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方正(pepb)

2022-06-26 20:47:23 基金 xialuotejs

瑞信方正



本文目录一览:



4月21日,启信宝显示,瑞信证券原总经理涂雷离任,邱若非接任。同时,

邱若非为瑞信证券代理总经理与法定代表人

4月21日,启信宝信息显示,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信证券)新增主要人员,邱若非新任该公司经理,王玮新任该公司董事。涂雷从该公司离任,离任前职位为经理、董事。

《》

瑞信官网截图

据悉,瑞信证券经中国证监会下发批复,于2008年10月24日正式设立。公司原称瑞信方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部位于北京。2020年6月,公司完成注册资本增加和变更,瑞信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2021年6月, 瑞信方正更名为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020年6月,瑞信成为瑞信证券控股股东后,2020年7月瑞信就宣布高层人事任命。瑞信彼时表示,为配合在华总体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需要,瑞信宣布合资证券公司——瑞信方正高层人事任命,以加强合资证券业务实力。任命涂雷为合资公司总经理,汪民生出任合资公司副董事长。另外,邱若非担任瑞信方正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部负责人。

当时瑞信介绍称,涂雷在上任瑞信方正总经理后,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和把握公司战略发展方向,着力确保合资业务与瑞信大中华区整体战略的协调统一,增强公司综合实力。涂雷2016年加盟瑞信,此前任职于渣打银行,在金融服务领域积累了广泛而丰富的实战经验。

此外,彼时瑞信还介绍称,邱若非出任瑞信方正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部负责人,他上任后将以本土项目承销和顾问业务为着眼点,积极推动各项业务发展举措的实施,同时会与瑞信大中华区以及亚太区投行团队紧密合作,为中国本土及海外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投资银行服务。邱若非2010年加盟瑞信,有着二十余年投行从业经验。

还有2家外资机构中国业务高管发生变动

近期,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业务的高管发生变动的还有富达国际和摩根大通证券。4月20日,富达国际宣布任命黄小薏为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小薏将常驻上海,负责管理富达在华的资产管理业务,全面领导公司的业务、投资、运营及其他关键职能部门。

加入富达之前,黄小薏担任华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公司整体运营和管理。华宝基金成立于2003年,资产管理规模截至2022年一季度约为3500亿元。富达国际表示,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的资深人士,黄小薏对中国市场拥有十分深入的了解和洞察。她的远见卓识、领导能力和丰富经验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规模和影响力,并引领未来增长。

此外,据媒体报道,上周,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根大通证券)首席执行官黄国滨卸任,由副总经理陆芳接棒。黄国滨将继续担任中国内地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将更多时间用于发展重要客户。《》

摩根大通证券官网截图

公开资料显示,摩根大通证券成立于2019年,于2020年3月正式展业。2021年8月6日,摩根大通宣布,中国证监会已对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摩根大通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受让5家内资股东所持股权,成为摩根大通证券唯一股东的事项准予备案。摩根大通证券成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




pepb

不知从何时起,“价值投资”成为了一股风潮。

相比于看线跳大神,皈依“价投”毕竟是一件好事,但是“价投”之路远没有那么简单。

很多所谓“价投”拿到一个企业,看一眼市盈率(PE)、市净率(PB)、净资产收益率(ROE)就开始决策买卖,这感觉像极了从前“macd金叉买入”,“k线破位止损”的套路,只不过是换了一套新指标罢了。

殊不知,这些新指标并没有那么神奇,它们背后也有无数的“坑”。

第一坑

只要ROE高,多贵都可以买入

有一种说法:买入高净资产收益率(ROE)优质企业,无论静态多贵都没有关系,因为对于这类伟大企业,时间会熨平一切。

而且这种言论还有芒格语录的加持:

而这,是真的吗?

我们来看一个实例——双汇发展(SZ:000895)。

下图是双汇过去五年的ROE,可以看出平均ROE超过25%。假如它未来40年都可以保持这样的ROE,那是否我们就可以得到超过25%的复合收益呢?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首先我们来回测一下历史收益。复权来看,13年底至17年底,双汇发展年复合收益率仅为1.44%(总涨幅5.9%),远远达不到25%的复合回报。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例子不当啊!因为恰好买在估值高点(13年底28.6倍PE),而现在是估值低点的缘故(17年底20.4倍PE)。

好,我们就把估值因素调平。假设17年底的价格也恢复到28.6倍PE,那么双汇年复合收益率为10.35%(总涨幅48.3%)。虽然有所好转,但是距离25%的年复合回报仍然相去甚远。

难道是因为卖出估值还不够高吗?如果收益率必须依托于“卖出估值远高于买入估值”,那不就和“高ROE优质企业多贵都可以买入”的理论互相矛盾了吗?

问题在哪?

我们来看下图,图中可见,在过去五年,双汇发展几乎把所有的净利润都拿来分红了。“大方分红”会使企业ROE数据很好看,但却给股东带来了两难选择。

若选择留存现金,那么最多依靠货币基金得到5%左右的收益率。若选择分红复投,由于双汇近五年内股价始终在20PE附近,复投的收益同样只有5%左右。

假设双汇未来继续复制过去五年的表现,始终保持着25%的ROE,20倍PE,每年利润全部分红,那么实质上股东只是买了一个年息5%的债券而已。

对于这样的类债券,我们还敢说“高ROE企业无论多贵都可以买”之类的话吗?

那么难道芒格说错话了吗?

其实芒格只是被断章取义了。芒格的本意是告诉大家,以合理价格买入优秀公司更加划算,因为优秀公司有自己的竞争优势,更容易长时间保持高ROE,产生“复利效应”,导致最终回报比当初的投入资本高出几个数量级,以至于当初买入价格的高低并没有那么重要。

如果我们压根就没能跟随企业享受到“复利效应”,只靠着“时间熨平一切”的信仰高价买入高ROE企业,那么亏损恐怕是大概率事件。

附注:上文拿双汇举例只是因为其近年分红高,ROE高,具有代表性。不含任何对双汇未来的预测与判断。

第二坑

用PB来估值

经常听到有人说“股票价格破净了,已经是破产价了,赶紧买入”,“这公司虽然质地不好,但是PB估值低,可以买入”或者“公司好是好,但是PB太高了,买入风险很大”。

对于这三种说法,如果你并没有发现其背后的荒谬,甚至自己也常用这种思维方式做决策,那么说明你也掉入PB的坑了。

首先,对于第一种说法(“股票价格破净了,已经是破产价了,赶紧买入”),它背后的思维是把企业的净资产等同于清算价值,而这是错误的。

因为如果企业真的要破产清算的话,资产负债表上负债部分一分也不会少,但资产部分却要承受大幅缩水。

其次,对于第二种说法(“这公司虽然质地不好,但是PB估值低,可以买入”),它背后的思维是默认净资产与企业价值直接相关,这也是错误的。

净资产是历史上股东净投入的钱以及赚取的会计利润的累加,而企业价值取决于它未来能赚取利润的多寡。一个是过去的账本,一个是未来的折现,两者并不直接相关。

最后,对于第三种说法(“公司好是好,但是PB太高了,买入风险很大”),它背后的思维是缺少有形资产支撑(即PB高)的企业,价值早晚会跌落,不该贸然买入,这同样是错误的。

因为决定企业价值的很多因素并不列在有形资产里,例如:长期费用化的研发投入,卓越领导层的管理能力,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等。

我们以贵州茅台(SH:600519)为例。

茅台2017年末资产负债表如下图左侧,其净资产为960.2亿元,其中类现金资产为878.7亿元。

基于茅台的商业模式,它其实并不需要如此多的现金用于运营或投资。

做一个极端假设,我们把这些现金全部分红给股东,这几乎不会影响茅台的正常运营。

分红后的资产负债表便如下图右侧所示,其净资产变为81.5亿元。

如果此时市场上茅台售价高达10PB(815亿元),而实际PE只有2.81(815/290.1)。

若这时有人说“茅台虽好,但10PB实在太恐怖了,买不下手”,那他恐怕就错过了百年一遇的投资机会。

总而言之,PB既不代表清算价值,也不代表企业价值,单独以PB作为估值指标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为一些盈利波动较大的周期性企业估值时,PB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指标给予参考。

第三坑

企业价值=当年盈利*合理PE估值

市盈率(PE)是价投估值时最常用的指标了。

市场上太多人会用以下模板来估值:“XX公司今年每股盈利5元,按照行业平均40倍PE来计算,合理价格是200元,当前价格100元,极度低估,强烈建议买入。”

三人成虎,一句疯话重复无数遍似乎就变成了大家潜意识所认可的真理,这同样是荒诞的。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我建立了一个空壳公司,只有我一个雇员,公司业务是每天去彩票站买一注彩票。第一天我就中了500万头奖,扣税后到手400万。

毛估来看,如果我每天都能中头奖,那么一年将会有14.6亿收入(400万*365)。又由于成本太小忽略不计,全年的净利润也将达到14.6亿左右。

按照市场无风险利率5%的话,以20PE对我这个公司进行估值,目前价值大约为292亿(14.6亿*20)。

那么,是否有人愿意出资292亿来买我这个空壳公司呢?

估计即使是最疯的疯子也不可能出这个价格来买,他们估计还会咒骂着“你一定疯了,你怎么能确定在未来的每一天你都能中500万的头奖”。

确实,如果无法保证未来盈利的持续性,确定性,随便就把当前净利润乘以一个倍数当做对企业的合理估值,这简直荒谬无比。

也许有人觉得上述的案例太极端,没有实际意义,那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现实版案例:*ST船舶(SH:600150;原名中国船舶)。

在2007年末时,它的股价最高达到了300元,成为了A股市场最耀眼的明星。按照2007年的三季报,中国船舶Q3每股盈利2.22元,毛估来看年度盈利8.88元(2.22*4),实际PE不过33.78(300/8.88)。

在牛市的最癫狂时期,这样的PE估值绝不算高。

如果我们真的进场,会发现在一年后的2008年末,中国船舶的股价跌到了38.24元,一年内亏损近90%。

公司每股盈利6.28元,实际PE不过6.09(38.24/6.28)。市场的超级明星股,一年内因为恐慌跌去90%,有良好的业绩,PE低到不可思议,这时候总归可以去赌一把了吧?

如果我们进场抄了“历史大底”,近十年后的今天,中国船舶股价跌到了不到10元,我们再次亏损接近50%(复权)。公司每股盈利负1.67元,实际PE终于变成了负值。从下面的K线图可以感受到,过去十多年来股票持有者深深的绝望。

相比于其他财务指标,净利润短期波动大,操纵空间也大,各种会计操作都能合理合法地改变短期净利润,包括但不限于:费用资本化,大量赊销,出售固定资产,改变投资资产分类科目等等。

面对一个操纵过的短期盈利,随便乘以一个PE倍数,就把它当做企业的合理价值,并以此做出买卖决策,亏损恐怕是大概率的事情。

但是如果想要解决“怎么确定未来也能保持这样的盈利”这个问题,恐怕就必须要学习海量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行了。

上文所述的坑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隐含着相同的人性。

人们容易掉进这些坑是因为大家都有“简化问题”的心理倾向,大家希望有某些神奇指标可以一劳永逸地帮助自己持久获利。

又简单又神奇的指标终究是不存在的。就像芒格所说“投资并不简单。认为投资简单的人都是傻瓜”。

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放弃浮躁与幻想,真正深入企业去研究它的方方面面(历史,商业模式,护城河,天花板,管理层等),大概才能算是真正踏上了价投之路吧。




瑞信方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财联社(深圳,

6月30日,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瑞信集团在其官微发文称,其中国证券合资公司瑞信方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此前简称“瑞信方正”)已更名为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简称“瑞信证券”)。此举标志着其正在构建中国境内业务平台的又一重大举措。

瑞信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杜英树(Carsten Stoehr)表示,“此次证券合资企业更名是瑞信持续大力发展在华业务征程中的一项重大里程碑。我们将在未来集中力量扩大经营部署,提升业务能力,致力成为一家在中国本土市场拥有雄厚投行业务实力的全球领先财富管理机构。”

据财联社

光大证券一份研报称,伴随着外资加码国内资本市场与外资机构持续进入中国,或将带来鲶鱼效应。相对内资券商来说,由于外资券商所在市场的制度和监管较为完备,外资券商的投行业务和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相对国内券商更具竞争优势,或将吸引高净值客户群转向外资券商。

将持续大力投资发展在华业务

对此此次瑞信证券完成更名,瑞信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司徒瀚(Helman Sitohang)表示,“中国对于瑞信而言意味着无限机遇,在我们全球和区域性战略中至关重要。随着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放,我们将持续大力投资发展在华业务,竭诚服务客户,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资料显示,瑞信证券成立于2008年,总部设在北京,致力于为中国本土客户提供一系列资本市场服务,包括证券承销与保荐以及相关财务顾问服务。2016年10月,公司在深圳前海推出了证券经纪业务,交易和执行能力不断提升。

去年6月1日,瑞信集团正式宣布,完成对瑞信方正增资,取得在华合资证券公司的控股权。按照当时证监会批复的方案,瑞信集团出资6.2847亿元参与增资,其中2.8898亿元将在增资完成后纳入瑞信方正注册资本,该公司注册资本也将由8亿元攀升至10.8898亿元。剩余的3.3949亿元则将计入瑞信方正资本公积。瑞信集团对瑞信方正的持股比例也由增资前的33.30%提高至51.00%。

瑞信集团表示,自去年6月增持证券公司股权至51%以来,旗下合资公司已招募了60多位业务和企业职能部门员工。

中证协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瑞信证券净资产为14.7亿元。去年实现营收2.8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1180万元,在行业分别排在第95名和89名。

据介绍,除了证券合资公司,瑞信还持有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权,该资产管理合资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截至2020年12月底,管理资产总规模接近1.4万亿元。

外资券商动作频频,外资控股券商目前已增至9家

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对外开放,外资持续加码中国金融业务。

2018年4月,新的《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公布并实施,将境外股东持有证券公司的股权比例放宽至51.00%。此外,去年4月,监管机构称,全国范围内将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据财联社

除了瑞信证券外,今年有新动作的外资控股券商包括星展证券(中国)、瑞银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大和证券(中国)。

今年6月,星展证券(中国)正式获得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标志着其可正式对外开展业务。

星展证券注册资本为15亿元,星展银行是第一大控股股东,出资占比为51%,其余中方股东包括上海东浩兰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4.67%),上海黄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3.33%)等。

今年5月,华鑫股份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华鑫证券与Morgan Stanley及其子公司Morgan Stanley International Holdings Inc.分别签署了《上海市产权交易合同》,拟以5.7亿元转让所持有的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39%股权。由此,摩根华鑫证券股权将调整为90%股权为摩根士丹利持有,10%股权由华鑫证券持有。

此外,今年5月,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与法巴银行、盈透证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支持法巴银行、盈透证券在陆家嘴设立外资券商。

法巴银行是欧洲最大的商业银行,其业务遍及68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盈透证券成立于1977年,是一家互联网券商,2007年5月纳斯达克上市,盈透证券(IBKR)在全球135多个市场中心开展经纪/交易业务。

今年3月,瑞银证券16%股权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受让方为瑞银集团,瑞银集团将增持瑞银证券股份至67%。

外资券商国内拓展业务的五条主要路径

光大证券表示,短期来看,外资券商的进去将加剧业内竞争格局,促使国内券商进一步变革巩固自身优势。在长期来看,外资券商有望其在国际市场中的运营经验引入中国,引领国内券商创新发展,推动内资券商融入国际竞争。

外资券商在国内如何开拓业务?中泰证券研报称,外资券商在中国开拓业务主要集中在五方面。

一是传统经纪:外资无成本优势,预计差异化引流。外资的渠道布局和客户基础薄弱。

二是财富管理:客户服务和跨境配置。财富管理是好赛道,会是服务其全球高净值和挖潜新增的重点。

三是投行与机构业务:全球定价能力,机构业务经验丰富。

四是衍生品:复杂产品设计与交易,关乎产品定价权的争夺。

五是业务面临的掣肘:监管差异,如混业与分业经营,杠杆使用的差别等;客户基础薄弱;更高的沟通成本以及紧缺的人才。

随着外资控股券商的增多,又将如何影响国内证券行业格局?

中泰证券研报称,从日本经验的启示来看,证券业准入大幅放开后,外资券商数量1989年51家,集中于跨境并购重组(其他佣金)以及资本中介(财务收入)业务,后期过快放开资本账户,造成市场大幅波动,外资逐步退出,2018年仅剩10家。

在国内证券行业格局演进方面,目前国内大型券商已经形成较强综合实力。头部竞争格局逐步稳定巩固,政策持续鼓励支持头部券商做优做大做强。与外资的“同台竞技”,预计会促进良性竞争,加速行业整合,头部券商竞争力将持续增强。




瑞信方正更名为瑞信证券

会员简称为:瑞信证券,会员编码为:000687。

官网资料显示,瑞信证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英文名称Credit Suisse Securities (China) Limited,英文简称:CSS)是由瑞信与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其中瑞信持股比例为51%。

公司主营业务是向本土市场客户提供一系列资本市场服务,包括证券承销与保荐,以及财务顾问服务。公司还在深圳前海开展证券经纪业务,持续扩展其交易及执行实力。

瑞信证券经中国证监会下发批复,于2008年10月24日正式设立。公司原称瑞信方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部位于北京。

2020年6月,瑞信证券完成注册资本增加和变更,瑞信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2021年6月,瑞信方正更名为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瑞信方正》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瑞信方正、pepb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