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上的错配是什么意思(金融资源错配)

2023-04-04 5:25:13 证券 xialuotejs

会计问题。请问会计错配是什么意思?

会计错配,是会计学中的专业术语,见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财会[2017]7号)第八条 。

会计错配,是指当企业以不同的会计确认方法和计量属性对在经济上相关的资产或负债进行确认或计量由此产生的利得或损失时,可能导致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上的不一致。

例如:企业使用期货合同对其持有的存货的价格风险进行套期,按照常规会计处理方法,该期货合同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存货则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这同样会导致企业利润表反映的损益产生较大的波动。当期货和存货价格同时上涨时,期货合约会亏损计入当期损益,而存货浮盈不能计入当期损益。

金融上的错配是什么意思(金融资源错配)

什么是资源错配?

关于资源错配这个经济学名词,是在一个行业交流会中听到的,当时没怎么在意,今天又听郭总反复提起,我就想着要好好弄清楚这是什么概念。

搜索之后发现很多人也在搜索,类似【资源错配的例子、资源错配什么意思、中国的金融资源错配问题、什么是错配、金融资源错配、KIR错配、金融错配、公共资源错配、资源错配是扶贫】

在微观层面,所谓的资源错配是指在经济体中,不同产业或是不同企业之间存在边际产出价值的不相等。很显然,这一现象违背了经济学原理中的基本教条,即,市场经济实现的最优资源分配格局中,不同单位间的边际产出价值应该相同。

银行的短存长贷也就是资产错配 ,存长贷,就是字面意思,银行的存款都是短期的 长期存款少。而贷款出去的资金都是中长期贷款 这样银行就会 营养不良的。举例来说,银行吸纳了3个月期限的定存,可能会向外发放1年期的贷款,因为越长期的贷款利率越高。存款到期后,银行可以用其他资金或者同业拆借,借钱还给储户。

而生活中去医院看病,也存在大量的资源错配。由于对病情和病理的不了解,有任何病都想着往大医院赶,而去的人太多医生忙不过来,就只好让患者先挂号,然后去做各种化验和检查,其实很多是没必要做的,但医生为了省事和保险起见,最大化的安排了检查项目,结果导致排队时间更加长了。

为了应对这样的资源错配现象,应运而生的解决方案就是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在线挂号,标准化的检查项目可以在附件的药店或者社区门诊解决,甚至可以安排人上门做化验采集,等有了结果之后,再约医生去医院看病,如此就不用多做不必要的检查,也不用花很多的时间在排队等待上了。

能发现资源错配的现象,就可以思考解决方案,有解决方案就创造了价值和商机。

什么是久期错配

久期匹配(或称免疫)法就是要在资产组合中将资产与负债的利率风险相匹配。该方法传统的模型假定利率期限结构平缓且平行变动。

当然目前很多模型得到了扩展,用以管理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形状变动等引起的现金流量的波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信用风险。由于久期随利率波动而变化,即使最初资产与负债的久期是匹配的,随着利率的变化它们的久期就可能不再匹配,为此提出了一个“有效久期”概念。有效久期依赖于资产价格相对于利率变化的变动率,这个变动率由其凸性衡量。也就是说,金融机构为确保资产负债的匹配,不仅要求资产负债的久期匹配,而且通过控制资产和负债的凸性,通过资产和负债的久期和凸性的匹配,来更精确地规避风险。

什么叫金融负债为减少错配

公允价值。叫做金融负债为减少错配的就是公允价值,意思就是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金融负债是指基于下列合同义务的负债,向另一个企业交付现金或另一金融资产合同义务。

期限错配是什么?

问题一: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套取利差是什么意思,能不能通俗易懂地解释下,谢谢 杠杆投资,就是花很少的钱胆同样的事情。

比如交易,我是买手机的,我花了一半的钱从厂家订购手机,拿到了提货单。然后卖给你提货单。

我挣得是卖一个手机的钱,付现的本金只有一半,那我就是两倍杠杆。

期限错配,是比如存款,最好的是1年定期,贷给1年贷款。但是通常存款不会选那么长,贷款却很长。所以只能错配,银行吸收存款是有利息成本的,如果不能有利放贷就要亏损。所以只能短期融资但是一边进一边出,维持整体稳定。这中间就有更大的利差,因为短期的利率低。

问题二:什么是期限错配 如果风险缓释的期限比当前的风险暴露的期限短,则产生期限错配。如有期限错配且风险缓释的剩余期限不到一年,则不承认风险缓释在资本要求上的作用。

问题三:P2P期限错配是什么意思 就是设置错了

问题四:基金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是什么意思 河北稳升为您服务。

期限错配举个例子,负债是短期的,而投入的资产是长期的,容易发生流动性风险。负债是长期的,资产是短期的,可能出现收益覆盖不了成本,这种不常见。一般期限错配指前一种。

问题五:p2p期限配错是什么意思? 这是资金池的三条定义之一,这三条分别是“对象错配”“期限错配”和“资金大小错配”,P2P平台如果错配了其中的一条,就等于形成了资金池,是非法的。

“期限错配”就是说,假如我代表P2P平台,有人需要借款,借款时间是半年,我发布一条信息说借款时间是一年,就会造成资金在我账户滞留了半年的时间,这就是“期限错配”,就形成了资金池

问题六:p2p期限错配是什么意思 期限错配两种情况短期标配期标起始间错配 于平台期限错配问题要考察标期限借款期限否匹配像些融资租赁项目般期限较借款期限较短存期限错配问题外平台借款集度较高平台面临账风险较旦现几笔违约增加平台跑路风

问题七:如何辨别理财产品是没有被期限错配的 期限错配指的是业内有些P2P平台为了满足投资人偏爱短期投资的喜好,往往将长期融资项目拆成短期,以达到实现快速融资的目的。比如一年期的标,拆成12个一个月的期标发出去,通俗一点说就是,平台发行一个月的理财产品从而实现快速融资,但短期融资却被投入长期(一年)项目,所以,一个月后,资金是无法回笼的,所以,平台在一个月后,又发行一款投资期限为一个月的理财产品,然后把融来的资金还给上个月到期的投资人,如此循环往复……简单说就是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也可以说是“短存长贷”。这种现象除了普遍存在于P2P行业中,还普遍存在于银行业。

期限错配表面上是增强了流动性,实现了快速融资,但它背后的风险却是不容小觑。一旦“发新偿旧”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比如第7个月的时候,投资者减少了他们的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那么,就有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平台倒闭,投资人的钱拿不回来(短存长贷要是太严重,银行都会倒闭)。

问题八:什么叫银行承兑汇票错配 票据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是由期限错配导致的,即借入短期资金匹配长期票据。如买入6个票据,应借入6个月期限的资金进行匹配。但众所周知的是,资金期限越短,资金利率越低。所以,很多机构以不停借入7至14天的短期资金来匹配其长期票据。理论上,只要短期资金源源不绝,且短期利率一直较低就不会产生风险。但当大家都进行期限错配的时候,风险就产生了,如2013年的钱荒事件,错配到期后没有资金延续操作,造成违约风险。2014年底,贴现短期利率从4%陡升至8%左右,让很多错配型票据机构损失惨重。

金融机构应当合理配置同业业务的资金来源及运用,将同业业务置于流动性管理框架之下,加强期限错配管理,控制好流动性风险。一是必须控制错配业务总量,综合考虑本机构风险承受能力、市场筹资能力,二是科学安排错配期限和远期买回的日历,错配期限不能太短,买回时间不能过于集中,且要规避敏感时点如季末月末周末及IPO发行高峰等,三是定期对存量业务久期、利率进行分析和压力测试,并设定止损利率,研判利率趋势,必要时准备及时平仓止损。至于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不顾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大规模操作错配业务,并挪用错配利息进行谋利经营必须引起全市场的重视,防止内外部市场的风险传导,造成票据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发生。

普兰金融,400-670-6800,您的票据好帮手

问题九:请问,票据票据业务中,错配是什么意思? 错配指的是资金期限错配。即借入短期资金匹配长期票据。如买入6个票据,如资金不错配,应借入6个月期限的资金进行匹配。但众所周知的是,资金期限越短,借入利率越低。所以,很多机构以不停借入7至14天的短期资金来匹配其长期票据。理论上,只要短期资金源源不绝,且短期利率一直较低就不会产生风险。但当大家都进行期限错配的时候,风险就产生了,如2013年的钱荒事件。2014年底,贴现短期利率从4%陡升至8%左右,让很多错配型票据机构损失惨重。错配是有风险的,很多大型银行不允许以错配办理业务。但人在江湖,总有人为利润博一下。

问题十:p2p理财中的期限错配是什么意思 期限错配分为两种情况,短期标配长期标和起始时间错配。 对于平台期限错配问题,要考察标的的期限和借款期限是否匹配,像有些融资租赁项目一般期限较长,而借款期限较短,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此外,平台借款人的集中度如果较高,平台面临的还账风险较大,一旦出现几笔大的违约,会增加平台的跑路风险

什么叫利率期限结构错配

分类: 商业/理财

解析:

自1996年以来,我国利率经过了8次调整。通过对我国利率这9年来的期限结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利率期限结构严重错配。

从下面的一组数据可看到,存贷款的利率期限走势都渐趋平缓。期限作为决定利率的一个决定因素,其所起的作用正在趋弱,而利率对期限的敏感性可以 *** 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对居民、银行、企业以及国家宏观调控也有很大的影响。

居民持币待消费,储蓄意愿不强。目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8%,考虑20%利息所得税和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利率为-1.616%(即1.98%×0.8-3.2%)。而且,活期存款分别与一年期、五年期利率相差1.26、2.02个百分点,利率的期限部分没能弥补通货膨胀、机会成本等因素,居民进行长期储蓄不仅不能保值增值,甚至可能因通货膨胀等因素而减值,因而长期存款对居民的吸引力不大。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大多数居民将选择别的投资渠道,或者是活期存款储蓄以等待新的投资机会。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近几个月来储蓄存款出现了明显分流迹象。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低迷阶段,一旦市场转暖,投资品种增加,将对居民储蓄存款分流产生更大作用。

银行流动性不足,存贷期限错配。央行200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0.7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7.16万亿元;同期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11.87万亿元,除去7.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4%左右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可用于放贷的储蓄额不过10.5万亿元。据央行统计,活期存款、定期储蓄分别占34.23%和65.76%(而1999年分别为24.5%和75.4%),这就是说,定期储蓄余额不过6.91万亿元,相对于中长期贷款余额少2500亿元。这说明银行利率期限敏感性缺口严重失衡,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依靠短期资金来源支撑,一旦银行银根紧缩,居民获得新的投资机会,或者银行贷款风险加大,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时,银行就会面临流动性风险,可能会造成银行的亏损、破产、倒闭风险,甚至进而引发金融风险。

企业投资需求强,引发经济过热。由于贷款利率六个月以下的与五年期以上的相差0.72个百分点,对企业来讲,力争中长期贷款可减少资金还款压力,扩大资金使用范围,而且对于企业来讲都有一种扩大生产的冲动,因而上项目、铺摊子、搞基建也就成为贷款的主要去处。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实际增加贷款8351亿元,已占全年预期目标2.6万亿元的32%,同比多增24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少,基建贷款等中长期贷款继续多增,基建贷款增加1700亿元,同比多增337亿元;其它中长期贷款增加1887亿元,同比多增362亿元。自1998年以来,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3月末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已达40%,比1997年末提高20个百分点。由于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多投于固定资产或者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某些行业已出现了过热现象,如钢铁行业、水泥行业、电解铝等行业。这些行业的过高增长,一方面造成经济运行的不平稳,使经济呈现局部过热现象,另一方面也造成我国能源的高消耗。

国家调控空间小,升息压力大。作为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利率,其主要是进行结构调整,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动利率。而且决定利率走向时要考虑“利差”,目前人民币一年期利率为1.98%,境内美元的同期利率约为0.56%,如果提高利率无疑将对人民币升值造成压力。日前美联储加息为我国调高利率留下了一定空间,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存贷款各期利率的变动尚没能形成联动趋势,目前利率期限结构趋势平缓,不管是调高利率,还是降低利率的可操作空间都不大,因而建立由基准利率为决定基础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也就成为解决利率期限结构不敏感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