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现在汽车芯片的估值太高了,高到离谱。有些做MCU的企业,只要和汽车沾边,营收只有几千万,估值就叫到了20亿元左右。”近日,一位投资人向
这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在去年年底,就有多位投资人向
承风资本合伙人尉言凯告诉
甚至有投资人直接提出了“资本寒冬”的观点。此前的中国·南沙国际集成电路产业论坛上,华登国际合伙人王林说道:“资本寒冬这个词有点夸张,但大家也要认清现实。从华登投的企业来看,4月份开始芯片销量处于断崖式下降,5月、6月也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今年半导体板块的调整也很难避免。去年不管做什么,只要是芯片、半导体相关的,只要是团队不错都能融到资。今年开始大家感受到压力,都要算回报了,不能像前两年一样凭着一腔热血砸钱。”
汽车芯片热潮
一直以来汽车芯片的市场规模并不大,仅占整体芯片的10%左右,大家也几乎不担心产能供应,然而近两年最紧缺的却是这10%,持续影响着产业链中下游。
今年上半年,国内外的汽车厂商都受到缺芯影响,再加上疫情反复,短暂停产的信息也频频传出。根据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数据,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会攀升至约304万辆。
除了整车厂商,供应商们也受到波及,例如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均胜电子在今年上半年亏损1.1亿元。在业绩预告中,均胜电子表示,一方面2022年上半年汽车行业整体产量下降,同时2021年下半年以来受疫情、芯片短缺、原材料涨价与运输费用上涨等的影响,公司业绩出现较大亏损。
在上游供应链仍紧张的情况下,汽车芯片的热潮也十分汹涌。广汽资本总经理袁锋就打了个比喻,中国芯片创业公司的数量也是一个“摩尔定律”,每半年增加一倍。由于缺芯太过严重,车企一天恨不得接待十家芯片企业。
当前汽车芯片的赛场上,选手越来越多。传统的车用半导体企业包括恩智浦、瑞萨、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均为海外大厂,同时老牌的博世等供应商们也在强化芯片制造领域。
国内既有地平线、芯驰科技、奕行智能等专攻汽车芯片的新兴企业,也有直接切入芯片领域的汽车制造商,包括广汽、比亚迪等。
以广汽为例,据介绍,一方面广汽进行生态圈的投资,比如广汽是地平线很早期的投资人,投了地平线三轮,已经有十几款广汽的车型在用地平线芯片。另一方面,广汽和粤芯半导体做了对接,共同开发未来车型所需的芯片。目前广汽集团部分电子控制器(ECU)产品已形成初步的国产化推进方案。
据悉,比亚迪半导体产品阵营包括业级通用MCU芯片、工业级三合一MCU芯片、车规级触控MCU芯片、车规级通用MCU芯片以及电池管理MCU芯片等,累计出货量达到了20亿颗。
在袁锋看来,芯片紧张不是短期的事件,甚至2023、2024年芯片还在缺乏,而新能源汽车还将为芯片带来蓝海市场。他谈道:“当初的预计是到2025年中国的新能源车达500万辆左右,最新估计是今年或明年就能达到。在传统车当中,汽车半导体的价值大概在300亿美元,而新能源车超过了700亿美元,其中增长最明确的是功率半导体。如果新能源+特别智能的车,芯片用量从数量还是金额都是传统车的6倍左右。”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车规级芯片并非易事,初创企业更要谨慎。有投资人表示,初创公司能拿到的市场份额较少,虽然有机会,但是最好需要先在消费类电子的相关领域有积累,再细分出来了一个市场去做车用产品,才能扛得过其他公司两三年的认证期。
投资遇冷
相比于汽车芯片的火热,其他领域的芯片公司并不总是如意。仅从今年国内上市的半导体公司看,几乎一半都破发了,估值也在缩小。在错综复杂的2022年里,投资机构们出手更加谨慎,也更看重账面盈亏。
一名投资人指出:“最近做投资的都有一个深刻感觉,一级市场太贵,二级市场大跌,面粉比面包贵,投资越来越难做,根本下不了手。以前很香的pre-IPO也不香了,2019年如果做pre-IPO还有比较高的收益率,但是有些我们觉得可以赚很多钱的项目,现在看起来也就赚个1倍左右。另外还有一些可能做了Pre-IPO是亏钱的,因为这些都是2020年、2019年两三年前的pre-IPO价格,高于现在的市价。”
因此,“现在我们也会有意识地规避估值过高或者高度依赖融资现金流企业。我们也可以通过债务方式、债权融资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面临的是两到三年的下行周期,这个空间也不是很大,”该投资人表示,“同时从退出路径统计看,科创板刚开始基本4个月就审核通过了,现在平均要11个月,而且申报终止比例逐渐增加,有60%是申报终止。所以实际上一个是上市挣不了钱,更大可能连上市机会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做投资的也应该做成一个共识,不要再去哄抬价格。”
从大的背景看,目前半导体市场的增速和红利都在变小。
在整体市场层面,粤澳半导体产业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刘丹谈道:“根据数据统计,全球半导体市场经过2020年-2022年3年持续高速增长后,2023年增速可能会掉到5%左右。各个细分领域冷热会出现不均,但整个大盘下来的时候,实际上投资一定是整个板块都往下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事件。”
兴橙资本合伙人冯锦锋说道:“最近三至五年,中国所有的芯片从业企业充分享有了市场红利。但是资本红利和市场红利在接下去的5-10年都在变小,资本市场方面,一级市场太贵,二级市场估值又在朝下滑,资本红利会越来越小;市场红利越来越小的原因是市场同业太多,同一个产品、同一个型号企业都有,导致本来是打着国产替代的旗号,现在变成内卷,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
从前些年爆火的AI芯片,到如今的汽车芯片,我们不难看出相似的路径,资本、市场纷纷看好,创业者大批涌入,堆砌起泡沫,又很快进入到行业洗牌期,在泡沫中挣扎。
有半导体公司高管直言,当前国内设计芯片公司有2800多家,而美国只有几百家。国内有的公司既不toB,也不toC,而是toVC,甚至有的企业到处选址开公司,就是为了讲故事、拿资本。但是虽然VC钱烧掉了,人也会烧出来,未来会有整合并购。
不少投资人的共识是,大家需要认清现实,回归理性,抱团取暖,提前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的好机会,现在有一个合理的估值点,国内半导体行业机会大于全球,先活下去,然后寻找机会发展,当景气重临时可能会做得更好。
华尔泰2022年7月4日在深交所互动易中披露,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3.02万户,较上期(2022年6月20日)减少744户,减幅为2.41%。
华尔泰股东户数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Choice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基础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平均股东户数为3.67万户。其中,公司股东户数处于0.5万~1.5万区间占比最高,为33.70%。
基础化工行业股东户数分布
股东户数与股价
2021年12月31日至今,公司股东户数显著下降,区间跌幅为22.35%。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6月30日区间股价下降28.84%。
股东户数及股价
股东户数与股本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最新总股本为3.32亿股,其中流通股本为8297万股。户均持有流通股数量由上期的2684股上升至2751股,户均流通市值3.72万元。
户均持股金额
华尔泰户均持有流通市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Choice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基础化工行业A股上市公司平均户均持有流通股市值为28.14万元。其中,25.69%的公司户均持有流通股市值在11.5万~19.5万区间内。
基础化工行业户均流通市值分布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大数据生产,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周年大促期间,李量明显感受到来自芯片需求端的收紧。
“往年我们平台的周年庆在最后一天会有冲榜奖励活动,加上通常大家也会有备货需求,因此都是最后一天的销售量会达到最高点。但今年最高点在第一天,这就意味着目前芯片购买力不如以前了。”他续称。
李量是一家芯片平台渠道商,在如今行情下,他深切感受到了半导体行业的需求拐点。“去年一直走高的行情很容易买涨,但今年下行期间,可能怎么做都是错的。”
这是目前芯片行业供需冰火两重的一角,由消费级市场需求不振的订单缩减已经影响到了芯片设计厂,甚至晶圆厂,而这恰恰是占据芯片需求量最大的板块。
“4月有一个明显的分化。之前是供不应求,之后就逐渐变成了供给过剩。”Counterpoint Research副总监Brady Wang向
溯源来说,此前的贸易环境变化,让一段时间内高库存成为安全发展逻辑下的选择。但随着目前市场供需环境转变,消费级芯片产品自然也走向了供给过剩。
随着全球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关于半导体行业是否已经走到一个阶段性周期拐点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向
跌价传导
半导体行业需求的走弱,率先体现在了现货市场价格方面。
继此前存储器、图像传感器、驱动IC等价格持续波动之后,MCU(微控制单元)也加入跌价阵营。显示出波及范围越来越大的趋势。
考虑到原厂层面对价格的调整周期往往偏长,价格波动更多会先体现在现货市场,也就是在渠道商触角层面。这类群体往往对市场更加敏感,也感受着产业链间情绪的波动。
李量向
MCU作为通用型器件,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供不应求状态,但如今也开始出现结构性供需转换。
CINNO Research半导体事业部总经理Elvis Hsu向
“目前车规级和工业级MCU还是相对供不应求。因为比如汽车厂商转换供应商一般需要较长时间,但只要有1-2颗MCU无法供应,整辆车就无法生产。比如意法半导体的车身稳定装置类产品,就是少数能供应相关MCU的厂商之一。”Brady续称,相比之下,消费级产品转换供应商的门槛不高,但汽车厂商转换就需要很谨慎,因此短期内在车规级芯片领域的芯片供应紧张不会很快得到缓解。
总体来说,Elvis向
不过消费级芯片市场也存在分化。“高端芯片入门门槛高,市场供应量有限;而在4C产品中,DDI、NAND Flash(存储)、DRAM(存储)、MCU、Analog(模拟芯片)等在中低端市场面临砍单压力。”他续称。
究其原因,Elvis分析,主要由于此前芯片供应紧张造成产业结构改变,各厂商均保持高库存水平,但由疫情及战争造成高通货膨胀而降低全球消费者购买力下降,目前不得不降价促销,保存现金流。“其中尤其欧美地区的高通货膨胀降低与否,是影响未来经济停滞或衰退的主要因素。如果通货膨胀可以受到控制,那么市场需求必然能回到正轨。”
Brady则告诉
供需调整
消费级芯片需求波动带来的影响已经陆续表现在产业链公司业绩中。
近期,卓胜微、富满微电子在业绩预告中都提到,今年上半年预计公司盈利能力下滑,其中手机市场不景气是一大影响因素。
甚至有市场消息指出,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也开始面临来自芯片设计厂商的砍单诉求,典型如AMD、英伟达等。但不可忽视的是,台积电依然提出将在明年初对部分高阶产品进一步提价。
对此,Brady认为,被砍单消息主要来自于此前加密货币市场的大幅波动,影响到英伟达相关芯片需求。但目前来看,这部分的订单调整可能并不是砍单,而是将取货的优先级挪后。
他进一步向
“当市场反转时,一定先从小规模晶圆代工厂开始出现砍单。由于台积电的诸多优势,短时间内还看不到供需变化对台积电有较大影响。”他续称,通常第三和第四季度是产业旺季,在当前阶段芯片行业已经需要开始备货,但目前来看,对后市的偏悲观预期已经影响到小规模代工厂的订单表现,倘若明年依然不振,台积电也将受到一定影响。
实际上,台积电刚刚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依然显示出高景气度。期内实现营收5341.4亿新台币,同比增长43.5%;净利润2370.3亿新台币,同比增长76.4%。其中7nm以下高端制程都是支持公司业绩的核心来源;应用端,HPC(高性能计算)已经连续取代智能手机,稳坐其第一大收入来源。
这显示出当前的供需失衡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上调价格的部分主要针对高端制程芯片领域,价格下调则主要在于中低端芯片。从终端品类看,占据接近四成需求的消费级市场低迷,而目前占据芯片需求一成不到的车用芯片正在高速成长。
同时,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芯片价格的波动变化,很大意义上也是一种促成芯片价格回归正常范围的路径,属于价值回归。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比例需求的消费端芯片退火,可能也将令半导体行业走向周期的另一端。李量就认为,虽然不完全相似,但目前的情形有些类似2019年的行业小周期。
“目前整体市场已经有一定衰退,但在车用部分还会继续成长。”Brady分析,工业控制和车用类芯片市场目前并没有受到消费级需求减弱的影响波及,但车用市场整体市占率偏小,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增加。受此趋势影响,如高通、联发科等也开始将目光转向这些领域。
Elvis也认为,进入衰退期可能不至于发生,但成长趋缓是必须要关注的。他向
半导体行业至暗时刻将至,而且这次和以前不大一样
TrendForce最近发布的报告,提及foundry厂当前普遍面临一波砍单潮,包括大尺寸驱动IC(DDIC)和TDDI。而像MCU、PMIC这些前一刻还处在缺货状态的芯片,我们一直在说foundry厂对此是满负荷生产状态;TrendForce却表示,最近的一波砍单已经囊括了PMIC,甚至CIS(CMOS图像传感器),以及某些MCU和SoC产品。今年下半年,智能手机、PC、电视相关的外围器件(如SoC、CIS、PMIC)已经开始了库存调整;下游的需求量发生了显著缩减。
更具体地说,foundry厂的客户砍单覆盖了8寸和12寸晶圆,主要受到影响的工艺有0.1xμm、90/55nm、40/28nm。其中8寸晶圆受到的影响显然更大,包含应用了0.35μm-0.11μm工艺的驱动IC、CIS和包含PMIC在内的功率器件。驱动IC主要是受到电视、PC市场下滑的影响。
可能很多人会意外PMIC的供货情况——至少就TrendForce的消息来看,在不同芯片的产能重新分配以后,PMIC快速达到了供需平衡。而随着下半年需求端持续疲软,消费电子产品中的PMIC已经开始了库存调整。不过PMIC和分立器件仍有数据中心、汽车、工业应用在需求端作为强力支撑。
起码相比于此前很长一段时间100%满负荷状态,预计下半年8寸晶圆厂的总体产能利用率大约会在90-95%左右,某些消费电子应用占大比重的foundry厂的产能利用率将滑坡至90%。
类似这样的资讯,作为半导体产业步入下行期的依据,感觉已经不新鲜了。在缺芯潮收尾以后,行业进入新的下行通道是必然——此前的半导体行业也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总体上是受到供需关系变化的影响。不过从某些分析机构的预期来看,这次的行业下行通道,可能具备了相当的特殊性。
美光Q4预期,下行期来临的标志
6月底,美光发布其Q3季报(截止今年5月),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包括86亿美元的营收,环比11%增长,同比19%增长。但行业内不少人都注意到,其Q4(截至8月)市场展望相当悲观。美光作为存储器产品的重要市场参与者,给出的第四财季销售额指导数据是72亿美元,环比滑坡17%。
其实环比增减数据的参考性并不怎么大。但一般来说每年的第三个自然季度,7月、8月都是销售旺季。而在美光看来,包含这两个月的第四财季销售表现将走低。走低原因是供应端的供货水平保持稳定上涨,而需求却出现了大幅滑坡,这或许是整个市场的预警。为平稳价格,当前美光正在做库存调控;可预见产能很快就会下调。
存储器在半导体行业内具备了相当特殊的地位。Gartner在半导体行业报告里,也会将存储器单独列出——存储器产业的周期性属性更强,而且在电子行业内更像是必需品。几个月前Garnter的数字显示,2022年存储器产品营收增长28%;但2023年,预计增长幅度会大幅下降到2.3%。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分析机构可能还会下调预期值。
包括Semicondutor Advisors在内的分析机构都将美光的预期看作是行业步入下行期的标志性事件。美光还在季报中明确提到FY23财年将缩减晶圆厂设备CapEx支出,不仅是比计划中缩减,而且相比FY22财年也会有同比减少。Semicondutor Advisors则表示,就算砍半也不足为奇。
另外Semicondutor Advisors也预期,另一个在存储器领域占据大头的三星,很快也会发出类似的信号。预计三星也会采用和美光类似的策略,来控制产品流通量,以平稳存储器产品价格;CapEx成本投入也将随之缩减。
在foundry厂感知到需求端缩水以后,整个产业链的震荡已经不可避免。很快半导体制造设备供应商也将受到影响,其实最近已经有相关半导体材料市场新一年面临预期下调的新闻出现了。
这次的情况可能与以往不大一样
IC Insights有一份数据给出台湾前10的半导体供应商销售额排名,如下表所示。这是这些企业今年5月、6月的销售额变化情况——从中可见,大部分企业的月度营收都出现了环比下滑,包括台积电在内;Novatek(联咏)环比滑坡幅度达到了26%;DRAM供应商南亚科技的营收跌幅为16%,可能的确某种程度反映了存储市场的现状——这一点我们可以关注美光新财季的市场表现以作确认。
还是那句话,年度季节性变迁的特性,致使环比数据的参考价值没有那么大。但历史数据仍然是可做参考的:3月、6月、9月、12月是常见的环比增长季。显然今年这两个月的情况已经不大乐观了。上面这张表中不乏一些过去2年业绩高歌猛进的企业。
举例来说,台积电过去数年5月-6月的销售额环比增幅平均都有14%,但今年却下滑了5%。即便台积电声称对市场的信心那么足,也在销售额数据上有了这样的苗头。实际上不只是这两个月,台积电Q3财季的预期数据,和历史上的环比变化也是完全不符的。
如果只是供需关系失衡所致市场下行,其实没什么了不得——因为半导体行业本来就是这样上上下下的周期性产业:存储器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门类;在行业内呆的久的从业者应该早就习惯了。一般市场下行期内,成熟行业和企业会进行生产收缩(可能伴随企业减员、收益显著减少等状况),做其他产品分配,并等待新一轮的卖方市场机会。
但Semicondutor Advisors对当前市场的看法更加悲观。这家机构的分析师认为,本轮行情具备了相当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下行期之前的缺芯潮,其影响范围是此前半导体行业的任何一波行情都不曾达到的。此前两年的缺芯问题引发的关注,已经彻底“出圈”;而以往的供需不平衡绝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需求端的加足马力生产所致行业下行期内的买方市场也将是前所未见的。
其次,全球范围内爆发新冠,以及全球区域性冲突,也包括中美贸易摩擦,和持续时间久、影响范围广的缺芯潮,都让半导体行业愈有走向区域化的趋势。
以前一颗芯片从设计到量产,参与的国家地区可能超过10个:材料来自德国、需要美国的设计工具、英国的IP、在中国大陆做芯片设计、在中国台湾制造并封测——而制造设备上游可能有荷兰、德国、日本等不同国家的参与——这是所谓的“全球化”。
但新冠流行让更多人意识到,供应链如此脆弱,随时会被打断,任意环节缺失都导致芯片造不出来;台积电作为半导体制造工艺的最优选,其定价权、市场话语权变得前所未见得高,也让更多上下游企业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俄乌冲突则从另一个层面解读了,减少原材料对某一个国家地区的依赖性很重要;美国对中国半导体市场的打压更让中国,乃至更多国家看到“自主发展”的重要性;日本与韩国的贸易冲突,让韩国意识到把握半导体行业上游的重要性......
桩桩件件都驱使更多企业、更多国家地区寻求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区域化(localization)或者反全球化。
加上全球经济大环境如今非常不理想,更让这波市场行情显得与众不同。Semicondutor Advisors评价,当前的市场绝不仅仅是供需倾斜的问题。一方面在需求侧,虽说消费电子等应用市场的确表现出疲态,但仍有不少新的需求亮点涌现。
可即便如此,宏观经济表现不佳、政治问题对技术发展造成影响——如美国当前对中国的技术封禁策略,实际上是在抑制整体市场的发展,需求被人为砍掉了一部分。Semicondutor Advisors在评论中说了这样一句话:“究竟是需求端疲软,还是供给端产能过剩,或两者皆有?这已经不重要了。”总之,这是一种供需失衡,至于为什么失衡,这可能是另一个话题。
不同国家地区可能还有自己的发展问题,会在未来促成产能过剩局面的进一步恶化:比如美国《CHIPs Act》法案后序可能还会对产业产生影响。好在当前电子产业的市场热点依旧不少,行业未来变数还有很多。是否至暗时刻,大概仍有观察余地。2023年对行业而言会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半导体行情》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半导体行情、华尔泰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