通过以上表格可以看到,在一季度50%以上的保司投资收益率都低于1%的情况下,这8家保司中只有中邮人寿和交银人寿两家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低于1%,也就是说,银行系保险公司整体的投资收益率水平是好于同行的。


再看综合退保率的情况,通过70家保司综合退保率的排行榜可以看出,这些公司退保率的中位数是0.82%左右,而8家银行系保司中,农银人寿、中荷人寿和招商信诺三家公司的退保率低于中位数,反映出银行系保险公司的退保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银保是典型的规模效应型渠道,短期内能够形成保费规模。但面向的是银行客户,主要销售的也是偏理财类的产品,加上销售人员的专业性等问题,更容易出现客户将保险产品与一般的理财产品混淆、进而引发退保的问题。除了退保率的问题外,保险公司对银保渠道的控制力相对较弱,销售成本更多的是由掌握客户、场景的银行决定,还有一些灰色地带,也就推高了整体的成本。当保险公司加剧对银行渠道争夺的情况下,很可能导致行业整体的利润进一步被削弱。


所以,在关注银保渠道新业务增长能力的同时也要看到相对应的各种成本、业务品质方面的压力。不同保险公司战略重点不同,押宝银保渠道的策略也不使用所有人。


偿二代二期落地,偿付能力充足率下调


2022年也是偿二代二期落地之年,监管对险企的资本认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长期股权投资强制减值、对长期保单的未来盈余部分只确认核心资本等。


受偿二代二期的影响,各家公司今年一季度的偿付能力,尤其是核心偿付能力都较上一季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以下两张表格分别为74家人身险公司在2022年一季度及2021年四季度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排行情况。


74家人身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排行


74家人身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排行


为了满足偿付能力的新要求,多家保险公司在过去一两年间纷纷通过股东增资、发行债券等手段进行“补血”,根据界面新闻的统计,2022年以来已经有近20家险企合计增资超过500亿元。随着偿二代二期的落地,相信保险行业未来的发展也会更加规范。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小险企都在今年开年经历了不小的考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希望我们都可以快速适应新常态,实现行业更健康的发展!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十大保险公司排名2020》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国十大保险公司排名2020、交银蓝筹基金净值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