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股最新消息(永福股份股票股吧)

2022-07-27 14:49:02 股票 xialuotejs

中国医药股最新消息



本文目录一览:



从4月的“破发破净”到7月的“反弹反转”,在中国股市,生物医药行业的话题终于有了一些暖意。

截至14日,全指医药已从4月末低点上涨超过18%;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也从3月的低位反弹了40%。这一过程中,一些具有差异化产品的Biotech和有商业化造血能力的Biopharma因为呈现出明显的性价比,在机构的抄底中普遍实现了30%以上的反弹。

二级市场的起色也被传导至IPO。

去年,港股IPO交表失效的大健康企业多达40家,A股也有数十家企业先后宣告撤销IPO。而6月,在市场回暖和赶财报有效期的双重激励下,生物医药的IPO陡然增多,超过前五月总和。

这一切,悄无声息地为在寒冬中蹉跎了近一年的产业构筑起一道信心之墙。

然而,“见底”虽在行业内渐成共识,但所有被寒意裹挟过的产业人都深知,此次反弹能在多大程度上构成反转,仅看“估值”这一项指标显然是不够的。

在中国biotech“野蛮生长”的第一周期,泡沫横行的背后,是产业结构性矛盾的累积。若不能解决,所有的反转依旧是空中楼阁。

“寒冬是产业向更成熟阶段发展时必然经历的回调过程。就像行业需要前几年的泡沫一样,当下的市场也需要这样一个寒冬。冬天过后,会有公司消失,优秀的公司会发展更优。这一过程中,整合和并购的机会一定会涌现。”一家有着40年全球投资历史的投资基金负责人表示。

一位医药投资机构的创始合伙人也指出,新一轮周期中,创新的成色必定会带来估值的分化。“无论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me too药企的定价都将很难再上来。”

重 生

新药研发九死一生,Biotech一生九死。这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语境里很像一个悖论。

长期的低通胀低利率和慷慨的融资环境,给了创新药产业过多的想象和机会,不惜透支未来。前有“me better”开路,后有18A和科创板兜底,Biotech的“高风险逻辑”在国内似乎失灵了。

2021年,生物医药产业一级市场融资额高达1187亿元,二级市场的估值也登上了仅次于2015年的第二峰值。

丰满的市场估值,对应的却是骨感的产业现实。虽然行业里成长出不少的优秀企业,可也必须承认,想在港股18A和科创板中找到一家真正有底层创新的Biotech并不容易,而本土销售额占全球销售比例超过3%的品种更是少之又少。

纸上富贵登峰造极的同时,现实问题也摆上台面——大量重复投资摘光了低处的果实,真正的创新果实仍旧又高又小。未来到底创新药销售几何,才能让今天的投资不赔钱?

拔苗助长的盛,必然带来摧枯拉巧的衰。

去年7月,CDE的一纸文件率先炸开了医药股高企的估值堡垒。此后,A股和港股的生物医药双双进入熊市通道。9个月的时间里,全指医药跌去35%,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跌去66%,两个市场的市值蒸发均以千亿计。大量新上市的Biotech跌破C轮甚至B轮,却仍未看到触底的迹象。到今年5月,已有多只股票的市值跌破净资产,个别股票最大跌幅超过90%,生物医药板块的惨烈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次股灾。

而这种惨烈并非国内专属。对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市场来说,今年上半年都是大底。在XBI指数从去年9月的最高点跌向今年5月的最低点途中,跌幅超过90%的成份股也比比皆是。

但值得玩味的是,美股制药股崩盘后,Biotech资金链断裂,纷纷以裁员和砍管线的形式控制成本,更有Biotech破产出局。6月底,纳斯达克主板上市公司Catalyst Biosciences宣布解散并向公司股东分配现金,7月,成立超过30年的biotech La Jolla也因股价暴跌和商业化迟迟无法打开局面而卖身。

反观同样暴跌近一年的国内医药行业,却至今没有出现一家因现金流枯竭而出局的公司。有二级市场分析师表示,正是这一点,让他迟迟不敢下出“调整已经到位”的结论,毕竟在一个跌透了的市场,良币一定会驱逐劣币。

健康的行业生态中,一家Biotech究竟应该因为研发无以为继而死,还是因为融不到更多的钱而死?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多家biotech现金/研发数值小于2,包括迈博药业、东曜药业、永泰生物等。在没有新的融资或产品收入的情况下,以去年的研发投入规模计算,这些公司的现金流将撑不过明年。而为了开元节流将处于二三期临床的产品砍掉,对绝大多数biotech和其投资人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这也是越来越多的PD-1公司选择采取联合治疗为产品续命的一大原因。

四面楚歌之时,市场悄然回暖。5月,一轮反弹在A股和港股同时发生。从疫苗和创新药开始,各赛道陆续回温,期间,近40只主被动医药主题基金净值反弹幅度超过20%,最高时甚至超过了35%。

几乎是第一时间,再融资和IPO就开始破冰。

企业们也确实等不起了。以闯关科创板IPO的必贝特为例,招股书显示,其2019年、2020年、2021年扣非后净亏损分别为3064万元、6489万元、1.45亿元,融资续命已是迫在眉睫。

而在二级市场,君实生物、贝达药业和康方生物等也纷纷启动了再融资。

市场虽然开始反弹,但总体仍显孱弱。除了个别交易日,生物医药板块的资金,总体还是呈现净流出的状态。

“大浪淘沙之后才有重生。寒冬过后,一二级市场明显开始告别浮躁,回归理性。未来市场进入新的周期,估值体系将被重新构建,有限的投资会集中到更优质的公司身上,资源的分配会更有效率,也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一位知名投资机构的董事总经理表示。

也有投资机构资深人士指出,在GDP增速和行业增速持续向下的大背景下,产业本身的估值中枢持续向下也是再正常不过。“不必因为调整悲观绝望,也不用为了反弹幸灾乐祸。生物医药真正的重生是行业向更高的阶段跃迁。”

洗 牌

在中国,人们喜欢追问一家Biotech的商业化。前些年融资的顺风顺水,也让不少Biotech醉心于建设全产业链。

然而当现金流即将枯竭,商业化也就成了无从谈起的未来。

在成熟的生态环境中, Biotech的退出机制有三个:商业化盈利,IPO以及被收购。而最后一条路,可以让Biotech不必讲一个商业化故事,也能活下来。

有投行观察到,去年以来,医药领域的并购需求明显增加。这种需求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二级市场的萧条让IPO受阻,投资机构倾向于通过并购退出;二是美股的健康类中概股正在寻求私有化退市然后回国内上市,这一过程也会衍生出并购交易机会;三是投资机构注重投后管理,希望帮助Biotech通过并购实现增值。

基于此,产业的整合升级也越来越成为共识,并有公司率先出手。

今年2月,为丰富自身产品组合,石药集团宣布完成对珠海至凡企业管理咨询中心的100%权益收购,至此拥有Biotech铭康生物51%的股权,成为铭康生物新的控股股东。

近日,南新制药也重启了收购兴盟生物的重组方案,不过由原来的定增加现金的方式收购100%股权,调整为增资及支付现金收购兴盟生物51%的股权。

除了国内,大公司们也在海外捡便宜。6月,手握200亿现金的中国生物制药抄底纳斯达克,收购F-star,借此建立一个双抗乃至多抗的开发平台;近日也有消息称,国药集团目前正考虑收购港股公司BBI生命科学,以增强自身的DNA合成能力,据悉,后者估值可能超过10亿美元。

先行者渐次出现,pharma和biotech的收购会掀起浪潮吗?

从现金流来讲,目前国内的大pharma的确不差钱。目前,手握百亿以上现金流的企业就包括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医药、石药集团等。后两者还要回归登陆创业板,届时融资也将超过百亿。与此同时,同质化且失血严重的Biotech,也不得不通过卖产品、卖产能甚至卖身来谋求生存,几乎不会再发花费精力用来维护自己的市值。

前述投资机构董事总经理指出,寒冬加快了Biotech、Pharma和VC的三方合作,形成了医药产业生态的真正的核心。随着三方的心态和预期的变化,也创造了彼此合作的窗口期。

可尽管预期有了,在实际操作中,也还有自己的难题。

前述投资基金负责人指出,现阶段大多数Biotech的定价是公司与投资方达成共识的定价;而Biotech和Pharma就收购达成的定价往往偏离前者较远。这时采用哪个估值体系,就需要平衡。

“Biotech产品线的吸引力、Pharma通过并购是否能够实现商业化预期等也是要考量的因素。从趋势上看,并购和整合相较前几年肯定会增多,但能否形成浪潮还要观望。”

前述投资机构创始合伙人也表示,从逻辑上看,整合的方向并没错。但就他的观察,目前双方还是谈的多,成的少,并购还没有那么容易实现。

“一方面作为卖方的Biotech并未完全死心,科学家团队不愿意把产品卖给大药厂后还继续帮它们推进研发,深套其中的VC股东们也不愿意在这么低的价位卖掉,最近反弹开始以后,大家预期更低了。另一方面,中国的并购市场还不成熟,民营老板还是很讲究‘实控’,这也给投后管理带来难度。不管价格还是现实情况,现在都还没到冰点,我认为还没到时候。”该合伙人说。

一位投行人士认为,相比被收购,未来中小Biotech可能更倾向于抱团取暖,既能提高议价能力,又能降低降低经营风险和成本,更能快速跻身赛道龙头。相比之下,这是比向大药企卖身更容易接受的选择。

新生态,新玩家

并购趋势的到来,让产业资本正式下场,某种程度上也补足了生物医药投资缺失的一角。去年以来,恒瑞、泰格、科兴等公司都在成立和参与私募基金,积极试水一级市场投资。

6月,科兴生物成为了维梧资本新一轮人民币基金的LP,同月,维梧苏州基金及晟德大药厂就认购了东曜药业股份,给现金流颇为吃紧的东曜输送了珍贵的血液。

“一些pharma因为疫情积累了丰沛的现金流,既希望反哺产业,又能通过并购丰富自身产品管线、提升投资收益水平。集采也一直带给他们业绩压力,他们需要通过并购实现规模化发展,并巩固自己的龙头地位。”前述投资人表示。

那么相比财务投资人,产业资本会更懂产业吗?

有投资机构人士指出,懂产业确实是产业资本的优势,但财务背景的投资人大部分也都来自产业,专业性越来越强,也希望在财务投资和BD方面与产业达成合作。且相比财务投资者,产业投资者目前整体上还是偏保守。在股权投资或者BD上会有一些动作,但真正的并购目前做的还是比较少。

必须承认,经过一轮寒冬后,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倒挂明显,大浪淘沙的不仅是创新药企,还有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

“这是中国投资界第一次接触创新药,很多热钱涌进来,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行业以外的资金。泡沫刺破后,投资机构开始洗牌,无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有‘受了伤’的热钱撤走,剩下的反而是比较专业,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专业投资机构。”上述合伙人称。

前述投资基金的负责人表示,他们的基金已经历几轮经济周期,也目睹过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兴衰,深知产业是靠临床需求和技术创新来推动的,所以会持续专注在这个行业里挖掘有前途,同时也有性价比的投资标的。

前述投资机构的董事总经理也表示,目前他们的投资计划和节奏基本正常,虽然相比前两年投资节奏会稍微慢一些,但如果是不错的项目,我们会比较积极,因为其估值相对已更加合理,他们也有更多的时间做尽职调查。

进入6月,国内医疗健康领域的一级市场也开始回暖。有数据显示,6月国内医疗健康领域累计发生70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约106.5亿元,环比增长77%。

不过寒冬中,市场最大的特点是投资人更加偏好早期阶段。根据易凯资本的数据,生物创新药领域A轮及A轮以前轮次的融资占比从2020年的62.2%上升至2021年的67.5%,而E轮至Pre-IPO轮融资的占比则从2020年的5.9%下降至2021年的1.3%。

而在募资上,也呈现出向头部集中的态势。易凯资本的数据显示,去年新募资金在50亿人民币以上的基金数量占比不足1%,但募资金额占比却超过了20%。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人民币基金强势崛起,美元基金持币观望的态势。

谈到对未来市场趋势的看法,前述投资机构创始合伙人表示非常乐观,他认为,逻辑已经改变,从业者都应当用新的方式来思考和看待创新药研发的新格局。不过,不再去做同质化的东西,对创业者来说也意味着更高的难度和风险,因为这是真正的Biotech的风险。

在一位资深产业观察者看来,目前大量细分赛道的公司估值仍在历史低位,随着半年报陆续公布,市场会看到在生命科学上游、CXO、医疗消费品等赛道仍具备增长的韧性;三季度这些赛道的业绩将全面恢复增长,市场对于政策、业绩的担忧将逐步缓解;而对于大家担心的支付端,过去两年医保资金大量用于防疫相关,今年5月份卫健委宣布这些支付未来将由地方政府承担,这也意味着医保资金可能将腾挪空间给创新药、创新器械的支付。

医药行业走入新的周期,那些打不死我们的,都将使这个产业更坚强。




永福股份股票股吧

文/每日资本论

宁德时代入股+合资成立公司

9个月未涨停的这只股票终于涨停了,股价也悄悄地翻了12倍。

7月30日,福建永福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永福股份)股价大幅高开并一路冲高至119.68元,然后震荡走低。截至当日收盘,其股价为107.66元,上涨4.8%,总市值196.05亿元。上一个交易日,其股价高开高走直至涨停,这是自2020年10月23日后的永福股份的第一个涨停板。

就在前一天,永福股份公布了两个重磅消息,首先是拟向包括实控人林一文在内的不超过三十五名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5463.12万股股份,募资总额不超过6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EPC工程总承包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第二个消息是,其全资子公司福建长帆拟将其持有的德庆丰帆新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权以及其持有100%股权的德庆旭帆新能源有限公司的30%股权出售给时代永福科技有限公司。

这两个消息都不能说是重大利好。时代永福是宁德时代与永福股份合资的公司,因此第一个定增构成关联交易,且面临项目管理风险、政策风险以及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等多个风险,第二个子公司转让孙子公司也是给时代永福,也属关联交易。

公开资料显示,永福股份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的福建永福工程顾问有限公司。2015年7月,整体变更为福建永福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自主上市的能承担大型发电、输变电业务的电力勘察设计企业。2017年10月31日上市,每股发行价11.82元。其EPC工程总承包(产品)营收占比63.94%,电力工程勘察设计(含规划咨询)营收占比28.5%。

上市后,永福股份总体表现较弱。在上市初期,其连续涨停板,并在当年11月13日摸高至30.5元。之后,其股价便一路震荡下行,一直到2020年2月4日探底至9.09元。换句话说,在其上市后的近三年内,其股价走势低迷。

不过,探底后永福股份股价迎来了其史上最长的垮年度行情。从2020年2月5日开始,永福股份一路震荡攀升。2021年7月6日开始,其股价开始加速拉升。不得不说,该股主力资金手法相当娴熟。自2020年10月23日,永福股份拉出一根20%涨停板后,就未再出现过一个涨停板,直到上个交易日,但股价却持续攀升。简言之,在一年多时间内,其股价大涨12倍。

与股价大涨不同,永福股份的业绩却不是很理想。首先是营收的波动比较,2019年永福股份营收为14.4亿元,也是首次其营收近5年首次突破10亿大关。但2020年其营收马上跌至9.8亿元。

净利润则呈现持续下滑态势。永福股份财报显示,2016年其7329.95万元,同比增长26.82%,次年同比增长仅为5%。此后连续三年同比增长为负值,2018年同比增长-4.46%、2019年为-0.53%,2020年为-30.38%。

短债压力也不容小觑。2020年永福股份货币资金3.55亿元,短期借款就高达5.91亿元。今年一季度,其货币资金为4亿元,但短期借款为6.41亿元。显然,其货币资金无法覆盖短期债务,资金链紧绷。

公允地讲,从这些数据上真心看不出永福股份跨年大涨的原因。

部分市场人士分析,或来自于宁德时代对永福股份的加持。2020年12月,宁德时代将受让永福股份控股股东方面持有的1456.8万股股份,占永福股份总股本的7.998%。交易完成后,宁德时代将成为永福股份第三大股东。

今年2月7日,宁德时代与永福股份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将共同成立时代永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永福股份表示,本次共同投资旨在充分整合双方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实现在新能源领域(特别是光伏+储能领域)的深度合作和产业布局,共同打造为客户提供先进综合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龙头企业。

入股+合资成立公司,宁德时代对永福股份看来是情有独钟——这样也使得永福股份迅速切入到光伏+储能领域,由于这两项都是想象力巨大的市场,因此永福股份或因此吸引了资金的持续关注。

盘面分析,7月30日永福股份股价冲高回落。由于涨幅巨大,建议获利了结。本次行情或到此结束,毕竟如此高的涨幅也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去消化。需要提醒的是,若中报和年报业绩持续向好,未来或许会再度吸引资金高度关注。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码字不易,若您手机还有电,请帮忙点赞、转发。非常感谢】




中国医药股最新消息股吧

3月10日开盘,中国医药即一字涨停,涨停板上封单更是超57万手,而值得一提的是,该股在近7个交易日内录得5个涨停板,累积涨幅近80%。

而这则是源于中国医药前一天晚间的一则公告,称2022年3月9日与辉瑞公司签订协议,将在2022年负责辉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Paxlovid(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商业运营。

要知道,该药不仅是美国首个获批的口服新冠药物,也是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批准的新冠药物,对于这个重大利好,股吧里的投资者们兴奋不已,有投资者认为,中国医药的股价将会起飞。

不过,中国医药还表示,预计相关业务规模占公司整体业务量比重较小,对公司近期经营业绩无重大影响,因此,有的投资者认为是“重大利好兑现,见光死”。

股价累计涨幅近80%,频频提醒投资者审慎投资

实际上,有关中国医药牵手辉瑞的消息已发酵一周,3月2日午后开盘,有市场传闻称,中国医药将与某跨国制药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达成合作,大家纷纷猜测是辉瑞,3月3日上午,就有多位投资者在互动平台询问中国医药是否在与辉瑞洽谈新冠口服药中国区的总代理权,不过中国医药并未回应。

或受此传闻影响,此后,中国医药陆续披露了两则股票交易异动公告和一则风险提示公告,在3月3日晚间披露的首则异动公告中,中国医药称,关注到市场近期有公司与某跨国制药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合作事宜的传闻,经核查,目前相关事项正在沟通洽谈中,尚存在不确定性。

这么一则公告加强了市场对于两家公司合作的预期,在大盘表现不佳的情况下,中国医药股票自2022年3月2日至2022年3月7日,连续四个交易日涨停,期间两次登上龙虎榜,3月3日、4日、7日连续3个交易日累计计算,公司获知名游资席位东亚前海证券上海、深圳、北京分公司净买入1.25亿元。

3月7日晚间,公司再度发布股票交易异动公告称,其与某跨国制药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合作事宜尚存在不确定性,提醒投资者审慎投资,此后两个交易日,中国医药股价略有回调,不过仍保持上涨趋势。

直到昨晚确认与辉瑞公司达成合作,中国医药今日开盘即涨停,暂报19.03元/股,近10个交易日其股价累积涨幅已近80%。

对此,中国医药的投资者们也沸腾了,在某股吧里,有股民直言“大声告诉我还有几个涨停”,还有的股民直言“排了一天的队也没买进去,今晚继续涨停板挂单买”......

不过,也有股民直言“尽管辉瑞Paxlovid实力出众,但其能为中国医药创造多少收入,尚不可知,毕竟,按照双方协议,中国医药拿到的代理区域,仅限于大陆地区”。

合作仅限于中国大陆地区,对业绩提振不大

2月11日,中国药监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辉瑞公司Paxlovid进口注册,Paxlovid是一款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治疗药物,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例如伴有高龄、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患者。

有效性方面,根据辉瑞2021年底公布的数据,与安慰剂相比,Paxlovid在出现症状后的三天内服用,能将轻度和中度成年患者住院或死亡概率降低89%。

“国内动态清零的政策,决定了国内不会有较多的感染者,这也决定了中国医药代理的Paxlovid天花板并不会太高”,有业内人士如此表示,在公告中,中国医药也明确表示,预期占公司整体业务量比较小。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医药公告显示,上述协议是从2022年3月9日开始生效,但协议履行期限仅在2022年度,也就是说,中国医药可以代理的时间还不到一年。

而根据中国医药此前发布的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亿元到7亿元,同比减少47%至7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5亿元到6.5亿元,同比减少45%到79%。

按照中国医药的说法,主要原因是由于受海外疫情形势变化影响,出口防疫业务同比大幅下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医药是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而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则是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控股的公司。




中国医药股最新消息还会涨吗

博中自有黄金屋,文中自有发财路。

关注天哥涨财富,投资理财不迷路

今天大A股扬眉吐气,逼空大涨,但医疗板块却行情低迷,早盘还一度放量跳水,后在大盘走高的带动下收出长长下影 线,医疗板块后市如何看呢?天哥从技术上来给大家深入分析一番,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月线走势分析

月线上医疗板块处于空头下跌的大调整周期,在60月线处获得支撑,随大盘反弹。在整个反弹期间,是落后于大势的。更无法与市场热点新能源、新能车相提并论。

MACD回归到0轴,KDJ到达低位区,这里是月线级别的多空变盘位置。后市的关键是看这里KDJ能否形成金叉,金叉则意味它要走月线一笔上涨;不能金叉则意味着KDJ的低位钝化,指标的低位钝化表明是股价的反弹无力,后市仍将探底。

从大形态来看,医疗的强支撑在黄线处。现在不能确认医疗板块已经是历史性大底,后市不排除它到黄线处寻底的可能性。

二、日线走势分析

日线上,医疗第一波上涨后,受上方套牢盘压制而回调。当下是日线级别的一笔回调,回调结束后会有一笔日线级别的上涨。

MACD/KDJ日线双双死叉,是调整形态,KDJ还没有到达低位区,这里不能确认止跌,后市回踩60日均线的可能较大。

在这里给大家纠正一个技术指标使用的误区,KDJ触底不见得股价就能止跌,弱势行情它会钝化,反复的在低位金叉死叉,这种情况是股价阴跌导致的。遇到这种情况就是要多看少动。否则,你会陷入频繁抄底、反复止损的尴尬。

解决办法:等它走出一笔上涨后,来做它的二次探底。

以上内容仅为天哥个人观点及投资操作思路,不具任何指导意义,亦不可作为投资依据。抛砖引玉,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跟风。若有不同观点,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咱们共同探讨交流。

辛苦码字不易,请大家顺手点个赞,您的鼓励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您给一分赞赏,我送十分精彩!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医药股最新消息》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国医药股最新消息、永福股份股票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