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志电机,鸣志电机评测

2022-07-20 2:17:48 股票 xialuotejs

鸣志电机



本文目录一览: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开源证券 孟鹏飞)

1、量产与人车协动:特斯拉 Optimus 的核心价值

2022年6月21日,特斯拉表示将于2022年9月30日推出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的原型机。Optimus 身高5英尺8英寸(约合1.72米),体重125 磅(约合56.7千克),负载 20kg(手臂附加 5kg),全身具有40个自由度,行动速度*可达8公里/小时。

我们认为,特斯拉 Optimus 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量产及量产带来的人车协动。Optimus 机器人推出后,将对特斯拉纯视觉路线的 L5 自动驾驶技术突破产生决定性影响;机器人量产是特斯拉是突破自动驾驶技术瓶颈和进一步实现算法迭代的必经之路。

1.1、拦路之虎,长尾场景识别是 L5 自动驾驶突破必经之路

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推荐标准(GB/T 40429-2021)和 SAE 美国汽工程师协会 SAEJ3016 将自动驾驶分为 0-5 级。目前 L2 及 L2+级自动驾驶已迎来加速普及期,L3 级别自动驾驶已在规划量产,L4、L5 等高阶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瓶颈期。

1.1.1、 纯视觉路线一枝独秀

当前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主要有单车智能路线和车路协同路线两种,所采用的图像传感方式主要分为多传感器融合路线和纯视觉路线。其中多传感器融合路线的主要推动者包括英伟达、Mobileye、Waymo 等;而特斯拉采用以车载摄像头为主导的纯视觉路线的单车智能。2021 年,特斯拉在北美地区上市的 Model 3 和 Model Y 取消了车载雷达,全车仅搭载了 8 个摄像头。

相比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纯视觉路线对算法和算力的要求更高。

纯视觉路线需要将多摄像头捕捉到的 2D 图像映射到 3D 空间中进行处理。算力方面,特斯拉于 2019 年推出了自主 FSD 自动驾驶芯片,算力可达 144 TOPS;并发布了基于 4 纳米 工艺的 HW 3.0 自动驾驶芯片,在帧率上照前代由英伟达硬件驱动的 Autopilot 提高了 21 倍。

1.1.2、神经网络迭代遭遇瓶颈

算法方面,特斯拉的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高度依赖于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模拟人类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简化模型,可以通过训练进行学习:随着输入数据量和重复次数的不断丰富与增多,其处理结果的准确度会持续提高,最终实现在未知结果的未来案例中进行应用。

因此,特斯拉打通纯视觉技术路线需要:

(1)依靠高算力平台进行神经网络训练;(2)获取海量数据用于算法迭代。

关于高算力平台,特斯拉研发了专门用于模型训练的 Dojo 超级计算机群,内置特斯拉自研 AI 训练芯片 D1;关于算法迭代,特斯拉推出了 FSD Beta 软件(完全自动驾驶测试版)收集路面信息。截至 2022 年 Q1,FSD Beta 装机台数已达 14.8 万台。

实现 L4、L5 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难点在于,真实路况下的长尾场景接近于无限,当前算法技术仍然无法准确处理。截至 2021 年 9 月,特斯拉已经积累了 60 亿英里的车队数据,经过特斯拉车内网络训练的图像共有 3.71 亿张,另有标签 4.8 亿个,已经达到了预估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最小数据量级。但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却仍未到来。

我们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或为人的行为姿态等关键数据长尾效应显著,但在日常道路中表现单一,在行驶数据中并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扩大数据收集场景,增加长尾场景训练量级,是特斯拉突破自动驾驶技术瓶颈的必经之路。

1.2、他山之石,海量路外数据助攻算法之玉

人形机器人能够大量收集路外数据,提高长尾场景训练量级。

目前人形机器人多用于室内环境,主要场景包括高端商务、院校科研、家庭陪伴等。相比道路环境,室内环境可以充分提供多样化人体姿态等各种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概率极低的场景数 据。既能够规避汽车等非人形机器需要面对的道路限制和相关法律风险,又在视野高度和广度上具有小型机器人所不具备的优势。

特斯拉 Optimus 人形机器人所采用的 Dojo D1 超级计算机芯片和 FSD 芯片摄像头皆与汽车相同,并与汽车共用 AI 系统,受相同的视觉神经网络和自动驾驶技术驱动。经由机器人摄像头采集的海量长尾场景数据最终能够传输至 Dojo 进行算法训练,最后通过 OTA 定义更新到 FSD 上,从而帮助自动驾驶技术突破瓶颈。

我们认为,助力自动驾驶突破是特斯拉 Optimus 量产最重要的商业价值,也是特斯拉 Optimus 的核心价值。

1.3、 万事俱备,相关技术已达落地标准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相关技术水平已经能够支持整机落地。其中较为典型的为日本本田 ASIMO 机器人、波士顿动力 Atlas 机器人和美国 Agility Robotics 的 Digit 机器人。大多数机器人开发水平在 L4 左右,特斯拉 Optimus 可能达到 L4-L4.5。

特斯拉 Optimus 的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传动装置上。人形机器人的主要技术难点为:

(1)传动技术上,需要解决双足行走时的平衡问题、伺服驱动器承重问题、机电传动响应速度问题等;

(2)AI 技术方面,需要搭建稳定高效的视觉算法、步态算法等。

目前,特斯拉自主研发的 FSD 系统和 Dojo D1 芯片已能够在算法算力上对 Optimus 进行有力支撑。但在电机、舵机等驱动件方面,特斯拉还存在一定开发空间。

我们认为,对于摄像头、柔性皮肤等技术壁垒高、制作难度大的部件,特斯拉将发挥其电动汽车领域积累的供应链及技术优势,进行汽车供应商平移或自制供应;对于减速器、电机等技术要求较低的驱动部件,特斯拉或寻求外部供应。

因此,在 工业机器人领域具有技术积累和产能优势的厂商可能首先获益。

1.4、 东风将起,产业链信心提振加速降本进程

人形机器人的造价成本高昂。

受研发投入、设备要求、上下游产业链等因素影响,人形机器人成本售价居高不下:日本 ASIMO 机器人成本在 300-400 万美元/台;波士顿动力 Atlas 机器人成本为 1500-2000 万人民币;Digit 的单台售价达 25 万美元。

特斯拉 Optimus 或加速人形机器人降本。自 2022 年 6 月 21 日特斯拉宣布推出 Optimus 以来,机器人相关产业得到了业内外的高度关注。

我们认为,特斯拉此举将振奋行业信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最终实现机器人部件的大幅降本,加速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进程。(报告远瞻智库)

2、市场空间测算:2030 年加速渗透后人形机器人规模或达 4496 亿

2.1、人形机器人整机:2030 年加速渗透后或达 4496 亿市场空间

人形机器人整机方面,根据特斯拉发布会披露,Optimus 的最终造价将略低于汽车售价。

按买车价格为家庭年结余收支的 1.5 倍计算,50 万元以上豪华汽车买主的家庭结余收支为 75 万元以上,百万元以上超豪华汽车买主的家庭结余收支为 150 万元以上,具备不同等级的 Optimus 机器人的消费能力。

2021 年全球百万元以上超豪华汽车品牌全球销量 6.7 万台,50 万元以上主流豪车品牌销量约 1058 万台。

当前阶段人形机器人的主要消费动机为满足尝鲜、炫耀等情感需求,渗透率较低;预计未来量产降价及技术升级后,渗透率将得到显著提升。

假设特斯拉 Optimus 的主要客户群体与百万元以上超豪华汽车买主、豪华品牌汽车买主高度重合,且特斯拉机器人量产进程如期推进,分别于 2023 年/2025 年/2030 年实现 Demo 机落地预定/规模量产/渗透加速,我们做出如下测算:

(1)2023 年 Demo 机落地后,假设特斯拉 Optimus 机器人的预定价格为 7.5 万美元(折合约人民币 50 万元),对百万元以上超豪华汽车买主群体和 50 万元豪华汽车买主群体的渗透率分别为 10%和 1%:测算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约 561.1 亿元。

(2)2025 年实现规模量产后,假设特斯拉 Optimus 机器人的预定价格为 3 万美元(折合约人民币 20 万元),对百万元以上超豪华汽车买主群体和 50 万元豪华汽车买主群体的渗透率分别为 30%和 10%:测算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约 2153.9 亿元。

(3)2030 年渗透加速后,假设特斯拉 Optimus 机器人的预定价格为 2.5 万美元(折合约人民币 16.8 万元),对百万元以上超豪华汽车买主群体和 50 万元豪华汽车买主群体的渗透率分别为 50%和 25%:测算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约 4496.0 亿元。

2.2、人形机器人驱动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或新增数百亿市场

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方面,产业链较为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中,核心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的成本占比接近 70%,分别约为 30%、21%和 15%。

考虑到相对应用场景单一确定的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多变复杂,我们认为,控制系统和 AI 的成本占比可能会上升至 1/3。

按减速器和伺服电机均价分别为 1000 元和 800 元、人形机器人自由度 40 个、Optimus 量产价格 20 万元估算,人形机器人传动系统(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控制系统及 AI 和其他硬件(散热系统、外壳等)成本占比分别约为 36%(20%+16%)、33%和 31%。

假设特斯拉 Optimus 人形机器人各生产阶段 BOM 表比例不变,根据 2023 年 /2025 年/2030 年人形机器人整机预测市场规模 561.1/2153.9/4496.0 亿元测算,减速器、伺服电机等驱动部件新增市场空间约为 202.0/775.4/1618.6 亿元。(报告远瞻智库)

3、整装待发,国产驱动部件扬帆机器人千亿市场

人形机器人是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最初想象,也是机械科技的最终设想。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出现让整个行业迈入更务实的思考阶段,技术驱动带来的颠覆性创新亦 带来全新历史性机遇。

人形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在外观上区别较大,但基本传动原理相差无几。传统工业机器人的零部件主要分为驱动部件、控制器和结构件等。

其中驱动部件应用于各活动关节,主要包括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控制器如关节控制器、处理器等;结构件包括机体外壳、连接件、散热器等。

驱动部件中,减速器是技术壁垒*的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伺服电机是影响机器人工作性能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驱动部件厂商已经具备相当技术产能储备,有望将迎来人形机器人数百亿级产业链机会。

三大核心零部件中,减速器的毛利率*,可达 40%,伺服电机和控制器毛利率分别为 35%和 25%。

根据特斯拉发布会披露,Optimus 机器人全身将拥有 40 个自由度,即装配 40 个 关节,对应 40 个减速器和 40 个电机。

考虑到目前的技术产能水平,我们认为,国内厂商的供应链机会主要在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方面,估算进入供应链的确定性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

(1)减速器:目前谐波减速器已实现技术突破,可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国内谐波减速器市场基本被中国、日本厂商垄断;RV 减速器也初步解决传动精度、扭转刚 度、稳定性等性能问题,未来成长空间打开。考虑到日本企业的零件成本相对高昂,国内厂商进入特斯拉机器人供应链机会较大。

行业标的:绿的谐波、中大力德、双环传动。

(2)伺服电机:受益于电车业务,特斯拉在电机方面已经有了雄厚技术积累,但不排除其寻求代工厂帮助的可能。

伺服电机的整体技术壁垒低于减速器,目前国内电机厂商众多,在技术和应用场景等方面皆已取得突破,或有机会进入特斯拉机器人供应链。有已进入特斯拉车链的相关上下游厂商。

行业标的:汇川技术、禾川科技、埃斯顿;其中空心杯电机标的:鸣志电器、江苏雷利。

(3)控制器:国产厂商已经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但由于底层软件架构和核心控制算法的不足,国产控制器在稳定性、响应速度、易用性方面与国际主流产品存在差距。由于控制器成本较高,多数机器人厂商会选择自研,尤其是大型厂商。因此,特斯拉控制器部件自制概率较大。

3.1、 减速器:中日双寡头垄断,技术壁垒及价值量高企

减速器可以通过降低转速而提高扭矩,以传递较大的负荷,克服伺服电机功率有限导致输出的扭矩较小的缺陷。根据构架和传动原理的不同,减速器可分为 RV 减速器、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和摆线针轮减速器。

与通用减速器比,机器人关节减速器需要具有传动链短、体积小、功率大、质量轻和易控制等特点,RV 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是机器人较为常用的类型。

RV 减速器体积大、负载重,多用于大臂、肩部等大关节;谐波减速器体积小,负载轻,多用于腕部、手部等小关节。

传统 6 轴机械臂中,通常使用 4 个 RV 减速器和 2 个谐波减速器,相当于人形机器人的手臂;人形机器人中负载较重的关节主要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腰部关节和髋关节等。

据特斯拉发布会披露,其 Optimus 机器人双臂/双腿/双手分别有 12 个自由度,颈部/躯干分别有 2 个自由度。参考配有 44 个自由度的 NASAValkyrie 机器人关节分配,我们推算一台人形机器人的 RV/谐波/行星减速器用量分别为 4/24/12 个。

目前国内市场中,国产谐波减速机厂商逐渐打破日本垄断,形成中日双寡头的行业格局;RV 减速器方面国内厂商的市占率同样大幅提升。

我们认为,国产减速器进入特斯拉产业链确定性*,主要原因有三:

(1)世界上有能力量产减速器的厂商仅有几家:外资厂商纳博、住友、哈默纳科、SPINEA,国产厂商绿的谐波、来福谐波等,其中住友的减速机业务收入远低于其他板块,不受重视,SPINEA 的减速机业务已被战略放弃;

(2)人形机器人量产需要产能支持,但外资产能与客户深度绑定,扩张保守;国内扩张快,能够支撑订单增长;

(3)目前国内厂商已实现工艺突破,国产谐波、RV 减速器接受度不断提高。

3.2、 伺服电机:国内厂商众多,或存在供应链机会

伺服电机一般安装在机器人的“关节”处,是机器人运动的“心脏”。机器人对伺服系统的要求较高,必须满足快速响应、高起动转矩、动转矩惯量比大、调速范围宽等特点,且满足体积小、重量轻、加减速运行等条件,需要具有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关节越多,机器人的柔性和*度越高,所要使用的伺服电机的数量就越多。

特斯拉的电车电机技术积累丰厚,采用自制供应,但不排除其在人形机器人上寻求代工厂帮助的可能。伺服电机的整体技术壁垒低于减速器,国内电机厂商有机会进入特斯拉机器人供应链。可关注之前已进入特斯拉车链的相关标的。

3.3、其他硬件

人形机器人的其他硬件包括散热器、电池、结构件等。

散热器方面,大舵机关节等位置的散热需求较为明显。目前主要散热方式包括水冷、风冷等,本田机器人曾在内部安装风扇散热。

电池方面,参照概念图,Optimus 的电池通过扁平化板状设计安装在胸前,背部设置了算力板。人形机器人的电池体积较小,对电池热管理的要求低于电车。结构件方面,人形机器人在三电系统、传动系统、热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结构件上或可与电车协动。

4、行业标的

4.1、减速器(BOM 占比 20%)

4.1.1、绿的谐波:国内首家量产谐波减速器的龙头厂商

国产谐波减速器龙头。绿的谐波是一家专业从事精密传动装置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谐波减速器、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精密零部件。

绿的谐波是国内首家量产谐波减速器的厂商,下游客户覆盖国内主流机器人厂商,如埃斯顿、新时达、埃夫特以及优必选等,国外客户包括 Universal Robots、Kollmorgen、Varian Medical System。

技术领先筑就高盈利水平。

2017-2021 年,绿的谐波毛利率稳定在 47%之上, 2022Q1 达到 52.42%,其中核心产品谐波减速器毛利率接近 60%,盈利能力表现靓 丽。2021 年营业收入 4.43 亿元,其中谐波减速器收入占比达 94%,为核心业务。

产能及技术优势打造国产谐波减速器龙头。绿的谐波是全球仅有的几家能够规模量产谐波减速器的厂商之一。根据绿的谐波招股书,绿的谐波在国内自主品牌机器人渗透率超过 60%,为国产第一。

4.1.2、中大力德:减速器技术领先企业,全方位布局

中大力德目前主要产品包括 RV 减速器、传动行星减速器、各类小型及微型减速电机等,为各类机械设备提供安全、高效、精密的动力传动与控制应用解决方案。

订单彰显 RV 减速器深厚技术底蕴。2018 年,中大力德与客户签订了 RV 减速机产品合同,在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12 月向其供应不低于 3 万个 RV 减速机;2018 年 9 月与该客户再度签订合同,在 2019 年底供应不低于 5 万个行星减速机。

RV 减速器作为掣肘国产机器人突破的核心因素,中大力德连续签订大单充分彰显技术实力,进口替代空间广阔,同时也体现了中大力德在 RV 减速器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

深度绑定下游客户,市占率有望进一步突破。目前中大力德 RV 减速器已经覆盖下游客户超 50 家,使用期最长的已经到 3 年以上,产品主要应用在焊接、搬运等机器人关节。

4.1.3、双环传动:高精密齿轮龙头,RV 减速器厚积薄发

高精密齿轮龙头,向减速器延伸。双环传动凭借 40 多年精密传动开发经验及深厚技术底蕴,向 RV 减速器领域拓展,成功打破外资垄断,产品在精度、寿命、噪音控制上都对标国际巨头纳博特斯克。

技术壁垒持续突破,破局 RV 减速器。

双环传动自 2012 年开始研发 RV 减速器,于 2015-2016 年形成小批量出货。目前,双环传动 RV 减速器产品有 SHPR-E、SHPR-C、SHPR-H 等三大系列、40 余个型号,产品矩阵不断丰富。

(1)客户端:2018 年与埃夫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达成 10000 套减速器销售),2020 年开始向大多数一线国产机器人客户供货。新研制的大负载及高功重比的系列化减速器已成功应用于埃夫特、新松、广州数控等国内主流机器人产品中,实现了稳定的批量供应。

(2)市占率:根据高工机器人数据,2021 年双环传动为中国市场份额仅次于纳博特斯克的 RV 减速器供应商,国产替代初具成果。

基本实现机器人减速器产品全覆盖和国产化替代,夯实了双环传动国内机器人减速器领先地位。

4.2、伺服电机(BOM 占比 16%)

4.2.1、汇川技术:国内伺服龙头,进军智能制造

汇川技术创始于 2003 年,致力于从事工业自动化和新能源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深耕工业自动化领域 20 年,汇川技术已经从单一的变频器供应商发展成机电液综合产品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多元化打造“通用自动化+电梯电气系统+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布局,各业务板块形成协同效应,打造技术闭环。

汇川技术为国内工控龙头,在产品、份额、技术、平台、管理等环节优势凸显,业务覆盖通用自动化、电梯电气大配套、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轨道交通等领域。

运动控制系统方面,相关产品包括伺服系统、伺服电机和运动控制器等。汇川技术打造多元化产品布局,近几年收入快速增长,2018-2021 年净利润 C*R=45%。

根据汇川技术公告,2021 年公司在伺服电机领域为国内第一,变频器国内前三,SCARA 机器人内资份额第一,电梯一体化控制器份额第一。

我们认为,汇川技术已形成包含技术优势以及强大的一体化优势的创新体系,具备先发效应,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升、演绎强者恒强逻辑。

4.2.2、禾川科技:伺服新锐势如破竹

禾川科技成立于 2011 年,主要产品包括伺服系统、PLC 等,覆盖了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控制层、驱动层和执行传感层,并在近年沿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延伸,涉足上游的工控芯片、传感器和下游的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等领域。

其中,伺服系统作为禾川科技的核心产品,搭载自主研发的编码器,在定位精度、速度控制、额定转矩等核心性能指标上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国内品牌厂商中保持优势地位,2020 年禾川科技通用伺服系统的市场占有率约为 3%,国产品牌中位列第二。

禾川科技核心产品为伺服系统,2021 年占比营收达 88%,主要应用于 3C 电子、光伏、机器人等中高端先进制造领域,并覆盖宁德时代、先导智能、捷佳伟创、顺丰控股、工业富联、隆基股份、*、埃夫特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

这些行业客户对伺服系统的性能要求较高,兼具技术和品牌壁垒。

此外禾川科技围绕“控制层、驱动层、执行传感层”三大技术领域着力打造工业自动化领域生态圈,积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自主研发设计工控芯片,打造供应链一体化布局。

4.2.3、埃斯顿:国产机器人龙头,打造多元产品矩阵

埃斯顿成立于 2002 年,成长初期以金属成型机床数控系统和电液伺服系统为主 2010 年后凭借自身核心零部件优势开始布局工业机器人产品,依托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加速扩张,“通用+细分”战略助埃斯顿跻身成为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龙头。

外延并购提升技术优势:埃斯顿本身在伺服驱动、伺服电机和控制系统等核心环节已具有较高技术实力,同时相继在 2016 年对外投资意大利机器视觉公司 Euclid 填补视觉技术空白,2017 年收购英国 Trio 加强运动控制技术能力。依托内生外延的技术优势构筑护城河。

埃斯顿技术实力强劲,产品研发不断推陈出新,已形成以工业机器人本体为主的丰富多元的产品矩阵。

埃斯顿同时掌握数控、伺服系统、运动控制、机器视觉等技术,2021年进一步扩大机器人机械零部件高度自动化、高精度的 FMS 柔性生产线。

根据埃斯顿年报显示,埃斯顿通过积累底层技术和外延并购优质资产,已经实现了机器人 80%的关键零部件自主供应,从而实现降本增效,构建高质量品质的技术壁垒。同时在核心技术加持下,埃斯顿强化供应链上下游协同,缩短供货周期,助力机器人本体的规模化生产。

4.2.4、鸣志电器:步进电机龙头,横向扩展伺服电机

鸣志电器成立于 1998 年,目前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步进电机制造商,同时深入布局无刷电机、伺服系统等领域。

鸣志电器产品大多属于定制型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和高端信息化技术领域,50%以上步进电机产品销往美国、日本等地,下游客户多为国际知名企业,包括 Panasonic,Fujitsu,Siemens,Ericsson 等。

空心杯电机主要面向智能化和高精尖行业,是未来高端领域的主流趋势。

空心杯电机由于具有与其他电机相比较高转速、低维护和长寿命的优势,通常被使用在控制要求比较高,转速比较高的设备上,如智能机器人等。该类智能化、高精尖行业对电机价格敏感度较低,对电机性能要求较高,为空心杯电机提供了持续广阔的发展应用空间。

传统步进电机领域:鸣志电器 HB 步进电机出货量由 2016 年的 814 万台提升至 2019 年的 1817 万台,市占率由 10%提升至 18%,销售量进入全球前三,鸣志电器是行业龙头中*非日本厂商,打破了日本企业对该行业的垄断。

向空心杯电机领域拓展:鸣志电器通过收购 Amp、Lin、Tecnhnosoft Motion 等公司快速完成了新技术积累以及生产、销售渠道的全球化布局。2018 年鸣志电器收购 Technosoft Motion 公司 ***的股权。T Motion 公司在控制电机(尤其是空心杯电机、无槽无刷电机)的驱动控制系统始终保持着全球领先的技术实力。

4.2.5、江苏雷利:空心杯电机国产领军者

江苏雷利成立于 1993 年,以步进电机起家,下游主要覆盖家电行业。

由于下游家电行业已经步入成熟阶段,需求增速有所放缓,江苏雷利通过外延的方式,提前布局发展潜力更大的医疗领域,于 2019 年成功收购了高端医疗仪器用丝杆电机制造公司鼎智科技,向空心杯电机以及音圈电机等领域延伸,加快国产化进程。

空心杯电机属于微电机行业中高精尖产品,具有工作效率高、功率密度大以及控制*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高端医疗手术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领域,市场需求广阔。

此外,江苏雷利实现了空心杯电机线圈制造技术突破,能够进行空心杯电机的自动化批量生产。

5、风险提示

特斯拉机器人研发及量产进度不如预期:人形机器人对于 AI 软件及硬件具备更高要求,如果特斯拉AI技术及硬件研发进度不及预期,会影响人形机器人量产进程。

疫情反复及国际贸易摩擦加剧风险:新冠疫情反复叠加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给国内及国际货运及供应链体系带来较大不确定性,若国外供应链监管趋严,将使国内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厂商面临严峻挑战。

附表:

市场空间测算表参考国内厂商的技术产能水平,我们认为,机器人驱动部件中,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进入特斯拉供应链的机会较大,确定性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

——————————————————

请您关注,了解每日*的行业分析报告!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获取更多精选报告请登录【远瞻智库官网】或点击: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战略报告|管理文档|行业研报|精选报告|远瞻智库




鸿远电子股票股吧

鸿远电子(603267)

【基本信息】

股票代码603267股票简称鸿远电子
申购代码732267上市地点上海证券交易所
发行价格(元/股)20.24发行市盈率16.5
市盈率参考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参考行业市盈率(*)35.41
发行面值(元)1实际募集资金总额(亿元)8.37
网上发行日期2019-04-30 (周二)网下配售日期2019-04-30
网上发行数量(股)37,206,000网下配售数量(股)4,134,000
老股转让数量(股)-总发行数量(股)41,340,000
申购数量上限(股)16,000中签缴款日期2019-05-07 (周二)
网上顶格申购需配市值(万元)16.00网上申购市值确认日T-2日(T:网上申购日)
网下申购需配市值(万元)1000.00网下申购市值确认日2019-04-22 (周一)

【公司简介】

公司主营:以多层瓷介电容器(MLCC)为主的电子元器件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销售。(点击进入>>>鸿远电子吧)

【筹集资金将用于的项目】

序号项目投资金额(万元)
1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项目48600
2直流滤波器项目4900
3营销网络及信息系统升级6000
4补充流动资金15000
投资金额总计74500.00
超额募集资金(实际募集资金-投资金额总计)9172.16
投资金额总计与实际募集资金总额比89.04%

附:鸿远电子上市后每签盈利模拟计算

点击查看>>>新股申购中签攻略新股申购表新股上会情况一览表

(文章证券研究所)

关注网微信号【 eastmoneynews 】,每天为您推送权威、专业的财经资讯!




鸣志电机是哪个国家

日本作为一个工业机械领域的佼佼者,在众多领域都具有较高的研发优势,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电机领域,日本一度对全球形成了*的垄断,中国是如何应对日企垄断的呢?

在电机领域,从2013年到2015年之间,世界前7大电机生产商里面,有6个都是日本企业,信浓、多摩川、山洋等日企巨头包揽了绝大多数的电机市场份额。

所谓电机设备就是汽车等机械设备里所用到的马达,诸如一些大型工业设备和医疗器械,都离不开电机产品的搭载。

由此可见日本企业在该行业的垄断程度有多么可怕,不过好在国内也有应对的办法,在2013年,鸣志电器通过自主研发,已经拿下了混合电机生产的核心技术专利,靠着该技术的研发突破一举打破了全球日企的垄断格局,如今鸣志电器的研发分部已经进驻到了美国、欧洲和日本,海外员工总数多达3000人。

今年前三季度中,鸣志电器的营收约为20.05亿元,实现了25.9%的上涨。

也许对于鸣志电器打破垄断的行为大家都没有太深的概念,那么不妨来了解一下日本企业对中国的垄断有多强悍。

在2013年以前,正是国内工业设备自动化和工业产品规模化发展的高速阶段,那个时候对电机的需求非常大,而靠着对全球垄断80%的份额,日本企业囤积居奇,通过抑制产能或者减少出口的方式,对中国企业进行漫天要价。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行为几乎普遍存在于每一个日本企业身上,他们的售价虽然因质量不同而不同,但是几乎都比市场原价高出不少。

由于行业发展迅速,国内的企业不得不高价从日本供应商手里购买电机产品,导致国产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大幅压缩。

所以当鸣志电器的产品推出后,对日企产品形成了严重的冲击,较低的价格很快让鸣志电器从日本企业手里夺回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从2013年到2015年,鸣志电器在全球的份额占比一直维持在了10%左右。

而且随着近年来鸣志电器对自动化电机的研发推广,其产品销量和市场份额已经闯入全球前三名,成了能够跟日本企业正面抗衡的优势企业。

当然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鸣志电器的独门诀窍,那就是跟日本企业搞差异化产品输送,如果日本企业在家电和办公技术领域研发电机,那么鸣志电器就专门去工业和通信领域深入发展。

正是靠着这样的换道超车,鸣志电器才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打破日企垄断,实现逆势生长。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鸣志电器目前的客户规模已经不容小觑,在5G通信领域里的华为和爱立信,就都是鸣志电器的主要合作来源。

其生产的电机系统在*的移动通信技术上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华为和爱立信才会放心将订单交给鸣志电器。

目前不仅是这两家企业,就连德国的西门子、日本的松下以及美国的大陆电子等,累计1800个工业电子产品生产商都成了鸣志电器的合作客户。

在2020年的5月份,鸣志电器还公开表示,未来自己的电机系统可以跟智能手机进行业务联通,尤其是通信设备的建设和手机信号的收发,都可以利用鸣志电器的产品技术。

而且鸣志电器的发展优势还不仅是这些产业,就连目前国际上争相发展的航空航天技术领域,都有鸣志电器参与的身影。

其产品设备已经在国内以及全球*的望远镜上得到了使用,未来国内的航天输送技术以及马上来临的6G地空卫星技术,都有可能会选择鸣志电器的产品技术。

当然鸣志电器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也有一些障碍和隐患,首先就是全球电机技术设备领域依旧是日本企业占据大头,它们凭借常年的技术优势如果对鸣志电器实行垄断,恐怕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其次就是鸣志电器的发展时间较短,在个别技术领域缺乏高端专利,因此还有可能会受日企掣肘。

未来这个打破日企垄断的鸣志电器是否还能继续实现技术的提升呢?




鸣志电机评测

撰写|贾晨雨 编辑|LZ

鸣志电器上市已有5年,收入从2017年16.28亿元增长到2020年22.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0.78%;净利润从2017年1.66亿元增长到2020年2.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76%。

竞争对手雷赛智能同期收入和利润年复合增长率20.92%和26.44%,鸣志电器两项数据均落后于雷赛智能。

2020年企业负债率20.89%,属于轻资产企业。

总资产稳步上升至27.58亿元,负债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鸣志电器上市后总资产从2017年21.69亿元增长到2020年27.58亿元;总负债先从2017年4.79亿元增长到2019年6.41亿元后下降至2020年5.76亿元。

2020年负债下降的原因是短期借款减少,而短期借款中变动*的项目是信用借款减少1亿元,能取得信用借款就表示得到银行了的信任,故不需要以财产做抵押,仅凭信誉就可以取得借款,说明企业信誉良好,公司经营现金流充足有余,逾期的风险极小。

鸣志电器的负债率控制较好,控制区间在20%-26%之间,近两年负债率小幅下降,从2018年高位的25.0%下降到2020年的低位20.89%,经营性现金流也持续向好。

营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净利润“厚积薄发”

鸣志电器是全球运动控制领域的先进制造商,近45%的收入来自境外,因此收入受外汇的波动影响较大。

2017年-2020年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0.43%、16.31%、8.65%、7.52%;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88%、0.39%、4.7%、15.59%。

通过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对比可以发现,公司在2020年之前净利润增速呈疲软的状态,结合公司披露的年报,在2018年美元升值,外币资产的汇率评估产生了0.12亿元收益,但净利润仅增长了0.39%,2019年也享受到了外币升值的福利。

剔除非经常性的外汇收益因素,在2020年之前出现营收和毛利率增加的情况下,利润反而下降,说明成本费用控制方面有不足之处。

2020年,上市后*净利润增速超过营收增速,更难得是2020年汇兑损失和利息支出0.23亿元,拖累了业绩。在营收和净利同时增长的情况下,管理费用*出现0.93个百分点的负增长。

手握核心技术 毛利率和净利润率近年上涨:34.5%-40.5%,8%-10.5%

鸣志电器毛利率始终维持在34.5%-40.5%之间,平均毛利率达到37.79%,从2018年开始毛利率逐年递增,2020年毛利率达到了40.17%,达到了历史*水平,对毛利率增长贡献*的是控制电机及其驱动系统业务,该业务2020年毛利率达到了42.5%,同比增长 2.4 个百分点。

净利率保持在8%-10.5%之间,,同样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受毛利率上升的影响。净利率整体较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外部市场景气度和内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影响,尤其公司对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较高,2020年拿出5.4亿元用于支付3101名职工的薪酬,人均年薪17.41万元,这其中教育程度是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有2029名,占总职工数的2/3,这体现出对于员工的重视程度,但费用也随之上升。

净资产收益率从双位数滑落 保持在9%-9.5%区间

鸣志电器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017年12.93%下滑到2019年9.07%后小幅上升至2020年9.59%。

与行业竞争对手雷赛智能对比发现,鸣志电器的净资产收益率全面落后于雷赛智能,雷赛智能2020年的*值17.73%都高于鸣志电器的*值。

造成鸣志电器净资产收益率低的原因是公司净资产基数增长比较快,增长点主要来自两块:一、2017年上市网友分享融资8亿元;二、公司累积的未分配利润。

2020年未分配利润挂账近10亿,占据近一半的净资产,公司未来的分红政策和投资政策值得关注。

2020年财务记录

鸣志电器2020年收入22.13亿元,同比增长7.52%;净利润2.02亿元,同比增长15.59%;资产负债率20.89%;固定资产占总资产8.7%。

▶ 2020年主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比***

主营业务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该业务为企业贡献了***的营业收入,前一年度亦是如此。

▶ 2020年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56.05%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3.3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56.05%,增长主要是公司通过主营业务获得的现金较去年增长1.42亿;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2.18亿元,较去年由正转负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收到的现金小于投资支出的现金;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0.75亿元,较去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偿还了公司债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正0.08亿元,现金余额由2020年初的6.85亿元增加到6.93亿元,增长1.17%。该现金流情况说明企业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强,回款比较健康使账上现金流入充沛,现金流情况良好。

▶ 2020年研发投入1.52亿元占营业收入6.87%

研发投入1.52亿元,同比增长12.59%;研发人员300人,较去年增加4人。

直接融资8.98亿元借款7.54亿元,分红4次0.72亿元

鸣志电器通过直接融资采用网友分享的方式募集到8.98亿元;间接融资(按筹资现金流入)通过借款取得7.54亿元。

上市5年以来分红4次,保持每年分红记录,截止到2020年报告期累计实现净利润7.08亿元,累计分红0.72亿元,分红率10.17%。

基本结论

鸣志电器是全球运动控制领域的先进制造商,混合式步进电机、步进电机驱动器、集成式智能步进伺服控制技术在全球居于前列水平,并且公司的子公司美国Lin、美国AMP、瑞士T Motion的技术在欧美市场占有重要市场份额。

鸣志电器自上市以来,发展较为稳健扎实,主要表现在:

营收和资产规模在逐渐扩大,同时保持合理的盈利记录,企业在做大做强;

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强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显示强大的技术实力,产品在市场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

负债率控制处于较低值,财务状况健康良好,背后归功于经营较强的造血能力,同时应收账款管理良好,回款比较健康,经营性现金流能自给自足,同时可以支持一部分产能扩张的资金;

从股东回报角度,净资产收益率增长到9.59%,上市以来每年分红记录,已累计分红0.72亿元,分红率10.17%。

鸣志电器目前还在继续建设太仓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预计2021年下半年将会竣工投产,依托雄厚的技术实力厚积薄发,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占率。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蓝筹企业评论(ID:bluechip808)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鸣志电机》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鸣志电机、鸿远电子股票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