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第一阶段)

2023-03-27 17:42:30 基金 xialuotejs

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规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经济学。严格意义上,经济学就是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扩展资料:

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发展经济学有两个特点:特别强调少数几个问题的重要性,认为解决了它们就能顺利地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对理论的广泛适用价值具有信心。

认为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在发展过程中,冲突之间会出现秩序,私利角逐中会出现协调。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各个侧面如人口、工业、农业、贸易、财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当细致的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发展经济学

经济学经历了哪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经济学经历的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此时以微观经济学为主,代表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经济理论研究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代表作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始建立,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最终确立,建立了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扩展资料:

经济学核心规律是由经济活动中最深层次的本质展开来的经济活动的内在必然联系,决定支配经济活动中其他层次的规律。

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

经济学基本原理是作为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公理、由科学的经济学公理推导出来的经济学定理。不同的经济学范式有不同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但只有科学的经济学才有经济学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一般均衡论,对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对称平衡论。对称平衡论是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

经济学的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是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因此主体创造、转化、实现价值过程中主客体的对称关系,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规律,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规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从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学说的特点可以用唯资本化,唯计划化和唯工业化来概括。由于这一阶段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发展理论纷纷出现,因此,这一阶段又被称为发展理论的巨大创新和争鸣阶段。

第二阶段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这一阶段发展的重点也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既要取得经济增长又要求公平分配,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大致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在这一阶段,以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西方保守 *** 的上台带来了一整套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理论方面,出现了当时所谓的供给方面的经济学。从政策上来说,则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 *** 干预的潮流。在这一阶段,新古典经济主义经济学逐渐占据了发展经济学发展的主流。第四阶段是从8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的现在为止的一段时间。随着战后高科技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新的高科技竞争体系。80年代中期,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经济学发展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经济学阶段,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

第二阶段: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从19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以马歇尔等为代表。

第三阶段:现代经济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端凯恩斯、弗里德曼等。

米达尔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第一阶段有怎样的内容?

米达尔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年代至30年代,他的经济学研究属于新古典主义传统,研究纯粹理论问题。他作为瑞典学派的创建者之一,继承了威克塞尔的传统,对资产阶级的一般动态均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所指出的米达尔“在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首创性研究工作”,就是指他在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1931年,米达尔在其名著《货币均衡论》中,对威克塞尔“自然利率”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重要的修改、补充和发展。他指出,威克塞尔“自然利率”概念,在货币经济中是自相矛盾和无法确定的。米达尔认为,货币利率也不须包含在用来确定自然利率的公式之中。他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动态过程时,把收入、费用、贮蓄和投资等经济变量区分为“事前的”和“事后的”两种类型。前者指分析期间开始时的预计数值,后者指分析期间结束时的实现数值,由此来说明货币均衡条件,也就是经济均衡条件,说明社会储蓄与投资等式的事前观察,为何经过供给和需求的调整,达到事后的均衡。这一观点已被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