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集团的邵氏大事记(香港邵氏基金投资公司)

2023-04-01 7:02:04 证券 xialuotejs

年份 邵氏大事记

1896 邵醉翁出生。

1898 邵人出生。 (注 1: 根据《中国电影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邵人生于1898年5月10日。黄仁、梁海强等合编的《中国电影电视名人录》[台北,今日电影杂志社,1982] 则说邵生于1899。)

1901 邵仁枚出生。

1907 邵逸夫出生。

1924 邵仁枚到新加坡、马来亚筹备电影发行公司。 (注 2: 年份根据邵仁枚为新加坡国家电影资料馆所做的口述历史访问所言。)

1925 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创业作为《立地成佛》。

1928 上海明星、大中华、民新、友联、上海及华剧公司联合组成六合影业公司,与天一展开激烈的竞争,被称为「六合围剿」。 邵醉翁派遣六弟逸夫长期在南洋协助邵仁枚,建立发行及放映网络。 (注 3: 邵氏机构网页称邵逸夫于1926年往南洋,但一般的研究资料都认为邵逸夫是在「六合围剿」以后才往南洋的,由于还没有找到更充分的理据去支持前者,因此在这里采纳后一个说法。)

1931 天一拍摄首部片上发声影片《歌场春色》,为中国有声电影技术带来突破。

1933 天一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在上海拍摄首部有声粤语电影《白金龙》。

1934 邵醉翁来港建立「天一港厂」,厂址位于九龙土瓜湾北帝街42号,在港公映的第一部作品为粤剧电影《泣荆花》。 1937 天一港厂改名南洋影片公司,由邵人代替邵醉翁主持业务。

1946 邵人加入大中华影业公司成为股东之一,并租出南洋片场予大中华作拍片之用。

1950 南洋影片公司改名邵氏父子公司,由拍摄粤语片改为拍摄国语片,属下南洋片场亦改为邵氏制片厂。

1952 邵氏父子公司官方杂志《电影圈》(港版)出版。

1955 邵氏粤语片组成立。 在星洲摄制第一部以邵氏名义出品的粤语片《星岛红船》。

1957 邵氏父子公司首次与韩国合作,摄制《异国情鸳》,由日籍的西本正(贺兰山)担任摄影。 邵逸夫赴港接掌制片事务。 邵氏官方电影杂志《南国电影》在港出版。

1958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担任总裁,同时在九龙清水湾买地筹建邵氏影城。邵氏父子公司改为在香港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业务。 《貂蝉》于第五届亚洲影展中获最佳女主角(林黛)及最佳导演(李翰祥)等五个主要奖项。 1959 《江山美人》于第六届亚洲影展中获最佳影片。 与日本东宝株式会社合作,在港拍摄《香港三小姐》。 邹文怀加入邵氏兄弟为宣传主任。

1961 南国实验剧团成立,由顾文宗任团长,为邵氏培训演员。 。

1962 李翰祥导演的《杨贵妃》于康城影展获优秀技术大奖 ,以表扬其内景彩色摄影的成就。

1963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港、台两地屡创卖座纪录,掀起黄梅调电影热潮。 李翰祥离开邵氏兄弟,往台湾自组国联公司。

1966 由胡金铨执导的《大醉侠》,标志新派武侠潮流的形成。 邵氏兄弟另一官方杂志《香港影画》出版。 美国《生活杂志》(Life)大幅报导邵氏影城风貌。

1967 张彻导演、王羽主演的《独臂刀》上映,票房超过一百万港元,从此开创以男演员为主导的阳刚路线。

1969 方逸华加入邵氏兄弟,初在采购部工作。

1970 邹文怀离开邵氏兄弟。

1971 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演员训练中心,由孙家雯主持,取代南国实验剧团,全面培训新人,并于同年11月发行股票,正式成为上市公司。

1972 李翰祥重返邵氏兄弟,首部作品为《大军阀》。许冠文担任片中男主角。

1973 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打入美国电影市场,深受西方观众欢迎。 楚原导演的《七十二家房客》叫好又叫座,令已衰落的粤语电影重新兴起。 与英国咸马公司(Hammer Film Productions)合作恐怖片《七金尸》(Dracula and the 7 Golden Vampires),由姜大卫、施思、彼得古城(Peter Cushing)主演。 香港邵氏基金会成立,以资助医院、教育机构、设立奖学金及师资培训为主。 张彻代表邵氏兄弟,组织长弓公司。

1974 许冠文离开邵氏兄弟。 吕奇创办金禾影业公司,包拍邵氏兄弟影片。 长弓公司开始在台湾拍片。 邵逸夫获英女皇颁发CBE勋衔,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

1975 邵逸夫宣布投资六千万港元拍摄詹士克维尔(James Clavell)的畅销小说《大班》(Taipan),并于翌年在邵氏影城开拍。 邵醉翁于2月17日逝世。

1978 邵氏兄弟在荷里活投资一千六百万美元拍摄《地球浩劫》(Meteor, 1979),主演者包括辛康纳利(Sean Connery)、妮妲莉活(Natalie Wood)、亨利方达(Henry Fonda) 等。 1980 邵逸夫成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最大股东,并出任公司董事局主席。

1982 邵逸夫投资列尼史葛(Ridley Scott)导演,夏里逊 (Harrison Ford) 主演的科幻经典《2020》(Blade Runner)。

1985 邵氏兄弟基本停产,院线则出租予潘迪生的德宝电影公司。

1986 邵氏兄弟将影城出租给无线电视。

1988 邵氏兄弟与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组大都会电影公司,由方逸华负责,创业作为《撞邪先生》。

1999 以六亿元将七百多部电影版权售予马来西亚财团Usaha Tegas Sdn Bhd(该财团稍后在香港成立天映娱乐有限公司)。

2001 邵逸夫与方逸华成立电影动力有限公司,创业作为《绝色神偷》。

2002 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扬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每年奖金金额达一百万美元,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

2003 与中国星合作投资十一亿港元,于将军澳工业村兴建「香港电影城」。(以上资料来自 )

邵氏基金会的是如何运作的

邵逸夫基金会是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于1973年在香港设立的私人慈善机构,其宗旨是协助促进教育、医疗和艺术事业的发展。截止至2008年,邵逸夫捐助内地事业的资金达32亿元,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遍布31个省、市及自治区,“逸夫楼”也遍布中国大地。教育部与邵氏基金会合作,采取捐款与项目单位资金配套的做法,共同建设了大学、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的6013个项目,涉及项自有:图书馆、教学楼 、科技楼、艺术搂、学术交流中心等。

tvb和邵氏公司有什么关系?

是邵氏旗下的一个公司而已,不过现在TVB是广东地产商杨国强的了

香港邵逸夫捐赠纪录

邵逸夫先生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

慈善事业:

据统计,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尤其是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

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

1973年,邵逸夫设立了邵氏基金会,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1977年出资600万助 *** 兴建香港艺术中心,更同时倡办香港艺术节,成为当时的大会主席。1985年出资1000万,协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画。

1987年后,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云南大学东陆园图书馆、曲阜师范大学曲阜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逸夫医院的捐赠近亿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 *** 就授予他“爱乡楷模”、“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为家乡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20世纪90年代初,江浙一带遭遇罕见台风和洪涝灾害,不少学校被淹没。邵逸夫第一时间委托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马林博士来到浙江,马博士与几位教育系统同志划船深入校舍把真实情况反馈给邵先生,并着手参与灾后重建,创下一次性资助150多所受灾中小学的纪录。

1991年,邵逸夫首次到内蒙古,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参观考察海拉尔师专(呼伦贝尔学院前身)和部分中小学校,之后,一座又一座“逸夫楼”“逸夫学校”出现在内蒙古各地。邵逸夫先后16次向内蒙古地区捐赠善款,总额达1.37亿元港币,全区有逸夫学校104所。

1994年,邵逸夫向牛津大学捐赠300万英磅,成立了中国研究所。

1995年,捐资兴建河南省偃师市实验中学科教楼——命名“逸夫科教楼”。捐资兴建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逸夫学校”。

1999年,向台湾捐2500万港元,救助9·21大地震灾民。

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2008年5月15日,也就是5·12汶川地震三天之后,邵逸夫及夫人方逸华在得知四川地震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园。

2009年,台湾88台风水灾,捐款1亿新台币予灾区。

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

2011年,邵逸夫退休之时,邵氏基金将公司2.59%股权馈赠给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

邵逸夫教育捐赠模式的思考

【原文导读】

2014年1月7日早上,香港TVB荣誉主席邵逸夫在家中离世,享年107岁。对于香港来说,他缔造了东方好莱坞、创造了TVB的电视神话,稳居超级富豪榜,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邵逸夫能够在大陆被广为人知,除了风靡多时的TVB连续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遍布全国的“逸夫楼”、“逸夫学校”,因为他是一位充满传奇的教育慈善家。

1.国家纳税政策应鼓励,富人教育捐赠可抵税(这一点可极大调动富人做教育慈善的积极性,且会产生良好的传递效应)

2.教育捐赠应通过专业的基金运作,和高等教育部门合作,并推动地方 *** 参与投资

3.教育捐赠不仅仅是捐钱,还要对地方 *** ,教育部门有要求,以达到捐赠的目的

4.教育捐赠要有措施来防止资金挪用(比如设立专门账户、分批付款)

5.教育捐赠后,要有考核机制,以促进健康捐赠。

邵逸夫对大陆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的捐赠,都是通过香港邵逸夫基金实施的,而在实施过程中,与教育部建立紧密合作,可以说,这是民间慈善基金会与官方合作,共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典范。

邵氏基金在教育领域的捐助对象主要有两类: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并且对这两类的捐助范畴做了界定:

高等教育的捐助对象要求是国家公办本科以上的高等院校。资助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建筑,如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等,每个项目不超过500万港币,建筑规模在10000平方米-20000平方米。

基础教育的捐助对象主要为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包括县级以下(含县级)的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农村初级中学和九年义务制学校,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兴建教学楼、实验楼等项目。

同时,邵氏基金还设立了一套审批程序,保障赠款能有效合理使用。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的审批项目,都由教育部专家评审后向邵氏基金推荐,没有经过推荐的不会获得捐赠。教育部对每个项目的审批都制定了相关的审核条件和指标,尽可能科学选择。

通过教育部门的评审,以确保其捐建的项目,不是“短命”项目——邵氏基金明确规定,赠款兴建的基础教育项目,应建设在经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长期保留的学校;项目的使用期至少在五十年以上。

虽然邵氏基金出资捐赠的项目都有命名上的要求,比如逸夫楼、逸夫学校等,但是每个项目并不是由邵氏基金全额出资,而是邵氏基金和教育行政单位共同出资。

根据所属体系不同,两方的出资比例也会有差别。比如,对高等院校的捐助比例为1:3,该校的必须提供不低于捐款数额3倍的配套基金。对于基础教育,比例则是1:1,也就是学校所在省级行政部门需要提供不低于捐款数额的配套基金。

也可以说,邵氏基金出资捐赠,实际上推动了行政部门对教育教学的硬件投入。并且,邵氏基金还要求由由高等院校、教育厅(教委)设立赠款项目建设资金专用账户,统一管理两部分来源的资金,防止赠款挪用。

为确保工程如期进行,赠款分两批到账,建筑主体完工拨付50%,全部竣工并完成镶嵌命名再拨付50%。

对于被捐助的学校来说,邵氏基金不仅带来资金,还有 *** 教育部门的重视。

邵氏基金规定,凡是接受赠款的学校都会获得行政保障:为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列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将长期保留的学校。这一条也是学校非常看重的地方。因为学校的发展,除了有充裕的资金来支撑软件和硬件外,还需要行政部门的政策倾斜。

不仅如此,邵氏基金还对捐助项目的建设进行质量监控。从校园总体规划布局到各种管线的铺设,甚至包括学校内部的绿化程度都有详细的指标。高等教育竣工2年后,基础教育竣工1年后,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并在其中选出“优秀工程”的邵氏项目名单。

以其名字命名的“逸夫楼”,在当地核算所需费用如果超过他的预算,“逸”字的最后一个点会缺笔,而如果他全额出资建造,则是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