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 (2020国家未来发展规划)

2023-03-24 19:41:20 证券 xialuotejs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我国GDP增长率基本与2019年持平,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从定性因素上分析,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也进入了微幅波动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和GDP基数大幅提高,宏观经济对外部冲击的敏感性有所减弱。我国 *** 对经济调控的手段逐渐成熟,宏观把控能力日臻完善。因此,2020年GDP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第二,经测算,2020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微幅下滑,因此,若国家不出台强有力的刺激政策,那么我国经济实际增速将在其潜在增长轨迹上运行。第三,美国、欧元区以及日本采取降息、扩表等措施,总体有利于我国外部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我国出口增长;中美双方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经贸摩擦导致的负面影响有所减缓。

2020年,国家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信号清晰可见,同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下,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将成为带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中央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和实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灵活调控政策下,房地产投资总体稳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居民储蓄率下降、居民杠杆率提升、房地产投资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等因素,使得房地产需求逐渐趋于平稳。

对于制造业投资,有利因素是2019年 *** 推出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缴费率、以国资充实社保、降低宏观税负等政策。从方向上看,这些政策将有效提高企业利润,激发企业投资热情。整体而言,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依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有效手段。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为8.5%,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4.1%,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3%,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5.1%,比上年略微减少0.1个百分点。

2020年,我国消费升级的趋势将继续强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居民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5%。在各项消费政策“组合拳”的刺激下,预计2020年我国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继续强化。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 *** 更加重视发挥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消费升级过程推动各种资源要素汇聚融入实体经济,促进存量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优质增量资源进一步扩充,可以靶向破解实体经济发展难题,熨平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影响。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44.4万亿元,名义增长7.8%,增速比上年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进一步收窄。

2020年,物价总体运行平稳,前高后低。物价的推动因素通常可归结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货币超发和外部输入等。需求拉动,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或者说出现正的产出缺口,通常由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产能利用率、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之差来判断。从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上看:其一,2019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预计为75.8%,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存在负的产出缺口。表明我国工业整体仍然处于去产能去库存的调整阶段,负产出缺口对CPI增长有向下的推动力。其二,2019年M1和M2依然维持正常增速,基本与GDP名义增长率相一致。因此,不存在明显的超额货币供给对CPI上涨的推动力。其三,根据世界银行判断,2020年国际油价将与上年持平或略有波动。因此,未来如果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不出现大幅上涨,PPI价格总体平稳,由PPI价格变动向下游CPI传导的动力将不足。其四,针对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目前国家已经实施了多项政策稳定猪肉价格,相关措施效果也逐步显现,猪肉价格快速上涨的趋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虽然猪肉价格短期内仍将维持高位,但总体趋势是逐渐下行,从而带动食品价格和CPI价格有所回落。其五,2019年 *** 推出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缴费率、以国资充实社保、降低宏观税负等政策。从方向上看,一方面,减税降费的政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抑制产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将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拉动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对物价产生向上的推动力。由于减税效应的复杂性,政策效果以及对CPI的影响强度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综合以上影响物价变动的因素,2020年我国物价水平将处于政策调控目标范围之内。据预测,2020年,物价总体处于温和上涨阶段。

预计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6.2%和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持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

总之,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增长质量继续提高。

从2020年到2035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

从2020年到2035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奋斗目标对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拓展资料:

党的目标是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建立条件和标准。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来看,一般分为最终目标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目标。该党的目标是一个政党树立的旗帜。它能带路,能指挥团队,能团结,能汇聚力量。因此,党必须从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提出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引导人民认清党的奋斗目标与自身根本利益的内在一致性,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周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达,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党的十六大和 *** 都强调和安排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中国人民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两个一百年”从此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固定关键词和共同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勾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是什么?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如下:

这里主要是“两步走”的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战略安排,擘画了接续奋斗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愿景,凸显了新时代中国 *** 的使命担当。愿景折射追求,反映初心,展示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战略安排的意义: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党审时度势,对2020年后的中国发展进行战略规划,提出奋斗三十年、迈出两大步、实现强国梦的宏伟目标,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回答了新征程中党和国家如何面向未来,继续开拓进取、努力奋斗的重大问题。

彰显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担当精神和使命追求,必将引领亿万人民朝着民族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再创新的辉煌。

2020年十四五规划内容是什么?

中国 *** 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 思想、 *** 理论、“ ***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扩展资料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

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年规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十四个五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