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5g股票评估,小米股票值得长期持有吗

2023-03-05 18:35:22 证券 xialuotejs

小米股价迎来大涨,股价升降都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今年初,小米手机公布了一项重特大措施,小米雷军十分相信AIoT发展方向,在今年初曾表明要在未来5年内不断资金投入100亿,现如今加仓投资总额,在5G+AIoT竞技场上加仓升级,将来5年将最少资金投入500亿元。

今年是5G迅速发展趋势的关键一年,应对5G时期的激进派姿势,小米手机拥有 优良的销售市场预估,此次的涨幅是以十一月底刚开始,也就是小米手机今年Q3一季度财务报告公布以后显示信息出去的身心健康库存量水准,会计身心健康度出色,应对5G迅速交货可完成轻装前行。这类状况下,小米雷军还明确提出了今年要发布10款5G手机上的方案,而且首先在今年十二月公布了第一款市场价小于2000元的5G手机上,是第一个将5G手机上通俗化的公司,该新品发布以后,股票价格第二天上涨幅度超出了8%。

另外小米手机AIoT的销售业绩提高快速,今年前三季度增长速度超出40%,AIoT连接机器设备数做到2.13亿台,小米手机构建了世界最大经营规模的消费级物联网云平台,从5年100亿升级为5年500亿,应对5G通讯技术扶持的AIoT万亿元出风口,小米手机的先给优点和资金投入增长速度产生优良的预估。在手机之外,小米手机IoT与日常生活消费性商品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以小米电视机为例子,今年小米电视机全年度提升1000万,充分说明了IoT关键家电业务流程的整体实力。

除开中国销售市场不断发售之外,小米手机的现代化进度也是非常的成功,红米手机在印尼销售市场不断牢固销售市场第一,欧洲销售市场进度快速,营运商方式银矿刚开始发掘,让小米手机变成了一家真实的经济全球化公司。小米股价连续性的身心健康增涨,再再加上股票消息的利好消息,持续恢复外部对销售市场,很多资产坚定不移买进,总市值总算迈入了有效重归。

小米股票值得长期持有吗

首先,分析一家公司的股票是否值得长期持有是要看这家公司能否持续成长,理论上一家公司的发展遇到天花板,股票就可以出手了。小米公司是一家科技类型企业,智能手机方面市场占有率还是很高的,我们可以看作现在还是他的上升期,长运远来看还是要考量有多少核心技术,因为手机行业是充分竞争的市场,要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公司才能发展的更好。

再次站上时代的风口,小米能否跨越5G周期?

没有意外,小米交出一份非常不错的二季报,明显超出了市场预期。

2021Q2财报显示,小米在报告期内营收878亿元,同比增长64%;经调整利润63亿元,同比增长87.4%,且营收和利润连续两个季度创 历史 新高。

与此同时,小米手机业务的收入和出货量也表现不俗。据IDC数据,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首次进入全球第二。

但看看财报当天小米股价及近期走势,一阵不和谐感。

虽然这和近期中概股整体环境有关,但也反映出市场看淡的情绪。

毫无疑问,从经营层面来说,在5G换机潮环境下,小米取得亮眼成绩,业绩也兑现了。

但股价的下跌,也体现出市场的担忧。我们猜测,投资者不买小米账的原因,或许和这次业绩超预期的由来有关系,即:

在5G换机潮结束后,小米5G手机还能大卖吗?小米未来还能持续从宏观环境里吃到红利吗?

目前小米PE估值17.6,盈利同比增长87.4%,PEG=PE/(企业年盈利增长率*100)大概是0.2——妥妥的周期股定价。

那么,市场的这一担忧,究竟有道理吗?基于此,我们围绕小米的高增长业绩是否有持续性,从三个部分展开了分析。

小米此轮增长,除了抓住了竞争格局的 历史 性机遇,也在于正处5G技术更新带来的增长红利期。

当前国内正处于5G放量期,据中国信通院数据,今年7月份国内手机出货量中,5G手机占比提升至79.6%,成为市场增长主要驱动力。

而在如今这样的技术刚刚开始迭代、行业迅速渗透的初始阶段,大多数消费者抱着尝鲜的态度,偏向于购买更具性价比的手机,这使得,目前这个4G到5G的技术迭代更新周期里,高性价比手机产商往往会最先受益。(表外表里在《小米暴涨背后:欧洲4G的惊喜,也救不了5G的落空》文章中曾对此规律进行过详细论述)

小米虽然不断推出高端旗舰手机,在品牌高端化方面持续发力,但不得不说,小米在性价比方面依然占据优势。

数据显示,小米2021年6月份激活终端中,高性价比机型仍为主要拉动力。

高性价比产品往往在技术迭代前期会吃到红利,但在后期阶段却往往后劲不足。

过去曾在4G手机高速发展时,小米就吃过这样的亏:2014年-2015年,中国市场4G网络基础设施布局完成,国内4G市场进入爆发式的增长。这一阶段,小米的市场份额从13.7%攀升至16.1%。

然而2015年之后,国内4G渗透速度开始放慢,小米市场份额很快就在2016Q4下跌至7.4%。市面上80%的媒体都用“滑铁卢”形容2016年的小米。

而更重要的是,手机产品技术变革的后期,行业渗透率趋于饱和时,高端品牌会逐渐夺回份额。彼时,主打性价比手机品牌,市场份额跌落会明显。

而这,也是目前市场对小米成长性预期不够乐观的核心因素。

那么,已经踩过一次坑的小米,在吃过5G前期的增长红利后,要依靠什么来维持增长,避免重蹈2014-2016的下滑情况呢?

早在2014年,也就是国内正处于4G渗透期时,小米便瞄准了印度广阔的消费市场。不过,当时的海外市场,小米仅在印度布局,而且印度市场并没有很快接受小米,2015年小米的印度收入占比较低,出海没能够缓解小米在国内市场的下滑情况。

如今,小米的出海之路越走越远,海外收入比重愈发增大。截至2021Q2,小米中国大陆收入和境外收入占比分别为50.3%和49.7%,各占一半。

海外版图扩大后,小米的这轮增长理论上不会像2015年4G周期时,受单一市场周期影响过大。

而不同海外市场正处的通信技术发展阶段不同,使得小米在海外市场的成长状况也呈现多样性。目前小米重点布局的印度、西欧和中东欧的通信基础设施不尽相同。

首先来看小米布局多年的印度市场。根据CMR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印度手机市场数据,4G智能手机占87%的市场份额。

在这样的市场下,拥有高性价比、印度本土化营销策略以及线上线下强势布局的小米占据优势。从数据上看,小米在印度手机市场长期霸榜。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同样处于4G发展时代的欧洲市场。

疫情的来临,消费者普遍“消费降级”,进一步释放了对中低价位手机的需求,即便是处于高经济水平的欧洲,消费者也需要经济实惠的产品。

2021Q2,小米手机在西欧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加57%,而在4G建设相比于西欧较弱的中东欧,小米则连续三季度市占第一。

对于新进入的手机品牌来说,已经被三星“统治”的拉美市场,是块“难啃的骨头”。

好在目前拉美市场还在4G技术早期发展阶段,理论上属于小米的“舒适区”。

2019年,小米开始加快推进拉美市场,而随着LG退出手机市场和三星供货受阻,其空出的市场份额被小米顺利承接,小米市占率得以自2020Q2的4.9%增长到目前的11.4%。

不过小米的份额毕竟有限,要想从三星手里真正拿下拉美市场,小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而除了正处于4G渗透期的印度、西欧和拉美市场,小米的海外布局还有2G、3G为主导的中东和非洲市场。

据小米2021Q2的财报披露,目前小米在中东和非洲的市占额分别为20.9%和8.5%,非洲的发展空间

潜力较大。

可以看到,海外不同区域处于不同的周期,同一周期所处阶段也有所差别。某个区域表现不佳时,其他区域的增长可能正强势。

如此接力下,小米收入增长的持续性不会像过去那样,受单一换机周期因素影响,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不过,向外开拓市场的持续性可期,但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基本盘稳吗?

可以说,市场对小米本次5G周期成长性的担忧,绝大部分原因都在国内市场。毕竟,4G换机周期时,无论前牛还是后熊阶段,小米海外市场销量相对有限。

而3G换挡4G后期,小米业绩乏力,和其没“吃上”下沉市场红利,换机周期提前结束密切相关。

时间回到2015年,那时正是4G高速渗透的中后期。据信通院数据,2015年4G手机出货量猛增至85%,2016年进一步提升至92.8%。

4G换机潮全面爆发,手机行业竞争格局来到了临界点。

从中国移动2016年5月的数据可以看到,各种品牌的4G手机在终端市场都好卖。比如,波导、酷派等四五线手机品牌,都能在云南、吉林等区域畅销;而价位和小米类似的OPPO,更是在超过半数的区域里,拿下当月销量头名。

各层级市场换机需求相继释放下,国内手机品牌的市占率大多都有延展。

比如,2015年到2016年,OPPO的市占率从8.2%上升至16.8%;vivo从8.2%升至14.8%,华为从14.6%提到16.8%。

但有别于行业一致向上的趋势,小米的市占率却表现相反:从15.1%下滑至8.9%。

为何小米没有抓住4G市场持续下沉的机会呢?

问题出在线下渠道上。

小米当时主要依靠互联网渠道销售,同时在品牌宣传上也相对克制,这使得其在线下市场,特别是三四线及以下市场知名度有限。

也因此,当小米的4G产品,在线上购物发达的一二线城市销售饱和后,几乎面临向低线市场渗透无门的情况,业绩高增长持续性自然受到影响。

相比之下,OPPO、vivo凭借步步高时代的渠道优势,在三到六线市场拥有大量门店。再加上,“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不间断电视广告轰炸,销售持续下沉。

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小米,开始重视线下渠道。但2017年门店布局开始后,实际的拓张并不是很顺利。

原因据当时普遍的说法是,代理小米利润很薄,“卖一部小米手机才挣几十块钱。”有代理商说道。

而线下的渠道经销商都是高成本运营的,如果产品不能挣钱,就会被渠道抛弃,这导致小米在国内线下市场的市占率持续低迷。

不过,这种情况在2020Q3出现了变化。

可以看到,从2020年11月开始,小米线下门店高速扩张,平均每月新增1000家左右。截止2021年6月底,门店总数超过7600家。

备注:2019年小米未披露门店数量

线下渠道布局变顺利的契机在于,渠道利益分配出现新的机制。

数据显示,近两年随着中高端机产品的销量拉升,小米单台手机的毛利率在逐渐提高。比如,2020Q1小米10推出后,单台机毛利率持续提升,2021Q1高达12.9%。

这意味着,公司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让利给渠道。

除了手机品类的毛利提升,IoT业务的规模化发展,也将“让利”渠道变得相对轻松。

据今年618促销数据,多款IoT产品销量全网第一,几乎包揽了全屋智能领域的全场景爆品。其中,小米电视获得全平台销量、销额的双料冠军。

基于此,据多渠道消息,现在代理小米的利润空间,小米手机从7%上升至10%左右,小米生态链及家电产品利润空间能达到15%-20%,比如智能电视能达到20%。再加上交叉销售盈利,小米在经销商端的竞争力无疑变大。

而线下渠道扩张稳定推进,意味着小米终是迈进了4G换机潮时,失之交臂的下沉市场渠道。这或许会让小米在此次5G换机潮下,延长换机周期成为可能。

不过,销售期如果延长,在目前的局势下,小米的产品供给是否跟得上呢?

可以看到,如今行业芯片紧缺的情况愈演愈烈。荣耀高层传达出供应偏紧的信号;而迫于供应压力,上游企业台积电已全面提价。

这种局面,小米显然也会受到影响。不过,基于芯片供应链方面的优势,在5G换代周期里,小米相比国内同行,无疑是占优的。

而通过补齐线下渠道,承接下沉市场换机需求释放,再加上供给端优势,此次小米业绩超预期,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由于有3G向4G过渡时期,前期靠性价比产品吃尽红利,后期阶段动力不足、业绩下滑的前车之鉴,市场对5G换代周期里小米的业绩表现,难免变得谨慎。

但在海外市场,以及国内线下渠道,“补课”多年,壮实很多的小米,相比4G换机周期时,续航能力正变得清晰起来。

至于抓住5G换代的风口,在国内外扩张之路上走得多远,还需要长期追踪。

小米5G手机和MIX Alpha发布,为什么股价依旧毫无起色?

小米作为国内的一家手机厂商,在今年更是在性价比上成为了行业的标杆。无论是手机的性能,还是价格方面。小米都做出了重新的规划,当然现如今的小米也知道了科研的重要性。而这段时间涉及多个领域的小米,也是一直没有停过,近期更是要在近期发布一款新的“黑科技”。来为自己的新机MIX 4预热,

大家都知道手机最离不开的就是电源的限制。现如今线充虽然有着很快的充电速度,但在离手后就不是特别的方便了。因此人们研发出了无线充电技术,但由于技术问题,无线充电的速度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而小米在近期要发布的“黑科技”就是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一大延申成果了。首次将手机的无线充电速度提升至45W,

这也是无线充电技术划时代的升级版。今年年初,小米便在发布会上展示了自己的100W无线快充概念,但苦于技术的安全性和测试后的稳定性。迟迟未在新机上进行发布,而这次的发布会主题也是与充电有关。“5G时代充电技术沟通会”,5G时代将会带来更多技术的转变和机遇。小米也是紧抓这次机遇,拿出自家的技术在行业内进行交流,看来还是有着非常长远的眼见的。这项“黑科技”推出后,极有可能是在自家的新机MIX 4上进行首次使用。

其实,这些年小米的发展也是十分“壮大”的,从家电到手机终端。都有着小米的产品出现,而新机MIX 4也被透露出来了部分数据。一亿零八百的像素拍照,加上人工AI的处理芯片,也让这款新机还未现世,便有了很大的社会关注度。小米的新品还是值得期待的,这款黑科技的首发。也会一定程度的改变手机被线限制的尴尬处境。

小米集团的股价创历史最高,但软件、硬件商业模式争议从未中断

从2018年7月上市至今,小米集团从来不缺争议。这包括了手机市场份额的下降,市值暴跌。进入2020年,受益于华为被美国制裁,小米手机份额提升,业绩回暖,市值也创出 历史 最高。但是面向未来,争议仍在。

尽管市值创出 历史 新高,但围绕小米的争议还远未结束。

小米发布2020年三季报前夕,公司股价创下自上市以来的 历史 最高价,11月24日财报发布当天,股价一度爬升至28港元以上的 历史 新高。而随着“靴子”落地,小米股价接连回调,不过总体而言,年内仍录得了超过140%的正向收益。

小米,有着多重身份,曾被看作是“年轻人第一只拥有的股票”,但在上市不久又被戏谑为“年轻人第一只套牢的股票”。围绕小米的业绩与估值,也总是存在机构多空之争。如今,小米的市场表现似乎给了那些“空头”一记重拳。但即便如此,随着华为重启4G手机,以及荣耀的剥离,未来小米的业绩以及市场份额再起争议。

手机市场份额超越苹果位居第三

小米持续在高端机领域发力充满挑战

三季报显示,小米单季度收入和利润创下 历史 新高,同时,单季度手机收入和手机出货量同样创新高。据IDC统计,小米2020年三季度手机市场份额超过苹果位居全球第三。据Canalys的数据,公司第三季内地智能手机出货量按年上升18.9%,是前五大厂商中惟一取得正增长的企业。

2020年前10个月,小米高端旗舰手机销量超过800万台,同时,其在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平均售价(ASP)同比增长14.7%。小米在财报中称,这是受益于中高端手机的销量占比提升所致。今年年初,小米发布年度首款5G真旗舰小米10系列手机,在第三季度又发布了小米10至尊纪念版,小米的高端产品策略得以成功执行。

小米之所以在高端 策略 上取得成功,是有一定原因的。张可兴认为,“小米的中高端机型符合公司的战略,过去小米用性价比抢占市场,是因为公司的研发投入不够,随着消费者理念的转变,而且手机对每个人越来越重要,消费者愿意花稍微多一点钱去获得更好的机型。此外,小米还具备一个非常好的因素,就是相对友商来说,其4G手机库存相对较低,那么在5G手机转型过程中,没有什么包袱。”

对于后续小米能否在竞争激烈的高端机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原炜认为,“小米性价比的品牌形象实在太深入人心,这种品牌形象跟高端市场高端用户对产品的心理核心诉求是不相匹配的,而要想在高端市场扭转这一用户心智,则是非常困难的。”

张可兴表示,从目前已知的数据看,小米已经获得了很多“米粉”的认可,就此而言,其在高端机型上占领一定市场份额已经比较确定。但从长远来看,小米中长期发展高端机型战略还面临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比如苹果、华为。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小米并不一定可以在高端市场上保持持续增长的市场份额。

智能手机依然是核心中的核心

短期内海外重心难以迁移至欧洲

根据《IDC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预计接近2.2亿台,到2024年出货量将增长到近5亿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

原炜也认为,小米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其手机。“这是小米业务的基本盘,决定着小米整个系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如果手机业务不行的话,则很难想象其IOT和智能家居等业务还能够蒸蒸日上。不过,另一方面,IOT是小米打造其生态的关键要素,有小米品牌的加持、对设计的要求、质量的管控以及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我对小米IOT业务在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看好的。”

据Canalys统计,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机境外市场收入达到人民币398亿元,同比增长52.1%。本季度境外市场收入及对总收入的贡献占比均创 历史 新高。其中,在西欧出货量尤其亮眼,同比增长107.3%,市场份额提升至13.3%,排名第三。

事实上,在海外市场,印度、东南亚市场向来是小米智能手机发力的重点地区,随着公司大力开发欧洲市场,且取得显著成效,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其海外市场重心是否就此发生迁移的讨论。

“欧洲市场是高端市场,那里的消费者有着更高的购买力;但是欧洲市场分割严重,语言文化林林总总,并且在专利、数据保护、消费者隐私保护等方面有着繁杂而严格的法律法规,因此市场开拓的成本也比较高,很难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投入。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我相信印度、东南亚市场仍将是小米在海外的主战场,值得继续深耕,而在欧洲市场虽然会积极 探索 拓展,但需要时间,海外市场的重心不能很快也不必很快转移到欧洲。”原炜表示。

“铁人三项”商业模式

最大的挑战在于用户体验

小米的商业模式为“铁人三项”(硬件+互联网服务+电商及新零售)模式。小米硬件产品的宗旨是在满足高品质与精良设计的同时追求 极值 的性价比,雷军承诺公司的整体硬件业务(包括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的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否则将超过部分回馈给用户。在方正证券分析师陈杭看来,极致性价比就是小米护城河的起点。他认为,“低毛利+高效率”是小米商业模式的本质,也是小米的护城河。

在张可兴看来,可以这样理解小米“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小米用手机业务带动整个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用智能硬件扩充自己的产品线和业务的边界。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为国外非常具有性价比的连锁超市Costco。

至于如何评估这种商业模式的效果,原炜认为,小米要实现从硬件到互联网的螺旋驱动,最大的难点也是在受制于底层安卓系统的条件下,要在用户体验上,做出跟iOS可以媲美的MIUI。

张可兴则补充称,“现在很多公司都在从硬件到软件这样一种商业模式进行过渡,但是做好的公司特别稀少,惟一做得很成功的就是苹果,通过手机、电脑、平板形成iOS系统的闭环,进行产品的购买和付费。而要实现这样的成就,对小米来说难度巨大,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而目前,小米的互联网服务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广告,真正要实现通过硬件到互联网的驱动,还需要商业模式的重新再造。”

(本文已刊发于11月28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小米再度破发现在股价是多少?

8月2日,“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小米,在价格稳定期结束后,再度跌回发行价17港元/股附近,盘中甚至一度破发。坐了一波过山车的投资者不禁要问,说好的“翻倍”行情,还有吗?

6月22日,小米创始人雷军、林斌等高管在小米招股书上正式签字,小米随即启动全球公开发售。当日上午,小米CEO助理“小米公司陈曦”在微博上喊话:港交所第一只同股不同权的股票,股票代码:1810(18年上市,10年创立),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亲爱的米粉们,账户开好了吗?

然而,“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却在上市的首月里,上演了一出过山车大戏。

尽管创始人雷军认为“小米是全球罕见的、既能做硬件、也能做电商、也能做互联网的全能型企业”,“小米的估值,应为腾讯乘以苹果”,但是面对不尽如人意的招股结果,雷军最后将发行价定到了最低的17港元/股。

虽然雷军认为发行价已经定到了最低,小米还是没能逃过首日破发的命运。7月9日,小米一开盘就遭遇破发,最低跌至16港元/股,较招股价下跌近6%,并已非常接近IPO前F-1轮投资者进入时的成本价15.8港元/股。

情况在“绿鞋”护盘资金等各路人马的推动下很快迎来反转。上市首日,小米的“绿鞋机制”便被触发,超募资金出来护盘,股价震荡回升,最后下跌1.18%,收报16.8港元/股。

上市首日晚间,雷军携新老朋友在香港某酒店举办小米香港主板上市庆功宴,席间雷军放话称:“要让在上市首日买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数据显示,上市首日及次日,年轻投资者的聚集地富途证券均稳居小米十大净买入经纪商第二位。

之后小米所向披靡,收复每股17港元的开盘价后,一鼓作气,仅用了7个交易日,最高冲至22.2港元/股,小米的市值也从507亿美元飙升至703亿美元。

看到小米如此凌厉的涨势,米粉似乎看到了“年轻人的第一次翻倍”的希望。但是,形势很快再次反转。

伴随着价格稳定期截止日的临近,以及全球科技股的大幅下挫,小米开始上演跳水行情,“怎么涨上来怎么跌下去”,仅用了11个交易日,股价便再度回到发行价附近,盘中再度破发。

在小米的本轮过山车行情中,“绿鞋机制”扮演了重要角色。据计算,为了“稳定”股价,小米动用了56亿港元的护盘资金。

小米29日发布公告称,与全球发售有关的稳定价格期于7月28日结束,摩根士丹利于7月17日已悉数行使超额配股权,按每股17港元的价格超额发售了3.27亿股B类股份,约占全球发售量的15%。

超额配股权就是市场俗称的“绿鞋机制”,国际市场几乎所有稍微大型一些的新股发行都会设置“绿鞋机制”,稳定新股股价。伴随着“绿鞋机制”的全部行使及价格稳定期的结束,小米的股价后市将何去何从呢?

西南证券将小米与美股的亚马逊对标,认为小米的生态圈刚刚形成,互联网服务和生态链两个飞轮正在飞速旋转,未来成长之路刚刚开始。但与传统互联网公司不同的是,小米多了一个维度(设备连接数),作为IOT(物联网)时代的新增变量,基于IOT泛互联和AI泛智能的第三个飞轮将是小米探索的星辰大海。

西南证券给予小米2019年40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30.30港元/股,上调至“买入”评级。麦格理则以小米今年第二季手机付运量同比上升49%高于其预期为由,维持小米“跑赢大市”评级,并给了30港元/股的目标价。

与机构的乐观不同,很多小米的年轻投资者在本轮股价回落中选择了离场,因为他们担心小米将于8月中下旬发布的财报并不好看。

2018年4月,小米向雷军控制的Smart Mobile Holdings Limited以1599美元的对价发行6396万股B类普通股。小米在回复内地监管层的反馈意见时称,该次股权激励确认98.27亿元股份支付费用。本次授予雷军的股权已经在上市前发出,不会在上市后稀释存托凭证持有人的权益。

但真的如此吗?有投资人士指出,小米此举也许不会稀释存托凭证持有人的权益,但一定会影响二季度的业绩表现。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小米短期股价表现仍值得期待。受锁定期制约,小米的基石投资者和原始股东只能等半年后才能出货,雷军有维护股价稳定、市值管理的需求。

另外,从近期放出的“小米2018年二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大增48.8%”、“小米大张旗鼓宣布进军空调领域”等消息来看,也许雷军并没有放弃小米千亿美元市值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