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谈小米股票,小米发布第二季度财报,对股价是否有影响?

2023-03-19 14:38:09 证券 xialuotejs

市值观察丨小米:沦为华为苹果大战的看客 388亿存货压力难解

凤凰网 财经 《市值观察》栏目出品 NO.5

作者:醉漓 季雅欣

曾几何时,国产手机的标签就是山寨功能机,唯一的亮点可能就是高亢的铃声和超长的待机。

年轻人以使用苹果、三星、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作为炫耀的资本,而对国产手机羞于拿出手。

直到一家公司的诞生彻底打破了这样的局面,它就是小米。

国产智能手机崛起

说小米是中国智能手机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并不为过,即便后来崛起的华为、OPPO、vivo,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多少带着它的影子,格外追求用户体验和硬件配置。

小米掀起了一股智能手机热潮,很多局外人也受其感染进军智能手机市场。比如我们熟知的一位喜欢说段子的英语老师,研发了锤子手机;还有一位喜欢为梦想窒息的互联网大佬,研发了乐视手机,而且还模仿小米开发了一个大生态;还有做空调、做杀毒软件也都曾窥探这一市场。

在IDC发布的Q3全球智能手机季度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出货量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为:三星(8040万部)、华为(5190万部)、小米(4650万部)、苹果(4160万部)、vivo(3150万部),小米、华为、vivo三家中国厂商合计占据近40%市场份额。

《市值观察》还注意到,华为、小米、OPPO、vivo经过多年的努力,不仅能够挤压小众品牌的市场份额,而且还能够不断蚕食苹果和三星“地盘”。短短八年,在小米的带领下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已经能够与三星和苹果分庭抗礼。

小米的“铁人三项”初见雏形

雷军在小米成立之初提出了著名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的“铁人三项”商业模式。即做具有顶级配置、极致性能的智能手机,搭载高度定制、体验绝佳的系统和应用软件,按成本定价,然后以最高效的电商渠道取代所有中间环节,将产品直接送到用户手中,最后持续提供互联网服务,以实现商业变现。

2017年,雷军根据小米的发展又提出全新的“铁人三项”,即由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新零售替换少了此前的软件。其中硬件业务是小米自身三大硬件体系:手机、电视、路由器和外部的生态链智能硬件;互联网业务包括MIUI、互娱、云服务、金融、影业;而全新出现的新零售版块则包含小米商城、全网电商、小米之家、米家有品四项。

从收入来看小米的“铁人三项”已经基本成型,尤其是新零售和互联网业务近些年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虽然营业收入规模与智能手机有所差距,但是凭借高毛利率已经成为小米主要的支柱业务。

据wind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小米的智能手机、IoT 及生活消费品和互联网服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19.52亿元、282.37亿元和118.08亿元,毛利润分别为 47.43亿元、34.79亿元和69.32亿元。

在“铁人三项”的催化下,小米构筑了自己独有的三条护城河。

首先,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是小米生态开启的第一步,在其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小米智能手机贯穿整个低、中、高端手机市场,凭借超高性价比俘获了众多用户,而且粉丝忠诚度较高并形成了独特群体,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米粉”。

其次,IoT 及生活消费品。截至 2020 年第二季度,小米已投资300 多家物联网设备初创企业,涉及白电、黑电、小家电、日用品等两千多种产品 SKU,覆盖用户多元化的生活场景,精准触达客户。IoT 在帮助小米不断扩大用户群体时,与手机一同发挥乘数效应,进一步巩固小米商业模式的护城河。

另外, 探索 产业投资。在过去投资生态链企业的打法让小米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截至到2020年上半年,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已经超过300家,这些公司总账面价值达到了人民币368亿元。

近期,小米生态链又迎来了一家新的上市公司,继华米 科技 、云米 科技 、石头 科技 之后,九号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小米集团不仅是九号公司的股东,还是九号公司重要的合作伙伴。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发文称:“九号公司的成功上市,是对小米生态模式的又一次印证。未来,小米将继续以开放共赢的生态模式,帮助更多的优秀企业,共同推动整个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进军高端市场失利 388亿元存货待解

在经历多年的发展,小米在取得不俗的成绩同时,也积攒了一些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目前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智能手机进入存量时代,小米在多重压力下有些力不从心。另一个是近些年积攒下来高达388亿元的存货。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存量期已经成为共识,各大手机厂商已经进入“贴身肉搏”状态,小米的营业收入放缓因此也就顺理成章。2017-2020年6月末,小米营业收入分别为1146.25亿元、1749.15亿元、2058.39亿元和1032.40亿元,同比增速67.50%、52.60%、17.68%和7.87%。

不过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小米出现结构性增长失衡,智能手机业务增速下滑,国内业务增速下滑。

小米智能手机2017-2020年6月末,营业收入分别为805.64亿元、1138亿元、1220.95亿元和619.5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5.21%、41.26%、7.29%和4.95%,即便是没有疫情影响的2019年,智能手机增速也已经下滑至个位数。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小米在国内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4.7%,但是在国外却有26.43%增长,因此将国内市场的负增长不能简单归结于疫情影响。

而据IDC预测2020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约2.4亿台,而中国市场的贡献将超过1.6亿台,占比约67.7%,在未来5年内,中国也将持续占据全球约一半的市场份额,国内市场是小米无论如何也不能失守的市场。

小米营收放缓一项重要因素是小米手机在高端市场表现乏力,而低端市场却出现萎缩。

据IDC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低端手机的市场份额正在缩小,中、高端机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放大,而中、高端市场却是小米较为薄弱的地方。过去小米手机一直以来主推性价比高,但是也并非没有想往高端市场挺进的野心,只不过尝试下推出多款机型表现不如人意。

据IDC公布的上半年关于中国手机市场600美元(约合人民币4000元)以上的高端手机销量的报告。今年上半年国内600美元以上的手机总销量为2350万台,其中华为以44.1%的份额排名第一,苹果以44%的份额排名第二,小米仅以4%的份额排名第三,OPPO以2.6%的份额排名第四,三星以2.5%的份额排名第五,其它品牌的份额为2.9%。

另外,在IDC公布的第三季度中国5G手机市场份额,华为、OPPO、vivo、小米、Realme排%名前五。其中华为份额达56.6%超过半边天,小米排在第四位份额仅9.2%。

小米面临着另一个严峻问题是存货压力。据wind数据显示,小米近些年存货大幅攀升,2017年-2020年6月末分别为163.42亿元、294.8亿元、325.85亿元和388.56亿元。

从结构上来看,小米目前近400亿存货中包括133.6亿元原材料、193.54亿元制成品、39.11亿元在制品、备品备件19.73亿元和其他14.34亿元,另外扣除11.77亿元的减值准备。

小米集团发布一季报时,小米集团总裁王翔针对存货出现跌价预期表示“绝大部分存货问题源于2、3月份受疫情影响,生产情况远低于预期,原材料运输也有一定延缓,所以公司产生一些原材料存货。现在随着产能恢复,存货问题已经解决”。但是从二季度数据来看,显然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好解决。

雷军曾多次跟媒体提及小米误打误撞通过国际化消化库存“2015年初刚组建小米印度团队,因为经验不足产生了高达10亿库存。死磕了一年多,这要命的10亿库存,基本消化了。这次救火行动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回报,开拓出来的渠道成了国际业务的先遣队,大大提速了我们国际化的进度。”

根据Canalys的数据,按智能手机出货量计,小米2020年第二季度已在全球总共50个国家和地区市占率排名前五,在25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三。

但是,目前小米的存货已经提升至388亿,而全球还有多少市场来让小米来消化,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小米的尴尬

最尴尬的可能不是输掉比赛,而是没有资格上场。

几天之前,华为发布新机华为mate40,当时曾有媒体做了“谁才是心中最理想的旗舰手机?”调查,其中选项为仅华为mate40和iPone12,小米手机并没有出现在选项中。《市值观察》发现,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媒体普遍将华为对标苹果,而小米对标的却是华为荣耀。

显然,在华为与苹果的大战中,无论小米想不想,都已经沦为看客。

不过,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对于 科技 企业来讲,过去的问题从来不是问题。

小米创造了很多 历史 ,其中一项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在销量下滑之后还能重新恢复增长”,但是小米打破了这个“魔咒”,他们在经历了2016年的“寒冬”之后,2017年手机重新杀回舞台的中央,销量恢复正增长。

而据第3季度IDC最新数据,小米表现出较为不错的复苏势头,尤其是印度和中国的强势复苏,出货4650万台占全球第三的位置,首次以13.1%的份额和42.0%的增长率击败苹果。尤其是一系列新产品成为小米在第三季度市场份额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帮助小米获得了本季度国内前五大厂商中唯一的正增长。

小米发布第二季度财报,对股价是否有影响?

小米发布第二季度财报后,股份上涨了。

8月27日开盘,小米集团港股股票一度大涨超过7%,达到20.85港元的一年最高价。截至8月27日10时24分,小米股价报20.4港元,总市值5077亿港元,突破5000亿港元大关。

8月26日晚盘后,小米集团发布了今年上半年及二季度财报。今年上半年,小米集团总收入达到人民币1032亿元,同比增长7.9%,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57亿元,同比略降0.7%。其中,第二季度收入为人民币535亿元,同比增长3.1%,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34亿元。

扩展资料

小米的境外市场收入占总收入的44.9%:

小米在财报中指出,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小米的境外市场收入还是实现了10%的增长,达到人民币240亿元,占总收入的44.9%。

小米还援引Canalys的数据指出,按智能手机出货量计,2020年第二季度,小米已在全球总共50个国家和地区市占率排名前五,在25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三。

财报分析会上,小米总裁王翔也透露,小米手机业务已经在印度、西班牙、乌克兰、波兰、希腊、白俄罗斯、缅甸7个市场取得市占率第一,另外在法国、俄罗斯等6个市场取得份额第二。

参考资料来源:新京报-财报超预期,小米股价一度大涨超7%,市值突破5000亿港元

如何看待小米高管表示「小米第三季度市场占有率下降,主要与 iPhone 13 表现强势有关」?

小米占有率下降,是IPhone13的锅?

耿彪

11-25 23:46数码领域创作者

关注

根据最新的市场占有率数据显示,小米在第三季度的全球市场份额仅为13.5%,相比上个季度的16.7%下降了3.2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小米在该季度的表现是出现了下滑了的。而

小米给出的结论是,苹果在第三季度发布的新机IPhone13对小米造成了冲击,确实苹果新机的销量十分可观,在过去的双十一中苹果销量爆表,这也意味着其还是有很高的品牌影响力的。

小米之所以销量下跌,是其在第三季度并没有一款能拿得出手的强势机型来弥补市场新机型带来的压力,尤其是在面对高端机型的降维打击,使得小米十分被动。

那么,按照当前小米的发展水平,它还能重回全球第二的水平吗?

三星在全球市场依然稳坐老大的位子,苹果虽然市场占有率为第二,可是其利润率远超三星。而小米在全球市场的表现比不过三星苹果并不丢人。重要的是小米接下来该怎么走,它要怎么样去应对来自于苹果三星的市场压力。

小米有小米品牌和红米品牌,一个定位中高端机型市场,一个定位中低端机型市场,各自有各自的市场。

小米要稳固国内市场,并以其为基础,进一步踏足全球市场,比拼的就是技术实力、产品创新和渠道方面的优势。再不济模仿华为的路子,也能有所精进。

小米业绩增长背后:抓住2021窗口期,但还有更艰难的2022

3月22日,小米集团发布2021年Q4及全年业绩。

2021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团实现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21.4%;毛利润147亿元,同比增长29.4%;经调整后净利润45亿元,同比增长39.6%。2021年全年,小米集团总收入达人民币3283亿元,同比增长33.5%;经调整净利润达人民币220亿元,同比增长69.5%。

2021年全球范围下的智能手机产业链供应承压,小米希望强调的是,在这一困境中,小米依旧保持了 健康 的增长态势。

“再一次证明了,小米是一家非常有韧性的公司。”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在财报后电话会议上表示。

2021年,华为从小米的主要对手阵营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荣耀。在智能手机业务上,2021年称得上小米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创造新高的窗口期——这个机会,小米抓住了。

2021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0%,达到1亿9030万台。

在全球和全国范围内,小米都拿下了第三的位置,仅次于三星和苹果。据Canalys数据,2021年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市占率为14.1%;2021年小米在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第三,市占率从2020年的12.1%上升至15.2%。

小米2021年度出货量及市场份额均创 历史 新高,在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中出货量同比增速也是最快的。

另外,小米的高端之路又见成效。据王翔介绍,小米在2021年全球高端手机的出货量超过2400万台,在出货量中占比13%;2020年则为1000万台,出货量占比7%,

这在公司眼中是“非常大”的增长,但放置于小米的整个智能手机业务中,它的力量仍然有限。

小米实行高端化战略已有两年,能够直接说明消费者对其接受度的维度之一是ASP(平均每台手机售价)。这个数字在2021年为1097.5元,同比2020年的1039.8元增长幅度为5.5%;2020年相较2019年的979.9元则上升6.1%。而在尚未实行高端战略的2019年和2018年,小米智能手机ASP分别同比增长2.2%和8.8%。

要知道,在2018年至2021年,小米智能手机业务部门的收入同比增速都远超ASP的增速。这意味着,小米这几年手机业务收入保持良好增长,更大程度上还是依靠销量而非价格。

不过,雷军及小米一众高层对于高端化战略依旧信心满满。

就在一个多月前的2月8日,雷军在个人微博发布全员信,称小米已举行了高端化战略研讨会,明确今后将坚定不移执行高端化战略。

与此同时,雷军宣布小米正式组建高端化战略工作组,将在产品和体验上全面对标iPhone,并确立了“三年内拿下国产手机高端市场份额第一”的具体目标。

2021年,互联网服务部门成为小米财报中一个被更加重视和强调的角色:其毛利率由61.6%跃升至74.1%——自小米披露数据以来,这是其首次突破70%。

再看具体业务线,2021年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2089亿元,同比增长32.4%;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850亿元,同比增长25.7%;互联网服务收入282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他收入62亿元。

毛利润方面,根据财报,小米2021年实现毛利583亿元,其中,智能手机业务毛利为249亿元,占比42.7%;IoT与生活服务消费品毛利为111亿元,占比19.0%;互联网服务毛利润为209亿元,占比35.8%。

手机做规模、互联网做利润,时至今日这仍是小米业绩的核心之一。其智能手机业务有近64%的收入占比,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则仅为8.6%,但两者在毛利润的数额和占比上仅相差40亿元和约7%。

还需指出的是,在互联网服务282亿元收入中,中国大陆互联网服务收入232亿元,同比增长10.3%;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84.3%——这也是除手机业务以外,王翔在财报会议上唯一强调过境外市场表现的业务部门。

互联网服务部门将是小米维持 健康 业绩的“良药”。自去年4月公布造车决定之后,小米的成本结构面临一场严峻挑战。造车需要重金投入,而从研发到量产到交付,时间线可能拉长到三年。作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小米在这期间不可能对更加沉重的成本负担视若无睹。优化成本只是一方面,小米还需要用互联网服务的高毛利特性来维持在利润上的良好表现。

小米需要警惕的是,2021年是艰难的一年,但也可能是最轻松的一年了。

尽管小米此次年报中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大增69.5%,但拆解到各个季度会发现,这主要来自于小米在2020年的业绩受疫情严重影响。

据小米财报,2021年Q1至Q4,小米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163.8%、87.4%、25.4%、39.6%。而在2020年,小米在Q1的相应增速跌至10.6%,Q2增速甚至为负数,全年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速仅为12.8%,为历年来最低。

这意味着2022年的业绩表现要想再如此亮眼,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此外,荣耀的手机销量在去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实现了强势增长,如果其继续保持品牌优势和产品质量,小米能否守住现有地位要打上一个问号。在内部,小米对于 汽车 部门的投入也将逐步体现在财报数字上。

好消息是,王翔表示,全球供应链的困境或将在今年二季度得到较大幅度改善。

对于外界最关心的造车,近日有媒体报道,小米或在今年三季度公布工程样车。对此,王翔并未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有过多回应,“找到合适的时间再跟大家讲详情,很多东西现在不方便透露。”他说。

小米目前唯一能表明的是,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进展超预期, 汽车 业务研发团队规模已超过1000人,未来将继续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拓展研发,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格力集团35亿投小米?董明珠不想承认,但为啥前母公司说真香?

根据媒体9月25日的消息,近日,格力集团与小米集团、中信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约定在产业基金、金融服务、产业投资、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根据协议,格力集团出资35.45亿元参与投资和管理由小米集团发起的小米产业基金,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核心装备、前沿 科技 等领域的小米生态链和优质供应商进行深度布局,借助小米集团在产业领域的丰厚积累以及格力集团作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的资金和平台优势,深入对接和引进小米生态链企业,并通过产业投资将符合珠海发展战略的优质产业项目引入珠海,助力珠海加速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为珠海经济 社会 发展带来新动能。

在签约仪式上,小米集团总裁王翔表示,格力集团作为珠海市龙头国企,是小米集团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在产业投资、产业培育等方面有着相同的发展目标,具备协同互补、合作共赢的天然优势。相信在格力集团的强大助力下,小米集团在产业投资领域将取得新突破、收获新成绩。小米方面也将加快推进有关合作事项早日落地,争取双方战略合作早日结出硕果。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都会一头雾水,不是前不久董明珠才说要进行第二场赌约吗?怎么这就转身投小米了?这就要说此格力非彼格力,这次投资的主体不是董明珠执掌的格力电器,而是其前母公司格力集团,为啥我们要强调前母公司,这是因为早年间格力集团的的确确是格力电器的母公司,曾几何时董明珠既是格力集团的董事长也是格力电器的董事长,不过这一切都要从2012年说起,2012年格力电器董事长选举,在朱江洪的力推下以及众多中小股东的支持下,董明珠成功当选格力电器董事长,而格力集团推出的人选在董事长选举中落败,至此格力集团和格力电器的矛盾就开始明面化。

不过在前任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团队的操作下,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电器股份不断被稀释,2019年12月2日,格力集团与珠海明骏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签署股权转让协议,12月2日晚上,约定珠海明骏以46.17元/股的价格受让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电器902359632股股份(占格力电器总股本的15%),合计转让价款为416.61亿元。

至此,格力集团和格力电器两者之间已经没有过往的强关联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格力集团已经不再是格力电器的母公司了,只能说是前母公司。

那么,为啥格力集团会选择投资小米呢?到底是什么东西吸引着格力集团呢?

网上有一个说法,这就是格力集团投资小米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格力集团和董明珠之间的恩怨,是为了故意气董明珠,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格力集团并不是哪个个人的私产,而是隶属于珠海市的国企,公开资料显示,格力集团成立于1985年,是珠海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其产业投资板块的运营载体为全资控股子公司格力金投和兴格资本。所以作为国有企业,个人恩怨一定不会是格力集团进行重大资产投资的主要考虑因素,甚至连重要因素都谈不上,这种讨论大家可以不用去管。

那么说实在,我们抛去大家熟悉的小米、格力电器、格力集团三者之间的恩恩怨怨不谈,我们就来说说小米到底有什么东西吸引着格力集团,格力集团大手笔投资小米究竟为啥?

首先,格力集团急需小米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其实,大家不要忘了雷军起家的地方正是位于珠海的金山集团,所以相比于其他公司来说,同为珠海企业,格力集团对于小米其实并不陌生,小米这些年来所展现出来的超高速增长速度已经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制造业的代表,而对于格力集团来说,当前却是自己相对较为困难的时候。据格力集团披露的半年报数据,上半年格力集团实现收入8.8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982.65亿元同比减少99.1%,主要由报告期内格力电器“出表”造成。上年同期,格力集团982.65亿元的总营收中,来自格力电器的收入共计833.33亿元,占比84.8%。由于已经剥离了格力电器,在这样的情况下,格力集团需要赶快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增长点,那么相比于其他企业来说,同样源于珠海的雷军所带领的小米无疑是最熟悉,也是最有成长前景的企业之一。

其次,小米生态链已经足够向市场证明其成长价值。据国金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小米生态链参与企业超过290家,生态链企业提供了超过4000个SKU,品类涵盖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出行等领域,是目前全球联网设备最多的AIoT平台。 可以说,在当前情况下小米已经成为了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物联网生态链企业,在小米的生态链之中,几乎已经涵盖了绝大多数的智能物联网体系,而我们看到截至目前小米生态链的上市公司已经有了华米、云米、石头 科技 等诸多上市企业,而9月22日,小米生态链又一家九号智能A股首个VIE结构上市公司,标志着小米生态链又下一城。从这么多年小米生态链的发展我们能够看到,小米生态链其实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产业体系,在这个产业体系中不断孵化孕育出智能互联网的上市巨头,在这样的情况下,相比于格力集团传统布局的空调以及小家电体系来说,小米的智能生态链无疑是更具市场想象空间,能够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故事。

第三,招商引资也是格力集团最看重的事情。我们不要忘了格力集团还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那么其本身的职责中还有为珠海进行产业引进的目标在其中,而这个时候小米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小米的掌门人雷军本身就和珠海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参与创办的金山软件正是从珠海起步。他曾公开发布微博表示“感谢珠海人民,也感谢历任领导对我们的支持”。另一方面,小米的生态体系早就不是小米一家公司,我们前面就说了小米生态链的几百家企业,如果能够吸引这些企业落户珠海,即使不是所有企业都来,只要有一部分企业能够选择珠海的话,对于珠海的产业发展,特别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智能制造企业入驻,那么无论是对于招商引资的意义,还是对于珠海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意义都是相当巨大的。

所以,无论董明珠愿不愿意承认,格力集团真的是看着小米说出了“真香”两个字,这样的小米对于已经没有格力电器束缚的格力集团来说,实在是一个太好的投资标的了。

小米强劲增长的三板斧:双品牌策略、渠道、技术齐发力

作为港股的 科技 大蓝筹股,小米的业绩已经进入全面增长的快车道,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利润水平,都创下了 历史 新高。

8月25日,小米集团公布了2021年Q2业绩。总收入达人民币878亿元,同比增长64.0%;经调整净利润达人民币63亿元,同比增长87.4%,均创单季 历史 新高。“手机 X AIoT”核心战略成效显著,支撑各业务持续增长,业绩表现超出市场一致预期。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全球出货量首次晋升全球第二。小米可圈可点的业绩,主要得益于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的强劲增长,并进一步带动了lot、互联网业务的高速增长。此外,小米在手机高端市场的突破,以及疫情后互联网广告市场复苏,进一步改善了小米的毛利率和利润水平。而从结果看,小米上市以后推动的一系列战略和业务、产品革新,以技术驱动创新的策略效果正日益凸显,为这次业绩爆发奠定了基础。

2014年11月,在乌镇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雷军曾立下目标,“五到十年,我们要做到全球第一”,如今五年过去,小米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已经全球第二,距离目标仅一步之遥。而在8月10日举行的雷军年度演讲会上表示,小米立下了未来三年拿下全球第一的目标。

1

业绩大超预期,营收、净利均创 历史 新高!

小米长期在技术、人才和渠道的累积已经逐渐转化为成长的动能,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全球出货量首次晋升全球第二。

2021年Q2,小米智能手机收入人民币591亿元,同比增长86.8%;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5290万台,同比增长86.8%,收入及出货量均创 历史 新高。据Canalys统计,2021年Q2,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二,市场占有率达16.7%。 而在中国大陆市场中,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在主要厂商中同比增速最快,同比增长35.1%。

小米的新零售渠道发力,对短期加速中国市场份额提升功不可没。

这两年小米加大了对市场空间更大的线下渠道变革和扩展,截至2021年6月30日,小米之家在中国大陆线下门店数突破7600家,较4月末新增超过2100家。据悉,小米的新零售战略还将进一步提速,提出了在乡镇市场开设1万家授权店的目标,每个月新增1000家小米之家,覆盖更多的县级及乡镇市场。

尽管去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但在去年下半年华为逐渐让出市场份额后,小米抓住了市场空档,在智能手机市场增速十分强劲,出货量和市占率不断提升。

而这背后,小米上市后启动的双品牌策略,效果正日益凸显,无论是Redmi还是小米高端机型,这两年产品力和竞争力都显著提升。

其中小米品牌主打的高端市场,2021年上半年,小米定价3000元人民币或以上及300欧元及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超1200万台,已经超过2020全年总量。而Redmi品牌负责坚持“极致性价比”,截至4月30日,Redmi Note系列累计出货量超过2亿台。

小米真正打高端,其实时间不长,仅是从去年的小米10系列开始。不过基于长久时间的厚积薄发,小米刚打高端市场,就取得了优秀的市场成绩。

根据财报,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全球市场业务持续突破,境外市场收入创 历史 新高,达到人民币436亿元,同比增长81.6%,占总收入49.7%。根据Canalys统计,按智能手机出货量计,二季度小米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市占率排名前五,在22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市场排名第一。

分区域来看,小米欧洲市场迎来最好表现,排名登顶。 根据Canalys统计,2021年Q2,小米在欧洲地区智能手机市占率第一,达到28.5%。此外,在西欧地区,小米市占率进一步上升至22.2%,市场份额稳居前三。在西班牙,小米市场份额连续6个季度第一,市占率41.2%;在意大利和法国首次达到第一,市占率分别达到35.0%和29.7%。

小米在东南亚地区表现强劲。Canalys数据显示,在印尼,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市占率达到28.2%,排名第一。在新兴市场,小米保持迅猛涨势。据Canalys数据,2021年Q2,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在拉美地区排名稳居前三,同比增长324.4%。

2

雷军立下“未来三年拿下全球第一”目标的底气

在8月10日举行的雷军年度演讲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曾立下小米未来三年目标是拿下全球第一。在业绩说明会上,对于如何实现三年第一的目标,总裁王翔表示,小米将从几个产品维度来实现,手机方面,根据二季度数据,小米已经在全球市场占有16.7%的市场份额,达到全球第二,但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小米依然看到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除了在欧洲,还包括在拉丁美洲、亚太地区、非洲以及中国本土市场都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目前小米在欧洲的占有率接近30%,在亚太、拉美市场有很快的增长,从增长率也可以看到小米未来的空间和潜力。

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的迅猛增长,也推动了公司智能生态平台的完善,并带动AIoT业务、互联网业务的规模和业绩一起拉升。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人民币207亿元,同比增长35.9%。 海外智能产品品牌力持续释放,Q2小米境外IoT及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同比增长93.8%。智能电视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据奥维云网统计,小米电视在中国大陆出货量连续十个季度稳居第一,继续稳居全球前五。

今年小米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雷军认为是小米死磕硬核技术,以技术为本的结果。 小米“三大铁律”之一就是技术为本。 小米上市之后,长期坚持的技术创新逐渐进入了收获期,在高端智能手机和AIoT智能生态产品上体现明显。

例如,2021年8月推出的Xiaomi MIX 4,是小米第一款搭载内嵌屏下摄像头全面屏的高端手机,支持UWB一指连技术,以多项创新技术引领行业趋势。此外,小米还发布首款高端人工智能音箱Xiaomi Sound和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

目前,小米在影像技术、有线/无线快速充电技术、AI、IoT平台等关键技术领域上,已经建立了在全球业界的领先优势,诸多新技术的突破又应用在小米产品上,进一步提升了小米智能手机、AIoT等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

数据显示,2020年,小米研发投入近百亿元,今年一季度投入30亿元,2021年Q2研发投入人民币31亿元,同比增长56.5%。预计今年将超过130亿元。此外小米还在不断研发团队规模,仅今年就计划招募超过5000名工程师。

自创立至今,小米始终重视人才激励,今年启动青年工程师计划,为技术人才提供股权激励。同时,小米还积极承担企业责任,今年7月小米在全球公开市场首发30年期4亿美元绿色债券,将用于绿色融资框架下的可持续发展项目。

从一开始的手机、电视到电脑的一系列产品布局,小米的布局致力于成为智能生态平台,围绕用户交互,将小米目前的AIoT生态圈不断延展。而这背后具备巨大的想象空间。

而小米也已经宣布下个十年的核心战略升级为“手机 X AIoT”,该战略跳出了手机与AIoT业务之间的单一加法思维和并列关系,手机更强调核心力,AIoT更强调生态力,使AIoT生态成为手机业务的催化助燃剂,渗透多场景,赢得更多用户,获得海量数据,成为小米商业模式的护城河,从而抬高小米的长期增长空间。

而从寻找未来十年新增长曲线的角度,小米进入智能 汽车 市场也有更现实的意义。 相比之下,只有智能 汽车 这样的高价值、高潜力产品,才能够抬高小米长期增长空间。

今年三月底,小米正式宣布进军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且由创始人雷军亲自担纲该业务负责人,计划首期投资100亿元,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造车。而目前小米,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昨日小米集团宣布,以总交易金额约为7,737万美元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 科技 (DEEPMOTION TECH),完成交易后,深动 科技 会成为小米全资附属公司。深动 科技 拥有较强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为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和自动驾驶应用提供包括感知、定位、规划和控制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无疑能够增强公司在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上的核心技术能力。同时,智能电动 汽车 将把小米目前的AIoT生态圈延展至新的空间,具备重量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