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股票估值那么高,为什么小米上市后市值会变高那,上市对一个公司市值增高有影响吗,之前不上市不也是会有准确估值吗

2023-03-04 22:02:19 证券 xialuotejs

为什么说小米450亿美元估值过高了

时值年末,随着各主要手机厂商业绩的出炉,小米的业绩和估值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可以肯定的说,小米今年年初预期的手机8000万—1亿部的销量目标肯定是泡汤(据称是7000万部),而众所周知的事实,当时小米450亿美元的估值,手机业务(包括销量预期)是重要的加分项之一。但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除了销量未达预期之外,其还存在怎样的问题或者说曾经的加分项是否依然存在还是发生了变化?

众所周知,作为一家企业,其战略和商业模式至关重要。不过对于今年的小米,其在年初和年末的战略和商业模式显然出现了摇摆。

业内也许还记得,小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在今年年初“两会”期间谈及业内对于“十年后小米超过苹果”存歧义的解释中称:作为互联网公司,我们最在乎的其实就是用户量,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像他们一样,一个季度要挣180亿美金的利润,我们的目标是在十年时间里面能不能成为市场份额第一的互联网手机公司。为此,小米将继续降低手机等智能设备单品的毛利率,增加出货量,同时布局更多的生态链企业,从而铺开其互联网服务的生态系统。在这种模式下,小米依靠销售设备带来的盈利比例将会越来越低,而其互联网服务的增值费用收入将会越来越高,类似美国商超Costco的“会员费”模式。

但到了年底前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场外对媒体谈及手机销量时,雷军则称:这个目标不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看重的是消费者满意度,小米会继续聚焦手机、电视和路由器三大核心业务,希望效法日本索尼、韩国三星,成为中国新国货的代表,带动整个中国制造业的进步。

不知业内看到上述小米今年年初和年底前雷军针对小米战略和商业模式的描述作何感想?至少从我们的理解看,前者还是以规模为基础和追求通过服务盈利商业模式,而后者强调的则是硬件本身的竞争力,甚至是盈利。那么问题来了,这年初和年底截然不同,甚至是既然相反的商业模式,究竟哪一个才是小米的模式?这种商业模式摇摆本身就是小米估值最大的减分项。毕竟一个企业如果战略不能确定或者摇摆的话,将是非常危险的,但稍加分析,尤其是对于影响其商业模式能否最终实现的核心基础硬件的市场表现和竞争形势,我们又不免理解了小米这种战略和商业模式的摇摆的无奈。

首先看今年小米选择“走量”的中国千元机低端市场。根据小米公开的资料,售价699元的红米2是小米目前最畅销的手机。红米2于2015年1月发布,截至6月,红米2销量突破1000万台,月均销量200万台。同时,售价599的红米2A在4月开售,截至7月,销量突破500万台。2015上半年,红米2贡献了接近50%的销量。对此,有业内分析称,小米手机的总销量中,红米系列占比高达70%—80%。如果说小米在今年是以千元,甚至不足千元的低端手机来勉强维持增长的话,那么在这个市场中,联想的乐檬K3,魅族的魅蓝、魅蓝Note,华为荣耀4X等也表现不俗,这意味着即便是在千元机市场,小米在现在和未来也面临诸多对手,且增速和市场份额被稀释将不可避免。

至于以创新驱动的高端市场。近日,小米联合创始人、小米总裁林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小米是靠创新而非营销驱动增长的公司并以小米4C举例时称,除了边缘触控、全网通功能之外,双天线设计均是小米的技术创新,这个技术很难,也很贵,是很多高端手机中都没有的配置。我们这里暂不去细细分析这其中是否具有水分,至少从低价红米占据出货量大部看,市场和用户更多选择小米的手机看重的还是低价格,也就是说即便上述林总说的都是小米的创新,但不能得到市场和用户认可并转化为自身价值的创新难免让业内对于这些创新的内涵产生质疑,而小米似乎也从未对外公布过定位高端的小米Note的销量。

与之相比,国内市场销量占据其总销量70%左右的华为,今年不仅在出货量上超越了小米(包括中国市场),其高端手机的出货比例更是占据1/3左右,这使得小米手机在未来不仅在创新驱动的价值层面,还是出货量的规模层面都平添了一个最强大的对手。当然,除了华为之外,国内的OPPO和Vivo今年在中高端市场的突出表现,相信在未来也会给小米在此市场的增长增加不小的麻烦,更不要说苹果了。

再看小米电视,据中怡康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主流电视厂商创造了总量为3110万台的智能电视用户总量,小米用户量仅为30万台,仅占据该市场的1%,而今年预计销量将会达到100万台,虽然增速不慢,但从其在电视市场的整体占有率依然偏低,更为重要的是,小米在电视市场除了面对众多的传统电视厂商外,在自己专攻的智能电视领域,小米遭遇了一个与自己同样商业模式的对手,那就是乐视,且乐视的出货量今年可以达到300万台,是小米的3倍。而从支撑该商业模式的内容上看,小米松散的内容结盟模式显然不如以内容起家的乐视,这也是为何双方今年在此领域频频爆发口水战的原因。即便是业内对乐视也不看好,或者说其宣扬的商业模式也有噱头之嫌的话,小米与乐视充其量也是半斤对八两。其实,小米与乐视在电视市场面临同样最大的短板都是基于它们商业模式中最核心的用户规模太小。

与小米电视类似,在路由器市场,虽然小米在智能路由器市场中排位第一,但其在整个路由器市场中所占比例依然偏低。例如在今年第三季度,在中国整个路由器市场(包括智能与传统路由器),智能路由器仅占据6.1%左右的市场份额,加之智能路由器市场中,360、华为增长迅猛(其中360甚至在今年第三季度一度超越了小米),其高速增长的势头在未来也势必会减弱。

既然三大核心硬件(小米商业模式的根基)要么对手众多,要么强手当道,并直接导致未来其规模增长的放缓,那么所谓的小米生态系统的(围绕手机、智能电视、路由器)价值势必会缩水。业内知道,除了这三大核心硬件之外,小米还涉足了小米盒子、智能插线板、空气净化器、电池、智能电单车等诸多所谓智能硬件领域,虽然也获得了一定的销量及业内的好评(相比同类产品),但由于核心硬件业务,尤其是核心中的核心手机业务增速减缓,且在未来高低进退均有诸多或强劲的对手阻碍其规模及价值的扩张,使得这些对于小米估值今年仅存的可能的加分项不仅大大缩水,反而给业内一种不务正业(例如分散资源)的感觉。

关键是小米一再对外声称的小米生态(“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的铁人三项)失去了有实际说服力的基础支撑,并导致今年其服务和软件在小米整个营收中的比例非但没有实质性的增长(按照此前小米公司总裁雨果?巴拉今年7月接受采访时预测小米今年营收预计为160亿美元,服务业务只占据其中的10亿美元),反而出现了下滑,也就是说小米离其商业模式的实现还相距甚远,但基础的通过硬件扩大市场和用户规模却在遭遇越来越强的挑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由于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小米曾经估值450亿美元时的加分项均不同程度出现缩水,尤其是这种缩水还导致了小米战略和商业模式的摇摆,由此看,450亿美元的估值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小米来说确实高了。

为什么小米上市后市值会变高那,上市对一个公司市值增高有影响吗,之前不上市不也是会有准确估值吗

上市前的估值来自于风险投资资金的额度和评估机构的评价,一般公司上市初期股价都较高,甚至远大于估值,但随着上市后公司的运作和实际表现,股价会有波动,目前小米的股价已经远低于当初的发行价。不上市只能赚消费者的钱,无法快速满足风险投资人的需求,上市后可以通过股票买卖套取股票投资人(散户)的钱,风险投资人通过售出股票快速回笼初始投资。这也是老干妈坚持不上市的原因,一是不缺现金流,二是不希望损害普通投资人利益。谢谢。

小米集团的股价创历史最高,但软件、硬件商业模式争议从未中断

从2018年7月上市至今,小米集团从来不缺争议。这包括了手机市场份额的下降,市值暴跌。进入2020年,受益于华为被美国制裁,小米手机份额提升,业绩回暖,市值也创出 历史 最高。但是面向未来,争议仍在。

尽管市值创出 历史 新高,但围绕小米的争议还远未结束。

小米发布2020年三季报前夕,公司股价创下自上市以来的 历史 最高价,11月24日财报发布当天,股价一度爬升至28港元以上的 历史 新高。而随着“靴子”落地,小米股价接连回调,不过总体而言,年内仍录得了超过140%的正向收益。

小米,有着多重身份,曾被看作是“年轻人第一只拥有的股票”,但在上市不久又被戏谑为“年轻人第一只套牢的股票”。围绕小米的业绩与估值,也总是存在机构多空之争。如今,小米的市场表现似乎给了那些“空头”一记重拳。但即便如此,随着华为重启4G手机,以及荣耀的剥离,未来小米的业绩以及市场份额再起争议。

手机市场份额超越苹果位居第三

小米持续在高端机领域发力充满挑战

三季报显示,小米单季度收入和利润创下 历史 新高,同时,单季度手机收入和手机出货量同样创新高。据IDC统计,小米2020年三季度手机市场份额超过苹果位居全球第三。据Canalys的数据,公司第三季内地智能手机出货量按年上升18.9%,是前五大厂商中惟一取得正增长的企业。

2020年前10个月,小米高端旗舰手机销量超过800万台,同时,其在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平均售价(ASP)同比增长14.7%。小米在财报中称,这是受益于中高端手机的销量占比提升所致。今年年初,小米发布年度首款5G真旗舰小米10系列手机,在第三季度又发布了小米10至尊纪念版,小米的高端产品策略得以成功执行。

小米之所以在高端 策略 上取得成功,是有一定原因的。张可兴认为,“小米的中高端机型符合公司的战略,过去小米用性价比抢占市场,是因为公司的研发投入不够,随着消费者理念的转变,而且手机对每个人越来越重要,消费者愿意花稍微多一点钱去获得更好的机型。此外,小米还具备一个非常好的因素,就是相对友商来说,其4G手机库存相对较低,那么在5G手机转型过程中,没有什么包袱。”

对于后续小米能否在竞争激烈的高端机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原炜认为,“小米性价比的品牌形象实在太深入人心,这种品牌形象跟高端市场高端用户对产品的心理核心诉求是不相匹配的,而要想在高端市场扭转这一用户心智,则是非常困难的。”

张可兴表示,从目前已知的数据看,小米已经获得了很多“米粉”的认可,就此而言,其在高端机型上占领一定市场份额已经比较确定。但从长远来看,小米中长期发展高端机型战略还面临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比如苹果、华为。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小米并不一定可以在高端市场上保持持续增长的市场份额。

智能手机依然是核心中的核心

短期内海外重心难以迁移至欧洲

根据《IDC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预计接近2.2亿台,到2024年出货量将增长到近5亿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

原炜也认为,小米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其手机。“这是小米业务的基本盘,决定着小米整个系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如果手机业务不行的话,则很难想象其IOT和智能家居等业务还能够蒸蒸日上。不过,另一方面,IOT是小米打造其生态的关键要素,有小米品牌的加持、对设计的要求、质量的管控以及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我对小米IOT业务在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看好的。”

据Canalys统计,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机境外市场收入达到人民币398亿元,同比增长52.1%。本季度境外市场收入及对总收入的贡献占比均创 历史 新高。其中,在西欧出货量尤其亮眼,同比增长107.3%,市场份额提升至13.3%,排名第三。

事实上,在海外市场,印度、东南亚市场向来是小米智能手机发力的重点地区,随着公司大力开发欧洲市场,且取得显著成效,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其海外市场重心是否就此发生迁移的讨论。

“欧洲市场是高端市场,那里的消费者有着更高的购买力;但是欧洲市场分割严重,语言文化林林总总,并且在专利、数据保护、消费者隐私保护等方面有着繁杂而严格的法律法规,因此市场开拓的成本也比较高,很难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投入。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我相信印度、东南亚市场仍将是小米在海外的主战场,值得继续深耕,而在欧洲市场虽然会积极 探索 拓展,但需要时间,海外市场的重心不能很快也不必很快转移到欧洲。”原炜表示。

“铁人三项”商业模式

最大的挑战在于用户体验

小米的商业模式为“铁人三项”(硬件+互联网服务+电商及新零售)模式。小米硬件产品的宗旨是在满足高品质与精良设计的同时追求 极值 的性价比,雷军承诺公司的整体硬件业务(包括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的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否则将超过部分回馈给用户。在方正证券分析师陈杭看来,极致性价比就是小米护城河的起点。他认为,“低毛利+高效率”是小米商业模式的本质,也是小米的护城河。

在张可兴看来,可以这样理解小米“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小米用手机业务带动整个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用智能硬件扩充自己的产品线和业务的边界。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为国外非常具有性价比的连锁超市Costco。

至于如何评估这种商业模式的效果,原炜认为,小米要实现从硬件到互联网的螺旋驱动,最大的难点也是在受制于底层安卓系统的条件下,要在用户体验上,做出跟iOS可以媲美的MIUI。

张可兴则补充称,“现在很多公司都在从硬件到软件这样一种商业模式进行过渡,但是做好的公司特别稀少,惟一做得很成功的就是苹果,通过手机、电脑、平板形成iOS系统的闭环,进行产品的购买和付费。而要实现这样的成就,对小米来说难度巨大,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而目前,小米的互联网服务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广告,真正要实现通过硬件到互联网的驱动,还需要商业模式的重新再造。”

(本文已刊发于11月28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小米上市估值为什么这么高

两点 1、因为雷军、雷军商业帝国投资了有30多家 部分都上市了,根基很稳。 2、小米生态布局,已经延伸到每一个方面了,延伸面越广,企业盈利点越多,越不容易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