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基金会更名(中国乡村扶贫发展基金会)

2023-04-07 17:31:47 证券 xialuotejs

中国扶贫基金会更名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

中国日报6月22日北京电 经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民政部批准,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22年6月更名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将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项目,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广泛汇聚资源,促进共同富裕;参与国际减贫合作,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将从脱贫攻坚时期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从"无"到"有"的需求逐步转向乡村振兴阶段回应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体从"有"到"好"的需求。在工作理念上充分体现"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公益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公益价值,更加注重受助对象内生能力建设,更加注重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在工作内容上,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将聚焦产业发展、人才发展、乡村建设、乡村社会事业和社会动员五个方面。

1989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 *** 、陈俊生、项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正式成立。三十三年来,该基金会创设了一百余个体现真功实效的扶贫项目;开展了一系列公众广泛参与的公益活动,为营造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大扶贫格局付出了努力;与数十万名志愿者、数万家合作伙伴和数亿人次的社会公众携手同行,助力中国特色慈善公益事业发展。

据了解,截至2021年底,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累计接受捐赠扶贫资金和物资92亿元,5714.83万人次通过各类项目受益。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筹集资金51.99亿元,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

中国扶贫基金会靠谱吗

中国扶贫基金会靠谱。

因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是以扶贫济困为宗旨的公益机构,被国家评为最高等级5A级基金会,所以中国扶贫基金会靠谱。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是在民政部注册、由国务院扶贫办主管的全国性扶贫公益组织,是中国扶贫公益领域规模大、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益组织之一。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

中国扶贫基金会(英文:China Found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缩写:CFPA)成立于1989 年,是在民政部注册、由国务院扶贫办主管的全国性扶贫公益组织,是中国扶贫公益领域规模大、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益组织之一。

28年来,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良好的内部治理、项目管理和社会绩效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

2007年、2013年在民政部组织的全国基金会等级评审中,均被评为最高等级5A级基金会。

2016年9月,《慈善法》颁布后,被民政部首批认定为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截至2016年底,累计筹措扶贫资金和物资248.67 亿元,受益贫困人口和灾区民众2908.72 万人次。2018年9月10日,荣获第十届“中华慈善奖”。[1] 2018年11月26日,被民政部评定为4A级基金会。[2] 2021年4月,被 *** 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 *** 表彰为“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14] 

2022年6月21日公告,中国扶贫基金会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该基金会名称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变更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属于国企

不属于国企。因为基金会是属于非盈利性质的组织,因而不属于企业,也不属于国企。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具有公益性,非盈利性,非 *** 性等性质

中国扶贫基金会更名后的新名字是

 6月21日,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其官方公众号于今天中午11点更改了名称,未来将继续助力乡村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今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牌子则在此前已经摘下。同一天,微信公众号“国务院扶贫办”也已改名为“国家乡村振兴局”。

     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是在民政部注册、由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全国性公益组织,是中国扶贫与乡村发展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公益组织之一。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截至2020年底,累计筹措资金和物资78.36亿元,受益人口和灾区民众4841.86万人次。

     32年来,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良好的内部治理、项目管理和社会绩效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到 2020 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中国扶贫基金会深刻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立足自身优势,进一步完善机构管理、创新扶贫项目模式和内容、科学整合资源和渠道,全力参与脱贫攻坚。八年脱贫攻坚,累计筹集款物 51.99 亿元,占建会 32 年来筹集款物的 66%,3537.76 万人(次)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