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什么)

2023-02-27 14:18:15 基金 xialuotejs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2015年我国GDP预期增长目标为7%。即便是7%的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的。数据显示,2011-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长9.5%,2012、2013年均增长7.7%,2014年增长7.3%,2015年上半年增长7.0%。国家统计局表示,“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近8%,将远远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

2、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

3、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

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4、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后者又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从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产业、产品、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不断深入。

扩展资料:

《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

《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态”作为中国高层对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意义。

而《人民日报》的三篇评论恰为人们清晰呈现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整体面貌和未来趋势,正如评论中所说,“面对新常态,我们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经济新常态

现在经常提到经济转型,我想问一下我国现在经济特点是什么,要转型成什么样的经济,模式?

我国经济特点除了如同楼上说的资源储备不足,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我国是用高能耗、高物耗、和对环境的高损耗来维持多年经济的高增长。还有一方面是过于依赖出口(长三角,珠三角大量代工的制造业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原因),而不是内需,这样的事很不安全的,比如经济危机了,外国人对我们的产品需求量下降,我们经济就遭到巨大冲击。

我们的经济要转型从卖资源,低技术含量主变为高薪技术为主,同时发展服务业,并扩大内需,让我们不但可以出口,还能自己消大量耗自己的产品,这样多维度等于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经济相对健康增长。

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什么) 第1张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基本特征

中国社会的转型远不如经济的转型那样来得顺利,更不能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定型了。然而,中国自从2006年确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后,社会转型真正开始有了明确的指向。

中国经济转型从1978年开始,到2003年之后,基本转型为市场经济中的开发型国家模式。然而,关于中国社会向何种模式转型,即中国社会定型的目标模式到底是什么,仍然是一个学术上存有争议的话题。应当说,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也接受了和实现着一些体现人类共同愿望和政治诉求的价值观。但是,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受到了几个基本的前提条件约束。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就日益显示出来。最重要的转型特点就是政治转型继续按照中国价值观而非英美价值观推行。进一步说,目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并不主要是指政治转型。

中国社会转型也受制于有关前提约束,这些前提约束条件可以归纳为:第一,中国始终按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立社会转型的基本原则。第二,中国始终坚持由共产党来主导社会转型。第三,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第四,中国已经形成的法律框架和政治体制。中国的转型始终受到前提条件的约束。这既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实际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性。

从官方的意识形态看,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社会转型的目标模式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提出这个目标模式的背景出发,可以发现和谐社会的一些理论解释:其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理想社会状态的释解;第二,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公平社会的理念;其三,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认识;其四,中国经济转型期中的一些认识。但是,和谐社会作为一种转型目标模式还缺乏理论概括。

总的说来,中国的经济与社会转型在世界范围内看是一次巨大的、开创性的人类行为实验,目前的理论都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这场巨大实验。所以理论解释不足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僵局迟早是需要打破的。

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社会转型远不如经济转型成功。批评最突出的观点是认为社会转型误用了经济转型的方式,在社会事业领域大力推行市场化、产业化而导致社会公益活动的变异。

社会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自身的属性和规律性。第一,社会事业与经济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不同的。一般认为,经济产业追求效率,社会事业追求公平。其实,追求效率与追求公平并不是经济产业与社会事业的本质区别。而是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外在表现形式。第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大致呈现超前、同步和滞后三种客观性。由于各个社会事业发展的具体诱因、条件、服务对象等的差异,因而从历史角度看,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及其到达的水平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有先有后。认识到社会事业具有的这三种客观性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发展社会事业的科学性和自觉性,避免冒进和保守两种失误。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

一、转型过程漫长。中国的农业文明非常发达,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有着强大的影响。因此,现代工业社会取代传统农业社会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同时,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庞大经济社会体中实现社会转型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课题,既没有现成的历史经验、也没有其他国家的成功实践可供借鉴,完全是一个独自探索的课题。这样,一方面,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转换。

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探索,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转型过程复杂。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在已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社会遭遇深刻危机、出现一系列弊端之后开始的,如何扬其长而避其短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这可以使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少走弯路,但也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

可以说,当中国社会还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积极成果的时候,西方就已经开始了对现代化的全面而尖锐的批评,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更是主张抛弃现代性,以避免人类的毁灭。这种时代的落差使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境遇更加复杂化。

三、转型中矛盾尖锐。西方现代社会开始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西方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是相对平缓地进行的。

而中国的社会转型最初是外源式的,是在外来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下启动的,它不仅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从殖民扩张中获得原始资本积累,相反自己就是西方殖民扩张的对象。

由此形成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相互交织的状态。这种情况必然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

四、转型所处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

这就决定了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推进的,国际格局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转型的难度。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一定要把多变的国际环境考虑进来,认识到由此带来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巨性还表现在它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推进的。

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从未如此强烈,各个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也相互影响,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地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情况对后发展国家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这也直接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

扩展资料:

社会转型期的主要社会风险

一、制度性风险

现阶段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风险,更核心的来源是社会制度结构层面。关于制度性风险,目前学界通常理解是由于制度变化太快,产生不确定性而带给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这实际上并非制度性风险而是人们的行为风险。

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性风险是指制度自身被预期的功能缺失或发生偏差而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可能性,它具体表现为现有制度的不公正、缺乏新的制度应对风险、制度规则运转失灵所带来的社会风险,如贫富差距、社会保障滞后、腐败问题等。

二、阶层性风险

一个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阶层结构是现代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合理、适当的社会分层和差距既可以激发社会的活力,又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但如果社会阶层结构出现畸形化趋势,就会影响竞争的公平,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文化心理性风险

文化心理性风险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的短视效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缺失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冲突等多重原因所造成文化的混乱和心理的扭曲,从而形成各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心理层面的各种风险。

经济的增长并未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反的贫富差距逐步拉大,极易民众心理产生极大的反差,社会不满、不信任、隔阂和焦虑情绪就会与日俱增,导致仇富、仇腐心理的出现和平均主义心态的复发,从而增加社会动荡的风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