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募资100亿美元,主要投向哪里?
据招股书介绍,小米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连接了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不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2017年按连接数量计算,小米的消费级IoT硬件全球市场份额为1.7%,身后是苹果0.9%,亚马逊0.9%,三星0.7%和谷歌0.6%。
小米在风险提示部分表示,“倘我们不能按预期扩大收入来源,则可能继续高度依赖智能手机销售赚取大部分收入。智能手机销量减少或价格下跌、用户喜好转变或智能手机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可能重大不利影响我们的业务及经营业绩。”
招股说明书称,小米无法保证日后能赚取利润,预计日后成本及开支金额会增加,原因是第一业务、用户群及分销网络持续扩张;第二,持续投资技术基础设施及网络;第三,持续扩大用户群使得销售及推广开支增加;及推出其他新产品及服务可能产生前期成本,改变现有收入及成本结构,押后实现盈利的时间。若小米不能维持或提高经营利润率,日后可能持续亏损。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集团有净负债人民币1272亿元及累积亏损人民币1290亿元,主要是由于小米就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产生大额公允价值亏损。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于合并资产负债表指定为负债,而公允价值增加于合并损益表确认为公允价值亏损。
小米计划将30%的IPO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及开发智能手机、电视、笔记本电脑、人工智能音响等核心产品;30%用于扩大投资及强化生活消费品与移动互联网产业链;30%用于全球扩展;10%用作一般营运用途。
有消息称小米IPO集资至少100亿美元(785亿港元),成为今年集资额最大新股,也是2010年友邦保险以来最大型新股。
雷军希望引导市场将公司定位为互联网公司,而非只做智能手机等硬件的企业。换句话说,估值参考对象并非苹果公司,而是亚马逊,或至少更贴近亚马逊多一点若。以小米1000亿美元市值目标,去年75.8亿元人币估计盈利计算,其历史市盈率约为83倍。目前苹果公司估值为17倍,亚马逊估值则高达249倍。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不懂的人看表面,以为是亏损,实则不然。下面是网上找来的资料,看不懂不要紧,可以了解一下真实情况
直接上业绩:2015年至2017年,收入为668.11亿元、684.84亿元、1146.25亿元,净利润为-76.27亿元、4.92亿元、-438.89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26.01亿元、45.31亿元、-9.96亿元,毛利率为4.0%,10.6%、13.2%。
看到这个数据,估计你有点懵:作为一家真正的独角兽企业,成立7年营收破千亿,但是怎么2017年还巨亏438亿?
由于小米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利润表中有一个特殊的科目,即“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
上市前,小米通过发行可转换优先股的方式进行了多轮融资,这部分融资,会在报表中形成金融负债,计入非流动负债中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这部分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需要计入当期损益,最终影响利润。
如果企业的估值上升,那么,账面金融负债会上升,由于此处处于负债项,负债增多,在利润表中,就会体现为利润降低;反之,如果企业估值下降,负债中的金融负债减少,那么,利润就会增加。
此处,需要等到上市后优先股转为普通股,才不会再影响公司利润。这笔实际并不存在的“账面亏损”就会消失。
其中,2015年、2016年及2017年末,小米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分别为-87.59亿元、-25.23亿元、-540.71亿元。
所以,如果你只从财务角度来看:小米的估值越高,这个数值负数越低,账面上看小米亏的也越多。
但是,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以国内的会计准则来看,优先股具有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双重性质,在实操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核算。
如果划分为金融负债,采用实际利率按照摊余成本核算;如果划分为权益工具,作为报表中的权益类科目核算。但不管怎么分,都不需要随公允价值的变动重新计量,不会影响利润。
注意,以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下,小米调整后的净利润为-3.04亿元、18.96亿元、53.61亿元,净利率为-0.5%、2.8%、4.7%。
也就是说,事实上小米2017年的盈利为53.61亿元。不过,实际上,如果看小米的业务运转情况,另一个指标“经营利润”其实更有参考性。招股书显示,小米2017年经营利润122亿元,同比大增223%。
5月2日,小米提交招股书,正式申请在香港上市,中信里昂证券、高盛、摩根士丹利担任联席保荐人。
根据招股书草拟本数据,小米2017年收入1146亿元,经营利润122.16亿元;2016年收入684亿元,经营利润为37.85亿元;2015年收入668亿元,经营利润为13.73亿元。
但有一项数据值得注意,招股书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由于就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产生大额公允价值亏损,小米集团有净负债人民币1272亿元及累积亏损人民币1290亿元,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原来,这其中牵涉到优先股公允减值变亏损的概念,也就是说小米招股书中的累计亏损,包括了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而优先股是相对于普通股而言的,主要指在利润分红及剩余财产分配的权利方面,优先于普通股。
据了解,优先股对应的公允价值在公司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了大量价值的增值,因为股东没有退出,这部分对股东而言是账面“浮盈”的价值增长部分,在IPO之前就被计为公司对股东的负债,IPO之后优先股转为普通股,这部分亏损就消失不再计入报表。
对此,见智研究所的数据分析师就对全天候科技解释称,“很多公司在上市前都会发行可转化优先股进行境外融资。这些可转换优先股可以在公司上市完成后按照约定的比例转换为普通股,其约定价格往往大幅低于上市后的每股发行价。”
值得注意的是,在会计计量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将普通股价值与转换价之间的差额计为亏损,这也是很多公司账面出现由可转换优先股造成巨额亏损的原因。
如果对此你还不理解,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如一开始公司制定的上市转股价是10港元,后来因为公司股价涨到了20港元,报表上就会计提每股10港元的亏损,不过实际这一部分亏损对于公司经营是没有影响的。
而实际上,这种亏损一般只会出现在以国际会计准则(IFRS)汇报的公司, 美国会计准则(US GAAP)对可转换优先股处理跟IFRS不同,小米的招股书中的财务报表,采用的恰恰就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总而言之,小米上市后可转换优先股将全部转换为普通股,这一“亏损”不会再出现在当期的利润表上,不过资产负债表上权益部分的累计亏损将会保留,影响后续分红的能力。
再回到小米的招股书上,我们可以看到,截止到2017年12月份期间,小米的累计累计亏损约为1290亿,但如果扣除优先股公允价值和股权激励,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投资公允价值的增益,及收购导致的无形资产摊销,小米于2016年及2017年经调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利润分别为人民币18.969亿人民币及人民币53.6亿元人民币。
实际上,小米这种可转换优先股的设置,被很多的上市公司所采用,也被业内人士解读是一种股权保护方法,即先是以公允价值当作负债的形式,一旦遇到有人恶意收购,马上可以转化为股权。
在此之前美图赴港交所上市的时候也曾遭遇类似的质疑,当时美图招股书上显示其截止2016年6月30日累计亏损为63.6亿元,但是这其中同样牵涉到了优先股公允减值变亏损的概念。
此前根据媒体的报道,保荐机构给小米IPO定价基本确定在1000亿美元以上,争1200亿美元,基石投资者定价在800亿美元以上。
而据专业人士表示,通常公司上市之前估值涨的越多,公允价值带来的亏损就会越大,根据保荐而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并非真的亏损,是把投资人的增值算进去了。所以,和通常意义实际的亏损不同,这类 “亏损”越大,说明公司的发展越好,价值提升越大。全天候科技
股
:这类优先股就相当于一个附带了普通股认购权(warrant)的债券。投资者行权时,按约定的转股价格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可转换」的含义);不行权时,企业到期按约定利率赎回优先股并支付利息(「可赎回」的含义)。这种赎回权可能是出于投资者的要求(称为「任意赎回」),也可能是出于企业的要求(称为「强制赎回」),要看条款中如何约定,在小米这个例子中属于前者。资产按其来源可区分为负债和权益两类,而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则近似一种夹在两者之间、兼具两者属性但又有所不同的融资方式。从实际效果来说,它近似于可转换债(convertible bonds,CB)。
当投资者行使转股权时,它们最终都会变成普通股,结果是一样的;不行权时,可转换债的清偿级别高于优先股,这也是它们之间主要的实质性差别。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