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包含三个环节——形式审查、通讯评审、会议评审。形式审查主要审核申请人是否符合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资格,通常淘汰率较低;通讯评审是基于申请书内容的同行专家评审,不仅是“背靠背”的匿名评审,而且通过率有严格限制,通常有75%的申请书被淘汰;会议评审则是在申请者信息透明的情形下由学科组评审专家充分讨论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拟立项项目,通过率约60%。在评审各环节中评审专家评判的主要依据皆为申请者提交的课题申请书,如何通过申请书体现自身学术水准、提高命中率,成为申报单位和申请者关注的焦点。因此,提升申请书的撰写能力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作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申请与评审之切身感悟,通过对比申请者与评审者思维方式的差异,剖析申请书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一、评审者与申请者思维方式的差异 二、基金申请书撰写中的常见问题 三、结语与建议
欧盟炒作乌克兰入盟事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俄乌冲突以来,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两次赴乌,都在向泽连斯基承诺,将推动乌克兰加入欧盟事宜,当然首先是成为候选国。
上周,德法意三国领导人联袂出访基辅,“三巨头”与罗马尼亚总统共同承诺将支持乌克兰获得欧盟候选国地位。当时各方对于此承诺褒贬不一,有部分分析人士认为,鉴于欧盟内部的团结问题,四国领导人的承诺,并不能完全代表欧盟。
不过最近的一系列消息显示,这次乌克兰成为候选国,稳了。当地时间21日,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称,他当天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通话,欧尔班支持给予乌克兰欧盟候选国地位的提议。
欧尔班的态度基本可以看作乌克兰“入欧”相关事宜的风向标。倒不是说匈牙利在欧盟内部话语权有多高,而是欧盟决策机制规定,任何决议必须要经由全票通过才能施行。而在俄乌问题上,匈牙利向来都是刺儿头,之前对俄能源制裁,就是因为匈牙利的持续反对,导致该制裁耗时良久。这次,匈牙利既然已经同意,这说明欧盟内部意见应该已经达成统一,就等最后的投票了。
欧盟方面对于自己能实现这一突破非常振奋,表示这一决定“具有象征意义且鼓舞士气”。
不过必须指出,所谓的候选国地位,对于乌克兰而言,顶多算欧盟赏给泽连斯基的一个甜枣。法国外交官传出的另外一条消息,才是直击要害。
法国外交部欧洲事务部长代表克莱蒙·博纳表示,欧盟将给予乌克兰候选国地位,但是基辅不会成为例外,不会有任何加快程序,接下来将是漫长的谈判。
俄乌冲突开始后,泽连斯基不止一次要求欧盟为乌克兰“入欧”开后门,让乌克兰“火线入欧”。但是按照巴黎方面的表态,乌克兰还是要一个不落地走完流程。
加入欧盟的程序很复杂,拆解下来,可以简单归为4个步骤,即提出申请、获得候选国地位、开启谈判、批准加入。如果乌克兰能够在本月正式成为候选国,那么前两个步骤,乌克兰就只用了2个月多一点。接下来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按照过往申请国的经验,1995年芬兰、瑞典加入欧盟,耗时最短,即使如此也需要三到五年。匈牙利、波兰、克罗地亚等国从申请到正式加入,均花费了十年以上。
成为候选国,至今仍未加入的,其耗时更加惊人。黑山在2012年开启谈判,10年过去了仍未加入,塞尔维亚在2004年开启谈判,也是至今仍未能加入,考虑到科索沃问题,或许永远无法加入。最惨的是土耳其,1987年就提交了加入欧盟的申请,到1999年,安卡拉才踩着20世纪的尾巴成为欧盟候选国,21世纪过去了22年,安卡拉还没等来欧盟入场券。至今还坐在候选国位子上的还有阿尔巴尼亚和北马其顿。
乌克兰就算占住了欧盟候选国的位置,参照几位“前辈”,要正式加入欧盟,10年恐怕已经是最乐观的估计。梅德韦杰夫说,乌克兰真正加入欧盟要等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并非危言耸听。
据报道,此次乌克兰将与其南方邻国摩尔多瓦一道获得欧盟候选国地位。同样希望加入欧盟的格鲁吉亚则被欧盟认定,在授予其候选国前必须要打破该国的政治僵局。
对于乌克兰加入欧盟,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罗斯不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因为欧盟不是军事集团。但普京警告说,加入欧盟虽然能够获得补贴、补助,但如果国内市场得不到保护,乌克兰最终会变成“半殖民地”。
对于欧盟即将给予乌克兰候选国地位,乌前总理尼古拉·阿扎罗夫也持有和普京相似的观点,乌克兰最终会成为欧洲的资源附属国,为欧盟提供廉价资源。
不过即使是想要成为欧盟的“半殖民地”、“资源附属国”,泽连斯基恐怕也难以快速如愿,德法意三国领导人虽然表示支持乌克兰成为欧盟候选国,但对于乌克兰真正加入欧盟这件事,三家谁都没松过口。马克龙在5月份与朔尔茨会晤时就明确表示,乌克兰正式加入或许需要几十年。
德国《镜报》将给予乌克兰候选国地位之事称作“一文不值的承诺”。此事确实如此,乌克兰的欧盟候选国地位除了继续给俄乌冲突制造紧张态势,刺激莫斯科之外,对于基辅而言,没有任何帮助。乌克兰一只脚已经迈进欧盟大门,但后一只脚何时能动,恐怕遥遥无期。
重磅!6年社科基金统计出炉,这些高校是真正的“社科大牛”!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软科(ID:zuihaodaxue) 微信平台 9月3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了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人文社科类研究项目,代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国家水准,是衡量一个单位科研生产力的重要指标。高校作为社科研究的主力军,其立项的多少和项目研究质量,体现其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实力。我们盘点了“双一流”建设以来(2016-2021年)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情况,帮助读者们发现高校社科基金立项的一些现状和规律。 社科研究,高校是主力 年度项目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的主体部分,申报和立项数最多、覆盖面最广、资助金额最大、关注度最高,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4类,涵盖23个学科。自“双一流”建设以来,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经费累计投入约62亿元,累计资助年度项目共29,571项,其中高校立项项目共25,904项,占国家社科基金总立项数的87.60%,是五大社科研究系统(高校、社科院、党校、军队、各级党政机关)中立项总数最大的单位。 “川大”厚积薄发,西部高校强劲 在高校立项名单中,排名前列的均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四川大学以317个立项数排名第1,中山大学以304个立项数排名第2,中国人民大学以295个立项数排名第3,北京大学的立项数达254个,排名第4,彰显了这些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极强的学科竞争力。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立项数均位列前10。立项总数前200位的高校具体名单见下表。 被称为社科界“西部力量”的四川大学,可谓厚积薄发的学术潜力股,首轮“双一流”建设期间,四川大学历年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数均位居全国高校前三,为重点建设人文社会科学,学校制定出台了《四川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为其提供制度的保障;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制定国家项目培育政策,即使教师申报项目后没有成功,学校依然会支持该项目的建设,并且提供高水平发展平台,每年7月,启动“国际课程周”,邀请来自耶鲁、哈佛、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的教授大咖们与教师畅谈学术前沿问题,为教师打开世界学术的窗口;一系列惠才措施的实施,为川大社科研究的腾飞创造条件。 图源:四川大学官网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暨南大学以219个立项数排名第1位,位居全国第12,西南大学位列第2,第3名的河南大学自“双一流”建设以来,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立项总数逐年增加,且位于河南省高校第1!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和上海大学立项数均在150个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双一流”建设支持下,西部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实力逐渐突显,云南大学以246项的总成绩排名西部高校第2,全国排名第7。哲学社会科学是云南大学学科建设的根基和特色,其立项项目集中于民族学、政治学、边疆问题研究、国际问题研究等特色学科领域,并且这些领域在全国学术版图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分别以217、186项立项数位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第2、第7。在“双一流”首轮建设验收之际,西部高校以傲人的成绩吹响最为嘹亮的集结号。 “双非”出彩,师范“出圈” “双非”高校中,浙江工商大学以163个立项数排名第1,湘潭大学以162个立项数紧随其后,两校仅仅相差1个立项项目!“双一流”建设以来,以浙江工商大学、湘潭大学为代表的“双非”高校坚持项目驱动、成果导向的思路,通过创新机制、改革评价、强化激励等措施,不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实现了高水平科研成果量质齐升。 西南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立项数均位于“双非”前5,广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的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前50。在国家社科基金竞争日益广泛化和激烈化的情况下,“双非”高校书写的这一成绩实属不易。 纵观近6年的榜单,排名靠前的除综合类院校外,师范类高校占的比例也是非常高。北京师范大学居师范类榜首,再次证明了其师范类院校老大的地位,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位居师范类高校前2、前3,其他“双一流”师范类高校包括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均有不错表现,“双非”高校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表现不俗。 师范类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实力一直都属于强者,1999年以来,教育部在全国66所高校中相继设立的151所人文社科类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院所),堪称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高峰和人才高地,其中就有20所师范类高校拥有这类基地,而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强势领跑,分别以7个和6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数量位列师范类高校的前两名。 从排名前列多为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的情况来看,一方面说明这些高校确实有一定的竞争力,也从侧面体现了高校在人文社科类学科发展的不均衡,尤以理工类高校身影罕见为主,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仍需促进理工科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发展,提升其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充分发挥作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人大”称雄重点,高校需补短板 在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中,重点项目含金量最大,创新型强,其研究成果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该项目的申请体现了国家高水准的研究成果。从各大高校的立项情况来看,中国人民大学以48个项目数占据榜首,从侧面表现出其在社科研究领域的顶尖实力,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并列第2名,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立项数位列前5名,彰显出它们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强大力量。 除此之外,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浪潮中,加大重点项目的申报质量,提高立项率,加大对学术带头人的支持和培养力度,充分利用高效的各种科研资源,进一步提升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是高校需要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文中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作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主要阵地,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而国家社科基金也是高校科学研究评价的风向标,从侧面反映了高校在该领域的建设成就。在2021年3月发布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中,重点强调“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发挥的主力军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而高校在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路上正在奋进! [1]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http://www.nopss.gov.cn/GB/219469/index.html [2]储著武. 国家社科基金重在发挥导向作用[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4-27(008).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为了更好的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交流、实践交流。来自中国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成立了数字经济智库,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担任名誉院长,知名青年学者黄日涵、储殷等领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是数字经济智库旗下的专门平台。
央广网北京6月2日消息(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国家社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国家社科、欧盟最新消息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