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财联社(上海,
对于自营收入大幅提升的原因,多家券商特别是头部券商均有提到一个重要原因,即场外衍生品及公司创设的与股票、指数挂钩的结构化产品估值随股票市场行情变化而上升。
财联社
信用业务营收占比平均为10.6%,投行业务营收占比平均为9.8%,资管业务营收占比平均为6.1%。
值得注意的是,自营业务在不同年份在总体营收中的占比波动较大,反映了市场波动对自营业务的影响。而资管业务在资管新规压缩通道业务的背景下,已连续三年半在总体营收中的占比呈现下滑趋势,至2021年上半年已降至6.1%。
另外,投行业务在总体营收中的占比同为连续下滑趋势,从2021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投行业务对营收的贡献度不及信用业务的贡献度。
自营收入占比第一,各券商极度分化
2021年上半年,市场波动较为剧烈,上市券商自营业务收入也出现了较大分化。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自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分别为:中信证券(114.29亿元)、中金公司(81.63亿元)、华泰证券(71.91亿元)、海通证券(67.89亿元)、国泰君安(66.89亿元)、招商证券(52.75亿元)、申万宏源(46.35亿元)、广发证券(39.41亿元)、国信证券(35.20亿元)、中信建投(34.81亿元)。
但从自营业务收入占整体营收的比重排序,排名前十的券商分别为:中金公司(56.5%)、西南证券(51.0%)、天风证券(46.1%)、山西证券(45.3%)、国联证券(44.9%)、太平洋证券(40.9%)、财达证券(40.1%)、华泰证券(39.4%)、招商证券(36.8%)、东吴证券(34.2%)。由此可以看出部分中小券商自营业务发展势头良好,较大程度上增厚了整体业绩。
从前述表格中也可以看出,不少券商自营业务营收占比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光大证券(10.2%)、浙商证券(11.4%)、中银证券(11.8%)、方正证券(13.0%)、华林证券(13.9%)。
毕马威近日发布的《二零二一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提出,场外衍生品业务是券商自营业务的战略高地。基于场外衍生业务,券商自营业务将有更多风险对冲工具选择,利于实现投资风险中性。该观点也在多份券商的半年报中得到验证。
中信证券表示,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和柜台产品持续发展,产品结构、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做市交易业务持续排名市场前列。股权衍生品业务保持客户群体广泛、产品供给丰富、收益相对稳定的业务形态。境外股权衍生品交易持续发展创新,交易覆盖国际主流市场,为客户提供跨时区的全球市场衍生品交易服务。
中金公司在解释“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同比大幅上升时表示,场外衍生品及本集团创设的与股票、指数挂钩的结构化产品估值随股票市场行情变化而上升;及私募证券基金、货币基金等投资产生的收益大幅增加,同时,大宗商品及利率合约项下的衍生工具产生的收益也有所增长。
申万宏源半年报中披露,2021年上半年,公司场外期权新增及存续业务规模位居行业前列,个股期权市场份额迅速提升,跨境业务规模较上年末增长超300%。
申万宏源表示,衍生品具有丰富客户服务、完善机构投资者策略模式、优化券商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及收益率等多项特点,对于券商而言,金融衍生资产、负债规模高速增长背景下,衍生品业务的发力,或能持续助力公司各项业务转型升级,深化头部券商和精品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将会成为国内券商未来普遍重点发力的关键领域之一。
经纪业务营收占比趋稳
经纪业务这一曾经的重头业务,虽然早已错失了营收占比第一的宝座,却在近年来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的过程中保持了对营收贡献的稳定度。
数据显示,2018年经纪业务净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为23.9%,2019年大幅下降至19.2%,但2020年以来,经纪业务的营收占比逐渐回升,2020年上市券商平均水平为23.6%。2021年上半年,经纪业务营收占比基本稳定,小幅下降至22.7%。
2021年上半年,经纪业务净收入规模前十的券商中,仅有中国银河、国信证券的经纪业务的营收占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他头部券商经纪业务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表明其营收结构更为多元,财富管理转型更为彻底。
具体来看经纪业务净收入情况,排名前十的券商及营收占比分别是:中信证券(67.42亿元,占比17.9%)、国泰君安(42.38亿元,占比19.3%)、中国银河(35.96亿元,占比23.7%)、广发证券(35.38亿元,占比19.6%)、招商证券(35.06亿元,占比24.4%)、华泰证券(35.06亿元,占比19.2%)、国信证券(32.11亿元,占比31.1/5)、申万宏源(28.54亿元,占比17.7%)、中金公司(27.98亿元,占比19.3%)、中信建投(27.81亿元,占比22.6%)。
投行业务头部效应尤为明显
虽然注册制改革为券商投行带来了更多业务,但数据显示,投行业务在总体营收中的占比呈现下滑趋势,从2021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投行业务对营收的贡献度不及信用业务的贡献度,行业平均水平仅为9.8%。
但通过仔细分析各券商投行业务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可以看出头部券商尤其是投行业务具有传统优势的券商收入规模较大,对营收的贡献也较高,但大量中小券商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不足1亿元,拖累行业整体贡献度。
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和海通证券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分别为33.07亿元、26.94亿元、25.25亿元,但有25家券商投行业务净收入不足5亿元。
资管业务“凛冬”快要结束,营收占比已降至6.1%
随着资管新规整改的持续推进,券商大幅压缩通道业务,资管业务面临较大压力,资管收入已连续三年半在总体营收中的占比呈现下滑趋势,至2021年上半年已降至6.1%。
但值得期待的是,今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收官之年,券商在压缩通道业务、增加主动管理规模方面已经做出颇多努力,券商资管的内部营收结构也在持续优化。
资管业务营收占比排名前五的券商分别为:第一创业(占比29.3%)、广发证券(26.8%)、中银证券(22.6%)、财通证券(19.0%)、天风证券(17.5%)。
部分券商信用业务出现负贡献
信用业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融资融券业务,一是股票质押回购业务。融资融券业务发展较为平稳,但股票质押业务自2018年起频频出现暴雷。虽然大多数股票质押业务并非券商自有资金,但多数券商如果踩雷了股票质押业务,对其业绩的影响是大额计提减值损失,对其声誉的影响则是一张又一张的诉状。
不过由于两项业务都属于信用业务的范畴,因此从利息净收入的角度(利息收入减利息支出)统计,并不能看出券商收缩了信用业务,但结构已经大幅优化。从上市券商的半年报中,可以看出券商对两融业务的发力和对股票质押业务的谨慎态度。
昨日,中信证券发布公告称,将修订完善公司章程,并公布了拟修订的内容。修订内容主要是根据公司法等,完善了党的领导、组织等条款。同日,中信建投(601066)也公布了修订后的公司章程。
市场猜测称,两家修订章程有不少相似之处,背后目的可能是为了合并重组。与此同时,今日两家券商股价出现较大涨幅,中信建投股价涨幅为7.90%,中信证券上涨了4.82%。券商板块也全线飘红!
就此,
根据新证券法、券商股权管理规定等,券商本应需要对公司章程进行修订。市场对此似乎过多解读了。
修章程再次引发两券商合并传闻
昨日,中信证券公告称,鉴于公司章程尚需进一步完善,公司董事会作为股东大会召集人,决定取消原定于公司202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对《关于修订公司的议案》的审议。单独持有公司15.47%股份的股东中国中信有限公司于2020年7月28日提出《关于修订完善公司的议案》。
同日,中信建投公布了经审议后的正式章程。中信建投证券本次修订的内容,主要是根据2019年以来监管规则的变化进行的适应性修改,至于党建相关内容,早于2018年4月已经写入公司章程。
此前,两家券商多次传出要合并的消息,但随即被否认。券商股今日也一改此前连续几日下跌的态势,全天大涨。
两家券商已多次澄清合并传闻
7月5日,针对此前“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拟合并”的传闻,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双双发布收到上交所有关监管工作函及回复的公告,上交所要求双方说明是否已及时向相关股东征询媒体报道所涉事项并进行信披,两家券商分别予以澄清说明。
上交所7月3日监管函称,今年4月14日,媒体报道中信证券将与中信建投合并。7月2日,媒体再度报道称,中信证券母公司中信集团将向中信建投主要股东中央汇金购买中信建投股权,以此推动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的合并,该计划已获两家证券公司党委批准。
中信建投回复称,7月2日媒体报道出现后,公司向中央汇金进行了口头问询,在确定未得到任何股东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公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之后,公司于当日晚间及时披露了《澄清公告》。随后,中信建投股东中央汇金称,截至目前,中央汇金不存在涉及中信建投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中信证券7月2日回复称,截至本公告日,本公司未获悉有关上述传闻的相关信息,本公司也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的信息。
随后,中信证券向第一大股东中信有限书面征询上述媒体报道所涉事项,并于2020年7月4日收到中信有限书面回复:“经与中信集团确认,截至目前中信集团未讨论过任何关于中信证券及中信建投重组合并的方案,中信集团也未与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涉及收购中信建投股票的任何协议。”
北京4月27日讯 今日,证券板块整体涨幅0.73%,其中37只股票上涨,0只股票平盘,10只股票下跌。
数据显示,截至今日,证券板块近一周涨幅-8.80%,近一月涨幅-12.93%,近一季涨幅-12.93%。
其中,第一创业、国海证券、 、国信证券和国联证券位列板块涨幅榜前五位,涨幅分别为10.10%、4.98%、4.34%、4.25%和2.76%。
华安证券、哈投股份、国元证券、南京证券和华西证券位列板块涨幅榜后五位,涨幅分别为-7.65%、-6.29%、-4.82%、-4.24%和-3.80%。
近日,第一创业证券(以下简称“公司”或“第一创业”)的股权疑云,随着大股东首创集团旗下的首创证券的上市被逐渐拨开。
据了解,首创证券控股股东与第一创业的第一大股东均为首创集团。在首创证券的证监会的反馈意见文件显示,发行人控股股东首创集团持有第一创业证券12.72%的股份,首创集团关联方首农集团、京国瑞基金分别持有第一创业证券4.99%、4.99%的股份,合计持有第一创业证券22.7%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该份反馈意见文件提出,首创证券招股说明书未披露北京市国资委控制的其他企业从事证券业务的情况。请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补充核查并说明:
(1)发行人是否按照招股说明书格式准则要求披露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企业;
(2)认定不存在同业竞争关系时,是否已经审慎核查并完整披露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全部企业,该等企业是否存在与发行人相同或相似的业务,如存在请说明是否构成同业竞争;
(3)第一创业证券是否为首创集团控制的企业,北京市国资委控制的其他证券公司与发行人是否构成同业竞争。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第一创业上市后,前十大股东中,多个股东在过去的三年内出现了频繁减持,股权稀释的情况。华熙昕宇投资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华熙生物控股股东)、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能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先后减持第一创业持股比例。同时,在2020年第一创业进行了定向增发,在此次非公开发行中,北京国资委大举进场公司,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巩固了第一大股东位置。
此次面对证监会的反馈意见,首创集团对第一创业的股份进行了变更。根据第一创业的公告,在2022年1月24日收到公司第一大股东首创集团告知函,告知首创集团与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国管”)于2022年1月24日签订《关于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意向性协议》,首创集团拟将其持有的公司534,686,400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2.7234%)转让给北京国管和/或其指定的第三方。
此前,对于第一创业控股问题,市场一直存在质疑。第一创业多次对外宣称公司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无任何单独一方能决定重大事项。然而,随着首创证券的上市进程推进,国资大股东将变更,第一创业“三无”券商的谜团将逐步解开。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第一创业证券排名》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第一创业证券排名、中信重工重组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