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收购蜂巢能源股票,蜂巢能源百亿融资的背后

2023-03-23 8:09:07 股票 xialuotejs

万字演讲只字不提造车,雷军爱在心头口难开

撰文 / 温 莎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赵昊然

所有能宣之于口的都是已经完成的过去式,真正埋在心底的才会闭口不提。

8月11日,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发表年度演讲,在前后长达三个小时的演讲中小米只字未提造车,只是操着标志性的湖北普通话讲述了过去这些年为追寻梦想,克服的10个困难和艰难选择。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企业家一度爱上演讲,但随着马云、柳传志、刘强东等人的隐退,雷军成为扛旗者。去年同月同日,雷军在小米成立十年的节点上第一次进行年度演讲,在《一往无前》的主题下回忆了过去10年小米的成功和创业曲折,一时间语录横飞,传播效果拉满。

今年,雷军的穿着和去年几乎一样,小白鞋,牛仔裤,淡蓝色的衬衫,标准的互联网人打扮,最闪亮的部分是腰间的皮带,但上面没有Logo。变的是演讲题目,改为了《我的梦想,我的选择》,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励志。在这样的主题下,不说 汽车 也许是对的,此前 汽车 圈与“梦想”联系最紧密的词汇是“窒息”。

3月30日,小米发布公告,宣布董事会批准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雷军随即在小米发布会上宣布了造车的消息,表示这将是他人生中第四次创业,也将是最后一次的创业项目,他愿意为此压上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言及深情之处,一度泪洒当场。

133天的时间,小米 汽车 怎么造、谁来造、造什么……整个 汽车 圈为雷军操碎了心,但与频频登台回忆小米是如何取得成功不同,雷军对 汽车 三缄其口。

就像开头所说的,真正的爱都是埋藏心底,付诸于行动的。

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渠道曝光的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出,小米 汽车 的掌舵者在过去四个多月为造车积极游走。

4月1日,雷军在小米 科技 园接待多位 汽车 行业大佬,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红杉资本沈南鹏等赫然在列;4月9日,雷军位移上海,拜访博世总部;几乎同一时间,路人爆出了雷军突访宁德时代的照片;4月28日,雷军前往长安 汽车 研发中心和两江工厂参观;5月,雷军去了广汽埃安;6月4,雷军到访风头正劲的上汽通用五菱,参观宏光MINIEV工厂;四天后,又来到保定参观长城 汽车 工厂;7月9日,雷军出现在了上汽乘用车安亭总部……

根据冰山原理,浮出水面的只是冰山一角,隐藏在水面下的还有更多。雷军似乎已经打定主意要在造车上闷声做大事了,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过往的演讲中窥视一二。

造车,从找人开始

去年的演讲中,雷军透露在小米创办初期,自己花费了80%的时间找人,几乎每天都在找人。

在他印象中,有一个人他两个月聊了至少10次以上,有的时候甚至聊10个小时以上。他表示,创业公司找人肯定是不容易的,如果找不到人,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没用心,“找人不是三顾茅庐,找人要三十次顾茅庐。”

要干一件大事,组建团队是第一步,但百将易求,一帅难寻,雷军自身既懂硬件又懂软件,但他还需要一个更懂 汽车 的人。

十年前,雷军找到的第一个人是当时在谷歌中国研究院任职的林斌,靠着画在餐巾纸上“互联网+硬件+软件”铁人三项的图打动了林斌,后者成为小米的二号员工。这一次,雷军似乎同样准备从研究院入手。

6月1日,有媒体曝出小米10亿元天价挖角吉利集团高级副总裁、浙江吉利 汽车 研究总院院长胡峥楠的消息。尽管当事人已经发微博辟谣,但第二天,吉利放出官方消息,领克研究院院长康国旺已经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院长(兼),胡峥楠不再兼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另有任用。

与此同时,关于小米 汽车 招兵买马的小道消息时常见诸报端,官宣造车后,小米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招贤纳士。

7月28日,雷军微博上放出张海报,上面写道:小米 汽车 自动驾驶诚邀500技术精英。更早之前,某公众号公布了更多的招聘信息,从座椅系统工程师到标准管理工程师,年薪起步至少为30万元,上限到70万元,并且提供14个月的薪水,工作地点均在上海徐家汇。

不只小米一家,2021年, 汽车 成为时代风口,滴滴、集度、恒大、宝能,各大领域的龙头企业先后入局,人才争夺战正式打响,其造成的连锁反应是,几年前四处挖角的造车新势力纷纷捂紧大门,部门企业与员工牵起了竞业协议。

造车可太费钱了

雷军的演讲声情并茂,但他自己可能也没想到,最出圈是一条八卦。

2019年9月,小米股价一路跌到8.28港币。“那段时间,我的情绪非常低落。有位投资者指名一定要见我。刚见面,他就毫不客气地说,‘你们小米让我亏了这么多钱,真的不知道你们是怎么干的?’接着,从战略到产品再到管理,把我们当小学生,数落了一个多小时。我衬衣都湿了。”

贵为互联网大佬,也会被人数落?能够数落雷军的人,到底是谁?

11日当晚,就有媒体扒出了秘投资人的身份是张瑛,后者的另一个标签是马云的老婆。紧接着,隐退江湖的马云回应“马上报案”,雷军在第二天发微博紧急否认。

抛开八卦,这暴露了一个问题。纵观雷军当天的演讲,提到最大的一笔钱为36亿,还是港币。他是这么说的,在被投资人数落湿乐衣襟后,“经董事会同意,我们掏了36亿港币的真金白银,均价9.35港币买了大量小米股票。”

这些钱,对造车这件小事儿而言,着实杯水车薪。

蔚来 汽车 创始人、董事长李斌曾公开表示,一个电动车企业走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元,这一数字后来几乎成为行业共识。早已实现财务自由的何小鹏在完成A+轮融资之后也感叹:“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了,现在跳进来才知道200亿元都不够花。”

据摩根士丹利 汽车 行业分析师预计,特斯拉想要达到年销100万辆的目标,至少要花费180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还预测,到2030年,特斯拉将烧光660亿美元。

最新的一个是恒大。8月9日晚,恒大 汽车 发布盈利预警公告,预计今年上半年净亏损约48亿元,约为去年同期的两倍。关于造车究竟有多烧钱,一向以财大气粗著称的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也没能抗住“土豪”人设。

换句话说,造车的门槛够高,如果没有足够的预算和过硬心里素质,还是不要轻易尝试。四个月前,雷军表示首期投入10年投资100亿美元在造车上。他当时凡尔赛式的发言言犹在耳,“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1080亿现金,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还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说实话,还有我们亏得起。”

与当初到处找钱的造车新势力不同,小米本身资金尚且称得上雄厚,但这些“家底”对于准备All in造车的雷军而言到底是否足够?可能还需要做些,再做一些心理建设。

改变与挑战

逆袭的励志故事,是企业家演讲中最必不可少的部分,这样的故事,雷军很多。

七年前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雷军表示小米要用5到10年的时间登顶全球第一。主持人问站在一旁的时任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布鲁斯·塞维尔怎么看,后者谈谈的回了一句:“It's easy to say, it's much more difficult to do。”(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台下几百名观众笑成一片,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七年后的今天,Canalys等第三方研究机构报告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达5310万,同比增长86.6%,以17%的份额超越苹果,首次排名全球第二。站在台上宣布的这一刻,雷军是扬眉吐气的。

加入造车大军后的雷军似乎认同了“It's easy to say, it's much more difficult to do”,对 汽车 业务还未发出过任何豪言壮语,但在行动上大量招聘、与多家地方谈项目落地、频繁拜访其他车企,一直在密集进行。

发布会上,雷军还分享了一个十年前的难忘经历。2011年,小米正在热火朝天的创业之中,手机发布在即,至此关键时刻,金山遭遇巨大危机,前合伙人希望他能重回金山,力挽狂澜。

“两位大哥二十多年的情义,四五千兄弟们的前途,我也于心不忍!”最终,雷军的选择是“责任身上扛,情谊两肩挑”。

芯片短缺,竞争加剧,大国博弈,手机市场并非温室;此外,小米手机也面临着冲高的困境,这不禁令人产生一个大胆的疑惑,如果ALLin 汽车 的过程中小米手机出现危机,雷军要专注哪个,他将如何选择,要怎么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如今的主流 汽车 圈只有特斯拉的掌舵人马斯克同时经营着多板块业务,其他人100%投入 汽车 都很难做好,更别说分身。雷军如何平衡他的手机和 汽车 业务,可能会是小米 汽车 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米要造什么车?

今年的演讲中,雷军还提到了一个“车”字。

他是这么说的,在小米手机从3000元至4000元爬坡的过程中,“团队压力巨大,通宵达旦开会,商量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如何破圈,如何影响商务人群,甚至是不是要找跑车品牌联名等等。”

重点在后半句,“我也懵了,懵了一段时间后,我认为只有一条路:相信米粉,依靠米粉。”最终的结果也证明,米粉是靠得住的。

从小米造车伊始,摆在明面上的最大财富之一就是“米粉”。

发布会上,雷军也卖了一波情怀。演讲的最后,他宣布向小米手机首批18.46万用户,每人赠送 1999元红包。这是小米 历史 上第二次以无门槛现金的方式回馈用户。2017年底,小米曾发起1亿元无门槛现金活动,将当年超额的税后硬件综合净利润返还给用户。

米粉们对小米的爱毋庸置疑,问题是,他们什么时候才能看见小米的第一辆车。比小米早一个月宣布造车的集度 汽车 正在加速首款产品的落地,但关于雷军要造什么车还是未知之数。

四个月的时间,小米集团对纵目 科技 、禾赛 科技 、DeepMotion(深动 科技 )和几何伙伴进行了投资,四家均为自动驾驶相关企业。此外,小米还投资了蜂巢能源和赣锋锂业,分别涉及动力电池制造和上游产业链。

小米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自动驾驶和动力电池方面。

有消息指出,深动 科技 的四位创始人均出身于被誉为“中国AI算法黄埔军校”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他们将补齐小米自动驾驶各个模块的负责人阵容,并作为小米 汽车 自动驾驶研发的基础。这与小米的招聘海报相吻合,这份召集令显示,小米将自研行业领先的L4级智能驾驶。

此外,从其他地方也可以获得一些蛛丝马迹。今年5月11日,360宣布投资哪吒 汽车 ,公司创始人周鸿祎表示自己造车受雷军启发。

“我有一天和雷军聊了聊,雷军也认为自己是产品经理,他说造车说复杂也复杂,涉及的元器件很多,供应链很复杂,制造工艺也很不一样。但说简单也很简单,你把它看成一个产品,用我们做互联网产品的思路,看能不能做成相对在某个价位上最好的产品。”周鸿祎说。

至于雷军要做什么价位的产品,如何定义最好,还需要时间的印证。大概率,雷军自己也还没有想好。

演讲之余,雷军还参与了一档访谈类节目的录制,名为《雷军请你超大杯》,第一期节目请来了著名导演孟京辉。

在节目中,雷军问道,“当代年轻人很多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如何选择,甚至为此感到焦虑,该怎么克服选择焦虑症?”孟京辉笑着回答:“选最难干的事儿!你要选择一容易的事儿,你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没事儿干了。”

走上了造车之路后,也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雷军都不会焦虑了。

蜂巢能源百亿融资的背后

撰文 / 钱亚光

编辑 / 刘宝华

设计 / 师瑜超

题图 / 朱英杰

7月30日,工信部发文称:“2021年上半年,在‘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引领下,全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实现快速增长,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不断提高,光储一体化趋势明显,投融资市场活跃,产业发展趋势整体向好。”

据研究机构梳理,上半年骨干企业公布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投资项目近百个,总投资金额超过4900亿元。同时,宁德时代破万亿市值,无钴电池量产下线、电池专利争端、钠离子电池官宣等消息,让动力电池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工信部发文同日,蜂巢能源B轮融资交割仪式在江苏常州举行,融资总额达102.8亿元人民币。本轮融资由中银投领投,国家 科技 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碧桂园创投、深创投、建信投资、IDG、三一重工、小米集团、湖州海松、华兴资本等,国投招商、九智资本等跟投。

截止目前,蜂巢能源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2020年4月,蜂巢能源完成10亿元融资,投资方是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21年2月25日,蜂巢能源完成35亿元A轮融资,中银投、国投招商联合领投。

三次融资之后,蜂巢能源估值大约为362.8亿元,股东增至50个,长城控股所持股比已从64.8%下降至46%。众多股东的参与,让公司实现了资本多元化,利于其充分融入市场竞争,开发外部客户,让蜂巢能源快速转向独立供应商。本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新技术研发和新工厂建设。

蜂巢能源的前身是长城 汽车 动力电池事业部,自2012年起开展电芯预研工作,2018年2月独立为蜂巢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车规级动力电池原材料制造、研发、试验、制造、组装、销售于一身的第三方OEM供应商。

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蜂巢能源自2020年4月开始装车配套,8月就进入了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的TOP20,2020年蜂巢能源装车量为484.90MWh,国内排名第13位,市占率0.78%。今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为0.84 GWh,升至第7位,市场占比1.6%,销售收入15.45亿元,同比增长350%。

独立不到3年,蜂巢能源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动力电池赛道上的“新黑马”,并成为备受资本追捧的“宠儿”。投资者到底看中它的什么特质?

其实原因很简单,现在投资就要投未来,要看被投者在不在正确的跑道上,有没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蜂巢能源凭借自身强劲技术实力,展现了不断创新的思路和技术,让业内看到动力电池在安全和成本控制上的更多可能性,并在客户结构、产能供给、供应链安全、产品竞争力等环节,做好了前瞻性布局。

随着整个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迅速发展,客户配套的陆续展开,蜂巢能源通过技术先进性和产能规模化形成的竞争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材料创新,多管齐下

现在车企对动力电池特性也有了多元化需求,比如高能量密度、高倍率快充能力、低成本、高安全性,而电池的化学体系和综合设计就是在这些特性之间进行博弈。而动力电池的创新,其实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材料,二是工艺。

在产品研发方面,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透露了两条策略:第一,投入很多资源,去做并行开发,以确保企业能看准路线;第二,抓主流,虽然存在很多技术路线,但有的未来五年也不会成为主流,那就抓主要矛盾,先集中扩产。

目前来看,蜂巢能源很好地贯彻了既定策略,在磷酸铁锂、三元中镍、无钴电池、固态电池等方向上都有布局,其中无钴电池是公司的特色,也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而在电池形态上,方形、软包和圆柱全覆盖,而且所有产品都有很大的确定需求。

到明年,在蜂巢能源产品中,可能40%是磷酸铁锂电池,40%-45%是三元锂电池,剩下的15%左右是无钴电池。再往后,无钴电池的比例会继续上升。

在无钴电池方面,蜂巢能源采用了二元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并引入阳离子掺杂和单晶技术,解决缺少钴元素情况下的电池结构稳定性问题,比三元锂电池更安全、循环寿命也更长,比磷酸铁锂能量密度更高、成本比同级别三元锂电池有明显下降。

目前量产下线的单晶层状结构无钴电池能量密度为240wh/kg,容量为115Ah-MEB的产品,循环寿命 2500次。新产品还通过了150 的热箱测试和140%SOC的过充测试,拥有 GB / IEC62660 / UL2580/ UN38.3等多项标准认证。

2021年7月16日,蜂巢能源在江苏举行了首款无钴电池量产下线仪式。其常州工厂规划了年产2万吨的无钴材料产能,配套无钴电池的新车型欧拉樱桃猫即将投放市场。

在三元锂电池上,蜂巢能源将主推的是单晶高电压的NCM613电池,能量密度比Ni55要高,钴含量比Ni55要低,所以其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从明年开始,随着蜂巢能源无钴电池和高电压NCM613电池的上量,NCM811电池将被逐步替代掉。

在磷酸铁锂电池上,蜂巢能源在2020年底能量密度已经做到170Wh/Kg,2022年将做到200Wh/Kg,2023年负极通过添加硅将做到230Wh/Kg。

工艺创新,轻装前进

蜂巢能源除了用材料创新方面独树一帜,在工艺创新方面也同样走在行业的前面,而这主要是因为蜂巢能源属于新进电池供应商,没有存量旧工艺设备包袱。

随着 汽车 动力电池的发展,传统的卷绕方式电芯对壳体空间的利用不够充分,而且容易导致局部过热。

而叠片工艺规避了卷绕工艺拐角易断裂以致内短路、进而引起热失控的风险,让电池能量密度更高,内阻更低,放电性能更好,循环寿命更长,成本更低,且大幅提升安全性。

叠片工艺由于设备、工艺、制造、效率等方面的瓶颈,目前单工位效率低,制造成本高、产品一致性难以把控、生产过程繁琐,而现有电池厂商的卷绕工艺生产设备生命周期远没有结束,所以大部分电池厂商无法快速更新生产线。

由于其成立时间较晚,产品线较新,所以蜂巢能源在叠片工艺上具备后发优势。它率先引入高速叠片工艺,还提出了更先进的超高速叠片3.0技术,目标速度0.125s/pcs,相比目前的0.25s/pcs,效率翻倍,并可用于大于600mm的大电芯生产,单片效率提升380%,制造设备总价减少25%,用地面积减少45%。该技术将于2023年量产。

干法涂布工艺,可以大幅提升能量密度,电极厚度可做到现在的10倍,而且可以通过减少涂料搅拌设备,省掉干燥和压缩的设备大幅缩减占地面积。蜂巢能源表示,已经自研成功干法涂布设备、工艺和粘结剂。

综合上述两项工艺,蜂巢能源可大幅提升单线电芯生产速度,并可减少电芯生产工艺的工序,最终实现生产成本的明显降低。

在单体电芯能量密度短期内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结构变化提升整体能量密度。现在电池厂家推出取消电池模组的CTP(Cell To Pack)技术,让整个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

蜂巢能源也推出了自己的CTP无模组电池技术,并做出了600mm L6薄片长电芯,不但弥补了磷酸铁锂材料能量密度方面的短板,而且良品率、直通率、爬坡率可能会更容易实现,今年年底就会有采用蜂巢CTP电池技术的新车上市了。

蜂巢能源还在积极研发干电极技术,该技术不但可以将电池的性能提升5-10%,还可以让生产车间的占地面积减少55%。另外,蜂巢能源还与西门子等合作伙伴在AI制造方面有多项合作。

着眼全球,前瞻布局

现在新能源 汽车 发展速度非常快,一旦在欧洲、中国电动化渗透率超过了临界点,则可能引发进一步的质变。这就使得动力电池产能成为 汽车 企业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对于蜂巢能源来说,一方面依托于长城的需求,开始走量;另一方面,其在其他车企也拿到了不少订单。据杨红新透露,蜂巢能源对外的订单也相当于2023年之前能达成的产能,全部都有订单在手。

杨红新表示,蜂巢能源在资本、订单上都有保障,现在主要是快速解决产能瓶颈,“未来5年各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争主要包括产能规模、质量管控和资本实力,现在就是借助资本的力量,坚定地把有竞争力的产品快速做大。”

因此,蜂巢能源在国内和国际上对产能进行了广泛的布局。其在国内的产能主要分布在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地区三大经济圈。

2019年11月,蜂巢能源位于江苏常州的动力电池工厂一期项目正式投产。该工厂总投资80亿元,产值超130亿元,规划产能18GWh,共分三期建设。

2021年初,蜂巢能源斥资71亿元在四川遂宁建设20GWh动力电池工厂,投资71亿元在湖州南太湖新区建立年产20GWh的动力电池新基地。这些工厂在明年下半年都可以陆续建成投产。

4月,蜂巢能源宣布在马鞍山投资110亿元建设电芯及模组生产研发基地,规划年产能28GWh。6月,蜂巢能源宣布将在南京溧水投资56亿元,建设总产能14.6GWh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此外,蜂巢能源去年开始启动了产能国际化布局。

2020年11月,蜂巢能源宣布在德国建设电池工厂和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20亿欧元。根据规划,电芯工厂将于2023年年底建成投产,产能24GWh;模组工厂最早可在2022年年中投产,预计可满足30万至50万辆电动 汽车 所需的动力电池。

蜂巢能源还计划在泰国建设模组工厂,配套长城 汽车 和其他一些国际客户辐射整个东南亚、东盟市场,并在将采取合作的方式在印度建设动力电池工厂。

2022年,蜂巢能源预计建成总产能70GWh左右,再结合2023-2025年规划,配合海外产能,2025年其产能总目标超过200GWh。

根据中国 汽车 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全年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为63.6GWh,而2021年上半年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52.5GWh,同比累计上升200.3%。以此发展速度看,蜂巢的产能规划非常有前瞻性,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未雨绸缪。

小目标,今年进前五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 2021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 汽车 累计销量达120.6万辆,同比增长207%,已超过2020年全年的新能源 汽车 销量,并且远超于 汽车 市场总体销量25.6%的增长率。

蜂巢能源诞生自长城 汽车 内部事业部,对整车需求定义有更好的理解,可以更快速开发出更满足消费场景的电池产品,定义电池产品的标准。

目前,蜂巢能源已经在行业中推出了高速叠片工艺、无钴电池、热阻隔电池包等技术产品,其创新思路渗透到了材料开发、工艺革新、智能制造升级等多个维度。

根据长城 汽车 公布的2025年规划,目标是每年销售400万辆 汽车 ,其中80%是新能源 汽车 。长城 汽车 本身的动力电池需求量,为蜂巢能源初期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蜂巢能源将尽快摆脱对长城 汽车 的依赖,扩大外供。明年为长城 汽车 的供货将从现在的70%降到50%左右,2025年将降至30%,其余70%外供。

蜂巢能源执行副总裁王志坤称,除了长城 汽车 ,蜂巢能源目前已经拿到了吉利 汽车 、东风 汽车 、PSA、合众、金康、天际、零跑等25个主流车企的电池定点。7月,蜂巢能源宣布已与全球第四大 汽车 集团Stellantis达成总额约160亿元的动力电池订单,预计2023年开始供货。

此次B轮融资超百亿元,充分说明蜂巢能源的实力和美好前景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机构的认可。今年装机量4GWh,进入动力电池供应商前五,是蜂巢能源的阶段目标,而未来进入行业第一梯队,才是蜂巢能源的真正理想。

小米投资蜂巢科技,将其纳入生态链企业,此举有何深意?

小米公司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想让小米生态链的市场当中的影响力变得更大,因为这家公司在市场当中所提供的服务是比较多的,而且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

小米生态链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200家以上,小米其他的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小米集团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小米集团的这种模式可以让更多的公司获利,从而能够让小米集团获利。

一、小米集团致力于让更多的公司受益。

小米集团最近几年所做的事情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就是利用高性价比的方式,为社会当中的普通老百姓服务,从而获得了更多消费者的支持。小米生态链当中的企业为这个社会提供了不同的服务而解决,大部分的产品的性价比都是非常高的,小米集团也为这些公司提供了更多利益的保障。

二、小米生态链涉及到老百姓的生活。

小米生态链当中的很多企业,其实已经涉及到了老百姓的生活,智能产品已经成为了未来的趋势,所以吸纳更多相关方面的公司,能够让小米生态链在社会当中的影响更深。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满足,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消费者,才能够打造出更好的公司。

三、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我是非常看好小米公司以及小米生态链在未来的发展的,因为这种模式是非常有利于每一家公司成长的,从而能够打造出更好的产品。每一个公司都能够拥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公司,也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在产品的研发

小米公司最近几年一直对其他的公司进行不断的投资,因为投资能够让更多的公司加入到小米生态链当中。小米公司为老百姓所提供的产品数量是非常多的,更多公司的加入,只会让小米生态链的所有企业获得更多的收入。

蜂巢能源和赣锋锂电哪个强

蜂巢能源和赣锋锂电中,蜂巢能源强。蜂巢能源强势在于:2021年10月14日小米入股江西赣锋锂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赣锋锂电,而蜂巢能源则是国内外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前列的企业。且蜂巢能源目前电池技术一流,核心产品:果冻电池,短刀片电池,快充技术,电池扩产迫切,整体规划超500F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